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七下科学期末复习:实验探究题

更新时间:2023-05-27 浏览次数:281 类型:复习试卷
一、实验探究题
  • 1. (2022七下·温州期中)           
    1. (1) 如图甲所示,一束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形成自上而下为红、橙、黄、绿、蓝、

      靛、紫的色带,这就是光的现象。小玉同学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玉同学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

      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相同呢?他提出三种猜想:

      A.红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B.紫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 C.红光和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一样大

      你觉得哪个猜想是正确的:,你推断的理由是:

    2. (2) 为了进一步证实猜想,小玉做了如下实验:一束红光沿AO从空气斜射向玻璃,OB和OC分

      别是红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如图丙所示.如果一束紫光也沿A0斜射向玻璃,请你根据

      猜想在图丙中画出该紫光的折射光线(大致位置),并标出传播方向.

  • 2. (2023七下·海宁期中) 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白色硬纸板EF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能沿着ON折转,ON垂直于平面镜。 

    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i

    15°

    30°

    45°

    60°

    70°

    80°

    反射角r

    15°

    30°

    45°

    60°

    70°

    80°

    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记录如表。

    1. (1) 比较r和i,可以得出结论:。 
    2. (2) 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为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下一步操作及预测现象是:。 
    3. (3) 由于光在纸板上发生了(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 
  • 3. (2023七下·杭州期中) 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白色硬纸板EF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能沿着ON折转,ON垂直于平面镜。

    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i

    15°

    30°

    45°

    60°

    70°

    80°

    反射角r

    15°

    30°

    45°

    60°

    70°

    80°

    让入射光贴着纸板EF沿AO射向平面镜上的0点,观察反射光的方向。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并描绘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记录如表。

    1. (1) 比较r和i,可以得出结论:
    2. (2) 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为探究反射光和入射光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下一步操作是:
    3. (3) 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着OA方向射出。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的。
    4. (4) 由于光在纸板上发生了(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所以从不同方向都可以观察到光在纸板上传播的径迹。
  • 4. 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将光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并记录了如下数据:

    空气中的入射角i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r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β

    17°

    24°

    30°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一些规律:

    1. (1) 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填“改变”或“不变”)。 
    2. (2) 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分析表中数据猜想,光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填“可能”或“不可能”)达到90°。 
    3. (3) 当光线以32°的入射角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是。 
    4. (4) 从表中数据看出,同一束光,在不同材料的介质中的偏折程度不同。可以猜想,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 5. (2022七下·仙居期末) 如图为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①把一面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硬纸板?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可以绕ON折转的A、B两块板组成。

    ②使A、B两板面处于同一平面内,让-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0点,经过平面镜的反射,沿着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红色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轨迹。

    ③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两次。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1) 步骤①中“?”处应填 。
    2. (2) 小科发现描反射光线非常不方便,思考后,认为只要在反射光的路径上标记一个合适的点就能确定反射光线,则他用到的光学知识是
    3. (3) 小科把纸板B向后折转,观察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则小科的操作基于的猜想是
  • 6. (2022七下·新昌期末) 如图是小明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的示意图。

    1. (1) 在图甲中,使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向平面镜上O点,观察反射光线和对应的入射光线。多次改变光束入射角度,描绘每次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入射角

      15°

      30°

      45°

      60°

      75°

      反射角

      15°

      30°

      45°

      60°

      75°

      ①本实验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是:(选填字母) 。

      A.得出普遍的规律

      B.减小误差

      ②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选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2. (2) 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3. (3) 在图乙中,将纸板B沿PQ剪开,把纸板B的上半部分沿NP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B上观察到下部分有反射光线,上部分(选填 “有”或“无”)反射光线,这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 7. (2022七下·乐清期末) 在进行“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实验中,小科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平面镜M平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粘在一起的两块硬纸板,F可绕垂直于镜面的接缝ON转动。

