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恩施州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8-16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trong>35</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在秦朝建立之初,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严格控制权力的归属,建立起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政治根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保密制度也日渐完善。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实行保密制度,对于泄密之人有严格的刑罚,并规定专人传送公文,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而由于秦始皇确立了皇帝身份的至高无上性,秦代初期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包括居所、行为言论甚至死亡信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所记载:“(秦始皇)所居宫毋令人……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而对于君主言论的保密更甚。秦始皇曾因怀疑随行人员泄露了他说的话,下令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皆杀之”。除了上述的明确保密要求,统治者还要控制知情范围。秦始皇在外巡行过程中驾崩,随行贴身官员选择秘不发丧,除丞相李斯外,只有“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由于保密措施严密、知情范围控制严格,其真相在公布前始终未泄露。正是因为早期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保密制度可能误入“歧途”,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手段。在这种严苛的保密观下,自然催生出官吏的自身警惕性。《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谨之谨之,谋不可遗;慎之慎之,言不可追。”体现了当时官吏的为官之道。

    在史料中,能够发现当时的统治者曾经通过颁布诏书、制度约束等多种方式,告诫各级官员要注重保密工作,并着重强调了泄露秘密的后果。《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天子之命为制,天子之令为诏。”在明确分类的同时,秦代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公文起草、送呈、归档的机构,负责人称为“尚书”。尚书机构的所在地,戒备森严,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不仅机构秩序森严,对出任尚书的官员也有保密要求,“国家旧法,选尚书郎,取年未五十者,使文笔真草,有才能、谨慎”。关于公文收发的程序也有《行书律》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搭配日月夙暮。”

    为防止公事文书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都要对公文进行一定的处理。这种传统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和卿大夫在文书上用玺印封缄以示慎重,防止传递时泄密。发展到秦时,将文书的保密处理称为“封”。《法律答问》中记载:“丢失公文,已坐以论,后自得所亡,论当除不当?不当。”意为丢失公文,以罪论处,其后即使自己找到了所丢失的公文,但所论之罪仍不应免除。秦代对档案归档也有严格的保密要求,《商君书·定分》记载:“有铤钥,为禁而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禁剟一字以上,罪皆死不赦。”通常情况下,档案正本存于中央禁室,副本存于皇帝殿廷禁宫、丞相御史大夫府及郡县,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档案者、改削者死罪,进一步保障了档案安全,防止泄密。

    (摘编自蒋怿旻《秦代保密文化漫谈》)

    材料二:

    唐律不仅在宏观上清晰审慎地作出保密规定,还在各分则中考虑周全,未有疏漏。如《杂律》规定“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这一规定使得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己,提高职业操守。《卫禁律》规定“诸缘边城戍,有外奸内入,内奸外出,而候望者不觉,徒一年半;主司,徒一年”。《擅兴律》规定“诸密有征讨,而告贼消息者,斩;妻、子流放二千里。其非征讨,而作间谍;若化外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并受及知情容止者,并绞”。这些刑罚制度对泄密罪作出比较明确系统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唐宪宗时期,官吏张宿“自布衣授左拾遗……数召对,不能慎密,坐漏禁中语,贬郴丞十余年”。

    在唐代的诗歌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唐诗三百首》中收录了一首朱庆余的《宫中词》,其中两句为“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叙说两个宫女见面,本想说说心事,一看鹦鹉在前,怕它学舌泄露给别人,只好闭口不言。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元稹,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严重挫折,便借诗歌抒发自己的愁闷:“四五年前作拾遗,谏书不密丞相知。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更为知名的是“诗圣”杜甫,任左拾遗时曾撰写一首《晚出左掖》,其中的“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意为怕别人见到自己上奏皇帝的报告,就把草稿烧毁以免闲人说自己邀名;骑马上朝觉得太张扬,于是挤在狭小的马车里,好像鸡栖息在笼子里一样。古人曾对此作出评论,“明朝有封事,谏臣之心。避人焚谏草,大臣之体”,从大众的角度对杜甫谨慎的行为表达了赞许的看法。

    (摘编自《保密工作》)

