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阿勒泰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

更新时间:2023-03-31 浏览次数:2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 . 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C . 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 D . 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B . 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C . 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D . 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 . 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 . 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D . 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我们生活在不同语言、文化、种族、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语言是促进人类发展、对话、和解、包容与和平的重要前提之一。

    人们需要通过语言与他人沟通,并且通过语言将知识、观念、信仰和传统代代相传,这对于人类的生存、自尊、幸福、发展以及和平共处必不可少。我们认识到,在代代相传的历程中,儿童时期的语言学习效果最佳。

    同时,语言还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记录并传承一个族群、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独特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有助于人们通过共享的行为模式、互动方式、认知结构和理解方式来交流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言记录了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传统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一知识宝库促进人类发展,见证了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摘编自《岳麓宣言》)

    材料二《岳麓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宣言,是重要的永久性文件,也是联合国“2019国际本土语言年”的重要基础性文件。《宣言》向全世界发出倡议,号召国际社会、各国、各地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就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达成共识。《宣言》体现了加强语言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凝练了当前世界语言资源和语言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倡导各国制定行动纲领和实施方案,同时汇聚了语言资源保护的做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模式和路线图,体现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宣言》在制定和征求意见过程中受到各方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成果,将对指导世界各国和地区保护语言资源和语言多样性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公布保护语言多样性<岳麓宣言>》)

    材料三人工智能会成为濒危语言的救命稻草吗?某种程度上讲,的确可以。如果使用到位,至少能避免重演“一个人带走一种语言”的尴尬。不过,它依然不能有效地解决语言使用热情问题。实际上,在语言政策趋于开明的现代社会,濒危语言更难以摆脱的威胁,是在社会变迁中跟上时代的压力。鼓励更多人使用濒危的母语,还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缓解社会结构性和趋势性变化带来的冲击。有语言学家研究了墨西哥的原住民社区发现,为濒危语言提供社区支持至关重要。有了相应的社区图书馆、社区组织等,不但人们更有凝聚力,他们的语言也有了生存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再发达,都要以人为归宿。否则,它只能为濒危语言搭建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而已。

    (摘编自刘天亮《给濒危语言更广阔的世界》)

    材料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专家罗素表示,在今天存世的7000多种语言中,不到3%的人口说着占比96%的语言,鼓励语言多样性和尊重母语教育并重意味着从孩童的早期阶段开始多语言的培养,为各语言提供沟通和交流的空间。“要让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代代相传,就必须为所有语言的使用者提供平等教育机会,让他们加强社会融入。”他说。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多样性保证了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语言文化交流增信释疑、沟通情感、缔结友谊的道路上,中国正承载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摘编自刘博超《语言多样性为何如此重要》)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必须要以人为归宿才能为濒危语言搭建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 B . “保护语言多样性”这一《岳麓宣言》的主题,体现了加强语言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C . 语言是人们通过共享的行为模式、互动方式、认知结构和理解方式来交流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D . 专家指出,从孩童的早期阶段开始多语言的培养,鼓励语言多样性和尊重母语教育并重,可以有效切实地为语言发展提供生存的土壤。
    2. (2) 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 在新西兰,有人开发出帮助爱好者练习毛利语的人工智能程序,不仅能用英语和毛利语回复信息,还能过滤语法错误。 B . 生活在伊犁的部分满族人口仍在传承着满语,国家为了不让满语消失,特意办了一些满语学校,也鼓励满族人说本民族语言。 C . 未来学家托马斯·弗雷把不同的语言以视频、音频和书面文件的方式存档。目前,他已联合世界各地的学者收集了3400多种语言的数据,其中许多是濒危语种。 D . 澳大利亚的语言学家与某公司合作开发的人工智能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模型转录原住民语言,已存储超过4万小时的录音,为语言学家节省了数百万小时的时间。
    3. (3) 中国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大多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请结合上述材料,提出三条保护语言多样性的措施。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棉衣

    孙博闻

    隆冬已至,惹得人频频打颤。

    这片老城区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些年头儿了。顺子一家就住在这儿,据街坊邻居讲,顺子一家四口,除了顺子还有一位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她患了耳疾,听不清人讲话;有一位骨瘦如柴的老父亲,他常年都抽着散花牌的烟;还有一个已经远嫁他乡的姐姐,好几年都没联系了。这一家的生活过得清苦贫寒,顺子在家附近给人打零工,卖过报纸、洗过鞋、修过自行车,最近又换了份差事——在巷子口给过路的人发单子。老父亲愈加年迈,身体不吃力了,帮街坊邻居收收废塑料瓶,也赚不了几个钱。老母亲更不中用了,半聋的她整天呆滞地望着窗外,盼着儿子回来,偶尔蹬蹬那个一碰就“吱扭”响的老缝纫机,做几个簡单的手工。

