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看来,中国之所以离不了孔子,今天仍然要学习孔子,是因为孔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合理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个表述有两个关键词。第一,孔子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体现在他的思想中,保留在他的著作中。第二,这种生活方式是“独特而合理”的:独特是指特殊性,和世界其他文化不一样;合理是指合宜性,非常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背景。

    孔子在创立儒家学派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将政治和道德的内容加入其中,彻底转变了儒的内涵,将其由术士上升为一个学派,使之成为先秦影响最大的派别之一。

    对周礼的态度与其他学派不同,是儒作为一个学派最明显的特点。礼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特征,是由野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鹦鹉能够讲话,但仍然是鸟;猩猩能够讲话,但仍然是兽。如果没有礼,人和禽兽就没有区别了。禽兽没有礼,所以乱伦胡来。圣人不忍心看到人处于这种局面之中,于是以礼教人,使人有礼,从此有别于禽兽。

    世界上不同文化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都由野蛮进入了文明,但走的路线不同。欧洲文明走的是契约路线。古希腊有很多独立的城邦,城邦中的个人在政治上是独立的。他们共同选举自己的代表,与之订立契约,让被选举者来管理。这种背景决定了选举人与被选举人之间属于契约关系。这是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欧洲文明的根本特征。与此不同,中华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钱穆说:“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管理着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务和外事。同样,礼也是一个政府的准则,统辖着一切内务和外交……中国人之所以成为民族,就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礼掌管着一切内务和外交,既是家庭的准则,也是国家的准则。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即在于这个“礼”字。这个道理,西方一些学者也认识到了。孟德斯鸠说:“他们(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意思是说,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礼,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这与西方文明大为不同,具有强烈的特殊性。

    “中华民族”这个词,我们常常挂在嘴边,但什么是中华民族,却大有讲究。民族原本是一个血亲的概念,特指拥有一个共同祖先,沿着血亲不断发展,内部有着密切血缘联系的群体,如犹太民族、日耳曼民族、蒙古民族、朝鲜民族等。中华民族则不同,它包括56个民族,这些民族之间很多并没有血缘联系。近代以来,在与其他文明接触的过程中,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个现象,逐渐将中华民族归为一个文化概念。华夏(中华)之名,不是指一个地域,也不是指一个血统,而是指一个文化的族名。“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华文明重礼仪,礼仪为大,大就是夏。因为重礼仪,所以有服装之美,美就是华。华夏二字含义相同。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就是这个意思。中华民族从野蛮进入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礼是其核心的特征。凡是认同这种文化的,在历史上都可称为中华民族。

    礼是用来治国的,这是礼最重要的功能。一般认为,礼字起源于祭神。“禮”字从示从豐,“示”与祭祀相关,“盟”代表案几上放着供品。后来又由祭神、祭祀转移到人。周代制礼作乐之后,有吉、凶、军、宾、嘉之礼,更加系统,治理国家之责全系于礼之上。先秦时就有礼是“国之干”“国之纪”和“国之常”的说法。“干”“纪”“常”都是针对治理国家而言的。一个国家要治理好,在中国的文化系统中,不能离开礼,礼是国家的基本骨干和基本纲纪。

    除了治国,礼还有教人的功能。由野蛮进入文明,作为个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必须懂礼。懂了礼,按照礼的规矩做事说话,言行视听,就有了教养,成了文明人。“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左传》)君是发布号令的,臣是俯首听命的,父亲的责任是慈,孩子的责任是孝,哥哥的责任是爱,弟弟的责任是敬,丈夫的责任是和,妻子的责任是柔,婆婆的责任是慈,媳妇的责任是听。这些都由礼来规定。遵从礼做事讲话,人就显得有教养,用老百姓的话说就叫“懂事”,反之别人就会批评其“不懂事”,与野蛮人无异。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有道德,但道德必须依靠礼来表现,没有了礼,道德就无从讲起。

