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试...

更新时间:2023-02-12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学者克罗齐的这句名言常被引用,其所要表明的是,人们的历史认识受到现实社会生活的强烈影响,一切历史认识都会打上现实社会的烙印。

    但学界诸多论者在引述这句话时,均将“真”字去掉而成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笔者以为或有所不妥。克罗齐称:“人们称作或想称作‘非当代史’或‘过去史’的历史,若真是历史……则也是当代史”,“在历史著作的实际中,这一命题的正确性很容易证实,并获得丰富和清晰的例证”,而他所做的是要“改变‘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的荒谬外观”。实际上,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人们历史认识的发展趋势无疑是在不断地进步与深化,逐渐趋于“真”。如果引述克罗齐此语时将“真”字去掉,改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中所蕴涵的意思就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不再是克罗齐的原意。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西方学界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作如是观者不乏其人。卡尔曾谈到,历史上的一些伟人,“他们的言行远远地超越了他那个时代,只是后人才认识他们的伟大”,并宣称“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中国学者亦有类似的认识。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观察,确有助于人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在人们认识历史的活动中,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以笔者陋见,现实社会对史学的“要求和影响”,虽然肯定不“都是正当的”,但却是难以摆脱的,因为史学家作为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人,无力、无法拒绝“当代”的影响。以美国史的研究为例,如前所述,正是由于现实对美国史研究的介入,“带来美国史学的空前繁荣……在美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问题上,都出现了从正统解释、修正解释、后修正解释到新综合解释的演变……”这太好了!若仅仅如此,没有任何问题了,都“真”了,“真”到此为止了,那下一个“当代”的历史学家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呢?难道“当代”的史学家们就真是“真”得不肯给后来的同行们留下一些什么可继续做的事情吗?

    其实,史学家们不断地对过往的历史作出新的、“当代”的、“真”的解释。之后,人们又将意识到历史书写中存在或出现的新的问题了,又不“真”了,怎么办?这个任务自有下一个“当代”来完成。还是卡尔说得好:“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真实的,也是客观的,过去发生过的历史事实是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意识的一种客观存在,所以“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克罗齐命题中所蕴含着的历史认识论方面的合理性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西方学界的历史相对主义,在阐明了人们认识历史真相过程中存在着巨大困难这一事实之后,进而否认历史真相的客观性,这就走过头了,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摘编自李学智《“历史”与“真历史”》,有删改)

    材料二:

    历史是真实界的生命过程。前一刻的生命演变到现一刻的生命,这现一刻的生命,就超越了前一刻的生命,包涵了前一刻的生命。因此,前一刻的生命并未过去,它生了现一刻的生命,就没入现一刻的生命里面。至此,我们也就可以明白克罗齐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一切历史都是“现时的”,没有所谓“过去史”。

    和现在史一样,过去史的条件是:它所叙的事必须在它的作者的心灵中回荡;作者须有证据在面前,而那些证据必须是可理解的。显然只有现时生活中某一种兴趣才能发动一个历史家研讨过去的事实。这过去的事实并不针对着一种过去的兴趣,而是针对着一种现时的兴趣,因为它与现时生活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比如说古希腊内战史,墨西哥艺术史,或是阿拉伯哲学史,在现时它们对于我毫无兴趣,所以在现时它们对于我并非历史,至多只是一些历史著作的名称。在曾经思索或将要思索它们的人们的心中,它们曾经是,或将会是历史。

    总之,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时的思索,打动现时的兴趣,和现时的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所以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

