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摸...

更新时间:2023-03-26 浏览次数:20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那么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作家在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道释为主的文化传统和有别于民间文学的文学传统。

    虽然在新时期文学30年中出现过很多带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许多中国作家也曾以“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福克纳”“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普鲁斯特”等相标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众多以西化相标榜的中国作家后来绝大多数都已改弦易辙,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文化和文学返祖,而是在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资源后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也就是都逐渐经历一个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比如,“先锋文学”的转向过程,其实质就是中国“先锋文学”从西洋化或欧化转向中国化或本土化的过程,这在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人的创作转型中有着鲜明的印证。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贾平凹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

    只不过新时期文学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贾平凹、王安忆、迟子建等作家纷纷写出了向《红楼梦》致敬的文学作品,或者向古典文言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毫不讳言自己的创作深受《聊斋志异》的影响,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也让《世说新语》的文学传统发生新变。

    从传统文化转化角度看,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致力于寻找传统儒家文化人格在乱世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力量,这在朱先生和白嘉轩的形象塑造中表现得很分明。陈忠实认为,“尽管我们这个民族在20世纪初国衰民穷,已经腐败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但是存在于我们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并没有消亡,它不是一堆豆腐渣,它的精神一直传接了下来”。

    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

    (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有坚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使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才能使国家兴盛进步。 B . 我国历史上每一个时期都有不朽的文艺巨匠,他们创作的文艺精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成就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C . 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的前30年是受苏联以外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而在新时期30年中,逐渐向传统文化回归。 D . 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是作家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意味着他们曾与这些传统有过疏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文艺对民族发展的影响,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新时期,中国作家都已抛弃卡夫卡、福克纳等偶像,开始了在文学上的寻根。 C .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重视,催生了许多向经典致敬的作品。 D . 从《白鹿原》《黄河东流去》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力量是长存的。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美国拍摄的《花木兰》等影片取材于中国的文化资源。 B . 唐代书法家李邕主张:“似我者俗,学我者死。” C . 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D . 唐代文学家张说认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4. (4)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我国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数量的49.3%。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理解。
    5. (5) 新时期,中国作家如何才能写出对本民族产生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Ⅱ

    熬熬茶,嬢嬢的味道(节选)

    林汉筠

    ①平生没有什么嗜好。总觉得茶与酒都是水做的,酒无论多贵,喝到嘴里就是一个烈字;茶无论红绿,往水里一灌,总觉得无非是水中加了点颜色而已。

    ②初到德江,有朋友曾说在某个夜晚到离县城60余公里外的楠杆乡吃熬熬茶,说得嘴巴要流出油似的,好像那杯茶让他茶仙卢仝,可以“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

    ③“是什么样的名贵茶叶,让你能远山远水去品?”真有点莫名其妙。

    ④“那不是茶,是德江的美食。”朋友说,熬熬茶是山寨人用来待客的一种美味佳肴,用“油”和“茶”加佐料熬制而成,由于工艺流程繁琐,熬制过程复杂、需要时间长,当地人便称之为“熬熬茶”。便小看这碗茶,它可是当地独有的特产,早在2014年就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⑤熬熬茶,于是成了一种悬念,时常想着去感受一下。

    ⑥辛丑冬日,朋友说,她在楠杆帮扶已有好几年时间,一个月来两三次,但还没去过非遗传人余再蓉余嬢嬢(土家话,对女性的尊称)家,没有吃过她亲手熬制的熬熬茶。“做熬熬茶是费功夫的,至少要提前一个小时预定。”她边说边拔通电话,约了个时辰便驱车前往。

    ⑦来到一栋新建的楼房前,只见一个帕铺(土家话,老爷爷)正从楼后厨房里端出一大铁铲木炭往侧边火𤎌里添,金黄的糍粑在铁锅里嗞嗞作响。见我们走来,头戴白帕、身着红外套、胸挂花围裙的余嬢嬢走了出来,连忙引我们入室看座,烤火,喝茶。

    ⑧茶叶,有千万种,为什么在德江楠杆以熬制茶叶而闻名于世,纳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吃茶的老人给讲了段古来。

    ⑨楠杆盛产古树,古树群有好几处,就连稀珍的千年金丝楠木也有好几棵。古茶树也不例外,有一棵几百年的茶树,整个儿枝叶繁茂、冠盖如云,绿油油,亮闪闪,招人喜爱。突然在一个中午,传来一声巨响,瞬间雷电交加,天昏地暗,一条巨龙掠过树梢,将百岁大茶树扫倒在地。