    1. (1) 如图甲,当E、F在同平面上,小科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经过测量发现,∠BON=45°、∠AON=45°,根据这一组数据小科得出“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是否赞成并说出理由:
    2. (2) 小科利用装置甲探究在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在实验过程中,当E、F在同平面上,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纸板F上看到反射光线OB之后,他的下一步操作是
    3. (3)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三线共面”,老师进行了如图乙装置的演示:先用加湿器使装置台上方充满雾气,将平面镜放在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打开固定在柱上的红色激光笔,使红色激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模拟法线;再打开固定在柱上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激光射向点,显示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最后老师水平方向缓慢转动圆台。水平转动圆台的目的是
  • 8. (2022七下·温州期中) 小海同学做了如下三个光学实验:
    1. (1) 图甲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小海转动激光笔,使入射光线EO贴着纸板绕入射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线OF沿时针方向转动。
    2. (2) 图乙是“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小海选择玻璃板而不选择平面镜的原因是
    3. (3) 图丙是“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小海将凸透镜向光源方向移动至某位置,发现在光屏上又得到一个清晰、(填像的性质)的实像。
  • 9. (2021七下·诸暨月考) 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小明准备了一块平面镜、一块平整白色硬纸板、直尺、量角器及铅笔,计划组装成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 (1) 这个实验还需要的一个重要器材是
    2. (2) 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入射光线沿纸板照射后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 10. (2023七下·杭州期中)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 (1) 如图甲所示,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班,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cm;
    2. (2) 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位于光屏中心的(“上方”或者“下方”);
    3. (3) 如图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3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选填“1”、“2”或“3”)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4. (4) 实验得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发现在图丙中蜡烛A通过凸透镜不可能形成的像是(选填“B”、“C”、“D”或“E”)。
  • 11. (2023七下·浙江期中) 同学们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验证实验,选择的器材有蜡烛、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光屏和光具座等

    1. (1) 如图甲,小明先调节蜡烛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以及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
    2. (2) 做验证“等大实像”的实验,当每组物距均为20cm时,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7cm和22cm,与理论像距20cm相比偏差较大。除了测量误差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
    3. (3) 为了呈现更稳定、更清晰的像,可以用新型发光屏代替蜡烛。开启发光屏上相应开关显示字母(如图乙),开启开关“1”显示“F”,开启开关“2”显示“T”。为了更好地判断像的性质,应选择开启开关
    4. (4) 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逐渐变短,像就不在光屏的中央了,为了使像仍然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移动。
  • 12. (2023七下·富阳期中)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

    1. (1) 为了使蜡烛的像出现在光屏的中央,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
    2. (2) 实验中将蜡烛移至30cm刻度处,移动光屏至70cm刻度处,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
    3. (3) 当把蜡烛移到35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三种光学仪器正常使用时,与这种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4. (4) 若用书本遮住凸透镜的上半块,光屏所成的像____(填字母)
      A . 大小变成原来的一半 B . 大小不变但变暗的完整像 C . 不能成像
    5. (5) 如图所示,蜡烛在20cm刻度处,光屏在65cm刻度处,此时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若保持图中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不动,只移动凸透镜到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像的大小较之原来(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13. (2023七下·浙江期中) 小科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1) 测焦距:如图甲所示,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它的另一侧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 (2) 组装实验装置如图乙: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对三者进行调节,在光屏中央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像的性质为。 
    3. (3) 在实验过程中,光屏上呈现了一个清晰的像,此时,某同学将焦距相同、直径更大的凸透镜替换原凸透镜,则光屏上呈现的像比原来的像(选填“更大”、“更小”或“更亮”)。 
    4. (4) 一段时间后,蜡烛燃烧变短了,此时光屏上的像位置将(选填“向上”、“向下”或“不变”)。 
  • 14.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 (1) 如图甲所示,凸透镜的位置固定。当把发光的小灯泡放在40 cm刻度线处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 (2) 小明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做实验,蜡烛在图乙所示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3. (3) 若想使光屏上的烛焰的像变得再大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填“左”或“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再调整光屏的位置。 
    4. (4) 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并将其放在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透镜,老师的视力缺陷是(填“近视”或“远视”)。 
  • 15.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两个探究:
    1. (1) 为探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他选用焦距不同的三个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物距u/cm

      焦距f/cm

      像距v/cm

      1

      15

      8

      17

      2

      10

      30

      3

      12

      60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保持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像距越(填“大”或“小”)。 

    2. (2) 小华用若干个发光二极管组成形状为“E”的发光物体,如图甲所示,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依次组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好距离,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如图乙所示。如果只将“E”换成“R”,并在同一位置观察,光屏上所成的像应是图丙中的(填序号)。 

