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3-07-31 浏览次数:2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在《庄子》的多篇文章中,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本质看法。《庄子》以庖丁解牛、匠石运斧、老汉粘蝉等生动事例告诉人们,古代匠人的技艺能够达到鬼斧神工的至高境界,即所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以19年解牛数千之功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技法,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境地,做得仿佛日升月落一样自然。足以见得,古代工匠精神既是实践的积淀,同时又是内心对道的追求的展现。“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其意蕴着天地与人间社会的规律或准则(天道、人道等)。

    在道家看来,道既是思维所能把握的最高概念,同时也是万物存在之理,“道”是宇宙的灵魂。万物的本性都是道的体现,匠工蕴道,这个道,是技艺之道,同时也是得天理之道。庄子以庖丁游刃有余的娴熟技艺来表明,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而在庖丁的精神境界里,则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顾秋亮等,其技艺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的深刻把握。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

    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从道德的观点看,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德性论认为,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德性行为者作为我们行为的典范。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充当这样一种典范?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回答是,工匠,并且只有像铁匠、铜匠甚至修鞋匠那样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道技合一是德性品格的见证。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习近平总书记说:“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要以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为榜样,做一个品德高尚而追求卓越的人,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

    (摘编自龚群等人的《工匠精神意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包括以下特点:首先,创新精神。美丽的丝绸、精美的陶瓷,以及数不清的发明创造,无不体现着古代中国工匠无比的智慧和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其次,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工匠出神入化技艺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职业态度的由衷赞美。第三,敬业精神。中国传统十分强调“敬”这一观念。对于古代工匠群体而言,他们十分尊敬自己从事的职业劳动,因此形成了内涵十分丰富的“敬业”观念。正是因为根植于中华传统的丰厚土壤之中,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中那种德艺兼修、物我合一的境界,始终为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动力。

    工业化时代生产的特点是标准化和通用化,因此,工业化时代更多地强调工人对标.准和规范的遵循和坚守。而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成为可能。这一变化强调了为满足个性化需求而进行的创新和创造。为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需要,保持产品在国际上强大的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坚守。“德国制造”之所以具有强大的优势,一方面在于他们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另一方面在于德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又如,日本的“匠人精神”是从国家高层到民间都在提倡的一种精神,其精髓在于“踏踏实实,千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正是许多日本企业延续百年的不二法门。西方国家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领跑者,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的榜样。时至今日,西方国家工匠精神中很多先进的理念、制度、文化仍然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摘编自《当下之工匠精神》)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工匠精神既体现在追求精湛技艺的外在实践中,又映照在坚守理想信念的内心追求里。 B . 工匠精神体现为勤奋练习熟能生巧后从而达到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的把握。 C . 工匠精神能打磨出精湛的技艺,不但源于匠人对“道”的把握,还源于他已然具备的德性。 D . 工匠精神要适应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就必须要在尊重规范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化创新。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识,许多工匠正是从其中获得了启发才得以成功。 B . 中国古代工匠注重锲而不舍的行动,也注重理性的总结和反思,让自己的技艺合于道。 C . 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在精神层面上确有相同的地方,但劳模精神并不属于工匠精神。 D . 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传统的丰厚土壤,所以民族性鲜明、注重物我合一。
    3.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工匠精神表现的一项是( )
      A . 爱岗敬业 B . 在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追求卓越 C . 乐于奉献,不求回报 D . 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百舸争流的奋发精神
    4. (4) 材料一使用了“庖丁解牛”这一典故,有何作用?
    5. (5) 在今天,中国发扬工匠精神该如何行动?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黑头

    冯骥才

    这儿说的黑头,可不是戏曲里的行当,而是条狗的名字。这狗不一般。

    黑头是条好狗。但不是那种常说的舍命救主的“忠犬、义犬”,这是一条除了它再没第二的狗。

    黑头是条菜狗一那模样,说它都怕脏了舌头!白底黑花,花也没样儿,像烂墨点子,东一块西一块;脑袋整个是黑的,黑得看不见眼睛,只一口白牙,中间耷拉出一小截红舌头。不光人见人嫌,野狗们也不搭理它。

