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宣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

更新时间:2024-03-06 浏览次数: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pan>3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播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虽然道家学派在诸多思想观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

    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的内在要求则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尊崇的正面的人格范式。 B . “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期主要指贵族和执政者,后经孔子对其进行内涵改造,便被赋予了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C . 《周易》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使得君子人格受到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文人士大夫及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D . 中国人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这说明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已渗透和融入日常生活及器物中。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
      A . 西方文化人格体现为绅士、骑士、牛仔,中华文化人格体现为“君子”,后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明显优于前者。 B .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君子”被赋予了新的人文内涵,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 C . 君子只有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才能内外兼修,增加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成为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 D . 君子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推崇,却缺失了血性和勇武,因而我们传承君子文化时,也应该正视其中存在的一些瑕疵。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
      A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 .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C .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D .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君子文化,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5. (5) “当下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时代青年当仁不让,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我们该如何去做?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哀伤

    契·诃夫

    旋匠【注】格里戈里·彼得罗夫,这个当年在加尔钦乡里无人不知的出色手艺人,同时又是最没出息的农民,此刻正赶着一辆雪橇把他生病的老伴送到地方自治局医院去。

    这段路有三十来俄里,道路糟透了,连官府的邮差都很难对付,而旋匠格里戈里则又是个大懒汉。迎面刮着刺骨的寒风。空中,不管你朝哪方看,到处都是密密层层飞旋着的大雪。除了茫茫大雪,看不到田野、电线杆和树林。强劲的寒风不断袭来,弄得格里戈里都看不见眼前的车轭。那匹瘦弱的老马一步一步吃劲地拖拉着雪橇。它的全部精力全耗在从深雪里拔出腿来,并扯动着头部。

    旋匠抽他的瘦马,哀伤向旋匠突然袭来,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弄得他现在怎么也不能清醒过来,平静下来,认真想一想。在此之前,他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就像处在醉后那种昏昏沉沉的状态,既不知道哀伤,也不知道欢乐,可是现在却突然感到心情沉重,十分痛苦。这个无忧无虑的懒汉和酒鬼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另一个人,居然忙碌起来,心事重重,急着赶路,甚至跟暴风雪对着干了。

    “你呀,玛特廖娜,那个……”他小声嘟哝 , “要是医生巴维尔·伊凡内奇问起我难道我是生性狠毒才打你的?随手就打了,没有道理。我心疼你哩。换了别人就不会这么伤心,可我现在急着送你去看病……我尽力了。瞧这风雪,好大呀!上帝啊,你发怒吧!只求你保佑我们别迷路。玛特廖娜,你怎么老不答应?我问你呢,腰还痛吗?”

    他感到奇怪,老太婆脸上的雪怎么老也不化。奇怪,那张脸不知怎么显得特别瘦削,灰白里透着蜡黄,面容严厉而刻板。

    旋匠放下缰绳,犹豫起来。他不敢回头看一眼老太婆:他害怕!问她什么,她不答应,同样叫人害怕。最后,为了探个明白,他没有回头,只是去摸她的手。手冰冷,拉起后像鞭子一样落下去。

    “这么说她死了。麻烦事!”他自言自语

    这下旋匠哭了。他想,这世上的事变得真快!他的哀伤刚开了个头,怎么立即有了结尾。他还没来得及跟老太婆好好过日子,对她表表心意,疼爱她,怎么她已经死了。他跟她共同生活了四十年,但这四十年像在雾里一般过去了。酗酒,打架,受穷,她没过上一天好日子。而且,像故意气他似的,正当他感悟到要疼爱老太婆,离了她就没法生活,他实在对不起她的时候,老太婆却死了。

    “现在不用去看病了,现在该下葬了。往回走!”

    旋匠掉转马头,使劲抽他的马。道路变得越来越难走了。现在,连车轭都看不见了。雪橇有时撞到小机树上,黑糊糊的东西擦伤他的手,在眼前闪过。视野之内又变得白茫茫一片,风雪飞旋。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

    密密层层的大雪渐渐变得灰暗了。黄昏已经来临。

    “我这是往哪儿赶呀?”旋匠突然惊醒过来,“该把她埋了,我却去医院,……像变傻了!”

    旋匠又掉转雪橇,又抽起马来。老马鼓足全身的劲,喷着鼻子,开始小跑起来。旋匠接二连三地抽它的背……身后响起撞击声,他虽然没有回头,也知道那是死去的老太婆的头在撞着雪橇。天色变得越来越黑,风变得越来越冷,越来越刺骨……

    “再从头活一次就好了……”旋匠想道,“我要添置一套新工具,接受定货……把钱都交给老太婆……是的!”

    后来他无意中把缰绳弄丢了。他寻找起来,想把缰绳捡起来,却怎么也不行。他的手活动不了了……

    “算了……”他心想,“反正马认路,它会拉回家的。这会儿真想睡一觉……趁下葬以前,安魂祭以前,最好歇一歇。”

    旋匠闭上眼睛,开始打盹。不久他听到马站住不走了。他睁眼一看,自己面前有一堆黑糊糊的东西,像是小木屋,又像大草垛……

    他真想从雪橇上爬下来,弄清楚是这么回事,可是全身懒得宁愿冻死,也不想动弹了……于是他安静地睡着了。

    他醒过来时,发现已经躺在一间四壁油漆过的大房间里。窗外射进明亮的阳光。旋匠看到床前有许多人,第一件事他就想表明自己是个稳重而懂事的人。

    “请来参加老太婆的安魂祭,乡亲们!”他说,“还要告诉东家一声……”“唉,算了,算了!你躺着吧!”有人打断他。

    “天哪,是巴维尔·伊凡内奇!”旋匠看到身边的医生吃惊地说,“老爷哪!恩人哪!”他想跳下床,扑通一声给医生跪下,但感到手脚都不听他的使唤。

    “老爷!我的腿在哪儿?胳膊呢?”