    ⑩大雨过后,乡亲们见倒地的茶树树叶慢慢变黄,眼看就要枯死,便商议着请来傩戏师傅作法,为茶树超度。想不到傩师刚设好祭坛,茶树就缓缓站起来,起死回生,重披绿妆。山寨人认定这是一棵神树,顶礼膜拜之后,摘下茶叶和祭祀神灵的几种食物一起熬制,煮来犒劳大伙,想不到,这味道儿鲜美,让人神清气爽。从那时开始,楠杆人就有了做“熬熬茶”的传统。

    ⑪如果前面那个是神话传说的话,那么另外一个则是人文传说。老人说,清朝南北二号两派之争,在楠杆水井湾有一位土著首领杨怀远将军,为了抵御和反攻北号人,将南号人带到狮子山上安营扎寨。由于人们心慌意乱,精神萎靡不振,于是杨将军就想出一个办法,便叫人做采来茶叶加上其他五谷杂粮熬来给大伙吃。南号人吃了这“熬熬茶”,果真旺盛充沛,气势不凡,将北号人杀得落花流水,获得全胜,逐驱了外寇,保住了家园。人们为了纪念他们,仿照当年的熬法熬茶招待来宾,“熬熬茶”便流传至今。

    ⑫尽管这只是传说,但数百年来,德江人用一锅熬熬茶演绎着动人的民间故事,用米花、油茶丰富着土家人的饮食文化,用热情好客来反映土家人质朴勤劳和智慧。

    ⑬余嬢嬢站在脚灶台边,上面有一口盛着半口锅的茶水的大锅,她使劲地拿着一把木铲子搅拌。一个个“气鼓鼓”的“茶泡”随搅拌的木桨翻滚,在锅里的滚打、生发、喷出,缕缕清香也随之弥漫出来。

    ⑭熬熬茶,像个讲究的大姑娘。要先把糯米打碎成细粉后,用猪油调和,再用黄豆、花生、核桃等放入油锅中炒焦变黄后,放入茶叶和芝麻,如是炒过几遍,加入少许山泉水煮沸,用木瓢使劲压磨,直到碾压成浆糊状,再添加食盐等佐料,熬熬茶才算熬作成功了。

    ⑮ “味道关键出在磨压的功夫上。磨压得越细越好,熬出来才粘稠。”她说,做茶时要放在“三水锅”里翻炒,炉子里要“放细火”,到了“火喉”时再加佐料,再不停地翻炒,不停地旋转磨压,工序循循环环,反反复复,等锅里的水泡泡慢慢消散,再用锅盖盖好,让茶在里面焖,待上面结出一层薄皮,就才是香飘满庭、令人垂涎欲滴的熬熬茶。

    ⑯要留舌尖上的讲忆,就得贯注情感,契合山水,嵌入当地的风俗。余嬢嬢做茶是有讲究的:米,是自己家里种的上好糯米和粳米,颗颗新鲜饱满;糖,是自家熬的米糖;茶叶,是自己亲手上山摘的,鲜嫩鲜嫩。山里人的茶,是山的精灵。因此,米花、苞谷放在其外,中间定为设置几朵未熬制的茶叶,里面还添加几颗山果,将手艺与情感倾注在整个工艺里。