    因为重礼讲礼,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风。耕读传家,家风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一个家庭好不好,与家风好坏有直接关系,而家风好不好,关键又在于是不是重礼。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不大提这个了。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先富了起来,但因为重视家风的传统断裂了,这些家庭的家风出现不少问题。这些年,家风问题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向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表现。

    总之,我们今天仍然离不了孔子,仍然要学习孔子的思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是伦理社会,离不了礼的文化。礼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如何既保留传统的优势,又学习西方的优点,走出一条既不完全同于传统,又不完全同于西方的崭新之路,极大地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也是我们不得不提交的历史答卷。

    (摘编自杨泽波《中国文化之根:先秦七子对中国文化的奠基》)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孔子为我们提供的独特而合理的生活方式在今天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决定性意义,今天仍然要学习孔子。 B . 古希腊有很多独立的城邦,他们共同选举自己的代表,与之订立契约,选举人与被选举人之间属于契约关系。 C . 民族原本是一个血亲的概念,如蒙古民族等沿着血亲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则不同,56个民族之间没有血缘联系。 D . 中国文化重视家风,家风是耕读传家不可缺少的内容。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富裕后,因而家风出现不少问题。
    2. (2)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礼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特征,古人认为,人们有了礼,才有别于鹦鹉、猩猩这些鸟兽。 B . 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即在于这个“礼”字,西方一些学者也认识到这一点。 C . 一般认为,礼字起源于祭神,“禮”字从示从豐。在礼的诸多功能中,教人比治国重要。 D . 我们要保留传统的优势,又要学习西方的优点,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3. (3) 下列对原文引用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四段引用钱穆的言论,论述了中华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礼掌管着一切内务和外交,既是家庭的准则,也是国家的准则。 B . 文章第四段引用孟德斯鸠的言论,论述了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礼”字,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讲礼。 C . 文章第五段引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的话,论述了作为血亲概念的民族沿着血亲不断发展,内部有着密切血缘联系。 D . 文章第七段引用《左传》中的话,论述了礼还有教人的功能,进而阐述人们的言行都由礼来规定,遵从礼做事讲话,人就显得有教养。
    4. (4) 下列选项中有关“礼(周礼)”的阐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 礼是由野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人和禽兽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礼和道德。 B . 中华文明走的是礼的路线,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 C . 礼是中华文明核心的特征。中华文明重礼仪,礼仪为大,大就是夏。 D .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风,如果家风不好,就会导致人们不重视礼。
    5. (5) 本文说“对周礼的态度与其他学派不同,是儒作为一个学派最明显的特点”。下列两则引言体现了孔子和商鞅对周礼的不同态度,请简要分析。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念地坛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和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①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着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呜……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着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

    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②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

    《写作的零度》其汉译本实在是有些磕磕绊绊,一些段落只好猜读,或难免还有误解。我不是学者,读不了罗兰·巴特的法文原著。是这题目先吸引了我,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譬如那一条蛇的诱惑,以及自古而今对生命意义不息的询问。譬如那两片无花果叶的遮蔽,以及人类以爱情的名义、自古而今的相互寻找。譬如上帝对亚当和夏娃的惩罚,以及万千心魂自古而今所祈盼着的团圆。

    “写作的零度”,当然不是说清高到不必理睬纷繁的实际生活,洁癖到把变迁的历史虚无得干净,只在形而上寻求生命的解答。不是的。但生活的谜面变化多端,谜底却似亘古不变,缤纷错乱的现实之网终难免编织进四顾迷茫,从而编织到形而上的询问。人太容易在实际中走失,驻足于路上的奇观美景而忘了原本是要去哪儿。零度,这个词真用得好,我愿意它不期然地还有着如下两种意思: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零嘛,本来什么都没有;二是说,可平白无故地生命他来了,是何用意?虚位以待,来向你要求意义。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荒诞感,正就是这样的要求。所以要看重荒诞,要善待它。不信等着瞧,无论何时何地,必都是这荒诞领你回到最初的眺望,逼迫你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可以玩味的是,这排名之妙,商界倒比文坛还要醒悟得晚些。