    天津北大关顶大的商号的老伙计商大爷见黑头皮包骨头,瘦得可怜,时不时便叫小伙计扔块鱼头给它。狗吃肉不吃鱼,尤其不吃生鱼,怕腥;但这小崽子却领商大爷的情,就是不吃也咬上几口,再朝商大爷叫两声,摇摇尾巴走去。这叫商大爷动了心。

    一天商大爷下班回家,黑头一直跟着他,距离拉得不近不远,也不出声,直送他到家门口。商大爷开门进去,扭头一看,黑头就蹲在门边的槐树下边一动不动瞧着他。第二天下班回家时,黑头不知嘛时候又出来了,又是一直跟着商大爷,不声不响送商大爷回家。一连三天,商大爷明白这小崽子的心思,回到家把院门一敞说:“进来吧,我养你了。”

    商大爷日子宽裕,很快把黑头喂了起来,个子长得飞快,一年成大狗,两年大得吓人,它那黑脑袋竟比小孩的脑袋还大,白牙更尖,红舌更长。它很少叫,商大爷明白,咬人的狗都不叫,所以从不叫它出门,即便它不咬人,也怕它吓着人。

    其实黑头很懂人事,它好像知道自己模样凶,决不出院门,也决不进房门,整天守在院门里房门外。每有客人来串门,它必趴下,把半张脸埋在前爪后边,不叫人看,怕叫人怕,耳朵却竖着,眼睛睁得挺圆,决不像那种好逞能的家犬,一来人就咋呼半天。可是一天半夜有个贼翻墙进院,它扑过去几下就把那贼制服。它一声没叫,那贼却疼得吓得唧哇乱喊。这叫商大爷知道它不是吃闲饭的;看家护院,非它莫属。

    商大爷常说黑头这东西有报恩之心,很懂事,知道怎么“做事”。商大爷这种在老店里干了一辈子的人,讲理讲面讲规矩讲分寸,这狗和他的性情,所以叫他喜欢。只要别人夸赞他的黑头,商大爷辄必眉开眼笑,好像人家夸他孩子。

    可是,一次黑头惹了祸,而且是大祸。

    那些天,商大爷家西边的厢房落架翻修,进进出出全是生脸。黑头没见过场面,如临大敌,浑身的毛全竖起来。但又不能出头露面吓着人,便天天猫在东屋前,连盹儿也不敢打。七八天过去,老屋落架,跟着放一大挂雷子鞭,立时引来一群外面看热闹的孩子连喊带叫,拥了进来。

    黑头以为出了事,突然腾身蹿跃出来,孩子们一见这黑头花身、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般的模样,吓得转身就跑。外边的往里拥,里边的往外挤,在门里门外砸成一团,跟着就听见孩子又叫又哭。

    商大爷跑过去一瞧,一个邻居家的男孩儿被挤倒,脑袋撞上石头门墩,开了口子冒出血来。邻居家大人赶来一看不高兴了,迎面给商大爷来了两句:“使狗吓唬人——嘛人?”

    商大爷是讲礼讲面的人,自己缺理,人家话不好听,也得受着。一边叫家里人陪着孩子去瞧大夫,一边回到院里安顿受了惊扰的修房的人。

    这时,扭头一眼瞧见黑头,心火冒起,拾起一根杆子两步过去,给黑头狠狠一杆子,骂道:“畜生就是畜生,我一辈子和人好礼好面,你把我面子丢尽了!”黑头挨了重重一击,本能地蹿起,呲牙大叫一声,那样子真凶。商大爷正在火头上,并不怕它,朝它怒吼:“千吗,你还敢咬我?”

    黑头站那儿没动,两眼直对商大爷看着,忽然转身夺门而去,一溜烟儿就跑没了。商大爷把杆子一扔说:“滚吧,打今儿别再回来,原本不就是条丧家犬吗?”

    黑头真的没再回来。打白天到夜里,随后一天两天三天过去,影儿也不见,商大爷心里觉得好像缺点嘛,嘴里不说,却忍不住总到门外边张望一下。这畜生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

    又过两天,院门敞着,黑头忽然出现在门口。这时候,商大爷去隆昌上班,工人都盯着手里的活,谁也没注意到它。黑头两眼扫一下院子,看见中间有一堆和好的稀泥,突然它腿一使劲,朝那堆稀泥猛冲过去,“噗”地一头扎进泥里,用劲过猛,只剩下后腿和尾巴留在外边。这一切没人瞧见。

    商大爷下晌回来,工人收工时,有人发现这泥里毛糊糊的东西是嘛呢,拉出来一看,大惊失色,原来是黑头,早断了气,身子都有点发硬了。它怎么死在这儿,嘛时候死的,是邻居那家弄死后塞在这儿的吗?