    1.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初的保密信息侧重于皇帝本人的行踪,并且还要控制知情范围。这时保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使得保密制度可能成为专制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 B . 秦代对公文进行了明确的分类,设置了尚书及其机构,对尚书人选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其机构秩序森严,这都有利于公文的安全保密。 C . 秦代对档案归档有严格保密要求,档案分正本、副本且存在不同的地方,并规定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改削档案者的罪行,以此来防止泄密。 D . 唐代保密要求严格,唐代诗人元稹、杜甫便因保密不慎,在仕途上遭受挫折。后来杜甫任左拾遗时曾把一首《晚出左掖》的草稿烧毁。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朝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建立了保密制度,对泄密者有严格的处罚,有专人传送公文,逐步创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保密措施。 B . 为防止公文在传送过程中被私自拆阅,秦代专职人员要对公文进行“封”的处理,如果有人丢失公文,其后即使自己找回仍会被论罪。 C . 《卫禁律》规定如有由外私自进入境内者或由境内私自外出者,而戍守边城者没有发现,法律要判处戍守者和主管者徒刑,主管者刑罚更重。 D . 唐律在细节层面考虑周全。《杂律》让涉密人员更加严于律己,《卫禁律》《擅兴律》等刑罚制度做出的规定为依法定罪提供了重要依据。
    3.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在唐代的诗歌中,保密文化信息也有诸多隐藏其间”观点的一项是( )
      A .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元稹《行宫》) B .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唐·罗隐《鹦鹉》) C . 真迹进来依数字,别收锁在玉函中。(唐·王建《宫词》) D . 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唐·白居易《访陶公旧宅》)
    4. (4)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 (5) 唐代保密文化在秦朝的基础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

    汪曾祺

    我从大学时期,牙就不好。一来是营养不良,饥一顿,饱一顿;二来是不讲口腔卫生。有时买不起牙膏,常用食盐、烟灰胡乱地刷牙。又抽烟,又喝酒。于是牙齿龋蛀,时常发炎——牙疼。牙疼不很好受,但不至于像契诃夫小说《马姓》里的老爷一样疼得吱哇乱叫。“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不见得。我对牙疼泰然置之,而且有点幸灾乐祸地想: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来!我不会疼得“五心烦躁”,该咋着还咋着。照样活动。腮帮子肿得老高,还能谈笑风生,语惊一座。牙疼于我何有哉!

    不过老疼,也不是个事。有一只槽牙,已经活动,每次牙疼,它是祸胎。我于是决心拔掉它。昆明有一个修女,又是牙医,据说治牙很好,又收费甚低,我于是攒借了一点钱,想去找这位修女。她在一个小教堂的侧门之内“悬壶”。不想到了那里,侧门紧闭,门上贴了一个字条:修女因事离开昆明,休诊半个月。我当时这个高兴呀!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去,兴尽而归,何必见戴!我拿了这笔钱,到了小西门马家牛肉馆,要了一盘冷拼,四两酒,美美地吃了一顿。

    昆明七年,我没有治过一次牙。

    在上海教书的时候,我听从一个老同学母亲的劝告,到她熟识的私人开业的牙医处让他看看我的牙。这位牙科医生,听他的姓就知道是广东人,姓麦。他拔掉我的早已糟朽不堪的槽牙。他的“手艺”(我一直认为治牙镶牙是一门手艺)如何,我不知道,但是我对他很有好感,因为他的候诊室里有一本A·纪德的《地粮》。牙科医生而读纪德,此人不俗!

    到了北京,参加剧团,我的牙越发地不行,有几颗跟我陆续辞行了。有人劝我去装一副假牙,否则尚可效力的牙齿会向空缺的地方发展。通过一位名琴师的介绍,我去找了一位牙医。此人是京剧票友,唱大花脸。他曾为马连良做过一枚内外纯金的金牙。他拔掉我的两颗一提溜就下来的病牙,给我做了一副假牙。说:“你这样就可以吃饭了,可以说话了。”我还是应该感谢这位票友牙医,这副假牙让我能吃爆肚,虽然我觉得他颇有江湖气,不像上海的麦医生那样有书卷气。

