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实用类文本阅读

更新时间:2020-10-27 浏览次数:360 类型:一轮复习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0·广西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代典籍及先贤在中医药学发展进程中均重视宏观体察、整体思维,将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社会境况、精神意志等进行关联探究,从而促使该学科在发展中能够屡屡契合时代社会的实际需求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如仲景先师立足临床而大展六经辨证之精妙;宋金之际为消除《局方》温燥之弊而产生了河间丹溪的寒凉育阴诸法;金元之交历经战乱饥困而出现了易水东垣甘温补虚诸方;明代薛己、景岳诸家立足脾肾而善扶正气;清代叶桂、吴塘诸贤突破伤寒而专擅温病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固本”原则;二是“强基”原则;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四是“出新”原则。

    (摘编自孙光荣《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

    四诊

    望、闻、问、切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

    八纲辨证、病因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

    常见疾病诊断及症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材料三:

        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学门类,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这样一门优秀的科学技术,党和政府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爱护,曾经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直至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保护,在组织、人力物力、经费等方面都予充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药学并没有按照自身规律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学科本质上,“继承、发展、提高”三步战略的第一步都没能得到有效落实,很多中医优秀思想、实用技术、优秀人才已经呈现窒息、萎缩、失传、流失的势态。对此,更重要的工作应该是有效保护。今年我国已将中医药学列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年规划,因此更加需要厘清思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这一优秀遗产。

    (摘编自王旭东《中医药文化遗产必须得到有效保护》)

    材料四: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带领下,“家庭医生在线”副总裁麦延认为中医药行业未来的机遇肯定是非常多的,不过就目前的情况,首先得要让老百姓认可中医药,所以他认为针对青少年和大众人群的中医药教育尤为重要。他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一直倡导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可以结合青少年人群喜欢创新的特点以及新媒体的特性,通过动漫、短视频、歌曲等形式推广,效果会更好。”他还表示:“中医药行业可以尽早利用中医药的特点,把握时代脉搏,深度参与到‘互联网+医疗健康’。其中,在中医药行业的健康新媒体、专业健康服务和连锁机构以及电子商务都充满大量机会,‘家庭医生在线’也可以给中医药企业和服务机构提出更多的建议或者参与合作。”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健康热潮又将掀起,中国中医药行业将如何布局?》)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举金元之交历经战乱饥困而出现了易水东垣甘温补虚诸方为例,说明中医注意将人类健康与社会境况关联研究的特点。 B . 从材料二可以了解到,中医诊断是一个运用“四诊法”结合“八纲”,对病人进项辩证分析,作出诊断的过程。 C . 因为我国已将中医药学列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年规划,所以我们才要保护好这一优秀文化传统。 D . 继承、发展、提高中医药学,既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创造”和“创新”不同,创造的概念或事物是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创新更强调对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推陈出新。 B . 中医药创新要坚持“四原则”,其中“守恒”原则最为重要,如果没有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之心,是难以创新的。 C .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爱护,习近平主席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思路也提出了宝贵意见。 D . 很多中医优秀思想、实用技术、优秀人才呈现不良态势,既有中医药自身的原因,也与老百姓对中医的认可度不高有关。
    3. (3) 如何才能振兴中医药事业?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分析。
  • 2. (2019高三上·云浮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本市生活垃圾的基本分类为: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等废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镉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

        (三)湿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菜叶、果壳、食物残渣等有机废弃物;

        (四)干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市绿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目录及投放规范,并向社会公布。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摘编自《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材料二:本研究对杭州居民样本的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表格为各类废弃物分类情况的相关描述信息)

    废弃物种类

    分类频率(%)

    1A

    2

    3

    4

    5

    废纸/废纸板

    6.47

    11.99

    23.32

    32.61

    25.61

    废弃电、池、电子设备

    11.46

    17.12

    24.66

    26.82

    19.95

    厨余垃圾

    12.94

    15.09

    15.23

    27.22

    29.51

    废塑料瓶

    10.11

    15.09

    21.02

    29.38

    24.39

    废弃易拉罐

    11.32

    15.36

    19.95

    28.57

    24.80

    非金属

    14.69

    18.19

    20.49

    26.28

    20.35

    可再生塑料

    12.67

    17.79

    19.81

    29.65

    20.08

    废弃玻璃瓶

    16.44

    21.16

    20.49

    23.85

    18.06

    废弃衣物、纺织品

    14.96

    17.12

    21.83

    24.26

    21.83

    【注】1A=从不分类,2=几乎不分类,3=偶尔分类,4=经常分类,5=总是分类。

    (摘编自徐林等《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公民参与垃圾分类有三个方面。最基础的是居民的自我监督与投入,表现在公民将家庭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按照政府和社区的规定,准确分类投放。公民参与的第二种方式是参与垃圾回收管理过程,每一户家庭平均一年要参与垃圾回收地点相关工作三次左右,负责给每家每户投放出来的垃圾袋上蒙网罩,以保持垃圾堆放地点的清洁。第三个方面指公民对他人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监督他人正确分类及投放垃圾、参加地方居民团体和环保组织、参加听证会与公民会议等。

        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多样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既教育了公民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教育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日本垃圾分类宣传的多样化体现为:

        第一,宣传主体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主体涵盖了政府、社区、居民团体、企业、家庭、学校和志愿者等。很多垃圾焚烧厂设计得非常漂亮,学生、游客和附近居民可以到焚烧厂参观旅游。

        第二,宣传内容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既包括了对正面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教育,也包括对不文明垃圾分类行为的宣传。

        第三,宣传方式多样化。日本商品外包装上会印有分类标记及材料成分。牛奶盒上甚至会提示包装盒处理的正确步骤: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等;一些超市也会设置垃圾桶,详细标上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分类标志,以便消费者分类投放。此外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外在压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