    大伙猜了半天说了半天,谁也说不清楚。半天没说话的商大爷的一句话,把这事说明白了:“我明白它,它比我还要面子,它这是自我了结。”随后有感慨地说,“唉,死还是要死在自己家里。”

    (节选自《俗世奇人》有刪改)

    文本二:

    二十年前,脑袋忽冒出一群人物,全是我家乡天津卫的奇人异事。文化学者好述说一地的特征,写小说的只想把这一方水土独有的人物写出来,由此实实在在捧出此地的性情与精神,所以自从我写小说,此地的人物就会自个儿钻出我的笔管,然后一个个活脱脱站出来,独立成篇;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篇小说,反过来一篇小说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比如《俗世奇人》我喜欢这样的写法,一个个雕出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的形象。

    天津这块地里边,有碱有盐有硝,因生出各色性格的人,又热又辣又不好惹。我相信——如果没这些人物,就不知道嘛叫作天津卫。

    若说地域文化,最深刻的还是地域性格。一般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只是一种表象,只有进入一个地方人的集体性格的文化才是不可逆的。它是真正一种精灵。还有比《朝花夕拾》那些人物更鲜明的鲁镇,比《骑兵军》那些故事彰显得更夺目的哥萨克吗?

    (节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新篇>序》,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用比喻写黑头貌丑,又用“大得吓人”“白牙更尖,红舌更长”写其凶,为后文黑头“惹祸”埋下伏笔。 B . 黑头挨了重击后,蹿起呲牙大叫,面露凶相,并非真想咬商大爷,可能是被打后的应激反应。 C . 黑头走后,商大爷的反应说明他当时非常生气,他内心是真的想把黑头赶走。 D . 文章结尾,黑头最终负气而死,是一种不被理解的委屈,更是为了维护尊严,也有羞愧的成分。
    2. (2) 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的黑头形象,既具有一般文学作品中的同类形象的共性,亦有其独特个性,可以说是成功的文学典型。 B . 文本二中谈及了小说的地域性问题,文本--中一些口语元素,比如“嘛”,非常能体现地方语言的特点。 C . 文本二是一部作品的序言,说明了作品的写作缘由、内容概述和艺术特色等,与《兰亭集序》作用相同。 D . 根据文本二的说法,家乡的地域文化往往能够在作家的创作中有所投射,正如绍兴之于鲁迅,北京之于老舍。
    3. (3) 黑头是能动不能言的动物形象,作者是怎样写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4. (4) 文本二中冯骥才说天津人“又热又辣又不好惹”,黑头是否具有这样的地域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一举例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泰博学,善谈论。初游洛阳时人墓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膺与相见,曰:“吾见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遂与为友,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辆。膺唯与泰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泰许之。泰尝不佳,命昭作粥,粥成,进泰,泰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以杯掷地。昭更为粥重进,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泰乃曰:“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或问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他。”泰尝举有道,不就,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泰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吾将优游卒岁而已。”然犹周旋京师,诲诱不息。

