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本课综合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评试卷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0 类型:单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Richard Lehan在其所著《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非我辈所长与所愿;我们的兴趣是,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关注的不是区域文化,而是都市生活;不是纯粹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如此兼及“历史”与“文学”,当然是由我辈学人的学科背景决定的。

    关注“文学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谈到都市,我一再坚持,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另一方面,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解读诸多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在我看来,意味无穷。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

    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呈现,那么今人之谈论“都市想象”,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寻幽探微深入辨析。

    因而,在对都市的解读中,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学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较中外;可以专注某一城市,也可以是城城联姻或城乡对峙;可以阐释建筑与景观,也可以是舆论环境或文学生产;可以侧重史学,也可以是艺术或文化。一句话,只要是对于“都市”的精彩解读,不讲家法,无论流派。

    (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

    材料二 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目前我们对城市学本身的理解还存有一定的问题。城市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子嗣,换句话说,在传统学科里面增加一些城市视角,以此应付分散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社会学中的城市问题,以及历史学中的城市主题,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真正的城市学有着它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并且,唯有在这样一种问题域之内加以观照,在这样一种独有的方法论的统摄之下,城市学才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才能触及这门学科所要处理的对象的本质。在这一点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

    (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将城市作为阅读对象也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方式,研究者通过不断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从而丰富对城市的解读,也就丰富了城市本身。 B . 关注“文学的城市”,是在传统的文学史叙述中,加入新的元素,从关心文化的整体发展,到关心区域文化,对国家东西南北的文学版图有细致的研究与挖掘。 C . 通过跨学科研究,在诸如文学、历史、社会等传统学科里面增加城市视角,以整合分散在各学科领域里的城市研究课题,是城市学得以成立的关键。 D . 中国文化有重乡土轻都市的传统,当代的城市学研究者既要思考自身的城市经验,也要面对被传统塑造了的城市经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研究城市文学,可以借助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用数据、图表进行科学论证,但并非必需,研究成果一定要有对“人”的关切。 B . 传说明朝营建新都时,刘伯温为制服恶龙,将北京城设计成八臂哪吒的形状,这可以作为解读北京的素材,应该为研究者重视。 C . 城市文学研究不应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是因为它的视野更大,突破了文学研究内部各种规则的制约。 D . 青年一代作家生活在城市之中,出于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作品,像传统一般诅咒城市,已经不再可能。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城市文学研究对象的一项是(  )
      A . 张岱《陶庵梦忆》 B . 陶渊明《桃花源记》 C . 老舍《骆驼祥子》 D . 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4. (4) 结合材料一分析,将“记忆”“想象”带入城市研究具有哪些作用?
    5. (5) 请根据材料内容,说一说城市学与城市文学研究的关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枕 头 鹅

    ——叔叔讲给小侄女的晚安故事

    [瑞士]胡戈·罗切尔

    闭上眼,靠在鹅毛枕头边倾听。它一直在等你呢,但在把头靠上去之前,先用手拍拍它。放心,这样不会弄疼这只鹅的:只要你还醒着,它就没有感觉;只有当你睡着了,它才能取回它的羽毛。有一次,你从枕头里拔出一根羽毛,吹向空中后再也找不着了,这么做实在太大意了。别再拔它的毛了,它身上的羽毛都被拔光了,它需要这些精美的绒毛。闭上眼睛,仔细听,枕头鹅正从枕头里拔出羽毛,放到头顶上,插在脖子上或大腿内侧,它到底要做什么呢?不管怎样,它立刻变得光彩照人。

    现在,闭上眼睛,别说话。我们或许可以听到它是如何蹒跚地走上房顶,现在它也许已经在楼梯间里了。

    有时候,它会带着你在一夜之间环绕世界好几圈,但它必须在第二天清晨赶回来,在你醒来之前,再把所有的羽毛塞进枕头里。没有哪架飞机能飞这么快。如果你想和它一起飞,就必须先把眼睛闭上,这样才不会感到晕。

