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月...

更新时间:2023-06-28 浏览次数:1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2023高一下·大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 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于以往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的历史学论著。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 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 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 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 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 可信度。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 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多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 . 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 .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书面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 . 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访谈节目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有时也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B . 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C . 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历史研究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D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A . 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 . 古华认为:“历史是严峻的,历史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 . 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D . 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4. (4) 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5) 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你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这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看云

    沈从文

    ①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才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云南特点之一,就是天上的云变化得出奇。尤其是傍晚时候,云的颜色,云的形状,云的风度,实在动人。

    ②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③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惟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在任何地方“乌云蔽天”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云南傍晚的黑云,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气必然顶好。几年前中国古物运到伦敦展览时,记得有一个赵松雪作的卷子,名《秋江叠嶂》,净白的澄心堂纸上用浓墨重重涂抹,给人印象却十分秀美。云南的云也恰恰如此,看来只觉得黑而秀。

    ④在这美丽天空下,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最可悲的现象,实无过于大学校的商学院,近年每到注册上课时,照例人数必最多。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教务处几个熟人都不免感到无可奈何。教这一行的教授.也认为风气实不大好。

    ⑤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真正的多数人 , 也似乎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⑥一个人若乐意在地下爬,以为是活下来最好的姿势,他人劝他不妨站起来试走走看,或更盼望他挺起脊梁来做个人,当然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⑦就在这么一个社会 , 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诉我们云南,除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的事情。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卢先生摄影的兴趣,似乎就在介绍这种美丽感印给多数人,所以作品中对于云的题材,处理得特别好。每一幅云都有一种不同的性情,流动的美。不纤巧,不做作,不过分修饰,一任自然,心手相印,表现得素朴而亲切,作品取得的成功是必然的。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如果一种可怕的庸俗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社会各组织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蚀我们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还像是正在把许多人有形无形市侩化,社会中优秀分子一部分所梦想所希望,也只是糊口混日子了事,毫无一种较高尚的情感 , 更缺少用这情感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的勇气时,我们这个民族应当怎么办?

    ⑧我们的眼光注意到“出路”、“赚钱”以外,若还能够估量到在滇越铁路的另一端,正有多少鬼蜮成性、阴险狡诈的敌人,圆睁两只鼠眼,安排种种巧计阴谋,预备把劣货倾销到昆明来,且把推销劣货的责任,派给昆明市的大小商家时,就知道学习注意远处,实在是目前一件如何重要的事情!照相必选择地点,取准角度,方可有较好效果。做人何尝不是一样。明分际,识大体,“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要知道,哪一件事,哪一种行为不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呢?哪容许我们松劲儿!

    ⑨所以我觉得卢先生的摄影,不仅仅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

    (选自沈从文同名散文,有删节)

    注:(①法币:旧中国1935年11月4日至1948年8月19日流通货币的名称。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第③段中将云南的云比作一幅水墨画,主要是为了凸显云南的云以乌云为主,爱下雨的地方特点。 B . 作者引用赵松雪的画作《秋江叠嶂》意在表现云南的云的与众不同,即便有时如浓墨一般黑,却不会让人感觉沉重。 C . 作者认为卢锡麟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用艺术家的手和心,将可贵的情感融入在作品中。 D . 本文从“看云”到看时事,不仅抒发对云南美丽的云的欣赏,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思与担忧。
    2. (2) 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②段的作用。
    3. (3) 文中的加点词语有什么深意?请结合文本分别加以解释。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善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节选自柳宋元《封建论》)

    【注】①封建:指三代和以后曾实行过的“封国土、建诸侯”的贵族领主制度。②生人:生民,这里指人类;以“人”代“民”。系避唐太宗李世民讳。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B . 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C . 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D . 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2.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毁坏)          ②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移动)

      (导致)万乘之势               ④非(匹敌,相当)于九国之师也

      蹑足(置身,参与)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明察)

      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衡量)大

      A . ②③⑤⑥ B . ①③④⑥⑦ C . ①④⑤⑦ D . ②③⑤⑥⑦
    3. (3)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百有余年矣 B .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 .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D . 被发行吟泽畔
    4. (4) 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活用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身死于秦  ②蜕于浊秽 ③追逐北 ④诸侯恐惧,会盟而谋秦  ⑤赢粮而从 ⑥取汉中,西举巴、蜀 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黔首 ⑧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 . ①②⑤⑧/③④/⑦/⑥ B . 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C . ①②⑤⑥/③/④⑦/⑧ D . 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5. (5)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 ③李牧连之 ④匈奴七百余里