    冬天的早晨,天色亮得特别晚。顺子还没等天亮就摸索着出门了,留了几个昨夜的馒头在小方桌上,好让父母起床后垫垫肚子。顺子一如往日地来到巷口发单子,他琢磨着等干完今天这份工,就去集市里给父母添件棉衣。今年的冬,实在是冷得让人受不住。寒冷好似把老城区的人们紧紧地锁在了屋里,一上午过去了,顺子也没发出去几单。顺子有些着急了,不断搓着那双紧握着单子的被冻得通红的手,跺着穿了好几个年头儿都有些开胶了的鞋子,神情无助又局促。冬日里的一整天实在是溜得飞快,眼看夜色将至,顺子一咬牙,急急忙忙收起没发完的单子,骑着那辆旧得不能再旧的自行车向集市驶去。看着五花八门的开襟棉衣,顺子露出了辛苦一天后久违的笑容,而后紧接着脸色就黯淡下来了。他与卖衣服的女人不断交谈着,问来问去要几个钱,声音有点儿颤抖,语气里夹杂着哀求。那个女人似乎可怜他,按比平时低很多的价钱卖给了他。顺子把选好的棉衣挂在车把上,随即将口袋里被捏得皱皱巴巴的钱递给了那个女人。夜色越来越暗了,看不清顺子的表情,无法辨别是难堪还是满足。随后,他一转身,骑上车子,飞快地向家的方向驶去了。

    昏黄的路灯在漆黑的夜晚显得格外温暖澄亮树上本已没剩多少的叶子还在不断被风吹散最后被行走在寒冬里的人们踩在脚下。顺子一如既往地将自行车倚靠在楼道,然后进了屋。屋中的父母早已准备好几碟咸菜和一碗粥,静默着等儿子归来。“爹,娘,我回来了。”顺子的语气故作轻松。“快坐下吃吧,在外受冻了吧。”父亲一边拾掇着塑料瓶子一边说着,声音有些哑。顺子摇头道:“不冷!今儿生意特别好!”边说边将买来的棉衣递给老母亲,比划着让母亲套上。父亲缓缓抬起佝偻着的背,嘬了口烟,皱了皱眉头,然后问:“几个钱?”顺子咬了口馍,笑着说:“不值钱。”父亲低下头继续拾掇起塑料瓶,没再吭声。母亲坐在床边反复端详着新衣服,神情有些欣喜,又似乎溢着心疼。

    再过半个月就是新年了,近些日子又飘起了雪。顺子熟练地操起火炉生起了火,木柴在火焰里噼里啪啦地响,泛起点点火星。母亲躺在床上一阵一阵咳喘,父亲叹道:“一入冬啊,你就受不住,年年都这样,拗着不去看病,谁劝都不肯呐。”顺子挠了挠头,有些用力,而后透着燃燃的火光痴痴地望着母亲,一句话也说不出。

    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除夕前夜,她走了,静悄悄的。外面还飘着雪,父亲神情哀伤,在一旁默默地整理着母亲的遗物,安静的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顺儿。”父亲叫道,“这是你娘留给你的,她让我撇下的。”顺子接过父亲递过来的棉衣,再也忍不住了,突然悲恸起来。听父亲讲,母亲早一个年头就开始为顺子做棉衣了,她身体不好,老了眼也花,一天做不了多少,但她每天都会坚持做点儿,一来二去,就做成了。顺子紧紧地抱着怀里的棉衣,似有难言之隐,站在门槛边久久不能回神。

    新年的炮声放得响亮,黑白电视机里的春晚节目热闹非凡。父子俩待在空荡的房间里,感受置身于时间里的沉寂,若有所思。父亲无神地看向电视,嘬着烟,发出浅浅的哀叹。一旁的顺子静静地望向窗外,漫天飘散的雪花与散落在地面的红色炮纸碰撞,静谧与热闹在此刻相交。恍惚间,顺子似乎看到了孱弱的母亲坐在昏暗的灯下一针一线缝制棉衣的模样,她佝偻着背,戴着一副老花镜,手指套上了顶针,脚踩得那缝纫机吱吱作响。那一刻,她安静无声,却又好似热情恣肆。