    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什么让人害怕?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只要把周围的孩子经常地排一排座次,他凭空地就有了权力。“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第十跟谁好”和“我不跟谁好”,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苦闷者苦闷着还是去追随他。我记得,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生命的恐惧或疑难,在原本干干净净的眺望中忽而向我要求着计谋。

    零度,并不止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到底是要去哪儿?是否已经偏离亚当和夏娃相互寻找的方向?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再看那些老柏树,历经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我曾注意过它们的坚强,但在想念里,我看见万物的美德更在于柔弱。

    我曾写过“设若有一位园神”这样的话,现在想,就是那些老柏树吧。千百年中,它们看风看雨,看日行月走人世更迭,浓荫中唯供奉了所有的记忆,随时提醒着你悠远的梦想。

    但要是“爱”也喧嚣,“美”也招摇“真诚”沦为一句时髦的广告,那怎么办?唯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人一活脱便要嚣张,天生的这么一种动物。这动物适合在地坛放养些时日——我是说当年的地坛。

    回望地坛,回望它的安静,想念中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重新铺开一张纸吧。写,真是个办法,油然地通向着安静。写,这形式,注定是个人的,容易撞见诚实,容易被诚实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场之外遭遇心中的阴暗,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把一切污浊、畸形、歧路,重新放回到那儿去检查,勿使伪劣的心魂流布。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2002年(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我”摇着轮椅,一次次地投靠地坛,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我”感觉回到了生命的起点。 B . “我”在地坛中成年累月地走,“我”觉得有些东西最好是写下来,“我”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我”感觉写作是一条路。 C . “我”认为写作要是爱上了排名等,就不必谴责“霸权”,“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而商界对排名之妙醒悟得晚。 D . 地坛曾很安静,是“我”的身心栖息之处;后来地坛变了,只能想念:在对比中主要表达了“我”对地坛变化的悲伤。
    2. (2) 关于文中“零度”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通过读书知道了“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 B . “我”认为“零度”这个词用得好,“零度”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二是说平白无故地生命来了,前者比后者更充满了荒诞。 C . “我”认为“零度”不止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回到了生命的起点。 D . “我”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和阿谀,像地坛一样安静,像老柏树一样历经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
    3. (3)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语句。
    4. (4) 文章标题“想念地坛”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何以丞相留收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剸①属任何关中事。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关内侯鄂秋时为谒者,进曰:“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上曰:“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删改)

    材料二:

    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②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籥,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改)

    [注]①剸:专擅,统领。②孝惠:刘盈,汉高祖与吕后之子,高祖驾崩后继位,谥号汉惠帝,又称孝惠帝。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计户转漕A给军B汉王C数失军D遁去E何常兴F关中卒G辄H补缺。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稷,指土神和谷神,也可用来代指国家,文中加点处的“社稷”就指土神和谷神。 B .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意义相同。 C . “毋为势家所夺”与“手之所触”《庖丁解牛》两句中的“所”字用法和意义相同。 D . 太史公,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是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这里指《史记》作者司马迁。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萧何得到了秦朝的图册文书档案,这使沛公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分布情况和人们痛恨忧苦的事情。 B . 汉王与诸侯攻打楚军时,萧何镇守关中,侍奉太子。萧何经常上奏,汉王许可的就去执行,事事等着汉王的许可才做。 C . 汉王即帝位,按照功劳进行封赏,关内侯鄂秋认为萧何应当第一。皇上让萧何位居第一,恩赐他佩剑穿鞋上殿。 D . 太史公说萧何谨守自己的职责,根据民众痛恨秦朝苛法的情况,顺应历史潮流,给他们除旧更新,其地位冠盖群臣。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

      ②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5. (5) 萧何辅佐沛公(高祖)和孝惠帝时一向廉洁自律,这两则材料都有所体现。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张芝卿
    陈师道

