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第...

更新时间:2023-06-28 浏览次数:1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4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 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于以往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的历史学论著。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 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 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 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 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 可信度。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 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多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 . 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 .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书面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 . 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访谈节目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有时也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B . 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C . 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历史研究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D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A . 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 . 古华认为:“历史是严峻的,历史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 . 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D . 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4. (4) 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5) 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你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戏去

    葛水平

    想起四月便想起桃花挑开的月色,一壶热茶的清气退隐之后,一群女子挽腰搭背吆喝着看戏去。

    戏在民间,让历史有了一种动感。大幕二幕层层拉开,历史便开合在人间戏剧里。舞台两边经常写着这样的对联——“上场舞刀弄枪,张口咬文嚼字”“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 古看今人看人”。

    戏是用来演绎历史的。吕不韦钓得一个难得的女子,这个女子生了一个皇帝,不是一般的皇帝,是始皇帝。帝王家的史料并不能直接产生艺术感染力,它必须经过戏剧转换,才能作用于观众的情感。说“戏”,可人人都相信始皇帝的爹就是吕不韦。我一直觉得吕不韦之后再没有超越他的商人,他的画像却大多很丑,多是奸诈干瘪的瘦老头儿。人不及人,便会产生妒忌。

    历史上的乱世英雄,大多是由戏剧演绎出来的。《苏武牧羊》里的苏武,一身单薄的青衫,天地苍茫间,大片的雪花飞落在他身上,他手握汉使节杖,那一声“娘啊——”会叫我难过好久。一切酸苦都隐藏在那副严峻的面孔后面,世间没有一个人能从精神和信念上战胜他。有一段时间,苏武就是我喜欢的那种男人的样子:瘦,高,耐冻,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对国家无限忠诚的心。

    除了演绎历史,戏剧脸谱也好看,它来源于生活,也是生活的概括。生活中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的人脸,被勾勒、放大、夸张,成了戏剧的脸谱。关羽的丹凤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赵匡胤的面如重枣,媒婆嘴角那一颗大痦子等,夸张着我们的趣味。历史都是一张面具,戴着面具离审美才更近。

    与乡间观众坐在一起,看戏也看热闹。生活和戏剧一样,只要能动情,合理性也是可以大胆忽略的。舞台上唱到激动处,舞台下男人们沉重的咳嗽声、妇女们尖厉的噪声就小了。苏武牧羊,贝加尔湖边,那声音响起:“你什么时候能让公羊生下小羊,我就放你回去。”就这句为难人的话,我就觉得苏武是整个汉朝的气节。看到这里,台子下常常是嘘声四起。戏剧里的乐器是可以进入岁月,存活下来的,存活不下来的只能停留在某一个时期顾影自怜,等待入了小说中的传奇。我最喜欢二胡,我无端地喜欢悲情的东西,二胡很适合对我煽情,我根本就是个山汉嘛!小时候,家里养的一头猪,生了小猪,不知何故不愿意喂奶,我爸用他自己做的二胡在猪圈上坐着拉了一段梆子戏,那声音灌满了整个村庄。曲子拉完后,母猪主动靠墙躺下叫小猪吃奶。龙生一子定乾坤,猪养一窝拱墙根。猪是最没出息的家畜,却也懂得艺术。我认定是二胡特质的美感动了母猪。

    如果你是演员,舞台是一扇窗户,可以由此而向外观望;如果你是观众,舞台是四维空间,它是你观望历史和现实的途径。我的一位本家爷爷喜欢唱戏,也算民间把式,唱《两狼山》里的杨继业,唱到碰碑那场戏,台上台下遍地哭声。盖世英豪,撩起征袍遮面,一头向李陵碑碰去!叹坏苏武,愧煞李陵。苍天啊,泪雨漾漾,洒向人间都是怨!我的本家奶奶,性子滚烫,地里做工不输男人,没有人敢把她看作是个女子。有一年看丈夫唱《两狼山》,在台下看到丈夫碰碑而死,她托小腰,一步三晃,走上舞台递一罐头瓶胖大海泡开的水给丈夫,台下笑场。