    (摘编自吕维霞等《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家中因老旧损坏而只得被丢弃的窗户、水盆、纸箱都属于可回收物。 B . 父母照料婴儿时使用过的厕纸尿不湿、一次性毛巾都属于干垃圾。 C . 用坏或用完的温度计、电池、老鼠药、生理盐水瓶都属于有害垃圾。 D . 平时吃东西剩下的香蕉皮、瓜子壳、隔夜饭、甘蔗屑都属于湿垃圾。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统计样本中32.61%的居民常将废纸(板)分类投放,6.47%的居民从不对其分类,这在所有统计的废弃物种类中差异最极端。 B . 若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与相应的奖惩措施,公民就会失去分类投放垃圾的压力和动力,无论中国、日本,皆是如此。 C . 公民参与是日本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的核心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全面的体系,这点在我国体现得尚不鲜明,值得借鉴。 D . 上海政府为促进垃圾分类、改善城市卫生,出台了相关办法条例,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提供了应然层面的具体规定与指导。
    3. (3) 请结合材料,分析应当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
  • 3. (2020·和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天,文化产业内部结构迎来重大变化,与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相关的文化领域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我国文化产业开始向“数字创意产业”转型发展。2018年1月,文化部出台首个针对数字文化产业的文件《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化数字文化产业供给结构,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推进数字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扩大和引导数字文化消费需求等发展方向,全面推动“互联网+文化”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展望未来,伴随数字人文时代的来临,我们将在“全数字化”环境中从事人文研究与传播,在“全人文化”环境中从事数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数字人文还处在萌芽期,对此我们要建立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以应对新的挑战。

        (摘编自《数字人文时代将来临》 光明日报)

        材料二:

        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腾云峰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指出,数字时代需要树立共享理念,要利用数字技术把保护成果、研究成果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要让文物尽快数字化,建立起实现共享的数据库平台、传播平台。但这些仅靠文博领域的人是做不到的,需要跨领域合作。

        过去3年,故宫博物院和腾讯共同进行了一系列合作与探索,让传统文化以数字形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故宫QQ表情、《奇迹暖暖》的故宫传统服饰主题、以故宫南迁历史为素材的原创漫画《故宫回声》、“玩转故宫”地图导览小程序、天天P图——“故宫国宝唇彩”换装和《古画会唱歌》音乐专辑等10多个项目,在年轻人群体中掀起了“国潮”。

        据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介绍,2019年9月,双方又达成一项新合作,将聚焦科技应用与学术创新,通过“数字化+云化+AI化”,在文物数字化采集与文化研究等领域深入助力“数字故宫”建设,并推动数字化采集行业标准的建立,形成一套面向未来的数字解决方案。“科技、艺术和文化,都是推动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也是腾讯提出新文创战略、持续推进与故宫和敦煌等文化机构合作的初心。未来,还将持续推动科技与文化更深入结合,让人类在数字世界诗意栖居。”程武表示。

        (摘编自《在数字世界诗意栖居》 中国文化报)

        材料三: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创意是核心。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阶段,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带来了新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比如网络游戏;推动了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比如数字出版。当时,我国文化产业的原创能力不强,还处在跟随阶段。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原创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开始形成一批具有鲜明中华文化标志的IP。传统文化机构利用自身较好的信息化基础,主动开放数字文化资源,寻求与数字文化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了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原创能力。

        (摘编自《“数字+文化”,跑出跨界融合加速度》 光明日报)

        材料四:

        随着5G时代到来,超带宽带来的高速度和低时延,将使整个世界更加快速而广泛地连接,为各种新技术如VR、AR的应用打开大门。程武预言,“未来10到15年,与产业互联网的融合将成为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这是一个超过80万亿元人民币的大市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东认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正处于新一轮爆发性增长的前夜,将呈现出三个特点,即以5G为基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技术都可能影响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进;从国内市场竞争迈向全球市场竞争。

    (摘编自《全国数字文化产业产值逾3万亿元》 北京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化产业内部结构迎来重大变化,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向“数字创意产业”转型发展。 B . 仅靠文博领域的人无法做到让文物数字化及共享数据库平台、传播平台的建设,需要跨领域合作完成。 C . 故宫博物院和腾讯在2019年9月达成的新合作,在相关领域可深入助力“数字故宫”建设。 D . 未来10到15年,是与产业互联网的融合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
    2. (2) 以下最能反映数字人文时代的来临和趋向的一项是(    )
      A . 利用数字技术把保护成果、研究成果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B . 文物单位与数字传播平台合作,让传统文化以数字形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C . 持续推动科技与文化更深入结合,让人类在数字世界诗意栖居。 D . 传统文化机构利用自身较好的信息化基础,主动开放数字文化资源。
    3. (3) 结合材料,下列对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化部出台首个针对数字文化产业的文件《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B . 利用数字技术把保护成果、研究成果传播出去,跨界共享理念得到接受。 C . 我国文化产业的原创能力显著提升,大量具有鲜明中华文化标志的IP已形成。 D . 科技进步带来的数字技术提升,使科技与文化结合成为了可能,并推动了二者的加速融合。
  • 4. (2020·新课标Ⅰ)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际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职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化升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

        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

    材料三:

        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为此中央政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

        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5G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这一机会,建成向“工业革命4.0”过渡的基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工业革命4.0”》,《参考消息》2020年6月6日)

    1. (1) 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是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B . 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C . 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所凸显的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 D . 中国将借助新基建带来的机会,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客观上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B .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 机遇,将有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C . 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今年所以采取审慎的经济措施,不再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是因为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教训。 D . 2020年我国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目的是保障城市就业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3. (3) 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5. (2020·新课标Ⅱ)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材料三:

        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大早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删去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报》2019年5月8日)

    材料四: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200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里拥有成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光明日报》2020年2月21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目前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争取拔除“贫根”,实现脱贫致富。 B . 贵州省江口县把产品研发、标准认证等工作交给专业的企业进行运作,这种做法推进了产业规模化,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C . 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 D . 云南省古茶园区域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这两种资源可以设计出更为精准的扶贫方案。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容、作用和价值,据此可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B . 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C . 材料四中,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增收,云南省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D . 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云南古茶园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茶旅”互动的文章,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 (3) 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 6. (2020·浙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1. (1) 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B . 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C .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 . 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 . 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C . 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 . 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3. (3) 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

      ①材料二:  ②材料三:

