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2-06-20 浏览次数:5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 1. 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时代,处于社会顶层的大墓,规模远超前代,随葬品数量却完全落于下风,而表现墓主人社会地位的因素增强,墓坑的规模形制、葬具的配套、随葬品的配伍关系、仪仗等制度性差别越发突出。这凸显出龙山文化(   )
    A . 鲜明的世俗化印记 B . 万物有灵的心理习惯 C . 强烈的宗教化倾向 D . 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
  • 2. 占卜过程中,神在龟甲兽骨上所显示的指示,是吉是凶,能否可行,要由商王来作决断。这个决断形式就是“王占曰”,这反映了当时(   )
    A . 商朝实行君主专制统治 B .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祭祀体系 C . 占卜涉及的范围较广泛 D . 占卜是商王权力的实现手段
  • 3. 商内服成员主要由居住于王畿地区的商王同姓或异姓姻亲氏族组成,而西周自建立便对王室及同姓子弟等进行分封,使之到远离王畿的地方“以藩屏周”,又在王畿地区分封了一批功臣、同姓及异姓诸侯。据材料可知(   )
    A . 周宗族聚居状态逐渐被打破 B . 强化对统治中心的控制 C . 贵族集团的利益得以平衡化 D . 王室血缘观念逐渐淡化
  • 4. 在建构起以华夷五方为基本内容的天下观后,西周统治者在职官系统中设立了专门的四夷职官,如象胥负责对四夷之言的传译,韎(è)师、旄(máo)人、鞮鞻(dī lóu)氏等负责对四夷之乐的传习和演奏。西周设立四夷职官(   )

    A . 大大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力 B . 利于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C . 稳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秩序 D . 旨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 5. (2022·宝鸡模拟) 西周时,家臣是协助卿大夫处理家事的私臣,所谓“家臣不敢知国”;春秋时期,家臣的选任日益看重才能,异姓家臣多有出现,并开始参与家主的政治、军事等事务,甚至出现“陪臣执国命”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春秋时期( )
    A . 王室势力不断衰落 B .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C . 官僚政治逐渐孕育 D . 卿大夫阶层已没落
  • 6. (2022·南充二诊) 江苏宿迁的“宿”是远古国名国姓。西周初期姬姓之外的弱小宿国,夹在鲁和宋两大诸侯国之间。《宿州志》称“庄公十年,宋人迁宿移于封内,以为附庸,始国于此”。唐朝取“宿国人迁居于此”之意命名为宿迁。由此可知(   )
    A . 分封制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B . 战国时宿沦为宋国的附庸国 C . 社会转型决定地名不断变化 D . 地名是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
  • 7. (2022·蚌埠三模) 据文献记载,春秋时期卿大夫婚礼中存在反马之礼,意即女方家在送女时要留马于夫家,男方对女方不满,可以将女方休掉,被休女子则可乘马回娘家;女方得到男方认可,则将马送还女家。该礼反映出当时(   )
    A . 社会转型的阻力较大 B . 礼乐秩序受到了冲击 C . 儒学伦理观根深蒂固 D . 婚俗受宗法观念影响
  • 8. 孔子虽谓“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却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希望新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让天下“定千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 B . 君主专制的时代诉求 C . 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 D . 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
  • 9. 下图是战国时期四大货币体系分布示意图。另据考古资料发现,当时多地存在大量仿铸异地货币的现象。这反映出(   )

    A . 铸币技艺得到发展 B . 商品流通相互隔绝 C . 国家统一动力增强 D . 经济水平区域有别
  • 10. 下图为战国时期和汉武帝时期我国北方农牧区分界线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表明(   )

    A . 黄河流域水患基本解除 B . 农业生产技术显著提高 C .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已经成熟 D . 北方生态环境面临破坏的风险
  • 11. 阅读材料,此表反映了(   )

    国家    内容

    六国

    秦国

    墓葬等级序列

    多阶层、小间隔

    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格落差巨大

    城址等级序列

    国都以下逐级递减

    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

    货币

    形态和铭文多样化

    统一的“半两”钱

    A .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了西周的分封制 B . 秦朝建立得益于商鞅变法的巨大成功 C . 战国时分封制瓦解程度具有不平衡性 D . 东方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均较为落后
  • 12. 秦朝时,九卿以掌管司法律令的廷尉和掌管财政钱货的治粟内史为首,地位最高;而汉代的九卿中,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又称奉常)和宫中警卫的光禄勋(又称郎中令)地位最尊。这种设置(   )
    A . 是汉代政治思想变化的反映 B .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 C . 表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激化 D . 表明汉代脱离秦制框架束缚
  • 1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数次东巡,每次都立碑刻石,下表为部分碑文节选。

    秦灭六国原因

    《之罘刻石》: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

    皇帝哀觽,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秦王朝的统治

    《碣石刻石》: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秦始皇的形象

    《东观刻石》: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据此可知,秦始皇意在(   )

