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丰城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11-27 浏览次数:7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 1. 西周时期,宗子“必皆有土之君”,卿大夫“有分土,而无分民”,亦不能建立宗族;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庶子地主亦可聚族而居、尊祖敬宗。这说明(   )
    A . 族田有助于增强宗族凝聚力 B . 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互为表里 C . 血缘政治衰落助推经济发展 D . 土地制度变革导致宗法制衰落
  • 2. (2022高三上·浙江开学考) 顾炎武在《郡县论》中阐述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具体内容:“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顾炎武这一主张的目的在于(    )
    A . 恢复分封制度 B . 提高地方权力 C . 精简地方机构 D . 完善选官程序
  • 3. 唐初宰相由两类人构成,一类是三省长官,即门下侍中、中书令、尚书左右仆射,称为四辅;一类是他官加“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衔者。他们都是“兼职宰相”,各有本署事务。所以,宰相通常是上午在政事堂议事,下午回本署办公。这说明唐初(   )
    A . 三省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 B . 三省长官都拥有决策权力 C . 君主专制受到了极大挑战 D . 制度设置提高了办事效率
  • 4. 宋哲宗时期,向太后的娘家想在自家祖坟上修建一间慈云寺。户部尚书蔡京欲巴结皇亲,便圈了一大块地给向氏,要求“四邻田庐”赶快拆迁。被拆迁人家不服,到开封府告状。最后判决:一是“所拓(拆迁)皆民业,不可夺。”二是蔡京“坐罚金二十斤”。这一判决( )
    A . 旨在惩治官员的贪污行为 B . 有效维护了政府的公信力 C . 体现宋朝严密的监察体系 D . 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蔓延
  • 5.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对当时的内阁大臣评论说:“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故自世宗以来,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这表明(   )
    A . 内阁掌握中央的决策权 B . 阁臣已演化为宰相 C . 阁臣存在一定政治风险 D . 内阁成为六部上级
  • 6.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的人民都能参加而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这表明亚里士多德(   )
    A . 看到了雅典民主制的历史局限性 B . 赞赏实行奴隶主直接民主制度 C . 认识到希腊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 D . 研讨了希腊民主制存在的意义
  • 7. 《优利亚嫁妆法》规定:丈夫未经妻子同意,不得处分嫁妆中的意大利土地,包括房屋等土地附属物。法学家们解释:禁止丈夫对有关不动产做直接的、间接的、全部的或部分的让与。查士丁尼又规定:这一规则适用于所有行省的嫁资田宅。这一变化表明,古罗马(   )
    A . 妇女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B . 社会生活中男女实现平等 C . 财产民事纠纷得到化解 D . 法律形成完整系统的体系
  • 8. 某学者罗列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你觉得他最有可能得出结论(   )