    陈留仇香,至行纯嘿,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且母养人遗孤,不能成济,若死者有知,百岁之后,当何以见亡者!”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感悟,卒为孝子。城令河内王奂署香主簿,谓之曰:“闻在蒲亭,陈元不罚而化之,得无少鹰鹑之志邪?”香曰:“以为鹰鹑不若鸾凤,故不为也。”奂曰:“积棘之林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郭泰、符融刺谒之,因留宿;明旦,泰起,下床拜之曰:“君,泰之师,非泰之友也。”香学毕归乡里,不应征辟,卒于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 B . 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 C . 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 D . 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士,指儒生。文中的“士”与《氓》中“无与士耽”的“士”意思不同。 B . 童子,文中指未成年人。古时还可指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C . 太学,中国古代中央官学。文中的“太学”与《送东阳马生序》“在太学已二年”中“太学”都是古代最高学府。 D . 赍,文中为“携带”之意,与《孔雀东南飞》中“赍钱三百万”中的“赍”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膺欣赏郭泰而与之结交,儒生们送郭泰归乡至河边时,郭泰只身乘舟渡河,被众人看成神仙般的人物。 B . 魏昭认为郭泰是难得的“人师”,甘愿侍奉左右:他为郭泰做粥,虽被多次为难,仍脸色不变,终获郭泰认可。 C . 陈元被母亲控告不孝顺,仇香认为陈元并非恶人,用伦理孝道、祸福之理教导他,最终陈元成为孝子。 D . 仇香品行卓绝,考城县令王奂想任命他为主簿,但最终因为仇香不愿应征,而资助他到学校求学。
    4. (4)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

      ②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

    5. (5) 郭泰为什么被誉为“鲜见其俦”?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梦天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逄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首联是说天色凄清,老兔寒蟾正低声呜咽,月光斜照,半开的云楼粉壁惨白。 B . 前四句写在月宫看人世的感觉;后四句写在月宫之所见。 C . “鸾珮”句是说在月宫中“我”在桂花飘香的路上遇见仙女。 D . 尾联是说俯瞰中国,九州小得就像九个模糊的小点,而大海小得就像一杯水。
    2. (2) 简要分析本首诗的表现手法。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两句就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
    2. (2)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3. (3) 在《陈情表》中,李密在文末用“结草”的典故来表明自己将会报答朝廷之恩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对于时代感强的作品,观众往往以更为苛刻的标准评判,因为这种饱含民族共同记忆的内容,既不容轻慢,亦不容夸大。《大考》以____的创意、生动流畅的叙事、短小精悍的体量,真实展现了封校过年、居家办公、上网课等一系列疫情时期的特殊印记,又将洪灾导致高考延期的真实事件融入其中,极易令观众尤其是近年参加高考的____及其背后的家庭产生共情与共鸣。“太真实了”“真心好看”等,成了观众评论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

    电视剧创作不仅是对现实的映照,更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审美创造和精神引领。在剧中,金和县的市井百态、中学校园的场景、鼓舞人心的誓师大会、埋在书本里的课桌以及贴满墙壁的奖状等,都充满了纪实感和亲切感。此外,两位校长翁婿关系的建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与“非典”时期的巧妙勾连等,又在某种程度上营造出一种镜像和互文效果,赋予了剧作兼具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审美特征。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密联系、____,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的诸多伟大实践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____的创作灵感。虽然《大考》在表现社会生活的纵深感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但仍不失为一次紧跟时代脉搏,对未来的电视剧创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还记得“希望工程”那个大眼睛女孩吗?如今她当了党的二十大代表。 B . 还有人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C . 永远不要放弃你对“未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这“未知”之中。 D . 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毕竟“礼多人不怪”嘛。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大家常挂在嘴边。“百步”只是一种比较虚的说法。饭后适当散散步,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有助放松心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所以一直被视为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不过,____。正确的做法是,饭后不要马上散步,最好饭后休息二三十分钟,再开始散步较为适宜。如果饭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____,对于一些体质较差甚至是多病的人来说,最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在北方的冬季,__,有些人在餐厅进餐时吃得红光满面,大汗淋漓,如果饭后匆忙离开,在外面瑟瑟的寒风刺激下行走,汗腺及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骤然收缩,容易引起风寒头痛,甚至可能加大心脏的供血负担。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建议“饭后百步走”。

    1. (1)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见小明出了大门,小强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 B . 对我们的警告,请不要置若罔闻,要积极配合,而不是逃避。 C . 既然我们话不投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是各回各家吧! D . 刘老师对小明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山东某市烧烤日前在社交媒体上爆火出圈。“小饼烤炉加蘸料,灵魂烧烤三件套”已经成为新的流量密码,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不少人将该地定义为新的网红打卡地,短视频平台.上的相关视频总播放量已经超过62亿。有人戏说,上次这里这么热闹,还是在两千多年前的齐国。也有人说,火的不是烧烤,火的是人间烟火,火的是政通人和,火的是温暖人心。

    这一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