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许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9-10 浏览次数:1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及“诗言志”“思无邪”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

    进入现代以后,中国诗歌在主题向度、语言形态和构造体式等方面均出现很大变化,诗教的社会文化语境及施行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特别是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诗教,教育观念的革新与迁移深刻影响了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近代以来由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开创,由鲁迅、宗白华、朱光潜等人丰富完善的美育,通过引入康德、席勒等西方理论家的美学思想,确立了以情感为核心、倡导“审美无功利”、以“立人”为旨归的理论构架。这些美育观念从多方面推动了中国诗教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促使诗教直面现代乃至当代的处境。

    依照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其样态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已经发生巨变,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或者说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现代美育以“立人”即塑造“完人”为最终目标,这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传统诗教非常重视通过诗歌养成完美人格。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于“修身”绝非一般意义的怡情养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绝佳途径。不过,古今诗教对“完人”有着很不一样的期许和取向,现代诗教已不可能像古代诗教那样,仅仅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人”,而是对之倾注更丰厚内涵、更富于现时代特征,以回应急剧变化的历史语境。至少应该在马克思预期的“人的解放”的意义上理解现代社会的“完人”,即一种具有“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人格形象。依此目标,现代诗教对人的诲示就不限于心智上,而更在于一种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所产生的创造力。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倘若不是孤立、抽象、静态地领悟诞生于上世纪初的现代美育所关涉的美、审美、美感等命题,它的某些观念对诗教的拓展仍然具有启示价值。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不仅能够弥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

    材料二:

    今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微写作”,要求考生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首诗,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高考作文向来是“体裁不限,诗歌除外”,而这一举动让人们再次审视诗歌和诗教的意义、价值。诗教事关国民人文素养和创造力培养。近年来,国家逐步重视诗歌教育。2019年秋季学期起,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率先在6省使用,其中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专门就诗歌写作提出了要求。此外,全部教材共选用67篇古代诗文,占全部课文数的49.3%,诗词比例大幅提升。

    不同于传统社会,当代诗教是在互联网以及媒体融合背景下展开的,可以说赶上了融媒体时代。在一项针对中小学生古诗词传播情况的调研中显示,有

    64.6%的学生以网络媒体作为日常接触诗词的主要途径。互联网发展催生了数字生活空间的形成,在这个由信息构成的数字世界里,每个参与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参与信息的生产、传播、接受、加工等全部环节。传播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促使诗教变革。在“得到App”“喜马拉雅App”等新媒体平台上,“康震品读古诗词”“为你读诗”等诗教节目都有较高的播放量。

    新媒体为诗教提供了广阔平台,但现有内容仍难以满足数以亿计诗歌爱好者多层次、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同时,传统课堂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变。

    (摘自宋湘绮《融媒体时代的诗教需要注重“用户”思维》)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诗教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受到了教育观念革新和迁移的深刻影响。 B .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诗教需要不断地调整和转换,以便寻求更合乎现代人多种需求的路径。 C . 现代诗教不能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人”,而应赋予“完人”新的内涵。 D . 如果孤立地领悟上世纪初的现代美育,那么它的某些观念对诗教的拓展可能就不具有价值。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康德、席勒等人美学思想的重要影响,中国诗教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B . 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因而诗教应以古典诗歌为主要内容。 C .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古诗文占比49.3%,诗词比例大幅上升,足见国家对诗词教育的重视。 D . 在融媒体时代,中国有六成多的中小学生以网络媒体作为日常接触诗词的主要途径。
    3.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第二段“这些美育观念”的一项是( )
      A .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B . “理性的最高方式是审美的方式,它涵盖所有的理念。” C . “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 D . “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得尽量发挥,所有的本能都得平均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
    4. (4)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诗教在当下的作用。
    5. (5) 结合材料和自己的学习经验,给当前的诗歌教育提供一些建议。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宣纸是一片云

    赵焰

    却说黄山脚下的徽州,五代南唐之时,还叫歙州。当时的北门住着一个叫汪书贵的年轻人,父母早逝,靠着祖上传下来的造纸秘方,以楮树和稻秸造纸为生。因为所造的纸张较为细腻平整,在歙州一带很是有名。

    后来机缘巧合,朝廷有令,让各地推荐最好的造纸工去金陵宫中,汪书贵就进了金陵城。

    汪书贵到了金陵之后,先任职于内藏库,日日在澄心堂内造纸。李煜还专门召见了汪书贵等人,勉励年轻的制造郎。丰神俊朗、举止优雅的李煜告诫说:朕之所以从各地将你们召来澄心堂,是为了造出当今世上最好的纸。最好的纸,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大道,《周易·乾卦·象言》云,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也就是说,只有充分体现天地人“三才”和谐的东西,才是好东西。万物皆有灵,造纸也要汲取天地之灵气,体现天地的精神。

    曾是黄山脚下一介造纸工匠的汪书贵,哪里听到过如此玄妙之理呢?一时间瞠目结舌,头晕目眩,站在那里云里雾里。汪书贵想,皇上真有学问,于是使劲地听,使劲地记,可就记得几个词:惚兮恍兮、知白守黑、鬼斧神工、禅意无限。这几个词,倒是对应着他心中的某种感觉。后来他想,这就是“天意”啊,最好的纸,不是人造的,而是天造地设的。可是,怎么领略天意呢?怎么体现天意呢?