    1832年

    1867年

    1884年

    1911年

    1948年

    《议会改革法案》

    第二次议会改革

    第三次议会改革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

    A . 议会权力的民主性和至上性 B . 民主政治的相对性和渐进性 C . 政治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 D . 法制建设的超前性和完备性
  • 9. 1781年大陆会议宣布《邦联条例》生效,并据此组建了新的中央政府——邦联国会,邦联国会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于一身,拥有招募军队、处理外交、发行公债等广泛权力,第一次将北美分散的各殖民地统一成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 《邦联条例》适应了美国统一的需要 B . 标志着美国共和制民主政体开始确立 C . 中央政府权力运行中存在削弱的情况 D . 政权深受启蒙思想家分权理论的影响
  • 10. (2022高三上·绵阳月考)   1876年12月法国新任命的内阁总理茹尔·西蒙在两院亮相,当他站在众议院的讲坛上时,他先是大声标榜:“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继而又小声补充道:“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当他站在参议院的讲坛上,他先是低声说道:“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然后又立即拉直嗓门表白:“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西蒙的做法,遭到了两派的共同抨击,一年未到就被迫辞职,这说明当时法国(    )
    A . 共和体制较为脆弱 B . 保皇势力倍受冲击 C . 内阁总理对众议院负责 D . 议会两院均支持共和制
  • 11. (2022高一下·荆州月考) 19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通过直接投资和向银行贷款,将大量资金用于铁路建设;此外还将普鲁士银行改为帝国银行,并开设了一些新的银行专门为铁路建设服务。这些举措(    )
    A . 表明德国经济迅速崛起 B . 是对垄断组织的扶植 C . 体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D . 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
  • 12. 英国领事阿礼国曾说:“《南京条约》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实际上是承认了过去的传统,它是无法改变那种仅是口头声明平等而事实上背道而驰的情况的。废除这种原则并重建一个不同的基础,看来是为我们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这说明《南京条约》( )
    A . 打破了清朝传统的封闭体制 B . 受到中国军民的强烈抵制 C . 未使英国侵华意图完全达成 D . 基于中英平等基础上签订
  • 13. 在《资政新篇》里,洪仁玕强调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称英国为当时“最强之邦,由法善也”,美国“礼义富足”。他提议与各国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允许外国科技人员来华传授科学技术知识,但不准其干涉中国内政。这表明他(   )
    A . 对太平天国丧失信心 B . 赞赏西方工业文明 C . 过度美化西方侵略者 D . 幻想依靠列强反清
  • 14. 1887年,黄遵宪完成了近代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的书稿——《日本国志》。虽经李鸿章、张之洞向总理衙门推赞此书,但仍未获刊印。八年后,此书由广州一家民间书局刊印,迅速风行天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迅速 B . 维新变法已成为社会共识 C . 腐朽的清政府成众矢之的 D . 国内时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 15. 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各省督抚在草定《东南保护约款》时提出:列强不向长江增派军舰;外国兵轮水手不可登岸;各洋人不可到内地未经设防之地等,作为参与互保省份督抚“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的条件。这说明,“东南互保”(   )
    A . 旨在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B . 具有限制列强侵略的作用 C . 配合了清政府的对外政策 D . 导致了地方督抚权力膨胀
  • 16. 1914年的《新编中华国文教科书》仅用几句话简述了武昌起义,但编者用了将近2页的篇幅重点叙述袁世凯力促“清帝逊位”的具体过程。编书者意在(   )
    A . 强调清王朝统治结束 B . 遵循秉笔直书的著史传统 C . 突显南北议和的功绩 D . 构建北京政府统治合法性
  • 17. 如表内容可以用来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孙中山(   )

    1920年年底

    孙中山参加了上海机器工会的成立,这是全国工人阶级的第一个工会组织

    1921年年初

    孙中山宣布反对北洋政府颁发的包含严禁工人罢工的条款的《治安警察条例》

    1922年年初

    孙中山派人赴港慰问香港海员举行的罢工,并且为其捐款支援

    1922年年初

    为支持京汉铁路工人的罢工,孙中山托人为工人送去两千元

    A . 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B . 赞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C . 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 D . 决定走苏俄式革命道路
  • 18. 1922年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广州成立,确定其为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组织,奋斗目标为在中国建立一切生产工具收归公有和禁止不劳而食的初期共产主义社会,并且还决定加入青年共产国际。这反映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A . 无法独立开展政治活动 B . 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C . 坚持无产阶级革命方向 D . 探索出中国革命新道路
  • 19. 1929年9月,中共中央曾在“九月来信”中指出,目前红军的基本任务“主要的有以下几项:一、发动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二、实行游击战争,武装农民,并扩大本身组织;三、扩大游击区域及政治影响于全国”。关于红军的发展和战略问题,实行“分兵游击集中指导是不可移易的原则”。这表明(   )
    A . 中央首次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B . 我党提出土地革命政策 C . 党内结束了革命策略的争论 D . 中央支持新的革命探索
  • 20. 抗战时期,江西瑞金漫画通讯上刊发了一幅画(如下图),并附文:“战争让所有真正女性感到可憎,可是,女性却宁要对于死去的男人的回忆,也不要耻辱活下来的男人”。这一现象(   )

