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次...

更新时间:2023-04-29 浏览次数:3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学批评要从文学文本出发,这本是个常识问题。被今天的学者视作文学批评基本原则的“知人论世”(孟子语),也就是从文本阅读开始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从来就重视对文本的精研细读,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主要样式的诗话、词话、小说评点,都是如此。朱熹说先要将诗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

    西方文学批评,也不例外。尤其是20世纪初的英美新批评派,更是以文本的“细读”为主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如恩格斯,在文学批评活动中,也十分重视对文本的阅读,他在对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表达评论意见之前,把这部作品读了四遍。评论者在读完一两遍之后,为了验证最初的阅读感受,使自己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态度”,还有意识地把作品往后“放一放”,直到读完三四遍之后,印象依旧,才告知自己的批评意见。这样做,不仅是对作家作品的尊重,也是严肃的文学批评工作者应取的态度。

    现代阐释学兴起之后,对文学作品的阐释,由追寻作者的本意,到强调批评家的再创造,对文学作品的精细阅读,便退居次要地位。英美新批评派在主张“细读”的同时,也批评追寻创作意图的“意图谬误”和相信阅读感受的“感受谬误”,把“细读”变成一个远离创作意图和阅读感受的纯粹客观的技术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当代文学批评受现代阐释学、以及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影响,在强调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的同时,也逐渐偏离了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路线,片面强调阐释学所重视的主观“成见”或“前理解”的作用,不是把阐释的再创造建立在历史、文化积淀和个体经验感受的基础上,而是以某种普遍流行或个人偏好的理论作为一种意义模式,介入文学作品的阐释。

    结果在批评实践中,便出现了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义在文先”即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根据某种流行或偏好的理论预先设定的。而不是从作品具体形象的艺术猫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二是“文为义证”,即不是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观照的对象,而是把文学作品看作是某种流行或偏好的理论的实证材料,三是“义不及文”,即对文学作品的意义阐释不深入涉及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只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话头”,就文学作品的题材所指,大谈相关领域的社会生活问题,把文学批评变成生活观察和社会学论文。抑或由文学作品的其些细节引发的联想,大谈某种流行的或偏好的理论知识,把文学批评变成这些理论知识的通俗文本。这种种偏向,不但有悖于文学批评再创造的宗旨还有悖于文学既作为历史的创造物又作为审美的创造物的本质特征。

    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说,他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来衡量作品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也应该成为我们阐释文学作品的基本观点。作为美的创造物,文学作品是通过美感效应发生社会作用的,读者包括批评家只有通过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才能理解文学作品,领略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历史的创造物,文学作品同时又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的历史活动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因此,读者和批评家又只有通过“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才能理解文学作品所描写的艺术形象,也才能通过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形象,“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马克思语),确证人自身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语)。这些,都离不开对文学文本的精细阅读。

    (摘编自於可训《回到文本面向读者——关于当下文学批评的几点看法》)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从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观点后,中国的文学批评才开始重视对文本的精研细读。 B . 恩格斯反复四遍阅读《济金根》才发表批评意见,这种精细态度体现了对作家作品的尊重。 C . 因为受现代阐释学影响,所以当代文学批评片面强调主观“成见”或“前理解”的作用。 D . 文学阐释的再创造,不以流行或个人偏好的理论为意义模式,而以个人经验感受为基础。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中国文学批评和西方文学批评两个角度阐述文学批评要从文学文本出发这一常识。 B . 文章论述了现代阐释学、英美新批评、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C . 文章立足批评的实践,指出文学评论存在的三种偏向:义在文先、文为义证、义不及文。 D . 文章末尾引用马克思的言论,论证文学批评如果不精细阅读文学文本就会产生严重后果。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代阐释学对文学作品的阐释强调批评家的再创造,导致对文学作品的细读不再处于首要位置。 B . 英美新批评派视“细读”为纯客观的技术活动,因为他们认为创作意图和阅读感受都是无法追寻和相信的“谬误”。 C . 阐释文学作品的意义若仅关注文学作品的题材所指而轻视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则会导致“义不及文”的偏差。 D .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应成为阐释文学作品的基本观点,因为文学作品既是历史的创造物,又是美的创造物。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唐宫夜宴》打破了古典舞唯美抒情的固有风格,呈现出烟火气与民俗风,厚重的历史感与文化感结合当代的视觉审美,带给观众熟悉的陌生感,引发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春节期间,一群娇憨灵动、活泼可爱的“唐朝小胖妞”凭借一支古典舞火遍网络。在由郑州歌舞剧院创排的《唐宫夜宴》中,她们走出《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的古老画卷,穿梭在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国宝文物之间,把大唐风华融于少女的一颦一笑中,时而雍容娴雅,时而天真烂漫,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国宝、国风与国潮同频共振,激荡出浓浓的烟火气,生动展示了大气磅礴的盛世风华。