  • 16. (2022七下·柯桥期末) 2022 年6月6日是第27个全国“爱眼日”,作为青少年要爱眼护眼,科学用眼。为进一步探究“眼睛的成像规律”,小科自制了一个水凸透镜来模拟晶状体,如图甲所示。水凸透镜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自身厚度大小。当向水凸透镜里注水时,水凸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向水凸透镜里抽水时,水凸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 (1) 小科将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安装至如图甲所示位置,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像,此时像的性质是,同时可推断出此时水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选填“8cm”、“18cm"或“28cm”)。
    2. (2) 在所示实验场景下,小科把自己的眼镜给水凸透镜“戴上”,当从水凸透镜中注入适量的水后,他发现像再次变清晰了,由此判断小科戴的是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若小科想摘掉眼镜,还可通过睡眠时使用角膜塑形镜(俗称“0K锐来改变原本厚度均匀的眼睛的角膜弧度,实现视力的矫正,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科的眼角膜应该呈现哪种形态

    3. (3) 小科继续向水透镜中注水直至不能继续注入,将蜡烛换成F光源,站在F光源一侧看向透镜居然发现了两个像(如图乙),小科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其中一个像是因为光的反射引起的,所以出现了一个正立的像,请你对另外一个像的成因进行简单分析

  • 17. (2022七下·嘉兴月考) 如图所示,小科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 (1) 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8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2. (2) 小科移动蜡烛、永透镜和光屏至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和光屏对调,则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看到清的像。
    3. (3) 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场景下,小科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小科同学戴的是(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 18. (2023七下·海宁期中) 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入等量的棉花, 在棉花上放 25 粒豌豆种子,然后将它们放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如下表,请你回答问题:

    装置

    场所

    日光下

    日光下

    黑暗中

    黑暗中

    温度

    23℃

    23℃

    23℃

    23℃

    棉花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干燥

    种子萌发情况

    23 粒

    0 粒

    24 粒

    0粒

    1. (1) 实验设计中,实验甲和实验丁不能形成对照,原因是
    2. (2)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得出“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结论,理由是
    3. (3) 根据以上实验获得的事实和证据,可以得出种子的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是
  • 19. (2023七下·浙江期中)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影响菊花扦插成活的因素,设计了如下实验:

    a、选择健壮带芽无病虫害的菊花枝条做插穗、将带顶芽的枝条剪成6~10厘米长,去掉基部叶片。分成4组,每组100根。

    b、在装好砂壤土的育苗床上搭好支架,遮上塑料布,可保持小环境内的相对湿度。

    c、在扦插时先用竹筷按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进行打孔,再把处理好的插穗插入孔中并按实,扦插后用喷壶把土浇透。

    d、扦插后每日早间喷水一次,水量适宜,控制小环境内的相对湿度,并打开塑料布通风两次。

    e、经过3周时间,实验数据汇总如下:

    组别

    土壤

    相对湿度(%)

    插穗选择

    成活率(%)

    1

    消毒

    2030

    嫩枝

    23

    2

    消毒

    5085

    嫩枝

    93

    3

    消毒

    5085

    老枝

    10

    4

    不消毒

    5085

    嫩枝

    47

    1. (1) 菊花扦插的生殖方式为(填“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2. (2) 比较1、 2组实验可证明对菊花扦插成活的影响。
    3. (3) 扦插繁殖的优点是
  • 20. (2023七下·浙江期中) 我们在吃西瓜的时候从没看到过萌发的种子,而扔到地上的西瓜种子却很快会萌发。小明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种子在西瓜内缺乏萌发所需的水分;

    假设二:种子在西瓜内缺乏萌发所需的空气;

    假设三:西瓜内存在某种物质抑制了种子的萌发。

    为了验证假设三,小明选取成熟的西瓜进行以下实验:

    ①将一个成熟的西瓜切开,取出里面的种子并洗净,将瓜瓤捣碎后过滤,西瓜汁备用;

    ②取两个培养皿,分别贴上注有 A、B 的标签,每个培养皿中均放入多层滤纸,滤纸上各放 10 颗西瓜种子;

    ③在培养皿 A 中的滤纸滴加一定量的清水,在培养皿 B 中的滤纸上滴加等量西瓜汁;

    ④将两个培养皿放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每天添加水或西瓜汁,以保持滤纸湿润,连续观察多天,并记录西瓜种子萌发的数量。