    “文化大革命”中,我正要出剧团的大门,大门“哐”地一声被踢开,正摔在我的脸上。我当时觉得嘴里乱七八糟!吐出来一看,我的上下四颗门牙都被震下来了,假牙也断成了两截。踢门的是一个翻跟头的武戏演员,没有文化。就是他,有一天到剧团来大声嚷嚷:“同志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往后吃油饼便宜了!”——“怎么啦?”——“大庆油田出油了!”这人一向是个冒失鬼。剧团的大门是可以里外两面开的玻璃门,玻璃上糊了一层报纸,他看不见里面有人出来。这小子不推门,一脚踹开了。他直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说:“没事儿!没事儿!你走吧!”对这么个人,我能说什么呢?他又不是有心。掉了四颗门牙,竟没有流一滴血,可见这四颗牙已经衰老到什么程度,掉了就掉了吧。假牙左边半截已经没有用处,右边的还能凑合一阵。我就把这半截假牙单摆浮搁地安在牙床上,既没有钩子,也没有套子,嗨,还真能嚼东西。

    这样对付了好几年。直到一九八六年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香港前,我才下决心另装一副假牙。有人跟我说:“瞧你那嘴牙,七零八落,简直有伤国体!”

    我找到一个小医院,建筑工人医院。医院的一个牙医师小宋是我的读者,可以不用挂号、排队,进门就看。小宋给我检查了一下,又请主任医师来看看。这位主任用镊子依次掰了一下我的牙,说:“都得拔了。全部‘二度动摇’。做一副满口。这么凑合,不行。做一副,过两天,又掉了,又得重做,多麻烦!”我说:“行!不过再有一个月,我就要到香港去,拔牙、安牙,来得及吗?”——“来得及。”主任去准备麻药,小宋悄悄跟我说:“我们主任,是在日本学的。她的劲儿特别大,出名的手狠。”我的硕果仅存的十一颗牙,一个星期,分三次,全部拔光。拔牙后还得修理牙床骨,这位主任真是大刀阔斧,不多一会,就把我的牙骨铲平了。小宋带我到隔壁找做牙的技师小马,当时就咬了牙印。

    一般拔牙后要经一个月,等伤口长好才能装假牙。但有急需,也可以马上就做,这有个专用名词,叫做“即刻”。

    “即刻”本是权宜之计,小马让我从香港回来再去做一副。我从香港回来,找了小马,小马把我的假牙看了看,问我:“有什么不舒服吗?”——“没有。”——“那就不用再做了,你这副很好。”

    我从拔牙到装上假牙,一共才用了两个星期,而且一次成功,少有。这副假牙我一直用到现在。

    常见很多人安假牙老不合适,不断修理,一再重做,最后甚至就不再戴。我想,也许是因为假牙做得不好,但是也由于本人不能适应,稍不舒服,即觉得别扭。要能适应。假牙嘛,哪能一下就合适,开头总会格格不入的。慢慢地,等牙床和假牙已经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就好了。

    凡事都是这样,要能适应、习惯、凑合。

    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学时期经常牙疼,并没有让“我”感觉到不适,反而还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让“我”乐在其中。 B . “有几颗跟我陆续辞行了”运用比拟修辞手法,写出“我”有几颗牙齿相继脱落的事实,妙趣横生。 C . 武戏演员将“往后吃油饼便宜”的原因归结为“大庆油田出油了”,这体现了他的冒失和幽默风趣。 D . 治牙的经历让“我”领悟到凡事都要适应的道理,很多人安假牙老不合适,就是因为他们不能适应。
    2. (2) 下列对文中出现的几位牙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虽然对麦姓牙医治牙镶牙的手艺不了解,但是当看到候诊室里放的书籍时,感受到他的不俗之处。 B . 票友医生身上有江湖气,并不影响“我”对他的感谢之情,他装的假牙让“我”又能正常吃东西了。 C . 我的读者小宋虽然对女主任医师“劲大手狠”不是十分认可,但是仍然相信她的医术,推荐她给我治牙。 D . 文章对技师小马着墨不多,简短的对话中体现出他不只技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能够替患者着想。
    3. (3) 东晋王子猷雪夜醒来,忽发兴致,乘舟前去拜访老友戴安道,天亮时到达朋友门前,却又掉头而归。文章第二段借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4. (4) 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说:“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请谈谈本文与《项脊轩志》的相似之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strong><strong>35</strong><strong>分)</strong>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进士,调西京推官。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后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时仁宗更用大臣,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 故曰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于是邪党益忌修,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材料二: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文忠公撰纪、表、志,宋景文公撰列传。当时,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遂已。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知郑州,在文忠下。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遂于所撰各书之。古之君子,存心至公,无欲上人如此。