    A . 说明华北人民民族意识萌发 B . 表明中国抗战形势出现好转 C . 有利于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 D . 体现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 21. 1938年10月,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应该像他们研究共产主义一样,好好研究三民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研究三民主义的理论,研究如何使三民主义具体地见之实施……(为)建设三民主义新中国而斗争。”这一精神的贯彻(   )
    A . 促成了国共两党再度合作 B . 表明三民主义成为中共指导思想 C . 否定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D . 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 22.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作战一直用“自卫战争”的名义。半年后中共中央第一次使用“人民解放战争”的名称代替此前所用的“自卫战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 . 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B . 竭力维护和平大局 C . 积极开展战略反攻 D . 取得军事优势地位
  • 23. (2022·成都模拟) 1910年前后,西欧社会主义者漠视体育运动,担心其挤占工会和党务工作的时间。1920年代,随着资产阶级精英化、商业化的体育观念的盛行,很多社会主义者起而建立国际劳工体育联盟,举行国际工人奥运会,强调“把体育文化作为各国青年和平团结的语言”。这反映出西欧(   )
    A . 社会生活风尚急剧变化 B . 两种意识形态竞争加剧 C . 经济大危机初见端倪 D . 国际工人运动出现分裂
  • 24. 1917年4月中旬,列宁指出:“由于客观条件,现在对外政策提到了首要地位;新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是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政府,是为了瓜分资本主义赃物,为了扼杀弱小民族而同英法等帝国主义强国勾结起来进行战争的政府。”这一认识(   )
    A . 表明国内矛盾得到了解决 B . 说明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政权 C . 揭示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D . 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 25. 1953年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拥有7600万会员,1956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拥有1300余万会员,1957年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拥有3400万会员,1957年加入合作社的农民社员人数为1.62亿,同时类似的知识分子、学生和少先队等组织也相继成立。这些社会组织的成立(   )
    A . 体现了我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 B .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C . 扩大了政治协商多党合作的基础 D . 使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
  • 26. 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内容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撰该法典的出发点是(   )
    A .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B .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 . 适应经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 27. 1979年,邓小平说:“到了1997年,香港问题不管如何解决,香港的特殊地位都可以得到保证,就是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初相当长的时间内,香港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因此请各国投资者放心。”这表明(   )
    A . 中国已经收回香港主权 B . 邓小平主张和平解决香港问题 C . “一国两制”构想已有酝酿 D . 香港问题由国际社会商量解决
  • 28. (2022高三上·杞县开学考) 下图反映了1949-1956年《人民日报》在对外关系中“抗议”和“谈判”两个词语的使用频率统计情况(单位:次数)图中变化折射出我国(    )

     

    A . 坚决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 . 外交领域的意识形态色彩消失 C . 与外部世界的对抗性逐步减弱 D . 与美国的国家关系已趋于缓和
  • 29.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外交战略从20世纪70年代的“一条线”转变为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或建立军事战略关系的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且从1978年起,中国向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亚太经社会派出了常驻代表;1979年,中国正式参加了世界粮食计划署。据此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   )
    A . 外交政策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 B . 缓和了同周边国家的矛盾 C . 实行多边外交以适应国家发展 D . 拉开了与西方往来的序幕
  • 30. 据《疯狂的赌博:赫鲁晓夫、卡斯特罗和肯尼迪在1957-1964》一书记载,1962年10月27日,苏联在古巴击落美国U-2侦察机后,驻古巴苏军最高指挥官普利耶夫受到苏联领导人的申斥,所有驻古巴的苏联飞机被命令不准起飞以免发生意外。这反映了当时(   )
    A . 古巴导弹危机基本得以解除 B . 两极对峙中苏联处于绝对劣势 C . 冷战中苏联保持了战略克制 D . 多极化发展有效遏制美苏争霸
  • 31. 如图是1962年慕尼黑报纸发表的《新欧洲》,图中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右)和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左),正在设计、制作一张新欧洲的政治版图;墙壁上,法国和德国的两块地图位于正中,两人正在思考意大利、英国等国该如何摆放。该漫画反映了(   )

    A . 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出现 B . 欧洲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C . 法德是欧洲事务的主导者 D . 欧共体促进欧洲的一体化
  • 32. “冷战”结束后,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在国际关系中越来越活跃。技术的扩散使它们在历史上第一次具备了可以与民族国家相抗衡的势力。这说明(   )
    A . 多极化趋势促使国际关系民主化 B . 当代能够影响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增多 C . 国家间互相依存的程度空前加强 D . “一超多强”局面是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52分)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考试制度,大体也沿袭唐代。唐代应考的有许多是门第子弟,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白屋书生,偏远的考童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唐代考议,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又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化学地质、机械、土木工程、建筑、医学、制药等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年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考试制度发生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如此形容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革命:革命一旦启动,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革命为后一次革命“预留”了空间,后一次革命在前一次革命的基础上推进,如高山滚石,越滚越急,越滚越猛。下图为这一进程的简单图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3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是作为一个政治集团、政治派别或者“朋党”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的。这个集团并不像反对派污蔑的那样,为少数几个人的私利而结合起来的,即所谓的“结党营私”,而是站在地主阶级广泛利益的立场上,从官僚制度改革入手,强化国家机器,加强专制统治,以维护地主阶级的长治久安,改革压缩了大官僚贵势阶层的政治特权,开阔了以中下地主阶级为主,包括部分上层农民在内的中间阶层的政治道路,因而对这部分人最有利。改革以强化国家机器为目标,但这个强化包含了加强对辽夏的防御能力,在这一点上是符合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的;改革在发挥对内镇压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抚绥德职能,以缓和社会矛盾,减轻赋税负担,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因而庆历新政也就具有积极的进步历史意义,值得肯定。

    ——漆侠:《范仲淹集团与庆历新政——读欧阳修<朋党论>书后》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范仲淹改革。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