    枕头鹅常常去远行,这一点和鹅一样,鹅从不把家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恐怕人们需要一张地图,不是用来标记那些国家的边界,而是用来标识一队队鹅的迁徙路线。鹅从不相信国界,这也许就是有些人对鹅叫嚷“你这只蠢鹅”的原因吧。

    现在,枕头鹅并不只是去拜访那些栖居在尼罗河、南美奥里诺科河这些大河河畔的鹅,更主要的是去探望那些处在危险中的鹅。借助你的羽毛,它也会飞往夏威夷——你在电视上曾经见过这座群岛。枕头鹅去那儿寻找三明治鹅。三明治鹅在夏威夷的熔岩上四处逃窜,它们在火山坡上艰难地度日。人类不仅自己追捕它们,还派出了野狗、野猪和猫鼬。枕头鹅游览着这个曾经属于鹅的世界,直到它来到了一个像纽约一样的大都市里。那里坐落着摩天大楼,却再也没有鹅群,只有零星几只鹅躲在树枝上和柳树杈间。枕头鹅从城市的高空中俯降,几乎与烟囱、塔楼和天线擦肩而过,因为它曾测量过这片曾经属于鹅的土地:以前这里窝巢相连,如今却只有小木屋和仓库。

    当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孩子时,有一次,我闭上眼睛,听枕头鹅讲火烈鸟的故事。它一身玫瑰红,在地中海和红海岸边的绿海岬安了家。今天当我闭上眼睛时,依然可以看见它们站立在那里,像士兵一样排着整齐的队列,它们的头低低地埋在身体里,长长的脖子蜷缩着,像打了结一样,仿佛忘记了什么不该忘记的事,正在苦苦思索。但是很快,它们把这事也忘了,脖子伸得笔直,又要起飞了。

    当你闭上眼睛,枕头鹅或许也会跟你说起那些火烈鸟。或许它今天有别的打算——飞往南极,去找饮雪的企鹅,去那些没有人溜冰的冰原上。那里的企鹅按照个头大小整齐地排列着。虽然那儿不是一个贫瘠的地方,但是敌人在那儿过得并不舒坦:大部分猎人的手指都冻坏了。渐渐地,企鹅们也懒得飞了。它们很多时候待在水下,羽毛不断增多,都快变成鱼鳞了。小企鹅的爸爸妈妈有时会把蛋放在脚上玩耍,这时,小企鹅们就会特别开心。

    枕头鹅不仅拜访亲戚,也会去看那些鹅类的鸭和鸭类的鹅。它们的亲戚关系并非能用三言两语说清楚。比如,枕头鹅的曾祖母根本不是鹅,而是一只鸭,而且是一只相当有名的鸭,因为它会法语。它被一个同样有名的男子宰杀了。那个男子身前围着一条白色的围裙,戴着一顶白色条纹的帽子,给它准备了一个华丽的坟墓。当然它也被拔了毛,这是所有禽类家族的共同命运。

    在这只法国鸭祖母的葬礼上,出席者都使用最昂贵的餐具。这只鹅一直有点自负,它躺在盘子上,看上去很鲜嫩,旁边是一小勺由橙汁和磨碎的橘子皮做成的调味汁:因此后代子孙称它为橘子鸭。

    枕头鹅以曾祖母为荣。这位先辈走过无数鸭鹅走过的路:游过两岸长满植物的支流,穿过潮湿的草地和森林,经过它们的休息筑巢之地,最后走到墓地——也就是人们的胃里,他们说那是鸭和鹅的天堂。

    当你早上醒来时,枕头已经被压扁了。有时枕头鹅没有时间把羽毛塞回去,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那突起的一端是枕头鹅飞过的一座小山那些凹凸不仅是你头枕的地方还是一片平静的海洋和水塘枕头鹅和鹅群们一起在那儿停歇。这些褶皱则是你入睡后枕头鹅张开翅膀起飞的痕迹。

