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达标检测...

更新时间:2023-02-09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诈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 ‘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敞。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诫《唐诗风貌》)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 B . 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C . 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D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B . 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C . 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D . 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观点的一项是()
      A . 《论语·雍也》:“(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B . 孔颖达《毛诗正义序》:“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 C . 元结主张诗歌应该“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D . 陆游《作雪寒甚有赋》:“老人别有超然处,一首清诗信笔成。”
    4. (4) 白居易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主张的理解。
    5. (5) 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 2. 现代文阅读II

    文本一:

    阿来

    马!对于一个藏族人来说,可是有着酒一样效力的动物。

    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现在,一看到它们的影子出没在金色桦树掩映的路上,潜伏在身上的全部关于这种善于驰骋的动物的感觉一下子就复活了。那种强健动物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波浪一般的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凤,这一切就是马。

    马们一匹匹从山上下来。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

    我们上了马。马队主人没有马骑,那一头乱发的脑袋在我膝盖那个高度起起落落。我问刚才他把马叫什么?他说,牲口。这个回答使我高兴。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另一种东西。

    马所以是马,就是因为在食物方面有希自己特别的讲究。在这一点上,马和鹿一样,总是要寻找最鲜嫩的草和最洁净的水,所以它们总是在黎明时出现在牧场上,寻食带露的青草。故乡一个高僧在诗中把这两者并称为“星空下洁净的动物”。我们在一块草地上下了马,吃干粮。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仲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我的那一匹,就从我手上,仲出舌头来,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吃进肚子里去了。

    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齐齐的断口在那里闪着幽幽的寒光。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那些简陋的鞍具也卸下来了。月光不论多么明亮,都是一种夜晚的光芒,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这样的因造成了一个果: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

    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

    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呴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未,鼻子喷着热气。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骑手建立情感。它婖舔我左手,又去婖右手。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看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

    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

    过去我所知的马是黄河上游草原上的河曲名马,那些马总是引起我歌唱的欲望。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

    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镜头。一到电视画面里,那匹马在外形上就成一匹真的马了。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

    顶着刺眼的阳光,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我们带来的所有东西。这一来,它们又不像是马,而像是牲口了。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了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马的主人说,以前,有人从别的地方买来过名马,但在崎呕的山路上,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那些神气十足的马在我们这里没有用处,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

    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传,驮着我们上路了。这时,有人发现,骑这些马根本不必要用手去提着缰绳,它们自会顺着熟悉的道路往前走,不需要人来告诉它行走的方向。我禁不住想这些马确实该有另一个名字,就叫牲口。

    这些牲口这样走希,我们就成了货物,没有生命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被运到另一个地方。事实正是如此。是的,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搬运工作不劳马做,几头牦牛就可以了。

    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一一-使高大的身躯日斩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河。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

    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

    文本二:

    在阿来的散文中,言说主体的身份影响着他散文的述说视角。不同的社会身份让阿来看到不同的社会、自然景观。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

    (摘编自冯茂桐《阿来散文的艺术特色》)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扣题,点明在藏族人心中马就像酒一样能够让人激情彰湃,以此强调马的重要,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情感。

      B,夜里宿营时,“我”的马过来亲近“我”,“我”也给予积极的回应,很好地诠释了“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的谚语。

      C,“牲口”命贱却使不坏,名马虽神气十足在山地却没有用处,作者在理性审视山地马的同时也对名马进行了批判。

      D,山地马不需驾驭即可自行前进,这使作者感觉自己成为没有生命的货物,失去了作为一名骑手策马驰骋的豪迈感。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第(6)段的描写富有特色,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从正面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简陋的鞍具从反面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

      B,文本分别用“马”和“牲口”来指称山地马,但是这两种称谓在表达涵义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传达出作者不同的感情和态度。

      C,眼前所见的山地马属于实写,心目中理想的马则屁于虚写,虚实有机结合,两种马互为衬托,丰富了形象,拓展了文章内涵。

      D.文本将生动的描写、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议论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浓郁的人文情怀,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文风。