    这个大雪夜晚即将过去,似乎将失去一切与它连接的线索,只有记忆,将会以一种深刻的不可触及的形式,存留在顺子的心里。

    往后的每一年春节,顺子都会照旧穿起母亲为他亲手缝制的棉衣,这件满溢着无声母爱与火热温度的棉衣,成了他今生最珍视的礼物。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顺子坐在窗前静静地写下:冬去春来,爱无声,却常在……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多处可以感受到顺子一家的清苦贫寒,如没有多少收入、年老体弱的父母,顺子开胶了的鞋子。 B . 母亲“偶尔蹬蹬那个一碰就‘吱扭’响的老缝纫机”,为后文母亲过世留给顺子棉衣埋下伏笔,令人感动。 C . 顺子去买棉衣时露出笑容,他为能孝顺母亲而感到满足,“紧接着脸色就黯淡下来了”是怕带的钱不够。 D . 最后写“顺子坐在窗前静静地写下:冬去春来,爱无声,却常在”,说明顺子很有文化,且有诗人气质。
    2. (2) 简要分析画横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3. (3) 文章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上①于弘文殿聚四部书二十余万卷,置弘文馆于殿侧,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欧阳询等,以本官兼学士,令更日宿直,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讲论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

    十二月己巳.,益州大都督窦轨奏称獠②反,请发兵讨之。上曰:“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竟不许。上谓裴寂曰:“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上:帝王。文中指唐太宗。②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 B . 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 C . 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 D . 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令更宿直更      日:隔日 B . 或至夜分乃      罢:停止 C . 多上书言事者       比:如果 D . 朕始向者辨之未精也          寤:醒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善于征求他人的意见,遴选才学之士,临朝听政之暇,常在内殿与其讨论古人之言、过往之事,或是商量政务,有时直到夜半才结束。 B . 唐太宗重视人才。封德彝久未举荐贤能,理由是没有奇才,唐太宗告诫他,用人不可求全责备,应当取其所长,自己无知人之明,不能说国内没有贤才。 C . 唐太宗见识超人。窦轨诬陷獠人反叛,请求征讨。唐太宗认为獠人只是偷窃,并非反叛,地方官员倘能施以恩德信义,他们自然归服,最终不许出兵。 D . 唐太宗处事周全。长孙顺德受贿事发,唐太宗反而赐予他绢帛,目的是以此羞辱他,令其反躬自省;如果顺德不知羞耻,则是禽兽,杀掉他也是无益。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

      ②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避暑近村偶题

    陆游

    乞得身归荷圣时,登临筋力未全衰。

    楚祠草合三叉路,隋寺苔侵半折碑。

    孤店不妨乘月宿,扁舟频为看山移。

    红塵冠盖真堪怕,还我平生白接篱

    [注]①红麈,即红尘。冠盖,官吏的官帽服饰和车乘的顶盖,后用以称达官贵人。②白接篱,以白鹭羽为饰的帽子。后因此用以咏醉酒或醉态。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第一句写自己在蒙受皇帝恩惠之时乞求回家,并得到了皇上的同意。 B . 首联第二句写自己登临之事,“筋力未全衰”体现了诗人不服老的自豪。 C . 颔联描绘历史遗迹现状从而将历史与现实相融,表达出沧海桑田之感。 D . 颈联叙述了月夜宿孤店和坐船频观山两种行为,从而产生伤感惆怅之情。
    2. (2) 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了“”的慨叹,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2. (2) 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3. (3) 朱自清《松堂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如果换用诗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琵琶行并序》中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小题。

    “欢迎来到天宫课堂!”12月9日16时许,随着一声清脆的声音,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变身“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在大约60分钟的时间里,老师们向地面课堂的孩子们介绍了包括空间站睡眠区等在内的诸多工作生活场景,还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实验。在①____的太空课堂中,展示了一件件太空用品的神秘面纱揭晓了一个个太空实验的科学原理。曾经②____的距离变得触手可及,印象里“高大上”的科学也变得③____。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顺利执行的背后,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欣欣向荣。回望我国的航天历程,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每一次腾空而起所体现的,既是一个国家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也是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的接力传承。历经④____,不改奋斗本色,他们在探索浩瀚太空的征程里留下中国人坚实的足迹。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多处用到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 . “欢迎来到天宫课堂!” B . 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变身“太空教师” C . 印象里“高大上”的科学也变得通俗易懂 D . 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
  • 8. (2022高三上·锦江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经济的繁荣以及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为唐代造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①           , 是反映造纸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与魏晋南北朝主要以麻料为造纸原料相比,隋唐时所用造纸原料有麻类、楮皮、桑皮、藤皮等,竹纸也在这时初露头角,还出现了一些混合原料纸。

    据《天工开物》记载,隋唐五代时,成都附近遍种芙蓉,“每至秋,四十里如锦绣”。芙蓉树皮含59.75%纤维,可供造纸。②           , 再将芙蓉花汁掺入纸浆,造出粉红色诗笺。人们依其姓名,将这种诗笺称为“薛涛笺”。不过,③           , 因为这要使大片观赏植物顷刻之间化为乌有,不如以野生植物为原料更好,所以隋唐五代所造皮纸仍以楮皮纸和桑皮纸为大宗。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锦绣”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B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C . 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D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作文(60分)
  • 9.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荀子﹒劝学》中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种树郭橐驼传》中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强调顺应天性的重要性。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