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返校检...

更新时间:2023-02-13 浏览次数:26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 . 科学家们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C . 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 .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的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
  • 2. (2016高一上·新疆期中) 下列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古人将每月第一天称为“晦”,将“十五”称为“望”,“十六”称为“既望”,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朔”。 B .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C .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D . 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名字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 3. 下列划线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móu)       (féng)虚御风     (páo)樽     (lí)妇       脑血(yì) B . (zhú)舻       山川相(liáo )     横(shuò)   疆(yì)       枕(jí) C . 子(tán)       六艺经(zhuàn)   子(fán)     老(dān)     然无声(qiǎo) D . 雾bó                 刻骨心míng          气bǐng          分niè             未匝(shì)
  • 4.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文学史这一著述形式自进入中国以后,很快便__________________,而今已经是枝繁叶茂。而在欧洲,兴盛一时的文学史,后来却遭到了质疑,尽管随着文学社会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等研究思路的展开,文学史一度有复兴之势,但对这一著述形式进行理论反思的声音却________。

    ②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________的文化典籍,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文化________,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渗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影响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A . 落地生根 此起彼伏 浩如烟海 源远流长 B . 入乡随俗 若隐若现 俯拾即是 源远流长 C . 落地生根 若隐若现 浩如烟海 积厚流光 D . 入乡随俗 此起彼伏 俯拾即是 积厚流光
  • 5. (2020高一下·宾县期中)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作者为清朝作家曹雪芹。 B . 《红楼梦》全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C . 《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一大批主要人物,初步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D . 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介绍人物笔法多变,疏密相间,有详有略,虚实结合。如详写黛玉、凤姐、宝玉、贾政,略写贾赦、王夫人等。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6. (2020·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建议应该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在周洪宇看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适度惩戒能够帮助孩子及时纠正错误,建立完整人格。惩戒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及形式,是学校维护正常校风校纪和管理的重要保障,本质上同激励、表扬等方式是一样的。从教育规律出发,创新学校治理机制,一定的惩戒权可以合法保障学生在校的人身安全,可以维护教师的尊严,并且达到依法维护教学秩序、推动依法治教的目的。

        提案指出,要明确教育惩戒权的具体内容和适应边界,这样教师就能依法行使适当的惩戒措施使学生纠正错误。明确教育惩戒权,就可以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使教师摆脱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当然,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绝不能成为体罚学生的借口。周洪宇建议,要明确什么是教育惩戒权,它的边界在哪里,哪些是教育惩戒的内容或形式,哪些不属于教育惩戒的范畴,教育惩戒权不能过度使用。

     (摘编自《两会代表委员建议: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

    材料二

        问卷调查发现,有34%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子女被老师惩戒过,而其中被惩戒的主要原因是违反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未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这两者所占的比例都超过了60%,剩余选项占比均未达到30%。在这些孩子被惩戒过的家长里面,93%的家长均认为惩戒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一定作用甚至长远的效果,只有7%的家长认为教师实施惩戒后,对孩子没有起到任何效果。

        调查显示,家长普遍认为“讲理说教”“通知家长”这两种方式可以有效修正学生的错误行为。此外,绝大多数家长认为“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相结合”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有家长表示:“老师要有威信,什么都太放松不好。现在的孩子什么条件都好了,更调皮,而家长带自己的一两个孩子都会发火,要用奖罚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只不过应用较文明的方式。”

        家长普遍认为,如果孩子出现上课不认真听讲、扰乱课堂秩序、不按时完成作业、打架斗殴、私自外出逃课等违反校规的情况,教师可以使用惩戒权来约束管教孩子,这样更有利于维护校园正常教学的秩序。不过教师在对孩子使用惩戒权前,应当优先选择言语教育。在言语教育无效时而且屡犯的情况下,可使用惩戒权。惩戒要适度,如果有效就继续,没效就和家长沟通,再寻求其他解决方法。

     (摘编自《九成以上家长认为教育惩戒权对孩子有正面作用》)

    材料三

        英国政府承诺出台法律赋予教师惩戒权,并将对教师惩戒不规矩学生行为的管理方式做出明确界定。核心条款包括:教师有使用合理武力的法律权力;他们可以使用武力将扰乱课堂的学生带走,或阻止儿童离开教室;学校负责人可以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检查学生物品,包括酒精、非法药品和被盗财产等。

        美国学校主要是通过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互动,辅之以让学生冷静并“剥夺”和其他学生活动权利的软性惩罚。如果问题严重,学生则面临停课、学业不及格、强制转学、开除以及向执法部门和其所申请大学报告的处罚。

        日本《学校教育法》明确区分“惩戒”与“体罚”。如果教师的惩戒属于身体侵害,或者给学生带来肉体痛苦,则属于体罚。只要不是体罚,如若教育需要,教师则拥有惩戒权,例如放学后继续留在学校(允许出去吃饭,并且时间不会长到给学生身体带来痛苦);课堂中在教室内罚站;多完成一些学习课题或清扫任务等。