    人间纷扰,形形色色的诱惑比仙界多得多,白蛇变化成白娘子下凡来了,想过人间的日子。《白蛇传》是佛和俗展开的内心搏斗和交锋。人生会有这样的世俗情景,它需要某个人成全某件事,假如没有法海,一本戏就泄了;假如没有许仙左右摇摆的性情,两个人的爱情则无戏可演。断桥是《白蛇传》里的重要背景,背景对于剧情有非常重要的凝神作用。一把伞是道具。下雨的时候,天空灰蒙蒙的,伞下是两个人的气息,气息之下呢,是一层雨水,摇曳着无数的雨涡涡。昏沉沉、冷飕飕、脏兮兮、湿漉漉,而这是尘世里才有的东西,云朵之上谁见过有雨?雨都在爱人混沌的心里。

    我在恭王府听过一次古琴演奏,如裂帛,撕开丝绸的感觉。我觉得古琴是接近古人的唯一路径。听音,听的是山水,是胸襟。陶醉,醉的是寄寓,是心曲,是志趣。朋友说,古琴有点孤寂冷涩,有点不近烟火。本来嘛,风清月白之夜,一曲《广陵散》就是鬼交给嵇康的——竹林七贤中性情最真的一位, 也是最有骨气的一位。一进那境界,则魂魄升腾。那一晚我听了《仙翁操》《秋风辞》《关山月》,听到最后忽想起“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来。每一次听琴,我都要焚香打坐,全身心进入,想那些曲子背后的戏剧故事,仿佛自己也穿越到了古时。

    春暖花开了,我要看戏去,戏剧里生动的色彩,是民间的,我赏读它们时觉得世俗是喜人的。戏一开场,锣鼓家伙都不安分了,金枝欲孽都摇曳在舞台上了,让我眼睁睁地醉下去,醉在快要被人遗忘的戏剧里,到最后遗忘了我自己,才叫个好!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戏剧和画像中的吕不韦形象不佳,作者认为这是戏剧性的体现,历史上的吕不韦在商业天赋上无人能出其右。 B . 文章对《白蛇传》的解读说明了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有特殊的衬托效果,而戏剧中的背景对主人公的精神有很强的凝聚作用。 C . 文章最后提到的两个“遗忘”内涵不同,前者是指传统戏剧文化在当代的失落,后者是指作者在戏剧情境中的陶醉。 D . 文中舞台两边的对联展现了人们看戏的热闹场景,也体现了传统戏剧具有唱演结合、台上台下互动交流的特点。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在讲述自己的看戏经历之余,描写了看戏之人的反应,阐述了中国传统戏剧的特点。 B . 文章以桃花映衬下的月色和热茶的清气渲染出安闲适意的乡土生活氛围,引出下文对民间戏剧的介绍。 C . 作者写小时候家中养猪的事时以近乎戏剧化的结局表现了二胡演奏的感人力量,也使本文具有传奇性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D . 本家爷爷唱《两狼山》时台上台下遍地哭声和本家奶奶出场后引来台下笑场形成对比,充分体现了戏剧对人们情绪影响之大。
    3. (3) 文章结尾说“春暖花开了,我要看戏去”,你认为是什么吸引了作者去看戏?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
    4. (4) 文章以“看戏去”为题,但关于“戏”的内容却不限于舞台戏剧,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并分析这样写的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失权势矣。此皆《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

    材料二: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正;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故曰:讯问者智 之本也。

    材料三: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 则失德。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 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 B . 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 C . 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 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 D . 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执柄的本义为拿着器皿的柄,后引申为掌权或掌权的人。文中“执民柄者”指引申义。 B . 《春秋》属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经”所指的经书范畴,其体例为编年体史书。 C . “骐骥虽疾”的“疾”有快速之意与“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中的“疾”含义相同。 D . “砥砺”有磨练、锻炼或激励、勉励之意。文中指前者,与“砥砺前行”的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吴子认为,君主必须做到赏罚分明、以民为本、选官公正,才会不失民心。 B . 文中以千里马等三种事物为喻,论证了人要借助求学才能成为圣贤的道理。 C . 在与子路的谈话中,孔子巧妙运用类比论证、对比说理,让子路心悦诚服。 D . 材料一和材料三以不同角度切入分别谈论了治国及做人应确立的根本大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