    3. (3) 作者对山地马的情感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4. (4) 文本二提到的阿来散文的“三重述说视角”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赵犨,其先青州人也。犨幼与群儿戏道中,部分行伍,指顾如将帅,虽诸大儿皆听其节度,其父叔文见之,惊曰:“大吾门者,此儿也!”及壮,善用弓剑,为人勇果,重气义,刺史闻其材,召置麾下。累迁忠武军马步军都虞候。王仙芝寇河南,陷汝州,将犯东都 , 犨引兵击败之,仙芝乃南去。已而黄巢起,所在州县,往往陷贼。陈州豪杰数百人,相与诣忠武军,求得犨为刺史以自保,忠武军犨陈州刺史。已而巢陷长安,犨语诸将吏曰:“以吾计,巢若不为长安市人所诛,必驱其众东走,吾州适当其冲矣!”乃治城池为守备,迁民六十里内者皆入城中,选其子弟,配以兵甲,以其弟昶、珝为将。巢败,果东走,先遣孟楷据项城,昶击破之,执楷以归。既而秦宗权以蔡州附巢,巢势甚盛,乃悉众围犨。陈人恐,犨语其下曰:“吾家三世陈将,必能保此。尔曹男子,当于死中求生,建功立业,未必不因此时。”陈人皆踊跃。巢栅城北三里为八仙营,起宫阙,置百官,聚粮饷,欲以久弊之,其兵号二十万。陈人旧有巨弩数百皆废坏后生弩工皆不识其器珝创意理之弩矢激五百步人马皆洞以故巢不敢近围凡三百日,犨食将尽,乃乞兵于梁。梁太祖与李克用皆自将会陈,击败巢将黄邺于西华,巢乃解围去。梁太祖入陈州,犨兄弟迎谒马首甚恭。然犨阴识太祖必成大事,乃降心屈迹,为自托之计。以梁援已恩,为太祖立生祠 , 朝夕拜谒。以其子岩尚太祖女,是谓长乐公主。黄巢已去,秦宗权复乱淮西,陷旁二十余州,而陈去蔡最近,犨兄弟力拒之,卒不能下。后巢、宗权皆败死,唐昭宗即以陈州为忠武军,拜犨节度使。犨已病,乃以位与其弟昶,后数月卒。

    (节选自《新五代史·卷四十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人旧有巨弩数百/皆废坏后/生弩工皆不识其器/珝创意理之/弩矢激五百步/人马皆洞/以故巢不敢近/

      B, 陈人旧有巨弩数百/皆废坏/后生弩工皆不识其器/珝创意理之/弩矢激五百步人马/皆洞/以故巢不敢近/

      C, 陈人旧有巨弩数百/皆废坏/后生弩工皆不识其/器珝创意理之/弩矢激五百步/人马皆洞/以故巢不敢近/

      D, 陈人旧有巨弩数百/皆废坏/后生弩工皆不识其器/珝创意理之/弩矢激五百步/人马皆洞/以故巢不敢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都,就是下文提到的长安,唐朝尊崇长安为上京、尊崇洛阳为神都,也就是东都和西都。

      B, 表,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文中指忠武军上奏朝廷。

      C, 生祠,是为活着的人建立的祠庙,加以奉祀,表示感恩与纪念,这是古代的一种信仰民俗。

      D, 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用来节制调度而得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犨从小就表现出领导才能与组织能力,和邻居小孩玩游戏,能像将帅指挥军队一样指挥部署,即使大孩子也听他的。

      B, 赵犨富有远见,对形势判断精准,他预言黄巢如果不被长安的百姓诛杀,就一定会率领残余势力向东逃离东犯陈州。

      C, 赵犨善于打仗,在担任陈州刺史期间兵少力微,却积极应对,先后击败来犯的王仙芝、孟楷、黄巢,深得百姓的信任。

      D, 赵犨在战争结束后,感激梁太祖援救自己的恩德,为他修建祠庙,早晚参拜。他还和朱温结成儿女亲家。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巢败,果东走,先遣孟楷据项城,昶击破之,执楷以归。

      ②然犨阴识太祖必成大事,乃降心屈迹,为自托之计。

    5. (5) 为抵御黄巢东犯陈州,赵犨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请简要说明。
  • 4. 古代诗歌阅读