    1. (1) 实验时用 10 颗西瓜种子而不是1颗的目的是
    2. (2) 小军经过思考与分析,认为假设一不成立,他的理由是
    3. (3) 若假设三成立,请预测培养皿 A、B 的实验结果
  • 21. (2023七下·浙江期中) 湖州人喜欢吃年糕,每年年底前会做很多年糕,浸在水里,能放较长时间。但过年后进入第二年春季,年糕很容易发霉变质。小王同学为了弄清使年糕发霉的微生物到底来自哪里?他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如下探究实验:

    第一步材料处理

    将质量、大小、形状相同的年糕分别放入三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中,高温处理后待用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二步实验操作

    将玻璃瓶的橡皮塞打开

    将玻璃瓶的橡皮塞塞紧

    将玻璃瓶的橡皮塞打开

    第三步恒温培养

    25℃

    25℃

    5℃

    第四步实验结果

    年糕出现大量菌落

    年糕无菌落

    年糕出现少量菌落

    1. (1) 实验第一步中高温处理的目的是
    2. (2) 第1组与第2组实验,小王同学基于的假设是
  • 22. (2023七下·富阳期中)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种子结构及萌发后,用颗粒饱满的玉米种子为实验材料对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某些条件进行探究,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如下表.请你分析回答问题:

    实验组

    温度(℃)

    湿度

    空气

    种子数

    发芽率(%)

    A

    25

    潮湿

    充足

    50

    96

    B

    5

    潮湿

    充足

    50

    2

    C

    25

    干燥

    充足

    5

    0

    1. (1) 请你指出该同学在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修改
    2. (2) 修改后进行实验,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选两组进行对照实验。若用A、B两组作对照时,该同学所探究的问题是
    3. (3) 根据以上实验过程,能得出的结论是
    4. (4) 如果想进一步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实验方案的设计是
  • 23. (2023七下·海宁期中) 如图为科技小组“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小组成员小虎先后三次将同一小车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小车,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从而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

    1. (1) 科技小组成员小明认为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你帮他指出错误操作是   
    2. (2) 在上述实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推测:如果阻力为零,水平面足够长,小车将做,此处用到了(选填 “控制变量”“科学推理”或“转换”)法。  
    3. (3) 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的问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 . 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 C .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 . 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 24. 关于“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问题,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依次将毛巾、棉布分别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分别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最大距离,三种情况下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

    1. (1) 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目的是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获得的速度大小(填“相等”或“不相等”)。 
    2. (2) 分析图中运动情况可知: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短,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大,速度减小得越(填“快”或“慢”)。
    3. (3) 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状态或状态。
    4. (4) 牛顿第一定律(填“是”或“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其符合逻辑的科学推理,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方法。 
  • 25. (2022七下·婺城期末) 小科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设计了如图甲、乙、丙所示的三次实验,三次实验均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请回答:

    1. (1) 比较甲、丙两次实验,可以得出结论:
    2. (2)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关系”时,小科选择了甲、乙实验,甲实验中木块的运动速度为v1 , 乙实验中木块的运动速度为v2 , 关于v1和v2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
      A . v1一定大于v2    B . v1一定小于v2 C . v1一定等于v2    D . v1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v2
    3. (3) 上述探究结束后,老师拿来一块质量均匀分布、正反面相同的长方形木板,以中线为界,对比观察左右两部分,发现粗糙程度可能不一样,小科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图丁所示研究:小科将滑块放木板上,通过细线和固定的弹簧测力计相连,水平向右拉动木板,待示数稳定时,记下滑块经过左、右两部分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和F , 若F>F , 则木板的侧更粗糙,实验时(填“需要”或“不需要”)匀速拉动木板。
  • 26. (2022七下·仙居期末) 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小科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其中力传感器可以显示对木块拉力的大小,从而得到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实验时使木块保持静止不动,而传送带匀速运动,以实现木块相对于传送带向左运动。实验数据如下表。

    传送带速度(cm/s)

    3

    5

    8

    11

    13

    力传感器示数(N)

    0.25

    0.26

    0.26

    0.25

    0.25

    1. (1) 实验中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
    2. (2)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3. (3) 小科同学想利用该装置继续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则小科接下来的操作是
  • 27. (2022七下·新昌期末) 小明为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1. (1) 如图甲,小明用手指轻按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如果发现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无明显变化,原因可能是(选填“装置漏气”或“管内液体密度太小”)。
    2. (2) 排除故障后,小明继续实验,由乙、丙两图可知: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压强越大。
    3. (3) 在图乙的实验中,保持金属盒位置不变,在容器中加入适量水后(液体不溢出) ,橡皮膜受到的液体压强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无法判断”)。
  • 28. (2022七下·新昌期末) 课后服务活动中,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图甲装置进行“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

