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2-12-28 浏览次数:54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 1. 西周初期,大量的殷商贵族被迁到洛邑。周公要求他们顺从天命。安于邑居,承诺他们仍然分有土地。还可以担任各种官职。这些举措旨在(   )
    A . 缓和阶级矛盾 B . 论证统治的合法性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增强政权的认同感
  • 2. 有学者指出,从儒家所预设的社会政治发展模式来看,嫡长子继承制虽是“家天下”的传子之法,但却是通往“官天下”的现实起点。该学者意在说明嫡长子继承制(   )
    A . 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基本原则 B . 反映了儒家家族本位的伦理 C . 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 D .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 3. 西周时期,天子传世,父死子继,先嫡后庶,以长不以贤。但天子往往以“贤者不绝世”的名义,选拔一些贤人之后辅佐天子,“王者继位,先封贤者,忧民之急也”。这一做法(   )
    A . 反映了选官标准发生根本性变革 B . 使得官僚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C . 有助于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运行 D . 体现周朝加强了对地方管辖
  • 4. (2022高二下·鄠邑期末) 论及秦朝政治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有学者指出“百代都行秦政法”“秦虽死犹存”。下列对秦朝政治风格的描述准确的是(    )
    A .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B .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C .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D . “儒臣入直,仅备顾问而已”
  • 5. 封泥是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反映古代用印的遗迹。如图是1995年陕西西安出土的秦代封泥“右丞相印”文物。此文物可用于研究秦朝(   )