    初冬从父老饮村酒有作

    陆游

    父老招呼共一觞,岁犹中熟有余粮。

    荞花漫漫浑如雪,豆荚离离未著霜。

    山路猎归收兔网,水滨农隙架鱼梁。

    醉看四海何曾窄[注] , 且复相扶醉夕阳。

    [注]作者自注:苏子美诗云,“吁嗟四海窄”。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初冬季节,诗人与父老乡亲畅饮村酒,于是写下此诗记叙当时的情景。 B . 年成丰饶,家有余粮,在一片喜悦气氛中,乡亲们招呼诗人一起饮酒。 C . 荞花盛开,像雪花般白茫茫一片;豆荚未经霜打,却已经稀疏、零落。 D . 猎人收网归家,农人在水滨架起鱼梁,这些描写使诗歌充满乡野情趣。
    2. (2) 尾联使用了两个“醉”,有何含意?请简要赏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针对“用人纳谏”,提出了“”策略,这也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2. (2) 《琵琶行》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时旋律的变化,用“”形容曲调的婉转流利,用“”形容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
    3. (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一句写两人阴阳相隔时间之长,“”一句又表现了距离之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2021年8月,美军在喀布尔无人机袭击行动中误杀了10名阿富汗平民,美国空军“监察长”却称此行为未违反包括战争法在内的任何法律,没有人要对此负责。美国一直宣称最为重视民主和人权,如果诚如其所言,就不该       阿富汗人的生命和人权。而现在这10名阿宫汗平民白白丧生,美国却     , 这与其标榜的尊重民主、保护人权的理念     , 又一次暴露了美方在人权习题上的傲慢虚伪和双重标准。美方的调查结果是对3200多万饱受战火蹂躏的阿富汗民众五冷酷无情的“判决”。事实上,在过去20年间,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等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80万人死亡,其中平民约33,5万。国际社会迄今未看到美国对此进行调查,史无人为此承担责任,这是国际人权史上无法抹去的污点。美方应彻底纠正打看民主、人权旗号     于涉他国内政的做法,( )。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漠视 百般推脱 南辕北辙 任意 B . 漠视 强词夺理 背道而驰 肆意 C . 忽视 百般推脱 背道而驰 任意 D . 忽视 强词夺理 南辕北辙 肆意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权,防止侵犯人权的事件再次发生,切实尊重和保护人权 B . 切实尊重和保护人权,防止侵犯人权的事件再次发生,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权 C . 切实尊重和保护人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权,防止侵犯人权的事件再次发生 D . 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权,切实尊重和保护人权,防止侵犯人权的事件再次发生
    3. (3) 请简要分析材料是如何使用归谬法(反证法)来驳斥美国宣称重视人权的。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以色列研究人员通过斑马鱼实验有了一个发现,朝着解开“    ”这个谜团更近了一步。当我们醒着的时候,    , 保持清醒的时间越长,这种压力就越大。

    在醒着的几个小时里,紫外线、神经元活动、辐射、氧化应激等因素会造成神经元中的DNA持续损伤。当DNA损伤的积累达到最大阈值,稳态睡眠压力便增加到了触发睡眠的冲动。随后的睡眠促进了DNA修复,从而减少了DNA损伤。研究发现,PARP1蛋白是DNA损伤修复系统的一部分,是最先做出快速反应的蛋白之一。它可标记细胞中DNA的损伤位置,并“招募”所有相关系统来清除DNA损伤。

    研究还发现,至少需要睡6小时才能减少稳态睡眠压力并    。斑马鱼睡眠时的神经活动特征与人类相似,是研究睡眠的对象。同样的实验结果在小鼠身上得到了验证。未来的相关研究将能拓展到更多其他动物乃至人类。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第三段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三上·南通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华社曾用“或可自赏,莫付流觞”来评价某女诗人的诗歌,意为有些作品自己欣赏就好,但不要公之于世。由此我们联想到书画界用注射器“射画”的书画作品、影视界“手撕鬼子”“石头砸飞机”的抗日神剧等现象。创造不是乱造,艺术作品要体现真、善、美, 并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给大众以审美的愉悦。

    以上论述不仅对艺术,也对生活的其他方面带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 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