      ②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朝饥示子聿

    陆游

    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

    【注释】①子聿:陆游幼子陆子聿。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句暗写诗人晚年生活的窘迫,“水云深处”交待居住环境,“茅茨”就是茅屋。 B . 次句照应标题“朝饥”,写当日晨起,诗人还没有用餐,而雷声隆隆,大雨将至。 C . “生逢昭代”之语暗含讽刺,诗人并不觉得死后会因为一生“虚过”而愧见先亲。 D . 这首诗多用口语,情感真挚深切,风格亲切自然,正是父子之间交流谈心的口吻。
    2. (2) 诗人要传给儿子的“衣钵”是怎样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赤壁一带的江上充满气势的波浪不断翻滚的雄奇景象的两句是:“”。
    2. (2)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两句描写出刘裕北伐时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场面。
    3. (3) 在《静女》一诗中,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男主人公不见女主人公时焦急神态的句子是“”。
    4. (4) 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里说,在这“”,最难调理身体和心情,而且“”也挡不住刺骨的寒气,更驱不散浓重的愁绪。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网仅一家”“史上最低价”……打开互联网平台的商品页、直播间,广告极限词并不鲜见。一些消费者被类似广告吸引,购买商品后却发现_________。广告极限词虽然被明文禁止,但仍有商家铤而走险,究其原因,是因为获利颇丰、相关做法成本低廉。但长远来看,是在透支商家自身的品牌信用,无异于____________。

    如果助长类似行为,就会形成“破窗效应”,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影响的是行业的良性发展。实际上,有的商家也____________。据媒体报道,就有不法分子以电商平台广告用词违法,要投诉举报为由,向商家敲诈勒索。

    互联网时代,技术是便车,滥用极限词语的虚假广告借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不可小视。起起伏伏的价格、稍纵即逝的福利,常令人___________、无暇思考。销售渠道的丰富多元、广告形式的灵活多变,也对监管的覆盖面、精准性、灵敏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名不副实 竭泽而渔 自食其果 眼花缭乱 B . 盛名难副 饮鸩止渴 自食其果 眼花缭乱 C . 名不副实 饮鸩止渴 自作自受 目不暇接 D . 盛名难副 竭泽而渔 自作自受 目不暇接
    2. (2) 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一轮圆月缓缓爬上树梢,将它的清辉洒落在屋前的谷地上。 B . 不是每一次奋斗都有祝福,不是每一次付出都有感激,不是每一次进步都有肯定。 C . 与传统舞蹈不同,国风舞蹈多以屏幕为舞台,以影像技术为翼。 D .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谈到药物,就避不开靶点。任何药物都必须和体内特定目标(靶点)结合,对靶点介导的生物过程 加以调节,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想了解药物疗效,就必须

    药物没有直中靶点的功夫,想改变靶点的生物功能,就必须和靶点“亲密无间”地结合。靶点是分 子,因此绝大多数药物也是分子级别的,分为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药物两类。药物一般通过两个方法改变靶点功能:改变靶点的催化功能,或者改变靶点和其他分子的相互结合。对于具有催化功能的酶来说, , 反应在此进行。这个“活性中心”常常具有小而深的特点,很适合“塞”一个小分子进去。因此,在改变酶的活性这方面,小分子药物得天独厚。但是和酶的“活性中心”相反,靶点和其他生物分子之间的作用往往又大又浅,“浅”让小分子无处着手 , “大”让小分子力不从心。因此,在干涉分子间相互作用这方面,

    1. (1)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 B . 黄山谷论书,突出“韵”字;米芾论书,则特别注重“趣”字。 C . 喝杯茶,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D . 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三上·广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詹天佑从小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伙伴一起用泥土仿作各种机器模型。后来他考入耶鲁大学专攻铁路工程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国后,他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

    材料二

    钱伟长自幼喜读经史,文史成绩优异。“九一八”事变后,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就读的他决定弃文从理,“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转学物理。随后,他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完成了志向与兴趣的完美结合,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兴趣与志趣”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