  • 7. (2020·新课标Ⅲ)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 . 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 . 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 . 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 . 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过论。 C . 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 . 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3. (3) 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8. (2020·新高考I)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100~3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B . 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C . 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D . 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B . 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 C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城的扩大。 D .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 . 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 . 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 . 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 . 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4.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 9. (2020·江苏)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在博物馆暂时不能开门迎接观众的时期,博物馆线上展览和网络直播一时间大热起来。

        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借网络直播由“窄播”到“广播”,多渠道让文物“火”起来,继而“活”起来,是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新趋势。观众到博物馆来的传统参观方式,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博物馆日观众量毕竟有限,且外地观众的经常性参观也较难实现。而博物馆网络直播观看数量动辄上百万,实现了博物馆文化的广泛传播,相关的文创产品销量也直线上升。

        一场优秀的博物馆直播绝非一日之功。网络直播要懂得运用网络语言,充分考虑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的心理需求。西安碑林博物馆“国宝深夜脱口秀”的走红,关键就在于抓住了受众心理,讲观众听得懂、感兴趣的故事。直播本身没有一定模式,没有固定台词,没有彩排,网友的问题五花八门,这对主播的文化积淀及知识积累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专家型主播”往往更受欢迎。另外,吸引眼球的宣传营销也能锦上添花。“三星堆重量级神秘国宝首度亮相”“敦煌壁画临摹现场揭秘”等都在直播开始前吊足了观众胃口。

        近期的博物馆直播效果不错,有效地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让公众在家就可以领略优秀传统文化。事实上,博物馆直播也并非因疫情影响而临时兴起,而是近些年博物馆信息化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体现。可以预见,随着智慧博物馆的深入建设,VR 5G等新技术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加入这一模式。

    ( 选自黄洋《博物馆直播大热的冷思考》,有删改)

    1. (1) 文中“窄播”和“广播”分别指什么?
    2. (2) 优秀的博物馆直播需要哪些条件?
    3. (3) 博物馆直播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
  • 10. (2020·江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稻米传奇

    文慧

        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世起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数量从未超过6000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南宋人口也迅速突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之路不仅为许多民族带去了食粮,更影响了这些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稻米将中国和整个亚洲连接到一起,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稻米文化圈”。

    (有删改)

    1. (1) 下列有关水稻种植起源认定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恒河流域最早出现籼稻,瑞士人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 B . 当在中国南方发现的稻种数量与印度不相上下时,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呼声渐响。 C . 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人工栽培稻遗址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D . 通过水稻DNA基因研究,科学家确认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水稻种植的起源地。
    2. (2) 下列对中国水稻种植历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迁移民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与南方合适的气候、土壤相结合,推动了水稻种植。 B . 伴随着南方土地开发,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发生改变,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 C . 越南占城稻与南方本地晚稻配合成双季稻,使稻米产量与宋朝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 . 清朝末年,得益于水稻种植的推动,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米文明。
    3. (3) 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
  • 11. (2020·天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公共性的基本特征,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基础设施主要指‘铁公机’,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新基建则主要指以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说。

        传统基建解决了物和人的连接,公路、机场的修建,给区域带来繁荣的商业。数字化新基建则解决数据的连接、交互和处理。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新技术,作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将给产业升级带来更大的空间,推动形成新的产品服务、新的生产体系和新的商业模式。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中,健康码、在线网课、智慧零售等新事物、新业态的背后,是5G、大数据、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投入应用,展现了新型基础设施的强大支撑作用。

        目前,中央对加快新基建进度接连作出重要部署,多地推出了许多投资和建设计划,科技行业特别是数字型科技公司纷纷参与新基建。

        “新基建是强基础、利长远的战略性、先导性、全局性工程,既要着眼长远,又不能脱离国情。”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说。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红卫表示,参与新基建的企业也要有能力有决心、有耐心要做专业对口的事,着眼长远,保障新基建的速度和质量。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

        材料二:

       

       

    (资料来源:《新基建十大趋势》(资料来源: 智联招聘 注: CIER指数=招聘需求人数/求职申请人数)

    材料三:

        5G是“国家智能高速公路”5G应与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组成统一通讯网络基础设施。谁掌握5G新基建,谁就掌握了未来经济的主导权。

        值得警醒的是,在全球商业贸易时代。跨洲的海底光纤网络并非全球公共资源,从而给跨境网络服务、数据流动造成了“人为瓶颈”。中国需居安思危,筹备建设卫星互联网等其他洲际通信网络的替代方案,把握“5G基建高地”话语权,避免在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能安防、智能金融、智能汽车等核心产业中,出现国家基础设施安全“黑天鹅”风险。

        中国是全球汽车、手机第一大市场,在5G边缘侧的核心技术上,宜坚持国产技术企业主导的重点基础研发投入,要花大力气解决“卡脖子”问题。

        5G基建是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基础。5G带来崭新的全球产业生态圈,是中国为“一带一路”国家。全球欠发达地区提供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合作的机遇。让中国造的5G网络,AR眼镜、自动驾驶汽车走向全球;解决各国老龄化社会问题,治疗日趋严重的城市病;为世界上仍没有上网的数十亿人提供普惠教育、全民医疗、普惠金融;让第三世界国家跳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通过“5G蛙跳”直接进入智能物联网时代——这是所有中国科技企业的使命与责任。

    (摘编自田丰《5G:为全球搭建智能高速公路》)

    1. (1) 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基建和传统基建一样都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都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公共性的基本特征,它们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先后发挥着重要作用。 B . 新基建努力实现万物互联,对本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有突出贡献,例如在城区利用无人机进行防疫消杀作业,在疫情防控监测点采用AI红外测温。 C . 在传统基建解决了物和人连接的基础上,新基建运用新技术解决数据的连接、交互和处理,将给产业升级带来更大的空间,推动新的商业模式形成。 D . 中国将依托“国家智能高速公路”为“一带一路”国家、全球欠发达地区提供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合作的机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2.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基建升级、产业升级、就业增加与人口增加以及超级城市群扩张形成良性循环的过程仍面临着新数字鸿沟、人才技能等诸多挑战。 B . 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超级城市群扩张带来消费品制造业、农产品服务业发展,进而扩大对外贸易,促进税收增加和地方财富增加。 C . 新基建产业的核心技术人才供给规模指数相对稳定,而CIER指数“先扬后抑”,且长期大于1,说明近年来核心技术人才供不应求。 D . 新基建产业核心技术人才的需求规模指数在2017年二季度达到最高峰值,在2018年、2019年相对稳定,此后开始呈整体下降趋势。
    3. (3) 政府与企业该如何共同为我国“新基建”的稳步快速发展注入强动力?
  • 12. (2020·蚌埠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重檐之上的月光,曾照进古人的宫殿;城墙上绵延的灯彩,映出了角楼的瑰丽。今夜,一群博物馆人将我点亮,我在北京的中央,献给团圆的你们,一座壮观的城。”