    文本二 胡戈·罗切尔是瑞士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杰出的新闻记者和翻译家。自1969年起,胡戈·罗切尔成为一名自由职业作家,致力于探索瑞士社会和国民性格中被遮蔽和隐藏的“另一面”。他认为,要揭示瑞士的“另一面”,就必须离开瑞士,游历世界,将瑞士融于世界,以世界反观瑞士。多年来,他辗转于南欧、拉美和东南亚,并为多家报社撰稿。其小说大多取材于旅行经历,极具自传色彩;作品以长短篇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文艺短评、寓言、游记和话剧剧本等。罗切尔说,他之所以写小说,就是为了展示社会生活的更多层面,尤其描绘那些尚未被人们看到的层面。他擅于站在哲理的高度,对官场的腐败、政府的无能、学术的虚伪、社会的不公等各种现象进行辛辣的嘲讽;他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遍布社会各界,通过描写他们可笑可鄙的生活,嘲讽瑞士的小市民心态,也折射出他对全球化的西方文明的审视。作品讽刺的现实已远远跨越了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年代。胡戈·罗切尔一贯把瑞士作为一个社会背景,通过着力刻画私人生活的悲欢离合和矛盾冲突,反映具有普遍时代意义的创作主题,不愧为一个关心社会、同情劳苦大众,并对资本主义持批评态度的作家。因此,在译本序中把他称为“一位充满世界情怀的讽刺小说家”。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枕头鹅是一只在孩子睡着时枕头变成的鹅,叔叔告诫侄女不要再拔枕头鹅的毛了,利用了儿童的同情心达到说服侄女爱惜财物的目的。 B . 作者把用来制作三明治的鹅称为“三明治鹅”,把餐桌上和调味汁搭配的鸭称为“橘子鸭”,看似幽默风趣,实则充满讽刺意味。 C . “闭上眼”“闭上眼睛”这两个短语多次在小说中出现,给读者展示了叔叔给侄女讲睡前故事的温馨场面,表明小说中的故事具有童话色彩。 D . 枕头鹅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小说通过枕头鹅的游历及身世,讲述了三明治鹅、企鹅、火烈鸟和鸭祖母或不幸或安详的生活。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胡戈·罗切尔致力于揭示瑞士社会和国民性格中被遮蔽和隐藏的“另一面”,并对资本主义持批评态度,因此,他不得不离开瑞士,辗转于南欧、拉美和东南亚。 B . 文本一补叙“叔叔”儿时梦见枕头鹅和他讲的关于火烈鸟在地中海、红海岸边安家的情节,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小说呼吁人与自然建立起一个和谐生态整体的思想主旨。 C . 文本一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叔叔”是小说的人物,也是枕头鹅故事的叙述者,在故事中是全知的叙述者,类似话本小说中说书人的角色。 D . 胡戈·罗切尔具有尖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态度,在文中他描绘了一幅温馨唯美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凄凉的悲怆和温暖的震撼。
    3. (3) 请赏析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4. (4) 文本二中说胡戈·罗切尔被称为“一位充满世界情怀的讽刺小说家”,那么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讽刺”这一特点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蠲其租赋。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吏有劳者,辄为具奏复其身。吏感其诚,事为尽力,所活无算。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擢浙西提刑。赵氏有守阡僧甚暴横,震遣吏捕治,似道以书营救,震不省,卒按以法。似道怒,使侍御史陈坚劾去之。咸淳十年,起震知饶州,时兴国、南康、江州诸郡皆已归附,大兵略饶。饶兵止千八百人,震发州民城守,昧爽出治兵,至夜中始寐。上书求援,不报。大兵使人入饶取降款,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饶寓士皆从之。道同讽震降,震叱之曰:“我忍偷生负国邪?”城中少年感震言,杀使者。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 , 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出犹可免。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选自《宋史·唐震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 B . 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 C . 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 D . 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登第,犹登科,科举考中进士,其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级。 B . 封题,文中指科举考试前主考官员将试题密封以示其保密性的一种做法。 C . 提刑,宋代官职名称,宋初设于各路,主管司法、刑狱和监察,兼管农桑。 D . 陴,也称“女墙”,俗称“城垛子”,指城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震闻过则喜,不愿仰仗他人。从小生活在乡里,如果有人谈论他的过失,他便很高兴;有个权贵之人曾经推荐过他,可是他并没有仰仗对方。 B . 唐震依法力争,深谙定罪量刑。关于案件将要定罪执法一事,潜说友的看法与唐震不同,潜说友将事情上呈刑部,结果刑部肯定了唐震的意见。 C . 唐震办事得法,关心百姓疾苦。江东发生旱灾时,他上奏朝廷减少成批大量运米、免除百姓赋税、要求富人分发粮食等事,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D . 唐震力主抗元,为国英勇捐躯。在元军攻打饶州时,他日夜操劳;在万道同劝他投降时,他断然拒绝;兵败后,他不逃不降,最后因为此事而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