    “你跟胳膊和腿告别吧……都冻坏了!唉,唉,你哭什么呀,你已经活了一辈子,谢天谢地吧!恐怕活了六十年了吧——你也活够了!”

    “伤心呀,老爷,我伤心呀!请您宽宏大量原谅我!要再活上五六年就好了……”“为什么?”

    “马是借来的,得还人家……要给老太婆下葬……这世上的事怎么变得那么快!巴维尔·伊凡内奇!卡累利阿榨木烟盒还没有做得,槌球还没有做得……”

    医生一挥手,从病房里走了出去。这个旋匠——算是完了。

    【注】旋匠:对手工艺人的称呼。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旋匠在送病妻去医院的路上突然感到“哀伤”,这使之前“无忧无虑”的懒汉和酒鬼形象有了转变。 B . “小声嘟哝”揭示了旋匠内心的哀伤和忏悔,“自言自语”写出妻子的死带给旋匠的无所适从之感。 C . 遭受打击的旋匠几次提到“再从头活一次”“再活上五六年”,表达了重振精神、重走人生的愿望。 D . 结尾处,医生对旋匠失去胳膊和腿的不幸命运表现出的漠不关心,暗示了旋匠悲剧人生的社会根源。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点明主人公身份及主要事件,“此刻”二字引出后文的环境描写,为故事发展营造氛围。 B . 小说中多次写到那匹马,是为了和旋匠形象形成对比,表现老马在困境中的努力坚守、任劳任怨。 C . 小说善于设置伏笔,如“风越来越冷”、想捡缰绳但“手活动不了”“开始打盹”等,使结局合情合理。 D . 小说擅长通过心理独白和人物对话来展现情感变化,推动情节发展,人物语言朴素自然,合乎身份特点。
    3. (3) 简要分析小说中“旋匠”作为丈夫的形象特点。
    4. (4) 小说通常是由一个个场景接续而成。文中“暴风雪中”和“大房间里”两处场景的接续转换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齐宣王问曰:“汤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o ní):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今燕虐A其民B王往C而征DE民以为将拯已F于水火之中也G箪食壶浆H以迎王师。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放,指流放、放逐,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放辟邪侈”的“放”意思相同。 B . 贼,指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自贼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C . 举,指攻克,与《五石之瓠》中“其坚不能自举也”的“举”意思不相同。 D . 而,表示转折关系,与《论语》中“敏于事而慎于言”的“而”用法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孟子认为故国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臣子,现在齐宣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且过去任用的人也都离开国家了。 B . 孟子认为商纣败坏仁德、败坏信义是个暴君,武王讨伐商纣不是臣子弑君,只是大臣杀了一个暴君罢了。 C . 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燕国百姓不高兴兼并,那就不要兼并。 D . 《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4. (4)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②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5. (5)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句中的“此”指代什么?请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小季之庐山

    李贺

    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

    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

    长船倚云泊,石镜秋凉夜。

    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

    【注】①诗歌作于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官,家境窘迫,遂于洛阳寻找出路。时隔不久,他的弟弟也离开故乡前往庐山一带谋生。②石镜,即庐山山南石镜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点明了写作缘由,即诗人为将前往庐山谋生的小弟送行。小季,指排行最末的弟弟。 B . 首句交代送别地点和场景,“俎豆”指饯行的菜肴。此句写出当时洛阳郊处的荒凉和衰败。 C . 五、六句寓情于景,选取长船、云、石镜峰、秋夜等清冷的意象,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D . 诗歌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后六句借助想象描摹离别后弟弟的情形,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2. (2) 诗中写到“老马”和“小雁”,对表达送别之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的效果。
    2. (2)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就不缺英雄的民族,巍峨的喀喇昆仑见证了祁发宝等英雄誓死保家卫国,勇往直前的英雄壮举,充分印证了《论语·子罕》的“”。他们的思想境界用《礼记·大学之道》来说就是“”。
    3. (3) 《大学之道》中,用“”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行“限塑令”,在此之前,我国城乡居民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 , 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 , 但规模依然庞大。“白色污染”的治理形势因“限塑令”在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沦为一种摆设而更加严峻。实践证明,寻找塑料替代品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倡议并启动“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以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据悉,我国现有竹子500余种,竹林面积超过700万公顷,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突破7000亿元;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可见, , 我国不妨先行一步。

    1. (1) 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点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这个秘密我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 B . 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像我这么做的。 C . 教室讲桌上的那本语文书是我的。 D . “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如是说。
    2. (2)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是一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画需要题跋。题与画每每 , 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为它破坏。

    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张《瞿塘图》,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

    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词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比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为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

    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词、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

    ——好的,题吧,大胆的题吧。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类比推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
四、&nbsp;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指智慧、才智;仁,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勇,指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知、仁、勇三者共同推动人的不断成长。

    宣威六中各班将举行以“知·仁·勇”为主题的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思考三者之间的联系,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