    (选自杨士奇《书〈新唐书>后》,有删改)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见利A而争B先C或利尽D而反相E贼害F虽兄弟亲戚G不能H相保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举进士”中的“举”与《陈情表》中“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举”意思相同。 B . “修笑而辞曰”中的“辞”与《苏武传》中“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的“辞”意思不同。 C . 朋党,现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与《朋党论》中的小人伪朋所指相同。 D . 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是在欧阳修逝世后朝廷对他在文学和为臣方面的肯定与赞美。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欧阳修为人正直。在范仲淹被贬后,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高若讷将此信上交给朝廷,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 B . 欧阳修深受器重。仁宗之时进行人事变动,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是首选之人。保州有战事,皇帝告知欧阳修可以越职进言。 C . 欧阳修见解独到。他在《朋党论》中认为,君子因同道结为朋党,小人因利益结为朋党。国君应当斥伪朋用真朋,天下就可以治理得很好。 D . 欧阳修很有才能,为官论事切直。参与《新唐书》编纂时,尊重参与编写的前辈宋景文公,在二人撰写的文章上,仅让宋景文公一人署名。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于是邪党益忌修,谮之。

      ②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

    5. (5) 杨士奇在《书(新唐书)后》中评价欧阳修“存心至公,无欲上人”,欧阳修的这些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许浑

    眼前迎送不曾休,相续轮蹄似水流。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去值秋。莫怪分襟衔泪语,十年耕钓忆沧洲

    [注]①双毛:指头发黑白二色相杂。②沧州:滨水的地方,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运用比喻手法,将“轮蹄”比作“水流”,体现了“迎送”频繁。 B . 颔联与李商隐的诗句“锦瑟无端五十弦”运用的表现手法相似。 C . 颈联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出仕为官的劝阻之意。 D . 尾联以回忆与友人的耕钓生活作结,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2. (2) 这首诗的颈联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用“”两句,从文辞和意旨等角度对《离骚》进行了评价。
    2. (2) 李白在《蜀道难》用“”两句写出了蜀道蜿蜒曲折的特点。
    3. (3) 诸葛亮在后世深受推崇,也是诗人们争相吟诵的对象,如“”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由衷的赞叹。
三、语言文字运用(</strong><strong>20</strong><strong>分)</strong>
  • 6. 语言文字运用I

    粮食保管需要对粮仓的温度、湿度以及粮食品质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监测粮温,因为温度是反映粮情的“晴雨表”。智慧粮仓在粮食入仓后,会根据粮仓廒间大小将电子测温电缆均匀铺设在粮堆中间,____。这样就可以在电脑上实时监测温度变化,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和大数据分析对粮情变化趋势进行智能预测和预警。

    ①为保证粮情稳定,②必须要根据温度和天气变化给粮堆通风,③智能通风系统可以根据预设温度值远程自动通风,④相比传统机械通风,⑤不仅可以将粮食水分保持在最佳状态,⑥还明显提高通风效率。⑦另外智能机器人在粮仓作业中应用广泛,⑧将使机器人代替人工从事进粮、平仓、出粮等脏重累、机械重复的工作。⑨如粮食智能入仓集成设备、平仓机器人、移动式吸尘器等,⑩改变了粮仓传统作业模式。

    智慧粮仓的建设,相当于给粮仓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全仓粮情一目了然,粮食进出仓全程监管,可将储存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尽可能让收获的粮食颗粒归仓。在这一过程中,还真正做到了粮食数量质量管控的责任可追溯,____,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

    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陶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连接、漫展、隐没”,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 (2) 作者善于将常见的词翻出新意,请从文中加点的“构成”“诞生”两词中任选一词,加以分析。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具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strong><strong>60</strong><strong>分)</strong>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人要敢想敢为,“敢”应该是青年人做事的态度和认识,正如鲁迅所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故而百年前的中国青年在山河飘摇的危难之际,发出“我们不干,谁干”的呐喊。

    青年人又要善作善成,“善”是青年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方法,青年人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会“自讨苦吃”,多受一些“热锅”上的煎熬,多经历一些“磕磕绊绊”,多面临一些“惶恐不安”的心理挑战,在摸爬滚打、风霜雨雪中“壮筋骨、练胆魄、增智慧”。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