    (摘编自《教育惩戒权,各国怎样做》)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洪宇提案关注教育惩戒权的具体内容、性质和必要性,同时也提出教育惩戒权边界的问题。 B . “教育惩戒权”是指根据教育需要,校长和教师可根据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惩戒,但不允许体罚。 C . 材料三引导人们了解“教育惩戒权”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立法情况及教师的具体运用情况。 D . 英美日等国早于我国,制定了有关“教育惩戒权”的切实可行的完备法规。我们可以学习借鉴。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实施教育惩戒是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及形式,目的就是依法维护教学秩序、推动依法治教。 B . 家长普遍认为,如果孩子出现违反校规的情况,教师应先用言语教育,如果无效,可用惩戒权。 C . 在子女被老师惩戒过的孩子家长的问卷调查中,九成以上家长认为教育惩戒对孩子能起到作用。 D . 日本规定必要时可依据相关规定对学生实施惩戒,但不得体罚,并对属于体罚的行为做了说明。
    3. (3) 三则文字材料分别表述了什么内容?请就三则材料的共通点,谈谈你的看法或展望。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蓬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勃勃生机,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

    文本二:

    陈忠实,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鹿原》,小说《李十三推磨》等。

    在接受采访时,陈忠实表示自己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应该是写得比较真实。

    他说:“作家写作应该坚持真实性第一这个基础原则,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这也是读者对你的作品和你这位作家建立信任感的基础。哪怕一个情节或细节虚假,他就不信任你了,开始排斥你的作品。这是要害。当然,真实性不是文学创作的全部,此外,还有很多创作上的问题需要解决。”

    1.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对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回老家拔草常常能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原因是可以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 B . 文中写“我”和哥哥拔草和闲聊的情景,其目的是说明他们间的共同语言不多,兄弟之情不深。 C . 从文中看,父亲栽树的原因是: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 D . 父亲去世后,只留下的这棵树,它已经成为“我”心灵感应的象征,看到这颗树,“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和烦恼。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史铁生《合欢树》和本文都写了树,都对树的成长成材寄予了希望,前者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健康寄予的希望,后者包含着父亲对儿子成材的期待。 B . 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椿树迷人的花香,但“我”却因事而错过,没能看到这美好的情景,感到非常的后悔痛苦。 C . 文中最后一段画横线句子运用比拟的手法描写蜜蜂写出了村庄朴素、清新、宁静、祥和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老家村庄的热爱。 D . 本文语言非常忠实朴素,选取的事例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在这些平凡的小事的叙述中,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还蕴藏着一段深情。
    3. (3) 文章以“父亲的树”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本文加以分析。
    4. (4) 有人认为这篇散文虽然只是叙述了平凡小事,但情感真挚,意蕴丰富。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见解。
四、文言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瘿肿(生出赘瘤),为樛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卉木也                      特:只是 B . 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确实 C . 必有义焉,不可也        胶:固执 D . 国,大节也               让:责备
    2. (2) 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谖草取忘忧                                       如吾之衰者,能久存乎 B . 然则节言竹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 C . 阴阳寒暑转移机也                             杳不知其所 D . 有似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辩荣辱之境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B .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C .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D .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4. (4)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中“春夏秋冬之分至”说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太阳运动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制定的。 B .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组织编写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是指经、史、子、集,而解释经书的著作就称为“传”,如《左传》。 C . 古代科举制中的会试、乡试、殿试分别为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其考中者分别称为举人、贡士、进士,殿试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探花、榜眼。 D . 古代把星空与地域相对应,某星宿对着地面的某区域,称为某地在某星的分野。“星分翼轸”是说滕王阁所在地区为翼、轸二星所对的地面区域。
    5. (5) 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古人种花植树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玩赏,满足自己的嗜好。 B . 文中作者认为,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C . 作者援引泰伯、曾子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子思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D . 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6.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②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五、古代诗歌阅读
  • 9. (2021高二上·温州月考)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满纸荒唐言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咏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满纸荒唐言》是作者的高明预见,每个人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红楼梦》。 B . 《满纸荒唐言》的作者借《红楼梦》给世人消愁解闷,同时寄托了内心的感慨。 C . 《咏菊》的颔联描写黛玉临霜作诗、对月吟咏的情景,富有美感。 D . 《咏菊》的尾联借写陶渊明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暗示作者高洁的品格。
    2. (2) 有人说,曹雪芹借《咏菊》中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请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六、名著阅读
  • 10. (2021高一上·丰台期末)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②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③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④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⑤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1. (1) 对画线句中“其”所指代的内容有不同理解,请说出你的理解,并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2. (2) 《论语》中多次谈到“孝”,上述材料中的“孝”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七、句子默写
  •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1. (1) ,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 (2) ,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3. (3) 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4. (4)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王实甫《长亭送别》)
    5. (5) 风移影动,。(归有光《项脊轩志》)
    6. (6) 《诗》三百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
    7. (7)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8. (8)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八、材料作文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荷花池中,第一天开放的荷花只是很少一部分,第二天开放的数量是第一天的两倍,之后的每一天,荷花都会以前一天两倍的数量开放。如果30天荷花开满整个池塘,前29天荷花仅仅开满了一半,最后一天才会开满另一半,最后一天开花的速度等于前29天的总和。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

    竹子用了四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而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这就是著名的竹子定律。

    即将完成高一学业的你,在高中一年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成长的经历和启示?请结合上面所给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