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11 /11.1 过秦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1.1 过秦论 同步练习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14 浏览次数: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 méng)隶         万( shèng)           锄( yōu)棘( qín) B . ( chī)           ( zòng)散约败       瓮( yǒu)绳枢 C . ( huī)名城         蹑足( háng)伍       ( dù)长(jié)大 D . ( kuī)周室     ( qūn)巡             亡( shǐ)遗(zú)
  • 2. 下列对加点字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先王之政   ②杀人如不能   ③冀君实或恕也   ④今君实所以教者

    A .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3.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 .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 . 委命下吏 C . 铸以为金人十二 D .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 4. 下列句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非及时之士也   ②百有余年矣   ③逸豫可以亡身   ④乃幽武置大窖中   ⑤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⑥流血漂槽   ⑦畔主背亲

    A . ①②④⑦ B . ②⑤⑦ C . ①③⑤ D . ②⑥⑦
  • 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诸侯 ③匈奴七百余里 ④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弱也 ⑥序八州而同列 ⑦括四海 ⑧然陈涉瓮牖枢之子

    A . 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 . 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 . 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 . 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 6. 下列选项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A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 申之以孝悌之义 C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7.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今其智反不能及 B . 河为池  不如善遇之 C . 不可同年而语矣  于其身也,耻师焉 D . 非尊九国之师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
  • 8.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三个错误的一项是(    )
    A . 秦无矢遗镞之费(丢失)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  遗策(由于) 东割膏腴之地(肥沃)     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以天下之士(招纳)   秦有余力而制其(困乏,疲惫) B . 一夫作难而七庙(毁坏)    然秦以区区之地(极小)     追亡逐 , 伏尸百万(北边的军队)     耕织,修守战之具   (从事、致力于)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衡量)    会盟而谋秦(削弱)    非及向时之士也(先前) C . 斩木为兵,竿为旗(揭开)    百万之众,关而攻秦(攻打)     秦人开关敌(迎击)    匈奴七百余里 (后退)      锄櫌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锋利)    六世之余烈(驾驭、统治) D . 八州而朝同列(安置,使有序)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形容毫不费力)     非于九国之师 (抵抗)   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赵奢之伦其兵 (统领、统率)      命下吏(交付、交给)
  • 9.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揭示了屈原个人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屈原列传》在叙事中融入大段的议论,论中有情。 B . 《苏武传》中的“李陵劝降”,与“卫律劝降”风格截然不同,这与作者对此二人的态度和评价不同相关。对李陵,作者借苏武的言辞,行文多用贬抑之语;而对卫律,相对委婉柔和。 C . 贾谊的《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多用夸张、对比、通篇一气贯注。以对比引发质问“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从而水到渠成地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 D .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纵说盛衰之理,却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切入,写这篇文章是要为北宋王朝的统治提供借鉴。
二、默写
  •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三句是“”。
    2. (2) 贾谊的《过秦论》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3. (3)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4. (4) 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5. (5) 贾谊在《过秦论》中用“”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6. (6) 贾谊在《过秦论》中用“”寥寥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7. (7) 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
三、填空题
  • 11. 本文《过秦论》着重叙述,揭露秦始皇的,最后指出,“”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
四、语言表达
  • 12. 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3个关键词。

    《过秦论》叙写了秦国的很多罪过以及灭亡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该措施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的策略,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500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1000多年。

五、文言文阅读
  • 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强凌弱,众暴 , 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 , 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而以盛德天下,天下息矣。

    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无度天下多事不能纪 , 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 B .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 C .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 D .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使各反其乡里”与“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两句中的“反”字含义相同。 B . “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与“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C . “而以盛德与天下”与“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D . “而天下苦之”与“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苏武传》)两句中的“苦”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称帝,天下士人顺服,百姓也希望能够安身活命,诚心拥护皇帝;如果秦始皇此时实行仁政,天下可以稳定。 B . 秦始皇贪婪卑鄙,抛弃王道,焚毁诗书,实行严刑酷法,以残暴苛政来治理天下。秦二世即位后,天下的百姓期盼他能改变政策。 C . 文中对比了秦始皇和秦二世治国策略的不同,指出秦二世不救济贫困,受刑罚的人很多,臣民人人自危,最终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D . 古代圣王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致力于使他们安定,这样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无人响应,所以说处于安定的人民可行仁义。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诸侯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②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六、写作
  • 14. 微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议论性文段。

    某新学期伊始,时任湖北随州二中校长的王桂兰以“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吗”为主题,为学生做了开学后的第一次讲话。“叛逆和疯狂的青春当然可以,但几年的放纵,换来的可能就是一生的卑微和(活在)底层!”“怕吃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一阵子。”“若想成为非常之人必须学会吃非常之苦。要知道,青春最好的营养就是刻苦!”

    她的讲话迅速在网络走红,大家纷纷转发、讨论关于“吃苦”的话题,王校长犀利的言辞也引发了社会广泛热议,有赞成的,当然也有质疑的。

    对于王桂兰校长的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个议论性文段,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