    1. (1) 小明向左盘和右盘同时加入一个质量相等的砝码时,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改变其中一端的砝码数量,发现小车无法保持静止状态。由此说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大小
    2. (2) 把小车转过一个角度,然后松手,观察到小车转动,最后恢复到静止状态,说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作用在
    3. (3) 某次实验中,当左盘放入稍大一点的砝码时,两个拉力大小不同,但小车仍处于静止状态,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小车受到 (选填 “重力”或“摩擦力”)的影响。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小明提出将甲装置中的小车换成小卡片,如图乙,小明下一步的操作是(选填字母)。

      A.剪断小卡片

      B.剪断细绳

  • 29. (2022七下·滨江期末) 现有一根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将其下端蒙上橡皮膜。描述橡皮膜外表面在以下不同情境中的形状变化。

    1. (1) 向管内缓缓注水,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随着加入的水量增多,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会(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 (2) 将注入水后的玻璃管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慢慢向下移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会(选填 “变大”“变小”或“不变”)。
    3. (3) 当玻璃管移动到管内液面和水槽液面恰好相平时,橡皮膜的形状是(选填“凸面”“凹面”或“平面”),试说明理由
  • 30. (2022七下·柯桥期末) 学习了液体的压强后,小科和小红利用图甲所示容器进行了容器内液体对容器侧壁的压强特点的探究。

    1. (1) 小科在容器中装满水,橡皮膜凸出,再将容器按图乙箭头方向,绕容器中轴线OO’在水平桌面上缓慢旋转五圈(水与容器壁一起转动且保持相对静止),发现在整个转动过程中橡皮膜凸出情况一直未变。 小红认为这说明了容器内的水对容器各个方向的侧壁均存在压强,但小科却认为无法得到以上结论,他的理由是 。
    2. (2) 小科去掉图乙中最上面的小孔上的橡皮膜,发现水喷射到地面的距离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这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他猜想是因为该小孔附近的液体压强在变小。深入思考后,他们利用打孔器、大可乐瓶、干燥细沙、刻度尺和水等材料,重新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a.用打孔器在大可乐瓶 (填 “同一”或“不同”)高度不同位置打3个相同的小孔,用塞子堵住。

      b.如图丙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均匀铺一层干燥细沙,将大可乐瓶加满水放在细沙中央。

      C.拔出瓶上一个小孔的塞子让水喷出,适当时间后用塞子堵住小孔,用刻度尺测量水喷出的最远距离记录为L1。(此步骤中对“适当时间”的要求是看到,使小孔处的液体压强明显减小)

      d.针对另外两个小孔,分别重复步骤c,测量水喷出的最远距离记录为L2和L3

      e.比较L1、L2和L3 , 得到水喷射的距离的远近与小孔附近液体的压强有关。

  • 31. (2022七下·金东期末) 为了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进行探究。甲装置U形管内装有已染色的水,实验装置经测试可以正常使用。

    1. (1) 如图甲,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将橡皮膜置于空气中,发现U形管内液面已有高度差,可以通过的方法可以进行调节。
    2. (2) 调节好压强计,小东同学按照图乙、丙、丁所示进行实验,比较丙、丁两图可知,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有关;
    3. (3) 在图丙中保持探头的位置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U形管两液面的高度差将
    4. (4) 小东同学提出若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较小,测量时会导致较大误差,下面操作能增大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差的操作是    
      A . 将U形管换成更粗的 B . 将U形管换成更细的 C . U形管中换用密度更大的液体 D . U形管中换用密度更小的液体
  • 32. (2022七下·定海期末) 小平用形状相同的铜块和木块来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装置如图所示:

    1. (1) 拉动木板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其依据是
    2. (2) 比较甲、丁两次实验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面积大小的关系,该方案存在的不足是
    3. (3) 根据甲、丙实验结果,同学得出以下结论:“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摩擦力越大,压力越大”。你认为该结论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 33. (2022七下·武义期末) 某小组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重力两个因素是否有关。”

