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八下专题复习之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基础巩固)

更新时间:2021-07-07 浏览次数:84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二、填空题
三、解答题
  • 32. (2021八下·杭州期中) 如图为某牙膏的部分标签,活性成分单氟磷酸钠的化学式为Na2PO3F,请计算下列问题:

    1. (1) 单氟磷酸钠中氟元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2. (2) 若牙膏中其它成分不含氟,则每支这种牙膏中,含Na2PO3F的质量为多少克?(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 33. (2020八下·长兴期中) 新装修房间中往往会含有较多的甲醛,人体长期摄人超标的甲醛会对健康造成影响。甲醛的化学式为HCHO,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甲醛由种元素组成。
    2. (2) 甲醛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写最简整数比)
    3. (3) 计算甲醛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保留两位小数)
  • 34. (2020八上·鄞州期末) 维生素C(化学式:C6H8O6)对人体皮肤和牙龈健康有重要作用,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中学生每天需要补充60mg维生素C,请阅读信息后回答:
    1. (1) 维生素C中有种元素组成
    2. (2) 维生素C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35. (2019·宁波模拟)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个原子。
    2. (2) 青蒿素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36. (2017·丽水) 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发布消息,在南海北部1266米深的神狐海域,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查阅资料发现,古代低等生物遗骸大量沉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石油及天然气,海底的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固体物质即“可燃冰”。“可燃冰”为甲烷的水合物,遇火即可燃烧且热值高,是一种环保、高效的新能源。

    1. (1) 若甲烷的水合物化学式为CH4•8H2O,它的相对分子量是160,则CH4•8H2O中CH4的质量分数为

    2. (2) 可燃冰储存的巨大的化学能量终来自于古代绿色植物通过固定的太阳能;

    3. (3) 可燃冰燃烧时把自己的热量释放出去,就不会再次自动聚集起来供人类重新利用,这说明能量转化具有性;

    4. (4) 人类正面临常规能源枯竭的危机,下列有关能源的认识正确的是        

      A .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 . 积极寻找替代常规能源的新能源 C . 自然界的能量虽然守恒,但还是要节约能源
四、实验探究题
  • 37. (2019八下·安吉期中) 征服原子——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 (1) 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 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 (2)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 38. (2017八下·嘉兴期中)

    卢瑟福用a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但通过该实验的下述三种现象(如图),不能获得核外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结论。

    现象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

    现象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 (1) 请你根据原子结构知识分析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

      ①现象1的原因:

      ②现象2的原因: 

    2. (2) 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