    A . 论证秦朝统治的合法性 B . 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 C . 强调秦灭六国的正义性 D . 塑造和强化政治认同
  • 14. (2022·成都模拟) 西汉初年,设令、丞、尉管理地方行政,并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县三老、乡三老,因民俗教化百姓。东汉时期,三老教化之职完全由地方小吏取代,行政、教化合一。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 乡里制度的瓦解 C . 世家大族的兴起 D . 官吏群体的儒化
  • 15. (2022·咸阳二模) 汉文帝与丞相陈平论治国。文帝问:如果各事都有人专司其责,那么君主何为?陈平说:天子主臣。宰相是要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适任其职。文帝称善。这段对话(   )
    A . 体现了黄老无为思想 B . 表明社会秩序趋向稳定 C . 反映君相矛盾尖锐化 D . 说明儒家思想地位确立
  • 16. 汉代形成了以“督邮”为主的地方行政组织内部监察制度。督邮由太守直接领导,可监督太守以下的官员,也可监督刺史……这样一来就与刺史制度形成相互监察的掎角之势。这表明汉代地方(   )
    A . 官僚主义势力的急剧膨胀 B . 以小督大、以卑临尊的制度设置 C . 监察机关的反向制约特征 D . 监察官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
  • 17. (2022高二下·盐亭月考) 鉴于当时儒家经籍辗转传抄,多生谬弊。东汉灵帝派蔡邕等人把《鲁诗》、《尚书》、《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抄刻成石书,并立于太学门口,供学人校对。由于石经用隶书一体写成,故称为“一体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一体石经”为古代书法研究提供新视角 B . 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C . 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和损坏 D . 标志儒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 18. (2022高二下·盐亭月考) 汉代察举中的明经科,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即通晓经学。西汉时,不少人以明经为高官,如孔安国、贡禹等均以明经举为博士,韦贤、韦玄成父子以明经人仁先后官至丞相。这说明,汉代(  )
    A . 提倡经世致用成为时代主流 B . 察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 C . 儒学对人才选拔的影响显著 D . 思想活跃有助于官员选拔
  • 19. (2022·高县模拟) 《后汉书》记述,刘秀“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后“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汉明帝“学道九载”“通明经义,观览古今”。这类记述可以说明(   )
    A .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B . 统治者利用政权干预思想演变 C . 西汉历代帝王对儒学的重视 D . 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的政治需求
  • 20. 两汉之际常有刻画帝王、圣贤诞生的画像, 如“女节梦接大星而生少昊含始吞玉英而生高祖”,玉英出现的先决条件则是“五常并修”.只有社会风气醇厚、民风淳朴、生活富足的情况下玉英才会出现,以此象征大汉的天下前途无量。这些画像(   )
    A . 彰显了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 B . 蕴含了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C . 体现了传统人物画走向成熟 D . 宣扬了天意与人事交感相应
  • 21. 据汉代医学著作《难经》阐述,人体之气在通过全身经脉运转周身的过程中,会随着时令阳气的升降而升降,故针刺治疗时针刺的深浅程度理应随之变化,如春夏之时,人气随阳气升而升,当浅刺。材料说明(   )
    A . 医学发展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 . 中医理论体系逐步成熟 C . 《难经》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D . 中医治疗注重实验总结
  • 22. 下表是汉代南北方有代表性的州的相关情况统计。由此可知(   )

    地区

    占全国面积的比例(%)

    县级城市数(个)

    户数(万)

    荆州(今湖北、湖南等地)

    10.82

    79

    399

    青州(今山东部分地区)

    1.31

    120

    299

    徐州(今江苏长江以北等)

    2.25

    138

    279

    扬州(今江西、浙江等)

    11.31

    61

    433

    司州(今河北、河南等)

    3.98

    132

    307

    A . 政区设置取决于商业状况 B . 南北经济发展差异较明显 C . 政府强化对南方地区控制 D . 荆扬地区的经济优势较强
  • 23. 下图为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东汉画像石《弋射收获图》,对此画像石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东汉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B . 是研究东汉社会生产的重要史料 C . 狩猎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D . 战乱与政局动荡导致了民生凋敝
  • 24.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到,汉代九卿,就名义论,只是办理皇室内廷事的家务官;唐代设有六部尚书,显然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不像汉代只是皇帝的侍从。此为中国政治史上一大进步。材料中的“进步”是指(   )
    A . 六部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 . 决策机构设置日趋合理 C . 政治制度体系逐步成熟完善 D . 家天下色彩的逐步弱化
二、必修题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儒家思想首先确定了“诸夏用夷礼则夷之,夷狄用诸夏礼则诸夏之”的文化认同原则。孔子就主张用西周社会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来作为分辨夷夏的标准,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孟子也沿袭了西周以来将中原以外的文化落后地区和民族称为蛮、夷、狄、戎的说法,并将“夏”与“夷”对举,主张用华夏的农业文明改变蛮夷等落后国家的文化,实现“天下定于一”的目标。在儒家文化中,国家是家庭的扩大,世界又是国家的延伸,因此,用华夏文明的天道教化来慑服周边夷族的初衷,孕育了华夏中心主义的情结。

    ——摘自《儒家的华夏中心观与文化民族主义》

    材料二: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采用大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下诏祭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先秦“华夏中心主义”情结出现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当战国时代,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所以虽有一个叔孙通,制朝仪,定法律,然而只是个庙堂上的事,至于政治主义,则自萧何、曹参,以至于文帝、景帝,都是一贯的。……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主,什么兴辟雍、行巡守、封禅等,在他都是不惮劳费的。于是儒家之学,就于此时兴起了。……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于是“一经说至百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家之学遂臻于极盛了。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一角度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三、选修题
  • 27.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周时期,贵族军事制度是宗法分封制度的重要保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建立在宗族体制上的贵族军队不断分裂瓦解。作为军队主力的国人阶层也逐渐发生分化,很多国人逐渐沦为庶人,甚至到处流浪。这样,贵族军队就失去了基本的兵源,出现了“公乘无人,卒列无长”的现象。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在诸侯争霸中立于不败之地,军事改革势在必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推行一种地方征兵制度,它的基本原则是每一名到法定服兵役年龄的男子,都要为国家服兵役一年或两年,军队的成员也由过去的以国人为主变为以农民为主。这种地方征兵制成为一种普遍兵役制,使各诸侯国有了稳定的兵源,使各诸侯目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摘编自《文物中国史·春秋战国时代》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改革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