        2019己亥年正月十五18时30分,故宫博物院在其官微向世界表白。半个小时后,紫禁城成为北京老城最亮的点——350盏红灯为9米多高的城墙涂上一抹胭脂;畅音阁二层开戏,演员的水袖一甩一拨,柔婉缠绵;灯光为笔,在金色琉璃瓦上绘出《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展现山河壮丽和市井繁华……这座城“嗨”了,从黑夜到白昼。这恐怕是明成祖朱棣在下令营造它时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599年后,他的家成了世界上年客流量最大的一座博物馆,文创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甚至连他自己都戴上了墨镜,唱着“RAP”,成为一名为故宫助阵的“网红”。

        (摘编自《动起来的故宫》,《北京日报》2019年2月28日)

        材料二:

        15日,故宫博物院和华为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打造5G应用示范、建设故宫智慧院区、举办人工智能大赛等方面合作,进一步推动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单霁翔畅想,“让远在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够随时身临其境体验到实地参观故宫博物院的乐趣;让每一位来到故宫博物院的观众能够享受到更高速的网络服务和高清视频内容,瞬间获取眼前的古建筑、文物知识链接和服务设施信息:对文物出入库、修复、运输、展览的全流程进行随时随地的安全监控;邀请世界各地的文物医生和考古学家远程开展文物修复的会诊或考古调查;利用更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文物的鉴定、修复和青少年教育提供更宽广的平台和更强有力的知识支撑……”

        (摘编自《600岁紫禁城要打造“5G智慧故宫”》,中国新闻网2019年3月15日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正迎来多年罕见的参观热潮。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每年参观博物馆的人数突破10亿人次。这也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具备了更好的群众基础。不过,对观众而言,参观博物馆也应回归初心。博物馆是知识宝库,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了解历史、认识现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参观之前做一点功课,充分利用博物馆官网上的相关介绍,对馆藏特点、重要展品的历史背景、意义价值等做一些学习,再去参观,感受就会大不一样。但显然有这样良好参观习惯的观众是很少的,大多数人只满足于来过、看过、拍过。借助《国家宝藏》等成功的电视节目,许多以往罕为人知的国宝变成了大众熟知的明星,各馆的相关藏品观者如堵。今年春节期间,河北博物院连续多日参观者超过3万人,迫使馆方采取限流措施,而观众主要就是想来看看在《国家宝藏》里出镜的三件国宝。但实际上,单件器物所能展示的历史是有限的,如果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通过对某一件器物的参观扩展到对某一类器物的历史考察上,收获就要大得多。器物本身固然宝贵,但器物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乃至民族精神才更加值得体味与追寻。

        (《让博物馆热走向深入》,《人民日报》2019年4月5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成祖朱棣在建造紫禁城之初,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如今的故宫博物院随着时代的节拍舞动起来。 B . 《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成功的将许多以往罕为人知的国宝变成了大众熟知的明星宝藏。 C . 故宫博物院和华为签署协议,共同开展打造5G智慧故宫致力于推动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 D . 近年来,我国参观博物馆的人数不断增加,这意味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宫博物院因元宵节亮灯仪式,首次成为世界上年客流量最大的一座博物馆,文创年销售收入高达10亿元之多。 B . 参观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日益流行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但如何使之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仍需进一步思考。 C . 智慧故宫的打造将有助于故宫宝藏的鉴定、修复和研究,以及参观者充满趣味性和知识性的体验学习。 D . 三则新闻报道语言风格不一,材料一轻松活泼,材料二平实客观,材料三较为理性,都具有可读性。
    3. (3) 根据以上材料,如何促进博物馆的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13. (2020·昌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就设在果园里,亲自动手,一会儿就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三分之一。村民们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面对这些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来了十六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用。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所以这次很多人死活都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都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苹果长得细皮嫩肉,酸甜适口,一亩多卖了 3000 多元,带来效益 900 多万元。

        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 100 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 名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191 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三万一千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今天的岗底,山青了,水绿了,人富了,生态美了,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

    (摘自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材料二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很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 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那辆越野车。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慕名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 4万公里。他开车,我坐在旁边,替他接打电话,安排工作,联系事情。有时看他累了,陪他聊聊天,喝水、吃药、中午休息,都是在车里。一些常用物品,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等,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车成了我们流动的家。

        比较起来,在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 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九, 想准备准备年货,第二天过个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冰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我们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我想初一总不能还在人家过吧,就张罗着去买点肉馅想包顿饺子,可是附近卖菜卖肉的摊贩早就都回家过年去了。

        三十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结婚这么多年,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里的事。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材料三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同事,我目睹了解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人民当成亲人,农民也把他当成自家人。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摘自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1. (1)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 李保国认为帮助农民致富,不能只靠个人力量,于是他和邢台农校一起“送教下乡”,效果良好。 B . 岗成村支书杨双牛列举的具体数字,全部表现了李保国为村民带来的直接收益,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C . 郭素萍对李保国的回忆充满深情,虽然丈大常顾不上家里的事情,但她能理解并支持丈大的工作。 D . 李保国教授三十多年坚持将农业技术送到太行山区,最终因为帮农民致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 (2)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 . 因为农民思想保守,所以李保国最初推广农业技术遇到了不小阻力,可见帮助农民致富道路艰难。 B . 第二则材料讲述李保国在山区奔波劳累、无法顾家的故事,表达了对改善知识分子工作条件的呼吁。 C . 三段材料的主要表达方式不同,材料一以说明为主,材料二以记叙为主,材料三以议论为主。 D . 三则材料都表现了李保国帮农民脱贫致富的热情,赞颂了他心系群众,扎实苦干的精神。
    3. (3) 这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 14. (2020高二下·莆田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云:“创造性破坏”诠释企业家精神