    截至目前,《唐宫夜宴》的视频在微博上吸引了累计4862万人次观看,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超过2亿。

    《唐宫夜宴》缘何能“出圈”?答案是对传统文化守正出新的当代演绎。在这个时长不足6分钟的舞蹈作品里,处处体现出艺术匠心,妆容、服饰等最大限度还原了唐三彩乐舞俑的真实形态;而舞者俏皮灵动的舞姿、国宝国潮的融入、虚实相接的舞台科技,则拉近了当代观众与历史的距离。最终,“古董级复原”与“现代性表达”让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貌。

    (摘编自《古典舞<唐宫夜宴>凭什么“出圈”成为爆款作品》)

    材料二:

    不管是宏观的总体设计,还是微观的舞蹈编排,《唐宫夜宴》都做到了推陈出新。从宏观上看,5G和AR技术的加持,实现了“人在画中行”,打造出“博物馆奇妙之夜”的独特感官体验,让观众获得更加新鲜和震撼的视觉感受。从微观上看,创造性加入诙谐幽默的故事性元素,让这支古典舞更接地气也更具张力,不可谓不妙趣横生。

    除了推陈出新,更重要的是,该作品的细节处处讲究,有趣之余更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舞蹈演员们的穿着与妆容完美重现了盛唐别样的审美风姿,使观众真切感受、认知唐代服饰文化;唐三彩、鹤莲方壶、簪花仕女图、五牛图等文物元素在舞台的集中呈现,为节目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这些背景元素和舞蹈表演相得益彰,共同展现出中华文化独有的旨趣和魅力,令人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创新带来新意,让人耳目一新;走心带来心意,使人共情共鸣。只有着调的“新”形式,或者只有可考究的历史,都无法构成能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唐宫夜宴》的成功出圈告诉我们,创新与走心,新意与心意,二者不可偏废。

    (摘编自周轲儒《出圈的<唐宫夜宴>,兼具新意与心意》,有删改)

    材料三:

    近些年,我们围绕传统文化,推出了诸多文艺创新之举。比如《国家宝藏》这档电视节目,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戏院形式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曾经的故宫特展,万人争睹宋代《千里江山图》,即便排队5个小时,也才能匆匆看上5分钟。而《国家宝藏》的编导,将画卷背后的故事细细还原,让国宝在众人眼前“活”了,“近”了,亲切了。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中华文化也更能深入人心。事实上,守正创新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正因为中华民族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和追求,中国文化才得以绵延不绝,并且总是能够在历史前进中不断创造新繁荣。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该束之高阁,而应以更炫的方式走进生活。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停留在过去式,和现代生活距离很远,故步自封,裹足不前,就会在遗忘中生出僵化。《唐宫夜宴》之所以能“霸屏”多日,是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正是文艺创新带来的效果,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收获了观众的“芳心”,可谓一举两得。文艺创新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同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服务当代,面向未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才能书写出当代文艺的辉煌篇章。