    ①中枢机构的设置  

    ②文书管理机制  

    ③文字统一与使用  

    ④赋税徭役征发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6. (2022高二下·华州期中) 秦朝时,九卿以掌管司法律令的廷尉和掌管财政钱货的治粟内史为首,地位最高;而汉代的九卿中,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又称奉常)和宫中警卫的光禄勋(又称郎中令)地位最尊。这种设置(   )
    A . 是汉代政治思想变化的反映 B .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 C . 表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激化 D . 表明汉代脱离秦制框架束缚
  • 7. 行省、行枢密院、行御史台是元地方行政、军事、监察的三大机关。《行台体察条例》规定行御史台有权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元朝的这一制度设计(   )
    A . 折射出行省地位的下降 B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 . 说明行省体制已固定化 D . 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
  • 8. 洪武三年,朱元璋为笼络功臣,“凡公侯伯封拜,俱给铁券”,获铁券者具有“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的法外之权。洪武五年,朱元璋又诏令工部铸铁榜“申诫公侯”,以特殊的法律对铁券的特权进行制约,甚至对恃功不法的功臣加以惩处。由此可知,明太祖时期(   )
    A . 分封诸王引起政局动荡 B . 政策朝令夕改成为常态 C . 专制主义呈现强化趋势 D . 崇文抑武政策重新确立
  • 9.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期中) 据《朱子语类》记录,唐朝中枢机制运行时,三省长官之间要历经反复多次的草拟、封驳、审定,每一个环节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旨意才可继续下一步,最后递交尚书省进行实行。据此推测唐朝三省制度(   )
    A . 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 . 激化了中枢部门的矛盾 C . 有效避免了决策失误 D . 阻断了宰相擅权的进程
  • 10. 宋太祖时期,建立了由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中书“为宰相治事之所”,枢密院掌“天下兵籍”。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这说明宋初体制的演变特点是(   )
    A . 事权分化,皇权加强 B . 军权独立,形成割据 C . 军政统一,效率提升 D . 吸取教训,重文轻武
  • 11. (2020·新高考I)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 .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 .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 .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 .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 12. 雅典陪审法庭陪审员选出后需进行集体宣誓:“我将根据法律法令进行投票,如果无法可依,我将根据良知不偏不倚地投票。我将公正地听取控辩双方的辩论……如违背誓言将遭报应”。这一活动(   )
    A . 保证司法的公平公正 B . 强化陪审员的责任意识 C . 提高雅典官员的素质 D . 增强城邦内部的凝聚力
  • 13. 《权利法案》缓解了国王和议会之间的冲突,限制国王权力的传统因此得以流传。文件还奠定了英国法律制度的基础,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国王和人民的权力。从那以后,英国几百年未发生过任何革命。这主要反映了《权利法案》(    )
    A . 开启限制国王权力的传统 B . 消除了议会与国王的矛盾 C . 导致国王“临朝不理政” D . 使英国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 14. 美国制宪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强调:新制订的宪法,各州必须召开制宪大会来决定是否批准,而不是由常规的州议会来决定。以表明它不是由州立法机关同意,而是由人民直接表示同意。麦迪逊的主张(   )
    A . 践行了资产阶级民主 B . 确立了美国联邦制的原则 C . 扩大了中央政府权力 D . 强化了中央与地方的制衡
  • 15. 法国1875年宪法通过后,法国总统可以像德国皇帝一样宣布议会闭会,还能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法国总统命令需要内阁副署方能生效,内阁对议会负责,从而对总统权力产生了有力的制约。据此可知,当时法国(   )
    A . 民主制度徒有虚表 B . 制度蕴含了权力妥协与平衡理念 C . 党派分歧彻底消弭 D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 16. 中华民国第一届临时参议院由各省代表组成,每省选出代表5人;参议院没有重要的保皇派,但主要革命党同盟会员的席位仍不足1/3。这反映出当时(   )
    A . 革命成果面临巨大风险 B . 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 C . 军阀割据影响民主政治 D . 政党政治趋于成熟稳定
  • 17. 1938年11月,中共将陕甘宁边区政府议会改为边区参议会,1939年1月,边区召开第一届参议会,参议会作为边区政权的核心被誉为“第一个适合中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完善形式”。这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具有(   )
    A . 合法性 B . 全国性 C . 民主性 D . 权威性
  • 18. (2022高三上·深圳期中) 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延安召开。参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3年,政府也可聘请勤劳国事并在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有名望者为议员,但名额不得超过议员总数的1/10。中国共产党旨在(    )
    A .   完成革命中心转移 B . 推动国共合作抗日 C . 巩固工农革命政权 D . 凝聚民族战争力量
  • 19. 学者徐中约认为,延安经验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来说具有创新的意义,正是在延安经验中种下了人民革命最后胜利的种子。下列与“延安经验”不相符合的是(   )
    A . 开展持久广泛的游击战争 B . 提出党员队伍建设的“两个务必” C . 实行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 D . 建立“三三制”原则的抗日民主政权
  • 20. (2022·温州模拟) 《人民日报》 社论称: “这次会议代表我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它所要通过的宪法是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宪法……这就是这次会议的最伟大的历史意义。 ”该社论的标题是(   )
    A . 《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B . 《中国人民民主制度的新阶段》 C . 《勇当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 D . 《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
  • 21. 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鉴于当时地方州郡举荐人才大多有名无实的弊端,规定年四十以上方有资格参与推荐,并制定“诸生试家法(经书),文吏课奏”的考课方案,称为“限年试才”。该方案的实施(   )
    A . 有利于东汉政府扩大统治基础 B . 造成了门阀士族势力不断壮大 C .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察举制不足 D . 普遍提高了官员队伍执政能力
  • 22. 隋唐以后,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分两类,一是考文学(诗赋),二是考儒家经义。蒙古统治者认为汉人文学没有实际用处,而对儒家经义比较赞赏,于是把程朱理学作为考试的内容和标准。这主要是因为,程朱理学有利于(   )
    A . 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B .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C .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 . 消解各民族间矛盾
  • 23. 清朝都察院为总的中央监察机构,除军机处外的在京衙门,都受科道稽察,六部、理藩院等还须接受双重稽察。地方上,提刑按察使司是地方最高级别的司法监察机构,督抚也兼有监察地方的职责。这反映出清朝( )
    A . 制度运作的规范性 B . 官员选拔机制的完善 C . 监察主体的多元性 D . 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 24. 英国自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标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为满足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
    A . 信息技术的有力推动 B . 国家干预力度的加强 C .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D . 混合经济的不断完善
  • 25. 1903年,朝廷颁发由张之洞拟定的《奏定游学日本章程》,规定只要在日本的学校获得学历证书,就可以分别获得举人和进土等相应的头衔,并授予一定的官职以示奖劝之意。材料反映出(   )
    A . 留学毕业生被列入选官的范畴 B . 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C . 近代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D . 留学成为时人进入官场的主要途径
  • 26. (2022高三上·沙坪坝月考) 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 . 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B . 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C .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 . 有利于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 27. 汉代的“春秋决狱”是指以儒家经义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依据,并按儒家经义的精神解释和施用法律。这(   )
    A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 弥补了法律实践经验的不足 C . 解决了当时各种司法问题 D . 反映了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
  • 28. 中国古代历代法律中,除北周外其他朝代皆不禁止复仇,甚至认为“畏法不复仇,君子所不齿”。如《唐律》中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及夫,为人所杀,私和者,流二千里。其亲徙二年半。大功以下,递减一等。”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   )
    A . 注重礼法结合 B . 过于细密严苛 C . 形式灵活多变 D . 维护公平正义
  • 29. 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的演变实质上反映了 (   )
    A . 官府取代了儒学士人的教化作用 B . 乡约被政府利用而具有法律效力 C . 乡约、法律合流的儒法结合的特点 D . 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 30. 据古罗马史书记载,公元前5世纪,三名罗马使者被派去雅典以熟悉其制度和风俗,并了解其他希腊城邦的法律。他们抄录了“梭伦法”,回国后参与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这一记载可用来说明(   )
    A . 欧洲文明的地位 B . 希腊文化的特点 C . 文明之间的交流 D . 罗马法系的嬗变
  • 31. 《法国民法典》诞生后,法国人坦言罗马法对其影响巨大:“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他们的知识使我们富有,他们的法学格言使我们坚强。”从本质上看两部法律的相同点在于(   )
    A . 都适用于存在商品经济关系的社会 B . 《法国民法典》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法 C . 利用罗马法作为反封建斗争的武器 D . 两者同属大陆法系
  • 32.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农村民众对该法产生了很多误解和谣言,如说婚姻法是“离婚法”“妇女法”,“离婚妇女不正经”等等。三年之后,中央竟不得不以“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群众运动方式予以应对。可以推知,这部法律的制定(   )
    A . 彻底颠覆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B . 不利于保障农村男性权利 C . 加快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实现 D .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 33. (2022高三上·丰城期中) 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内容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撰该法典的出发点是(   )
    A .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B .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 . 适应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 34.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下列中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通过