    (摘编自朱光潜《克罗齐的历史学》,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卡尔宣称“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意思是说现在的我们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历史资料,因而更加准确而清楚地把握历史。 B . 对于过往历史的“真”的解释,很难画上休止符,因为随着“当代”的不断出现,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之间必将进行一场场新的对话。 C . 西方学界的历史相对主义,基于认识历史真相的巨大困难,否认历史真相的客观性,这与“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D . “古希腊内战史,墨西哥艺术史,或是阿拉伯哲学史”,因为研究者对它们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思考而以历史而非历史著作的名称存在。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克罗齐称自己要“改变‘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的荒谬外观”可知,克罗齐坚信这一命题的正确性。 B . 既然现实社会对史学的“要求和影响”是难以摆脱的,那么克罗齐所说的“真历史”必然是具有相对性的。 C .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强调历史事实是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意识的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当代”的史学家只能对之进行解释而非改变。 D . 按照“历史是真实界的生命过程”这一说法,倘若没有“现时”的历史学家对过去史进行观照,过去史就将不复存在。
    3.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关于孙中山思想及革命活动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在茅家琦等著的《孙中山评传》中有了专门的论述。 B . 基于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现状及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景,近年来关于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作用与贡献的评价发生了重大变化。 C . 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和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地位的提高,关于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命题的提出与确立更符合历史的真相。 D . 基于民族大团结的政治要求和社会现实,关于岳飞、文天祥等人是否应该继续冠以“民族英雄”这一光荣称号的讨论确实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4.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说明。
    5. (5) 两则材料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现时史)”这一论点都予以认同,但又有所区别。试从“分析角度不同”和“认同度不同”两方面,对材一、材二的不同之处作说明。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16分)
  • 2.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看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着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就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者对邮差先生进行了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并没有在故事情节上做过多的设计,但小说却给人以很朴素的真实感。 B . 小说含蓄地写出了小城的生活状态,邮差先生身兼二职,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以至觉得它们很远,展现了小城落后闭塞的特点。 C . 小说通过浓墨重彩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偏僻小城镇邮差工作的情形,语言简洁中带诙谐,饶有生活情趣,像是在描摹一幅地方风俗画。 D . 《邮差先生》是京派作家师陀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著名小说,虽然记叙的人和事距离我们比较久远,但平平淡淡的生活态度却让人感觉亲切、自然。
    2. (2) 小说主人公“邮差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3. (3) 小说结尾划线的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4. (4) “诗化小说”是一种情节叙事性不强,而代之以诗意化的笔触和意境来表现一切的,追求意境美、含蓄美和语言美的小说文体。《邮差先生》也属于诗化小说,请对小说的诗意化特点作出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节选自《昭明文选·陶渊明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B .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C .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D .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径,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开辟三条小径,只与羊仲、求仲来往,后以三径代称隐士居所。 B . 解绶,古人通常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以示为官上任,解下印绶,即表示辞去官职。 C . 高祖,为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太宗等。 D . 世号,即谥号。“靖节先生”是陶渊明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赐予的称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从小便有很高的志趣,他博学多才,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 B . 陶渊明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被当时人看作是其生活的真实记录。 C . 陶渊明坚守己志,他生活贫困,因饥饿多日卧床不起,也不愿接受他人馈赠。 D . 陶渊明想将公田全部种秫以酿酒,但遭到妻子反对,最终放弃饮酒改种粳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②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5. (5) 面对檀道济和彭泽县吏的劝告,陶渊明的回应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 4. (2020高二上·龙岩月考)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释】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 (1) 对“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 B . 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 C . “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D . 作者写朋友到一个神仙之地任职,实际上是以诙谐的语气,表达出对朋友到另外一个蛮荒之地任职的鼓励之情。
    2. (2) 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诗经·氓》中“”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动物比喻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
    2. (2) 《赤壁赋》中,苏轼和客饮酒至乐,纵情高歌,其中描写摇桨于月光浮动的水面的美景胜境的歌词是“”。
    3. (3) 屈原在《离骚》中声明“”,表达了自己宁可立即死去或者流放他乡,也绝不愿意与丑恶者同流合污的心态。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 则思知止以 B . 其根本 C . 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 . 虑壅蔽则思心以纳下
  • 7. (2022高一下·汕头期中) 下列句子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永保无疆之            休:喜庆,福禄 B . 夫在忧                殷:深 C . 念高危则思谦而自牧    冲:前进,进取 D . 能而任之              简:挑选,选拔
  • 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 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 B . 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人,本应写作“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 C . 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 D . 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 9. 下列各句中与“必以告妾”省略的成分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B . 不可数计 C . 君与俱来 D . 曰:“何由知吾可也?”
  • 10. 下列选项中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A .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 .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 . 寓形宇内复几时
七、作文(6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过十多年的语文学习,我们在课本中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如项羽、刘邦、屈原、苏武、司马迁、苏轼、李白、杜甫等,也认识了许多文学形象,如林冲、王熙凤、祥林嫂、孔乙己等,甚至还有不少外国文学形象,如奥楚蔑洛夫、保尔·柯察金、圣地亚哥、玛蒂尔德、别里科夫等。无论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引发我们许多思考和感悟。

    请你从上面所列举的人物中,任意选取两个进行比较分析评论,写一篇副标题为“之比较”的评论文章,横线上需填写你选取的人物名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