    (摘编自李群《以文艺创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1. (1) 下列对《唐宫夜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宫夜宴》打破了古典舞唯美抒情的风格,走的是烟火气与民俗风路线。作品忠实还原了传统文化,所以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B . 《唐宫夜宴》中,演员们从《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的古老画卷中走出,在国宝文物之间穿梭,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 C . 《唐宫夜宴》的独特感官体验来自5G和AR技术的加持,其更接地气也更具张力则是因为加入了诙谐幽默的故事性元素。 D . 《唐宫夜宴》讲究细节,演员们的穿着与妆容体现了盛唐服饰文化,唐三彩、鹤莲方壶等文物元素为节目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群娇憨灵动、活泼可爱的“唐朝小胖妞”凭借一支古典舞火遍网络,《唐宫夜宴》生动展示了大气磅礴的大唐风华。 B . 《唐宫夜宴》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使人产生认同感。而作品形式上的“新”,却无法让人民群众喜欢。 C . 中国文化得以绵延不绝并且能在前进中不断创造新繁荣的原因,是中华民族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理念和追求。 D .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故步自封,不该束之高阁,而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走进当下生活,书写新的辉煌。
    3. (3) 三则材料都探讨了《唐宫夜宴》成功的原因,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祖巷(节选)

    王剑冰

    进了村子就看到了高高的牌楼,上面写着“珠玑古巷,吾家故乡”。我先见到了家乡的花,艳红艳红的,一问,洛神花。守着花的女子说,这种花富含氨基酸,剥开花瓣泡水,对人好着呢。

    八百多年的驷马桥卧在彩虹里,桥下一道水,流得更久。石雕门楼框着悠长的古巷,巷道铺着石子,凸凹的感觉,透进脚心。雨和尘沙,会顺着凹痕滑走,滑走的,还有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的时光。

    明清时期的老宅子,有些挺立着,有些歪了肩角。灰薄的瓦,干打垒的墙,墙上刷的白灰,掉了一半的皮。一口“九龙井”,依然清澈甘洌,酿出的酒、沏出的茶都味道醇厚,制出的豆腐也嫩滑爽口。

    慢慢地发现,这些拥挤的房屋都有极高的利用价值,不唯是生活功能,还有团结功能。瞧,屋头大都贴了祠堂的名牌,这边是谢氏祠堂,那边是杨氏,旁边是冯氏,然后赵氏、钟氏、赖氏……

    我随脚踏进旁边的谢氏祠堂。阳光从祠堂后面照进来,满屋亮堂。房屋设计很讲究,会在后方为太阳留下通道,中间为雨水留下位置。这样的老宅气韵祥和,舒适透爽。一侧的墙上贴着红纸,上边写着人名。一位老者从后面走出来,还没看清脸面,先见到露齿的笑,说来了,谢家的?我说是来看看。老人叫谢崇政,七十五岁了,三个孩子都在外地,自己与老伴在这里,没什么事,就帮助谢家迎迎客人。说话间我已经明白,墙上的名单,都是最近前来认祖的。

    告别老谢出来,闪过诸多门口,前面出现了一座门楼,上面的石匾题为“珠玑楼”。门楼两旁,有不大的摊子,摆着细长的卷烟,竟然叫“珠玑烟”。摊后的女子笑意盈盈,介绍说,珠玑巷早就有种烟的历史,自家的烟叶收了用不完,便学着做卷烟,就地消化。巷子里还有不少卖腊鸭的,一排排腊鸭挂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彩,而且都标着是“腊巷”的腊鸭,一问,腊巷就是珠玑巷的一条街。这让我立时想起前两天遇到的老者,难道他是珠玑巷人?

    我来时,火车卧铺外边走廊上一个小女孩让老人跟着她学诗,老人总是说错,小女孩就一次次地教。原来,老人是带孙女回老家。小女孩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蓄一头短发,很是可爱。爷爷说,我来说一个,你也跟着学,爷爷就一句一句地说着当地的土谣:

    月光光,照地堂,

    虾仔你乖乖聊落床。

    听朝阿妈要赶插秧啰,

    阿爷睇牛佢上山岗喔……

    小女孩真学了,学的腔调也跟爷爷一样。后来知道他们也在韶关下车。这小女孩叫安安,她说爷爷家在居居。我问老人“居居”在韶关哪里,老人说在南雄。我恰巧要去南雄。老人说,欢迎你到我们村子去看看,现在外边来的人可多了,还有旅行社的。后来才知道,老人的口音被误听了,比如说村里的人“不傻”,实际上说的是“不少”。那么,老人口中的居居巷,可不就是这个珠玑巷!老人说他们那里的腊鸭誉满岭南,只有“腊巷”的人做的腊鸭才正宗。老人说他姓刘,一个村子以前有一百多个姓。当时觉得他过于自豪,现在才明白他讲的是实话。

    我便有意去寻找刘氏祠堂。

    这是古巷较大的一座祠堂,深而广,屋顶的天窗不止一个。阳光射进来,里面显出明明暗暗的层次,案子、条発、廊柱、匾额,使得整个祠堂器宇轩昂。我们进门的时候,一个女子从旁边跟进来,显现出友好的热情。她说祠堂是刘氏宗亲举办大事的地方。我问刘姓在珠玑巷有多少人,回答是十几户。县史办的李君祥说,珠玑巷的人渐渐迁出去,现在留下的还有三百五十多户,一千八百多人。十几户也不算少了,刘、陈、李、黄都属于大户。

    巷头汪着一泓水,水边一棵古榕,铺散得惊天动地。水叫沙湖,连着沙河,水从桥下流走,顺着古巷流到很远。沙水湖北畔,有个“祖居纪念区”,区内一座座新起的祠堂,风格各异,气势雄伟。这些祠堂都是仿古建筑,有的还立了牌坊,哪一座都比原来的宏阔。转到黎氏祠堂,我看到一位老太领着一个小女孩玩,小女孩像火车上的那位小姑娘。我忽而醒悟,难道老者说的不是姓刘而是姓黎?我上去叫了一声安安。小女孩回头来看,还真的是。小女孩向我介绍说,那位老太是她奶奶。她和她奶奶热情地邀请我去她家做客。

    离开有些热闹的街巷,深入进去,便看到了生活的自然。那是岭南特有的乡间景象。一扇扇门内,都干净整洁,有的院里晒着辣椒,红红黄黄的,好几摊子。有的门通着后边,过去看,一间间住房都有人。见了,热情地招呼,问来自哪里,姓什么。周围是长叶子的芋头,在土里不知道有多大。开花的南瓜,一个个垂挂着,无人摘取。墙上翻下的植物,像仙人掌却不长刺。秋葵顺着高高的枝,独自爬过了墙头……

    1. (1)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以牌匾名“珠玑古巷,吾家故乡”直接点明写作对象,既照应了标题,又总领了下文的内容。 B . 文章描绘了祖巷中谢氏祠堂、刘氏祠堂和黎氏祠堂的不同特点,通过对比突出了祖巷的发展变化。 C . 文章结尾对祖巷的庭院、植物景象进行了描绘,富有画面感,展现了祖巷的温馨和谐,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 D . 文章总体上以“我”游览祖巷的踪迹为线索来贯穿内容,移步换形,让读者跟随“我”的脚步看到了祖巷的面貌。
    2. (2) 文中插叙了在火车上碰到小女孩与老人的事件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3. (3) 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选文中体现了祖巷人怎样的形象特点。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夏四月癸巳 , 汉主殂于永安,谥曰昭烈。丞相亮奉丧还成都,以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颙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

    六年春二月,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等,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

    秋七月,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巂入,斩雍闿及高定。孟获收闿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B . 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C . 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D . 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癸巳,文中指干支纪年法,其中“癸”为天干之一,“巳”为地支之一。 B . 改元,一般指中国古代帝王改换年号,每一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为元年。 C . 牧,统治、管理的意思,在中国古代也用来指各个州的行政长官。 D . 明公,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有名望且有地位者的一种含有敬意的称呼。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王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护送他的灵柩回到成都;太子刘禅即位后,重用诸葛亮,朝中政务,无论大小,全都让诸葛亮做主处理。 B . 主簿杨颙对进谏之道颇为精通,他以治家做比喻,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上司和下级的职权不能混淆、应当懂得各司其职的道理。 C . 马谡懂得用兵之法,在诸葛亮率兵讨伐雍闿等人时,马谡前来送行,诸葛亮说自己一人多年谋划却没有好办法,希望马谡提供良策。 D . 孟获收编了雍闿残余的人马,来抗拒诸葛亮;孟获素来深得当地部落人和当地汉人的信服,但是,他最后仍然败在了诸葛亮的手中。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

      ②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问曰:“此军何如?”