      A .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6. (6)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 .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 . 不凝滞于物 D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7.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用铺排的手法,通过夸张和比较写修建阿房宫的巨大的耗费,把始皇帝的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形象地描绘出来。 B . [乙]文叙中带议,议中兼叙,句式整齐又错落有致,借“陈涉之微”表现秦朝的不堪一击,点明秦之过在“仁义不施”。 C . [丙]文认为屈原正道直行,高洁不屈。面对“举世皆浊”“世人皆醉”的现实,屈原坚守理想,不受玷污,以死警世。 D . [丁]文认为,郡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控制了地方,但制度的先天缺陷,引发了老百姓的怨恨,导致了秦朝的衰亡。
    8.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四)

    苏轼

    老人八十余,不识城市娱。

    造物偶遗漏,同侪尽丘墟。

    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

    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

    莫言陈家紫 , 甘冷恐不如。

    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

    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

    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

    注:①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②陈家紫:荔枝名品之一,色泽鲜紫,故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写老人身居乡野不入市井,年寿超过同辈,表现其怡然安居之乐。 B . 诗中写老人在僻静居所周围亲植荔枝,这与“桃李罗堂前”意趣相同。 C . 虽然所植荔枝甘冷不及名品,但老人真诚邀请诗人饱食,并相约饮酒。 D . 作者将人物的对话融入诗中,语言浅近直白,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2. (2) 本诗刻画老人这一形象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2. (2) 杜甫在《登高》中描写仰望落叶萧索和俯视江水长流,暗含人生短暂的感慨的句子是“”。
    3. (3)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告诉人们艺术表现中要适当以“空白”展现更丰富的意蕴的两句诗是“”。
六、选择 简答
  • 6. (2023高二下·鸡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右北平是一个伟大的地名,与北平有着     的联系,但它比北平大得多,也古老得多。右北平像一个      的父亲,在漫长历史中经历了无数艰难和坎坷,却仍心胸宽广,把自己朴素坚忍和乐善好施的性格全部遗传给了北平,包围并庇护着北平。

    沿着华北平原北部的边缘地区,北平停住了自己的脚步。它守在长城内侧,把一切都托付给了右北平。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因此可以被官方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虽然现代地理学告诉我们,北纬40°以上大致都是北方了,但是在河西走廊以北,在巴丹吉林沙漠以北,在阴山山脉以北,广袤的沙海、戈壁与深厚的黄土限制了绿色,也限制了人们的脚步与目光。对于中原来说,这些地方是      的美丽“绝域”,苍凉、沉寂。然而同样是塞上,右北平却是有温度的,它向华北平原敞开了自己。先民们“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来到这里。他们扎根在被称为“坝上”的那些地方 , 世世代代筚路蓝缕,自荒芜贫瘠中创造出厚重的历史与文明。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它守在长城内侧,把一切都托付给了右北平。 B . 我之看雪,是任思维的雪橇悄然深入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 C . 过桥人骑在一匹河的背上,任它驰骋过时间与空间。 D .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11月20日,卡塔尔世界杯开幕。本届世界杯,大到比容场馆,小到球衣、奖杯,       。中国企业带领7000多名建设者用五年多时间设计建造的卡塔尔“鸟巢”——卢塞尔体育场,为本次世界杯上体量最大的“中国造”。中国承建的太阳能光伏电站,       , 又助力卡塔尔兑现举办“绿色世界杯”承诺;集装箱式的“球迷村”,既解决住宿问题,又给游客带来新奇的住宿体验;新能源客车配备泥沙防护结构,既为民众提供绿色通行,又保障了在世界杯期间平稳高效运营;世界杯商品专卖店里的足球、喇叭、奇异、奖杯等各种产品,更让“义乌制造进世界杯”。

            , 中国软实力也不容小觑。当地时间10月19日,中国大熊猫“四海”和“京京”乘专机从中国四川抵达卡塔尔首都多哈,为世界杯增添了一幅精彩“水墨画”。

    这届世界杯“含中量”满满。正如中国驻卡塔尔大使周剑所说,“中国贡献”如满天繁星照亮了这届世界杯,“中国元素”闪耀世界杯是中国力量的再一次彰显,是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中“鸟巢”直接移用中国体育场馆名称,既突显中国特色,又隐含民族自豪感。 B . “球迷村”化用了“地球村”的名称,突出了游客住宿体验的亲密感,自然贴切。 C . “义乌制造踢进世界杯”借用踢足球的“踢”字,强调义乌产品的创新特点,别具匠心。 D . 文中“含中量”巧妙化用“含金量”一词、写了中国元素数量之多,表意新奇。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七、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礼记》有这样的表述:“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朱熹的《治家格言》中也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②近年来,网络流行一个热词“嘴替”,就是替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是厌战者的“嘴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是贫贱者的“嘴替”。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