    陈斌

        ①马云的一举一动,都是新闻,堪称成功的极致了吧?2013年5月10日,马云正式卸任阿里巴集团CEO,不过仍继续担任董事局主席,是为退居二线。他在卸职演讲中说:“我期待这一天很多年了……我是幸运的,48岁,我就可以离开工作。在座每个人,你们也会。48 岁之前工作是我的生活,明天开始,生活将是我的工作。”

        ②在48岁或更早时拥有财务自由,然后过着退休后的幸福生活,泛舟四海,玩遍地球,这恐怕是许多普通人的梦。或者也有更高追求,在48岁前改变了国人甚至人类的生活方式,然后急流勇退,给世人留下一个冷峻背影及无尽传说。马云做到了。

        ③对马云为什么退,是真退还是假退,有很多猜测。或许,我们可以单纯一些,相信马云自己的说法:“相信年轻人会比我们做得更好。”吴官正在新书《闲来笔潭》中认为,比尔·盖茨52岁告别微软的原因是“放手让优秀年轻人才担当重任”,因为盖茨说:“我确实在想,如果我不担任微软的工作,微软才会新人辈出。”“我不能再挡道了,我离开后,会有人填补我留下的空白。”既然盖茨认为没有盖茨的微软可能更好,那马云认为没有马云的阿里巴巴会更好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④这意味着,马云成功与功成身退,看起来有断裂,但内在逻辑是一致的。商人与企业家如何伟大?在市场中起到“创造性破坏”的作用。但能做到的只有极少数人,这种人或开创了全新的资源使用方式,或全新的市场领域,或全新的商业模式,同时毁灭了其旧有的对应物。石器时代结束,不是因为石头用完了,而是因为发现了金属资源的使用方式。马云与阿里巴巴在互联网领域一下子整出了两大创造性破坏。

        ⑤其一,马云开创的淘宝在中国已几乎成了电商的代名词,就像Google成为搜索引擎的代名词一样。这种足不出户几下点击搞定的购物方式,节约了消费者多少时间和金钱?节约了多少买家卖家相互寻找的信息费用?年轻情侣去街边小铺和商场购物少了,传统实体购物渠道有萎缩趋势,传统的实体商铺长远看有贬值的压力。

        ⑥其二,马云同软银与雅虎搞出来的支付宝,并不仅仅是一种在线支付手段,更是一种信用保障方式,这是与信用证一样伟大的发明。在网络交易中,买家担心卖家付了款不发货或货不对版,卖家担心发了货买家不付款,支付宝居间给双方提供信用担保,买家下订后划款到支付宝,收到商品后指示支付宝付款。这种在线支付加信用保障的金融创新,对传统银行业务的潜在冲击非常大。

        ⑦互联网行业的创新还看不到尽头。诚如马云在卸职演说中所说:“这是一个变化的世界……很多人还没搞清楚什么是PC互联网,移动互联来了,我们还没搞清楚移动互联的时候,大数据时代又来了。变化的时代是年轻人的时代。”阿里巴巴一下整出来两个创造性破坏,马云使命已达,夫复何求?是可以放手让“年轻人”接力了。

        ⑧淘宝与支付宝正在改变中国。淘宝提供的在线交易平台,支付宝提供的在线信用支付平台,让千千万万年轻人圆了创业梦。这里不需要工商注册,不需要税务登记,只要合法,想卖就卖,不需要打点监管人员;不需要租铺,不需要设立分销和物流系统,只要根据实时需求进货、外包发货就行了,不需要太多的启动资金。传统行业哪一个比得上?

        ⑨马云的成功是一个明证。它让我们看到,对传统行业放松管制太重要、太紧迫了。我们要形成鼓励创业、尊重商业的风气。当老板不容易。一个企业倒闭了,雇员可以找下家,但老板可能会跳楼。老板与老板必须竞争人才,榨取员工之说是痴人说梦。马云说,现在是商业社会,但商人没得到应有的尊重。只有大家争着创业当老板,争着学马云“我来了,我创造了,我改变了中国”,争着实现自己版本的中国梦,一个更大愿景的中国梦才能成真。

    1.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 第①段中,引用马云卸职演讲的内容反映了他退居二线的精神状态。 B . 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表明年轻人将成为引领互联网时代的中坚力量。 C . 第⑧段中,作者认为淘宝与支付宝通过增加雇员和创造就业改变了中国。 D . 文章分析了马云创造性破坏对中国的影响,并对其精神给予高度赞扬。
    2. (2) 文中第③段引用比尔·盖茨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3. (3) 文中第④段提到“两大创造性破坏”指的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4. (4) 马云身上所体现的“企业家精神”具体展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回答。
  • 15. (2020高三上·路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100~3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B . 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C . 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D . 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B . 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 C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城的扩大。 D .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 . 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 . 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 . 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 . 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4.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 16. (2020高三上·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摊经济”的“三低”特质、让它具有一些独特优势(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太高的学历、技能要求,很多人支个小摊、打开私家车后备厢就能卖货;失败风险低,船小好调头,从业者即便失利也能迅速“满血复活”;商品价格低,能让居民拥有更多选择,享受更多实惠。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城市要有便利的设施、靓丽的外表,更要有寒冬里的庇护、黑夜中的光亮。“琴棋书画诗酒花”固然重要,“柴米油盐酱醋茶”本是最基本的民生考量。特别是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各地都在狠抓“六稳”“六保”落实,更不应让一些管理方面的顾虑拖累“保民生”的步伐。

    成都前段时间就因有序放开“地摊经济”收获点赞。3月15日,成都市城管委发布新规,允许商户摆地摊、临时占道经营。成都总府路每到晚上10点,各种美食开始“接管”街道,开启“夜宵”模式。饮食男女们一拨接一拨,试图在餐桌上把2020年被疫情占据的春天“吃回来”。两个月来,不仅保障了近8万人就业,更让餐饮业复工率达到98%。