    来之前,“澄心堂”纸主要以楮树为造纸原料,取的是秦淮河的水。汪书贵以为,江淮之间的楮树较为粗壮,纤维较硬,适合用山泉之水,让人在附近的山野尽取山泉之水。汪书贵还建议在原料中,放入一些江南的龙须草。这些,对于纸张的轻薄和细腻,起到了很大作用。汪书贵对工艺要求也极严,要求“寒夜浸楮”,也就是说,需选择冬日寒夜之时,将楮树浸泡在水中。对于抄造一些关键步骤,也要求天时地利,比如“腊月敲冰”“敲冰举帘”“大蒸笼固焙之”“焙干坚滑”。如此讲究,一方面是尊崇神灵;另一方面,选择极冷的天气,可保证生产出的纸张不被虫蛀。就这样,“澄心堂”纸张的质量越来越好,口碑越来越盛,一时“洛阳纸贵”。可即使这样,李煜还是表现出近乎病态的挑剔,每制成一匹,他都要亲自试纸,反复琢磨,有时候甚至将汪书贵等人训斥得无地自容,汪书贵心里很不愉快。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有一个休息日,汪书贵郁闷地来到城外散步,不知不觉来到了栖霞山脚下。此时正是秋天的一个黄昏,夕阳映照,霞光万道,山中的红枫、三角枫、羽毛枫、鸡爪槭榉树、黄连木等,在阳光的照射下金碧辉煌,一切宛如仙境。可是汪书贵眼中全然没有美景的概念,在他眼中,树就是树,且分为两种:一种是造纸的树,另一种是不能造纸的树。他就想找到一种可以替代楮树、生产出更加洁白缥缈的纸张的树。汪书贵从高高的白杨树、大槐树、榆树上的老鸹巢一直慢慢看下来,最后目光停留在矮矮的构树、青苔以及虎皮蕨上。有时候掰开某种树枝,仔细研究树皮的纹理,可是找啊找,一直没有找到可以造纸的上佳植物。汪书贵情绪沮丧地攀上山顶,山并不高,顶上只有一座古寺,叫栖霞寺。在寺院里,汪书贵见到了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和尚,突然间心中一动,便问老和尚:“师父,能不能问您一件事?”老和尚点头合十。汪书贵就问道:“有没有一种东西,能够充分地体现‘惚兮恍兮、知白守黑、鬼斧神工、禅意无限’的特性呢?”老和尚笑眯眯地看着他,和蔼地问道:“年轻人,这个问题通天了,你怎么想起来问这个问题?”汪书贵说:“我有一个心结,一直解不开。”

    老和尚抬起头来,说道:“你往上看,就明白了。”汪书贵抬眼往天上一看,只见天空正蓝,太阳炽热,头顶上正飘着几朵白云,如硕大无朋的棉花垛一样。那种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感觉,不正是自己想追求的吗?汪书贵大喜过望,好像明白了一些东西,说:“师父是指白云?”

    “是啊!好的纸就像白云一样,轻盈而短暂,需成于天然和天意才是。若白云像纸,纸像白云,这样的纸张,不正是天造地设吗?如此这般,可以说是‘惚兮恍兮、知白守黑、鬼斧神工、禅意无限’吧?”

    汪书贵心中涌动一股温暖,是啊,天上的云彩,就像棉絮一样,让人感到温暖和洁净。“可是,可是……可是这样的白云,怎么变成书写的纸呢?”汪书贵不由自主地问。

    老和尚没想到汪书贵如此执着。深入一想,自己也有些恍然,于是脸色一紧,结结巴巴地说:“这个……心诚则灵,心诚则灵,什么时候你能摘到白云,什么时候,你就能造出像白云一样的纸了。”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李煜对宣纸近乎病态的挑剔,为后文汪书贵问道老和尚做了铺垫。 B . 小说描写汪书贵营造宣纸的技艺,结合深厚历史背景,开阔了阅读视野。 C . 小说写“对于抄造一些关键步骤,也要求天时地利”,体现了汪书贵的封建迷信思想。 D . 汪书贵执着探索、忘我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一生只为一事来”的美好情怀。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心理、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来刻画汪书贵,并以老和尚的评价侧面烘托其形象。 B . 小说配合人物活动不时穿插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既能增添田园气息,又能舒缓叙事节奏。 C . 小说多次提到“惚兮恍兮、知白守黑、鬼斧神工、禅意无限”,意在找寻纸与道之间的相通之处。 D . 小说结尾老和尚的话,既表现了对主人公的美好期望,也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3. (3) 小说以“宣纸是一片云”为题,有哪些内涵?
    4. (4) 造纸工匠汪书贵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节选自《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