    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

    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任务的首次提出

    ④“实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①②④ C . ④③①② D . ④②③①
  • 35. (2022高三上·深圳期中) 元朝时期,蒙古族的马奶酒为中原所接受,北方传来的胡萝卜、洋葱成为了南方餐桌上的必备之物。中原婚配中出现“频求更嫁,不以为耻”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 . 南北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B . 中原生活习俗受到统治者推崇 C . 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 D .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持续上升
  • 36. 如表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这些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

    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

    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

    1762年

    乾隆帝设立伊犁将军

    1624~1771年

    后金和清朝在蒙古族地区建立并完善盟旗制度

    A . 国家疆域的奠定 B . 抗击外国的侵略 C .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 统治危机的初显
  • 37.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至尊法案》规定:“国王陛下,他的后嗣与继承者,应被拥立、承认和被称为英格三教会在尘世唯一的至尊领袖。”1535年英国又颁布《叛逆法》,规定蓄意侵犯国王的尊严与称号,把国王看做教会分裂者或暴君的人均为叛逆罪,将处以极刑。这些法律文件( )
    A . 有效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B . 确立了议会政治中心地位 C . 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 . 推动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 38. 有学者认为近代某国际体系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该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该体系是(   )
    A .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 . 维也纳体系 C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 . 雅尔塔体系
  • 39. (2022高二上·温州期中) 1625年,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国际法是主权者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的一套规则,此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下列选项属于国际法的是( )

    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②《拿破仑法典》

    ③《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④《联合国宪章》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40. (2022高二上·佳木斯期中) 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
    A . 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 . 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 . 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 . 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二、材料题(共40分,41题18分,42题22分)
  •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概况

    时间

    史实

    公元前139年

    张骞从长安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

    公元前121年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昆邪王降汉后,在其故地设酒泉、武成、张掖、敦煌四郡

    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下诏,河西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屯共71270户。

    ——据《史记》《汉书》

    材料二:1950年底,相关部门勘探出玉门地区石油蕴含量达160.85万吨,天山南北也勘探出大量金矿、钢矿、锡矿。1953年,中央划拨1.7亿元资金,正式启动兰新铁路建设。兰新铁路从兰州出发,经河西走廊进入新疆。1956年,刚从莫斯科访问归国的周恩来总理向中央汇报,提出“要重视河西走廊,要加快兰新铁路建设。”1962年,兰新铁路全线通车。

    ——据史跃林《建国初期河西走廊大动脉——兰新铁路》

    材料三:新时代的河西走廊,原有的兰新铁路、包兰铁路等已全面升级为高铁。截止2019年,河西走廊开通了5条国际货运列车线路、12条国际货运包机航线。河西走廊承载“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的辉煌历史,伴随“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将焕发出更加绚丽的风采。

    ——据殷晓霞《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打造新时代“河西走廊”》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的重大举措。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兴建兰新铁路的原因。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河西走廊的意义。
  •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法律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得不到法律的保护。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同时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由此逐渐形成万民法。进入帝国时期,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君主专制的倾向,但统治理论很大程度上仍然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古代中国法律起源很早,但并无公开条文。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恃刑鼎”,开始将法律公之于众。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大多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其中又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入。法家思想也就成为秦朝立国的主导方针,对秦朝的建立和速亡产生了重大影响。

    汉朝以亡秦为鉴,约法省刑,简易疏阅。《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量刑定罪“一准乎礼”,明确规定“德礼为政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亲属间犯罪,虽行为相同,而识其亲疏量刑大异.如骂人本不构成犯罪,但子孙骂父母即属不孝,罪当处死。作为中华法系的集大成者,《唐律》对亚洲各国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朝相比,汉时期对中华法系的发展。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