    [实验器材]:氢气球、压力传感器、拉力传感器、白纸、金属盒等。

    [实验步骤]:

    步骤1:金属盒放在质量不计的白纸上(如图1),读出压力传感器的示数;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

    步骤2:将质量不计的氢气球系在金属盒上(如图2),读出压力传感器的示数;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

    步骤3:再往金属盒里注入适量的沙子,使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       , 在拉动白纸的过程中读出相关数据。

    金属盒总重力 G/N

    压力传感器的 F1/N

    拉力传感器 F2/N

    步骤 1

    4.8

    4.8

    1.8

    步骤 2

    4.8

    3.2

    1.2

    步骤 3

    6.4

      ? 

    1.8

    [实验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重力无关,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1. (1) 步骤1中(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匀速拉动白纸;
    2. (2) 步骤1中金属盒受到的摩擦力为牛;
    3. (3) 步骤2中使用氢气球最终是为了改变的大小;
    4. (4) 步骤:3中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 牛。
  • 34. (2022七下·嘉兴期末) 小嘉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甲、乙木板上分别铺有毛巾和棉布,丙木板上不铺任何材料,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观察现象。试回答:

    1. (1) 为了控制变量,实验中要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从而使小车
    2. (2) 为排除重力对实验的影响,本实验中我们需要观察小车在(选填“斜面”或“水平面”)的运动情况。
    3. (3) 实验可得出“阻力越小,运动速度减小得越慢”的结论,获得的相应证据是
  • 35. (2022七下·嘉兴月考) 科学实验小组的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和器材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 (1) 将木块平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使其做运动,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
    2. (2) 在木块上加放砝码,是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的关系。
    3. (3) 实验中,大家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很难稳定,于是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装置来进行实验。水平传送带的速度可以调节,定滑轮摩擦忽略不计。

      ①启动传送带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后,木块相对于地面静止,此时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水平向

      ②某次实验中,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后,改变传送带的速度大小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没有改变,说明

  • 36. (2022七下·丽水期末) 小科为“观察太阳方位变化”,按如下步骤开展活动:

    ①剪一块白纸板,画上太阳平行光线。再用硬纸做一个“十”字方向标;

    ②在地球仪上找到丽水的大致位置,用双面胶将方向标固定在该位置处;

    ③按由西向东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太阳方位。请回答:

    1. (1) 步骤②中,固定的方向标方向应与地球仪上的一致;
    2. (2) 若你站在“十”字方向标中心位置处观察,图中所示的太阳方位在
    3. (3) 晨昏圈具有的特征有       。(填字母)
      A . 是一个半圆 B . 与太阳光线垂直 C . 平分整个地球
  • 37.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使地球表面产生了很多奇妙的现象。某同学发现:在阳光的照射下,杆影长度会随季节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于是他做了如下实验。图1为一天中杆影长度随时间的变化,图2为不同季节杆影长度的变化。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 (1) 一天中,杆影长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2. (2) 一年中,杆影长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3. (3)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同学所在的地方正午的杆影朝向方。因此,他处于半球。
    4. (4) 据图1,一天中,正午的太阳高度角最
    5. (5) 据图2,将此知识运用到建筑学上,要使底层住户的窗台全年都有阳光照射到,则两幢居民楼之间的距离应依据日的楼影来计算。
  • 38. (2020七下·吴兴期中)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形成了季节的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找到许多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有关的现象,并由此推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⑴提出问题:哪些现象是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有关的?

    ⑵建立假设:

    ①现象一:两幢南北分列的高层公寓,前面一幢楼往往把后面的部分楼层的正午太阳光遮挡住。

    假设一:被遮挡住阳光的楼层多少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

    ②现象二:学校旗杆的影子,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杆影的长短是不一样的。

    假设二:

    ⑶寻找证据:

    为了证明物体的影子长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找到相关证据,我们应该如何去测量呢?

    ①证据一:后面一幢楼被遮挡的楼层多少与前面一幢楼的日影长短有关,日影越长,后面一幢楼被遮挡正午阳光的楼层越多。太阳高度越小,楼的日影越长。如果夏季正午后面一幢楼被遮挡的楼层较少甚至没有,说明楼的日影短,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大;如果冬季正午后面一幢楼被遮挡楼层较多,说明楼的日影长,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小。

    ②证据二: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⑷得出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是:在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⑸交流成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