    相逢已偶尔,告别更苍然。

    离合惊时换,行藏乃世缘。

    君无学干禄,我亦赋归田。

    泗水秋山外,长安夕照边。

    [注]①行藏,行迹的意思。②干,追求。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题目中“送”既点出本首诗的题材,又表明事件,“张芝卿”则为送别的对象。 B . 首联写相逢是偶然的事情,而告别更是令人心生苍凉,奠定诗歌惜别的伤感基调。 C . 颔联写分离相聚时节转换、光阴流转,让人感到惊讶,幸好有缘一起经历过。 D . 颈联写朋友没有追求功名利禄,自己归田园,体现朋友对诗人的理解与赞赏。
    2. (2) 请简要赏析诗歌的尾联。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煜《虞美人》中,,”两句写词人遥想金陵故国,表达物是人非之情。
    2. (2)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是因为,”。
    3.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的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土飞扬的田野、面孔黝黑的汉子……说起唢呐,很多人或许会有这样的印象。然而,乡野田间是唢呐匠人传艺的重要土壤,却不是唯一的舞台。唢呐历史悠久,气质与音色独特,充满穿透力,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乐器。近年来,唢呐热度不断攀高,甚至登上国际舞台,以鲜明的民族风貌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采。

    重新进入人们视野的,不只是唢呐。古筝、胡琴、琵琶、马头琴等许多传统乐器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从古老到潮流,从小众变火热,从本土向国际,以新的姿态开辟更广的舞台。这样的热潮因何而来?唢呐等传统乐器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使其本身就拥有广大的、潜在的受众基础。传统乐器具有余音不绝的美感,讲究气韵生动的意境,能以简洁的方式描绘出意蕴丰富、变幻无穷的美妙画面。刻在血脉基因里的情感认同、审美取向,让很多人沉浸在乐声中久久回味;这种中式表达东方韵味所造就的独特感染力,征服了不少海外观众,让他们叹为观止。

    ①随着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意趣不断更新,②曾经的“传统”不能仅满足于“进非遗”“开展览”,③还要参加生活、融入时代。④我们要下功夫承继、挖掘、梳理一件件传统乐器背后的历史文脉和技法曲谱,⑤既赓续传统,⑥也继往开来,⑦把传统的根扎深,⑧把创新的路走宽。

    1. (1) 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 (2) 对联,作为我国的古典文化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下面和二胡、唢呐有关的对联有空缺,请用适当的文字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二泉映月,一把二胡拉断腰,①

      下联:百鸟朝凤,②,勿忘绳锯亦能木断。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土壤是地球的皮肤,是孕育万物的载体。白花花的盐碱地就如同地球皮肤的病症,制约着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盐碱地并非生命的荒漠,盐地碱蓬、柽柳、胡杨和羊草等植物构成了盐碱地上的风景。能够在盐碱地上生长的植物,无疑是耐盐碱的强者。聚盐、泌盐和丕透盐是它们征服盐碱地的看家本领。根据这三种本领,我们可以将适合在盐碱地上生长的植物分为聚盐植物、泌盐植物和拒盐植物三类。

    借助种植合适的植物治理盐碱地是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优良方法。我国盐碱地分布面积广,不同地区盐碱土的盐分组成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① 应做到:一是选择适合的植物,二是在种植之前进行必要的土壤改良,三是采取合理的施肥和浇水等管理措施。

    仓廪实,天下安,守护粮仓,才能更好守护美丽中国。        ②  , 需要耐心和科学的方法,不同地区需要不同的针对性措施;还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使盐碱地治理的成果能够持续稳定。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 (3) 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都有词语“征服”,说说二者在表意上的不同。

      ①这种中式表达、东方韵味所造就的独特感染力,征服了不少海外观众,让他们叹为观止。

      ②聚盐、泌盐和不透盐是它们征服盐碱地的看家本领。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告诉我们宇宙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要效法和遵循自然规律。

    《庄子·庖丁解牛》中讲文惠君感叹并惊讶“(庖丁)技盖至此乎”,庖丁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依乎天理”。庖丁解牛的智慧具有普遍意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