    事实上,国际范儿与烟火气本来就是并行不悖的。放眼全球,从泰国清迈的周末集市,到美国百老汇跳蚤市场,再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世界各地都有“地摊经济”。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不仅让本地居民直接受益,也让外地游客流连忘返,有些集市还成了世界著名的打卡“地标”。

    当然,放开“地摊经济”不意味着一放了之,城市管理也不可缺位。成都去年就开始实行街头艺人“持证上岗”,允许占道经营;同时也明确了安全前提,如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洁卫生工作等,并规定了占道时间。这些细化的举措都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让每个人的小期盼与城市的大情怀交融,让微观的民愿汇入宏观的民生,才能让每个人在城市中体会到更多的归属感,在人间烟火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摘编自《“地摊经济”让城市更有活力》)

    材料二

    地摊经济指通过摆地摊获得生活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势,以前,流动商贩占道经营一直受城市有关行政部门严监管,因其常存在影响城市市容等问题。2020年,为适应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形势,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示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据有关新动态,目前全国各地区针对地摊经济已经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与规范。随着地摊经济有序发展,同时零售巨头纷纷加入,共同促进地摊经济的转型升级。 电商巨头纷纷加入,先后推出了地摊经济扶持计划。

    6月2日京东发布了“星星之火”地摊经济扶持计划,组织超500亿的货源,并提供数亿元进货补贴。新路通还联合京东数科为每个小店提供最高10万元的无息赊购,预计该计划将服务百万个便利店和百万家地摊。5月26日美团宣布启动“春风行动”百万小店计划,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出消费券通过引流为小店增收,美团到店综合业务联合本地生活服务商家开展“安心消费月”计划,为复工复产小店提供流量扶持,美团联合金融机构提供了累计209个额度的优惠利率扶持贷款,外卖新开的用户还可获得一个月免息贷款。5月29日,阿里巴巴发地摊经济扶持计划,将在1688网站推出“地摊批发专区”,并提供超过700亿元免息赊购。阿里1688将全部通过工程直供的“新批发”模式触达“摊主”。

    (摘编自《京东苏宁美团等企业助力地摊经济扶持计划》)

    材料三

    当前“地摊经济”在一些地方热闹起来,这固然有其生存发展的价值,但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旦脱离实际,一哄而起、盲目跟风,就会适得其反,“蚕食”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城市治理也如同烹小鲜,必须精准施策,用心用情。特别是对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而言,精细化管理方是正道。目前,各大一线城市均未盲目跟风,也没有发布所谓“地摊地图”,一些城市更明确对乱摆摊说不。这是清醒的。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无论摆摊设点还是社区环境,都关乎市民生活品质,关乎市民良好体验。无论扰民现象还是交通拥堵……看似不是大事,却都与民众生活休戚相关。因此,城市治理须下足绣花针般的功夫。当城市治理像绣花一样精细,让城市的“主动脉”通畅、“毛细血管”发达,各个“器官组织”都能听“脑”指挥,这样的城市显然更宜居,更有舒适度。

    “地摊经济”如果一哄而起,各个城市多年积累的精细化管理成效就会功亏一篑。其利弊得失,须细加研判。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如何保民生保就业,最根本的,恐怕还是要在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等方面加大力度。近日,北京市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消费季”,将一直延续到年底,且每个月都有各类消费节,这是值得各地借鉴的。

    梁思成先生说过,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对待它,它会生病的。显然,惟有构建科学高效的治理之道,城市才能更健康。简单的一哄而起,必然导致一哄而散,这是需要避免的。

    (摘编自《央视热评:“地摊经济”不能哄而起》)

    1. (1) 对材料一“地摊经济”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地摊经济的“三低”,让小是有了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商品价格低等独特优势。 B . 经济如寒冬里的庇护、黑夜中的光亮,是最能体现人间烟火味,最能安抚凡人心的经济。 C . 世界各地都有地摊经济,因其体现得是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因此成了著名的打卡“地标”。 D . 不应让管理顾虑拖累“保民生”,事实证明,有序放开地摊经济不仅可以保障就业,还有助于复工。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 . 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中,“柴米油盐酱醋茶取代力琴棋书画诗酒花”成为最基本的民生考量。 B . 文明办不将占道经营等作为文明城市考核内容,为地摊经济松了绑,但并不意味地摊经济可一放了之。 C . 京东、美团、阿里巴巴等多家电商响应政策号召,扶持地摊经济,分别提供数亿元进货补贴或无息赊购。 D . 地摊经济不能从根本上保民生保就业,在疫情冲击下,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等。
    3. (3) 材料三中,不能支撑梁思成观点的一项是 ( )
      A .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旦脱离实际,一哄而起、盲目跟风,就会适得其反。 B . 城市治理也如同烹小鲜,必须精准施策,用心用情。特别是对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而言。 C . 目前,各大一线城市均未盲目跟风,也没有发布所谓“地摊地图”。一些城市更明确对乱摆摊说不。 D . 北京市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消费季”,将一直延续到年底, 且每个月都有各类消费节。
    4. (4) 材料一和材料三论证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分别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请各举一例并分析。
    5. (5) 如果你是二三线城市市长,你会如何对待地摊经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17. (2020高三上·安徽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北斗工程诞生之前,我国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

    北斗工程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分“三步走”。

    作为解决“有无”问题的第一步,北斗一号需要花小钱办大事,验证系统设计思想的正确性。1993年初,我国提出卫星总体方案,初步确定卫星技术状态和总体指标,次年研制工作全面展开。北斗一号系统于2003年建成,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面对快速增长的应用需求,北斗二号迈开了提升性能的第二步。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随后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站在前两代星座的肩膀上,北斗第三步迈得无比自信。星间链路、全球搜救载荷、新一代原子钟等新“神器”闪耀亮相,整体性能大幅提升……今日之北斗已经梦想在望。

    (摘编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科技日报》2019年01月24日)

    材料二:

    (数据来源于《2020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

    材料三:

    本报北京6月30日电(记者张蕾)30日下午,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在东经110.5°工作轨位,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的完成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专家介绍,定点成功相当于卫星进入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准备正式“开工”。目前,经过遥测数据判读,星载基准频率合成器、原子钟、导航任务处理单元、星间链路等载荷设备均工作正常,地面接收信号正常。接下来,卫星将进行多项在轨测试,确认所有设备运行正常后,开启工作模式,编入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的卫星“大家族”中。

    (摘编自《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定点成功》,《光明日报》2020年07月01日))

    材料四:

    2020年6月23日上午,中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部署完美收官。这对中国航天乃至中国科技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成就,也为全球经济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百感交集,”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沈军博士对《国际锐评》评论员说,“26年的努力,梦想终于实现”。正如沈军所感慨的,从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到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中国北斗建设历时26年,通过服务中国、服务亚太、服务全球的“三步走”战略,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一道,成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作为中国近年来“硬核科技”成果代表之一,北斗的通信与导航一体化是全球独创的技术亮点。北斗全球组网成功,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中的自力更生和开放包容两大核心要素。

    北斗系统坚持开放包容的科技合作理念,正如沈军所说,“国际化是北斗全球系统的天然属性”。为此,中国不断推动北斗系统进入各项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卫星领域的多边事务,大力推动北斗系统的国际化应用。

    (摘编自(国际锐评)《北斗完成全球组网折射中国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搜狐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是陈芳允院士在1983年提出的。 B . 我国于2003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C . 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轨位,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完成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的标志。 D .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表明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部署完美收官。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16—2019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核心产值逐年上升,而占比却逐年下降。 B . 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后,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 C .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对我国科技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都有意义。 D . 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卫星进行了多项在轨测试,所有设备运行确认正常,开启工作模式。
    3. (3) 结合材料,概括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
  • 18. (2020高三上·安徽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疫情俨然已成为二战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其涉及国家之广,对于政治、经济、生活甚至生态环境影响之深,在不少方面已超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新冠疫情何以会迅速蔓延全球?这对于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得各国居民间的往来愈加便捷。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会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拥挤的大城市往往首当其冲。从九省通衢的武汉、意大利最为富裕和现代化的伦巴第城市圈、英国的经济中心伦敦到世界之都纽约皆成为疫情的重灾区。基于经济效益导向的全球产业链高度分工,因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使得不少国家从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到呼吸机皆捉襟见肘,无法有效供给。黑格尔曾言,遍览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各民族未从历史中学到东西。回眸过往,霍乱作为“十九世纪的世界病”,随着火车、轮船的发明肆虐全球,人口聚集而拥挤的大城市由于城市地下水系统匮乏、卫生设施薄弱,霍乱通过粪口途径广为传播,昔日的“全球化之都”伦敦首当其冲。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近代以来社会所依赖的各种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其实都蕴含了众多风险。如果说,过往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风险社会”由此产生。一言以蔽之,全球化与技术化给世人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深不可测的社会与技术的风险。

    当前,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是世界许多国家政策议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数、感染率、治愈数、死亡数以及累积趋势的数据分析(时间截至2020年4月),不少西方国家成为新冠肺炎的重灾区。与此同时,有可能成为新冠肺炎重灾区的东亚主要国家与地区疫情防控,已见阶段性成效。中国基本控制疫情,率先全面复工复产,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步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倡导“小政府、大社会”治理理念,使得疫情暴发之初,西方国家在病毒检测、公共医疗设施与防疫物资供给等方面严重不足;各国政府政策不一,甚至各行其是,缺乏统一连贯而有效执行的疫情防控政策,以致西方国家难以实现精准防控,新冠疫情从欧洲到北美呈波浪式发展,且一浪高过一浪。反之,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的国家,其治理图景呈现从波峰逐渐滑落至波谷的曲线趋势,虽然在某一阶段的数据会呈现高位,但是随之不断下滑至谷底。因此,有效应对疫情,国家能力建构至为重要,东亚取得成效在于其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以及民众的自觉与自律精神,后者也体现于侨居海外华人的行为方式之中。

    对于这场全球性公共危机,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政府的有效度体现于国家能力,即安全秩序的供给力和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两个重要层面。同时,国家能力需要跳出“大政府、小社会”抑或“小政府、大社会”论争的窠臼,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这是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

    (摘编自陈辉《新冠疫情下全球治理之道》)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冠疫情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对全球很多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 B . 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人口拥挤的大城市首先深受其害。 C . 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国家的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等防护物资断供,原因是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 D . 东亚国家能够有效应对疫情,是因为东亚国家具有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把新冠疫情的影响与1929-1933年的大萧条进行对比,目的是引发人们思考如何应对新冠疫情。 B .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问题,再深入分析全球化与技术化带来的影响,然后指出应对新冠疫情的办法。 C . 文章既肯定了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也指出了它的潜在风险,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性。 D .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恰当,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伦敦曾经因为城市地下水系统和卫生设施问题,而导致霍乱广为传播。人们已从这件事中受到警觉。 B . 只要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我害怕"代替了“我饿”,“风险社会”就会产生。 C . 没有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就难以在化解这场新冠疫情全球性公共危机中获胜。 D . 作者认为,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应该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
  • 19. (2020·蓝田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以来,小到建立中医馆,大到打造产业研发平台,全国各地不论是政府、医疗机构还是企业,都在积极投身中医药健康领域,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新模式,抢占千亿级市场。与此同时,中医药的发展也走入了一个商业化怪圈——商业化太重,需要好好治理。管理者过于商业物质利益化,将医生收入与日常工作相挂钩,无论是在医疗水平、医生资源还是服务质量上都大打折扣。所以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这很有必要,以防“莆田系医院”事件再次发酵。

        其次,备案制实施后,滋生了大批中医诊所行业,让人才(医师专家、馆长、技术人员等)的竞争更加激烈。人们经常把中医大夫称之为“老中医”顾名思义是中医大夫越老越有经验,诊疗水平越高,在临床上就越吃香。受此传统习惯的影响,一些刚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的年轻中医大夫们,往往门前冷落。所以医疗机构应在人才培育上下足功夫,培养自己的人才梯队。

        最后,诊疗手段比较单一,中医诊治疾病,坚持的是“望闻问切”四大原则,医生的主观判断成分居多,对现代仪器设备的要求和依赖相对较少,并且服务简便。未来诊所的形态不仅仅是治疗,同时也包括诊断、康复、保健等,所以医疗机构应该跟上互联网发展的潮流,引进科学的现代技术诊疗,从体检、健康咨询、治病、康复、美容、财富管理等多维度融合中医理念,营造“医康养”三位一体的健康管理模式。

        虽然在现实政策推进中有些地方并不容乐观,中医对于疾病的预后、疗效、副作用也远没有西医那么直白单一,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国家政策的扶持、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医药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都给中医的发展带来了美好的前景!