      ②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出犹可免。”

    5. (5) “父亲状告雇主杀死儿子”一案的处理表现了唐震哪些过人之处?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沁 园 春

    辛弃疾

    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注①焦釜:焦炙的铁釜。②“汝说”句:《晋书·刘伶传》载,刘伶不满现实,纵酒放荡,经常乘一辆车,带一壶酒,令人带着锄头跟随,并说死后不妨埋掉了事。③肆:这里是打碎的意思。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人以比喻、夸张的手法交代自己病酒反应的严重,也暗示了词人曾长期酗酒。 B . 刘伶嗜酒典故的运用,是以酒杯的语气对词人打算戒酒的行为进行的辩解。 C . “况怨无大小”四句,以描写方式表达词人对曾过量饮酒的反思,有哲理意味。 D . 从题目和内容看,这是一首戒酒词,但戒酒的背后,隐隐有词人对现实的不满。
    2. (2) 有论者说本词设计了一主一仆的角色表情达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个特点,并说说这样设计的好处。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2. (2) 屈原在《离骚》中借从早到晚采摘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是“”。 
    3. (3) 《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对于作家来说,古典诗词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①     , 古典诗词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就像是身处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秀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②    。要产生这种文化认同,其实仅需要人们用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而已。 

    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 , 我们正在失去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阅读古典诗词吧,出入经史,你会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看待世界。

    1. (1) 下列各句中用的破折号和文中“文化场”之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B . “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 C .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D . 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现实把这风推到越来越远的地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7. (2020高三上·菏泽期中)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南海之滨从不为人知的小渔村,②到经济总量跃居亚洲前五的现代化大都市,③40年来深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④40年来,深圳以敲响土地拍卖第一锤、第一次打破“大锅饭”、率先启动商事制度改革作为契机,⑤不断发展创新潜力,让一批批“深圳创新”走向全国……⑥在开放潮流中,深圳始终勇立潮头。⑦深圳建设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⑧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招。

  • 8.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 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其内容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完善的法律指南,也因此,它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编纂工作于2015年启动,2017年审议通过民法总则,2019年审议民法典草案。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近日,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在演讲中指出,当学历和技能成为好工作和高薪酬的象征,家长对教育的普遍焦虑使得他们把孩子赶到了“军事竞赛”的跑道上,最终,孩子在一路设计和要求中,考上了大学,却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为了什么,成为“空心人”。在她看来,与其逼着孩子成为“空心人”,不如尊重个性,让孩子追随热爱,成为自己。

    材料二 2020年12月,63岁的张桂梅老师被评为“时代楷模”。她把自己“嫁”给贫困山区,以超过90%的升学率,将1 800多名云贵山区的女孩,送出大山,送到高校,送抵这些孩子的父辈们无法企及的平台。她坦然道出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接受的教育常态:早起晚睡,靠死磕和硬扛提高成绩;压抑自我,放弃快乐,在日复一日的刷题奋斗中穿越风雨,抵达梦想的大学。

    希望中学高三(1)班拟举行以“育人方式与生命成长”为主题的讨论会。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高三⑴班学生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