    ⑰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于那些兴高采烈的客人来说,熬熬茶正是守住黔地土家的烟火,武陵山的那棵古茶树的清福。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作者看来,自己对茶没有嗜好,唯有对熬熬茶的念念不忘,也不过是对它是茶非茶的好奇。 B . 作者用两个不同的故事,向我们展示的是熬熬茶悠久的历史传承,为文章增添了厚重感和文化内涵。 C . 制作熬熬茶的米是自家种的、糖是自家熬的、茶叶是自己亲手采的,是因为就地取材,简单便捷。 D . 作者借探访土家熬熬茶的制作工艺,写出了土家人勤劳好客。
    2. (2) 下列对节选部分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以《熬熬茶,嬢嬢的味道》为题,既可以形成贯穿全文的线索又让整篇文章充满了温情。 B . 文章开头引用卢仝的诗和结尾引用鲁迅的话,形成了前后照应,让读者感受到茶是一种雅趣,也是一种生活。 C . 第⑯段作者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制作熬熬茶繁琐工艺,优美细腻、文采飘逸。 D . 文章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土家非遗熬熬茶的前世今生。
    3. (3) 第5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 (4) 文章的结尾中“熬熬茶正是守住黔地土家的烟火,武陵山的那棵古茶树的清福”的“清福”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张玮,字席之,武进人。少孤贫,取糠秕自给,不轻受人一饭,为同里薛敷教所知。讲学东林书院,师孙慎行。其学以慎独研几为宗。万历四十年举应天乡试第一。越七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调兵部职方,历郎中,出为广东提学佥事。粤俗奢丽,督学至,宫室供张舆马饩牵之奉甲他省,象犀文石,名花珠贝,磊珂璀璨,玮悉屏去弗视也。大吏建魏忠贤祠,乞上梁文于玮,玮即日引去。玮廉,归而布袍草履,授徒于家。庄烈帝即位,起江西参议,历福建、山东副使。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是岁,四方大旱,玮以军食可虞,奏请:“禁江西、湖广遏籴,而令应天、常、镇、淮、扬五郡折输漕粮银,赴彼易米,则小民免催科之苦,太仓无颗粒之亏;他十库所收铜锡颜料皮布,非州县土产者,悉解折色 , 且尽改民解为官解,以救民汤火。”所司多议行。迁南京光禄卿,召入为右佥都御史,迁左副都御史。时刘宗周、金光辰并总宪纪,玮乃上《风励台班疏》曰:“惩往正以监来。今极贪则原任御史王志举,极廉则原任南京试御史成勇。勇与臣曾不相知,家居闻勇被逮,士民泣送者万辈,百里不休。后入南都,始知勇在台不滥听一辞,不轻赎一锾。不受属吏一蔬一果。桀绅悍吏为民害者,不少假借。委曲开导民以孝弟。臣离南中,辄扳辕愿借成御史,惠我南人。虽前奉严谴,宜召为诸御史劝。”疏上,一时称快。诏下志举法司逮治,成勇叙用。玮旋以病谢归,未几卒。福王时,赠左都御史,清惠。

    (节选自《明史·张玮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B . 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C . 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D . 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试,科举分级考试的一种,每隔三年在省城(包括京城)举行,考中的叫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B . 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是古代官署六部之一,长官称户部尚书,其副职为主事。 C . 折色,唐末至明清原定征收的实物田赋称本色,如果用布帛等其他实物或货币来代替赋税,称折色。 D . 谥,给予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清惠”表示对张玮的褒扬。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玮勤勉好学。他曾到东林书院讲学,师从孙慎行,把慎独和研几作为研学的重点与根本,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进入仕途。 B . 张玮正直清廉。有大官吏给魏忠贤修建祠堂,想让张玮写作上梁文,张玮不愿意写而当天辞官隐退;归家后穿布衣着草鞋,在家中教授弟子。 C . 张玮崇尚简约。在广东任职时,对当地官署提供的豪华以及从别的省份调配的家用器具、名贵花卉一概舍弃屏退,不看一眼。 D . 张玮善于谏言。他在《风励台班疏》中指出原任御史王志举是贪官而原任南京试御史成勇是廉吏,受到众人认可,皇帝下诏惩恶扬善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孤贫,取糠秕自给,不轻受人一饭,为同里薛敷教所知。

      ②桀绅悍吏为民害者,不少假借。委曲开导民以孝弟。

    5. (5) 张玮谥号为“清惠”,根据文章概括其“惠”的表现。
  • 4. 古代诗歌阅读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 . 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 . 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2. (2)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论语》所云“”很重大,“”路程很遥远。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了“士”的伟岸和弘毅。
    2. (2) 《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
    3. (3) 李煜《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得多与深广得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           , 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 6 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            :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           , 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          , 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危言耸听   惊心动魄   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 B . 混淆视听   惊心动魄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 C . 混淆视听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 D . 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   迫在眉睫   不以为意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 6 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B .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 6 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C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 6 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D .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 6 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心灵的窗户如果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B .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C .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D . 心灵的窗户如果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        , 还拥有另一个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人们通过阅读,不仅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 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1. (1) 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2. (2) 文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 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韩非子·功名》中有这样一句话:“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先秦著名音乐大师,古称“乐圣”的师旷,最初研究音乐,造诣未精,发觉“艺之不成,由心之不专,心之不专,由目之视多”。他用艾叶熏瞎自己的眼睛,从此心无旁骛,终于成为中国古代的大音乐家。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