  • 5. (2023高三上·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初冬从父老饮村酒有作

    陆游

    父老招呼共一觞,岁犹中熟有余粮。

    荞花漫漫浑如雪,豆荚离离未著霜。

    山路猎归收兔网,水滨农隙架鱼梁。

    醉看四海何曾窄[注] , 且复相扶醉夕阳。

    [注]作者自注:苏子美诗云,“吁嗟四海窄”。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初冬季节,诗人与父老乡亲畅饮村酒,于是写下此诗记叙当时的情景。 B . 年成丰饶,家有余粮,在一片喜悦气氛中,乡亲们招呼诗人一起饮酒。 C . 荞花盛开,像雪花般白茫茫一片;豆荚未经霜打,却已经稀疏、零落。 D . 猎人收网归家,农人在水滨架起鱼梁,这些描写使诗歌充满乡野情趣。
    2. (2) 尾联使用了两个“醉”,有何含意?请简要赏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和列子都未达到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因为宋荣子“”,而列子“”。
    2. (2) 庄子《逍遥游》中指出,“”,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
    3. (3) 王勃《滕王阁序》用听觉联想写江边美妙渔歌的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Ⅰ

    35年前,三星堆横空出世,今天,随着新发掘的6个祭祀坑,三星堆再度被世界所关注。文明的形成从来都不是_________的,古蜀文明的根系经历了漫长的成长岁月,酝酿出极度神秘又极致浪漫之光。成都平原是否有三星堆文明孕育的基础?天府文化与三星堆文明又有什么联系?

    溯游而上,道阻且长。文明的溯源不只是为揭开历史悠长的疑问,还为今人透过历史,_________。

    30多年来,经过考古专家们的不懈努力,继三星堆遗址之后,成都平原以宝墩古城为代表的史前城址群、金沙遗址、十二桥遗址、商业街船棺遗址等……多个惊世发现,犹如证据链将________的历史片段连接起来,揭开了古蜀王国_________的面纱。

    1. (1) 请在短文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线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或调整语序,不得改变原意。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很多人都认为需要用血的时候,,因为血缘关系近,排异反应小,效果最佳。实际上,输血从本质上属于移植的一种,由于亲属之间抗原的相似性较高,当受血者即宿主的免疫系统出现严重缺陷或受到抑制时,可能会对外来的直系亲属的相似淋巴细胞缺乏识别。此时,外来淋巴细胞就会“反客为主”,定居并增殖、攻击宿主自身的组织,最终引起致命性的并发症。这种并发症大多出现在输血后的7~14天,主要表现为皮疹、黄疸、腹泻等,当病情难以控制时,会迅速恶化,甚至使患者因感染致死。因此,没有经过处理的直系亲属间的血液是。献血人和用血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越近,,因此,应该尽量避免直系亲属之间相互输血。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名著阅读(每小题3分,共6分)
  • 9. 下列有关《三国演义》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三国演义》给予我们最宝贵的人生启示是历史不能改变,人的命运却掌握在自己手中。 B . 《三国演义》表现了的历史观、社会观是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C .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其实质是拥护德政,反对暴政。 D . “桃园三结义”的“义”源于社会下层的团结互助、肝胆相照的高贵品质,体现了传统的君臣关系。
  • 10. 《三国演义》中下面几件事中与诸葛亮有关的一件是(   )
    A . 温酒斩华雄 B . 鞭打督邮 C . 舌战群儒 D . 青梅煮酒论英雄
五、写作(6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变,世界各国面临同一张“考卷”,面对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中国保持定力,精心部署,坚决控制,多措并举。率先重启,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答卷。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12月13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请结合材料,以“青年时代要努力实现人生正增长”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