    文本二:

    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夫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征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唯前有数行,稍可分辩,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 , 可以兴矣。’其遗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B .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C .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D .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道路以目”与“数目项王”(《鸿门宴》)中的“目”字的意思相同。 B . “若壅其口”与“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壅”字的意思相同。 C . “以铜为镜”与“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中的“以”字的意思不同。 D . “任贤勿贰”与“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贰”字的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召公认为,天子应该广泛地听取臣民的意见,然后斟酌取舍,唯有如此,国家政事得以实行且不会违背常理。 B . 召公认为,天子应该鼓励百姓把考虑的事情说出来,强行堵住百姓的嘴并不是正确的为政之道。 C . 唐太宗为了缓解魏征的病情,将衡山公主嫁给了魏征的儿子,在魏征去世后,又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了他。 D . 魏征认为,朝廷大臣之中,君主对他们的感情有爱有憎,这是正常的,但不应以自己的喜好为任用的标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②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5. (5)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进谏成功的案例,请联系所学,并结合以上材料,分别从臣子和君主的角度简析进谏成功的原因。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宴王员外贬长沙

    贾至

    极浦三春草,高楼万里心。楚山晴霭碧,湘水暮流深。

    忽与朝中旧,同为泽畔吟。停杯试北望,还欲泪沾襟。

    【注】①本诗是作者安史之乱至德年间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作。②《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点明宴别的时间和地点,“高楼”对应题目“岳阳楼”。 B . 颔联写诗人对荆楚湘江壮丽景色的赞美与喜爱,对仗工整。 C . 颈联化用典故,“同为泽畔吟”一句与“同是天涯沦落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D . 本诗写迁谪之人又送迁谪之人,情形难堪,意境苍凉。
    2.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子路的态度不够谦逊,因为孔子强调“”,而“礼”和“让”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会批评子路“”。
    2. (2) 《阿房宫赋》中“”二句总写阿房宫的规模,一言其广,二言其高。
    3. (3) 《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游说韩宣王不要割地事秦时说:“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六国论》中“”二句也体现了这一观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联科学家尤比契夫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摄影师给他拍照时,他开了句玩笑:“要照相不应该照脸,而应该照臀部。”一句话惹得哄堂大笑,但仔细思考,大科学家这句玩笑有____:像他那样的科学家,屁股“坐得住”是成功的关键。

    做学问讲究坐冷板凳,历史学家韩儒林曾有一联,上联便是“板凳坐得十年冷”,另一位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要有“坐冷板凳”的功夫,讲的都是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冷清、沉得下心境。司马迁历时14年,写成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李时珍____近30年,成就《本草纲目》;小麦育种专家王辉与土地40余年为伴,在田野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大凡大学问家,无不有超常的定力。学问的天地无边无际,要行走在“无人区”和“高寒区”,才能真正有所得,靠的就是____的勇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行于世,做人做事也应如做学问。厨师没有精湛的刀功和对食材的深刻体悟,烹不出色、香、味、形俱全的美味佳肴。医生不钻研医术、广阅病例,难以救死扶伤,妙手回春。芭蕾舞者的双脚没有一次次猛烈地冲击地板,也断难在舞台上划出优美的弧线不仅做哪个行业,没有点钻研精神,没有股子痴迷劲儿,恐怕很难没有高境界的职业体验。一句话,只有那些“坐得住”的人,才能最终“立得住”。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古代第一部木结构建筑手册《木经》提出了中国古建筑三分法的概念 , 其指出,房屋由屋顶、屋身和台基三个部分组成。后来,建筑学家梁思成也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做过相似的总结。中国传统的建筑构图观念是,房屋是由这三部分组合起来的,而不是从一个整体分割出来的。分割意味着破坏,____。

    分,则纤毫无损,甚至自成一体,独立发展。比如,____,可以成为“坛”——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这样没有屋顶和屋身的建筑;只有屋顶而没有墙壁的建筑物,就是“亭”、“榭”、“棚”。合呢,也有多种方式,单一的、部分的,或是整体的。把单一的屋顶重复组合一次,可以成为重檐庑殿顶;把整个屋身做个叠加,就变成楼阁;把台和屋子组合起来,就是阙楼……台基、屋身、屋顶,一座单体建筑的三个组合结构,____,但因为组合的可分可合,却诞生出千变万化的建筑样貌。从标准化的结构,到灵活多变的形态,这就是中国古建筑不可思议的独特和伟大之处。

    1. (1) 下列句子中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 B .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C . 我也知道科学家已经建造了一些大型仪器,或者说是“原子对撞机”,这种仪器可以在实验室里产生微量的这种奇异物质,即反物质。 D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四个弟子根据自己的个性、身份志趣、能力、社会需要等,分别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了规划。

    你了解自己吗?你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