    (摘编自搜狐网《浅谈中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材料二:

    (摘自动脉网《中医药产业2017现状数据报告》)

    材料三: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认为,中医学虽然古老,但理念并不落后。现代前沿医学强调系统科学、精准医疗、预防医学、组合药物,而中国早在三千年前就有文字记载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养生保健、复方治疗。他坦承,中医落后的是技术,临床证据与中药的质量是中医传承发展的瓶颈。

        张伯礼说:“我们启动中药现代化战略到现在20年了。20年前,我们就提出来中药走向国际。当时信心满满,没有想到举步维艰。但是,20年来一天也没有停止前进。国外对中药的兴趣越来浓,但是对中药的标准丝毫不降低。因为我们完全是两种文化。国外对中药的复方,多个成分的复杂体系不关注,他关注的是如果作为一个药,怎么控制它的品质和质量,怎么保证批次间的一致性。”

        张伯礼指出,中西医观点碰撞是不可或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双方互相启发,互相借鉴,最后在药品标准、管理、合理使用上形成共识。目前中成药在国际注册研究中取得进展,已有五种药通过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期临床试验。他说:“这些中药都是国内比较好的药,但到了国外,评价的方法比我们要苛刻,完全按照西医的标准来要求。这个过程虽然长了点,但是非常有益,推动了我们中药研究的深入发展,也把中药复方的理念,把中药复杂体系的研究方法带到了国外。国外同行也学习我们,美国药典委员会、美国FDA也说,他们对于植物药的评价很多借鉴了中国人的一些方法,例如指纹图谱技术、指纹图谱分析等等。”

    (摘编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报道在线《中医名家罗浮山论道共商中医药发展前景》)

    1. (1) 下列对中医现状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以来,虽然中医药的发展走入了商业化怪圈,但政府、医疗机构和企业仍积极投身中医药健康领域。 B .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有经验的“老中医”深受广大患者欢迎,而年轻中医大夫们却备受广大患者冷落,相关部门应当重视这一现象。 C . 中医诊治疾病,运用的是传统的“望闻问切”技术,医生更多是依靠主观判断进行诊断,对现代仪器设备的要求和依赖相对较少。 D . 中医也包括诊断、康复、保健等,跟随网络发展潮流,引进了科学的现代技术诊疗,营造出“医康养”三位一体的健康管理模式。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2011-2017年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持续上升,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在两位数。至2020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 B . 我国早在三千年前就有文字记载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养生保健和复方治疗,中医理念并不落后,落后的是中医传承中的保守思想。 C . 国外对中药的兴趣越来越浓,标准丝毫也不降低,他们不关注中药的复杂体系,关注的是中药的品质和质量,以及如何保证批次间的一致性。 D . 中西医观点的碰撞过程,既推动了我们中药研究的深入发展,也把中药复方的理念和中药复杂体系的研究方法带到了国外,让国外同行学习和借鉴。
    3. (3) 我国中医发展具有怎样的前景?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 20. (2020·铜川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国际电信联盟第三十二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5G技术方案。中国代表团团长徐晓燕表示,中国的5G技术方案表达了中国对5G技术的理解,考虑了5G技术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同时维护了以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为核心的全球统一标准,体现中国及全球产业界的共同利益。中国的5G技术方案源自国内各单位长期的技术积淀和磨合,是大家群策群力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技术评估结果表明,中国的5G技术方案能够全面满足国际电信联盟定义的5G技术愿景需求和技术指标要求。国际电信联盟将根据后续会议的评估与协调的结果,计划在2020年6月举行的WP5D第三十五次会议上正式宣布5G技术方案。

    (摘编自《中国代表团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5G技术方案》)

    材料二:

        近日外媒《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据英国HIS Markit的统计显示,从2018年手机基站的出货额来看,华为确保了30.9%的份额,维持了首位。份额提高了3个百分点。

        虽然美国以安全保障方面风险为由,呼吁日本等同盟国排除华为产品,但目前华为的5G商用合同正在增加。据华为表示,截至7月与世界30个国家签署了50项5G商用合同。很多国家的5G以现有的4G设备为基础进行建设。有观点认为在4G领域掌握较高份额的华为将处于有利地位。

       

    (资料来源“中关村在线”)

    材料三:

        2019年被人们普遍认为是“5G元年”。5G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网络速度的加快,而是将终端全部纳入网络,实现“万物皆可联”,这为未来城市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志强北园小区以全国首个“5G+AIOT(智能物联网)新型智慧社区”的身份正式亮相。该小区通过人脸识别智慧门禁系统,实现“刷脸”进门。更方便的是,该系统还针对70岁以上“空巢”老人,设计了超过24小时没有出门,就会自动拨打电话的设置,方便社区随时监测他们的情况。同时,借助5G网络,小区垃圾桶通过传感器可以及时将垃圾储量情况传递到社区,提醒垃圾清运人员及时清运垃圾,保证小区环境卫生。

        在广东省深圳市,首个5G信号全覆盖的南光社区,刚刚完成5G智慧社区的第一阶段改造,并进入第二阶段建设。这个流动人口达2.8万人的社区,以往因视频监控不到位等原因,安全隐患和治安状况比较突出。为构建平安社区,南山社区打造了“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出租屋视频门禁+街道视频系统”组成的运营管理平台。

    (摘编自《“5G元年”之后,智慧社区迎来发展关键期》)

    材料四:

        传媒如何争取5G空间?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回到5G的起点,5G建设的时候,提出了三个目标,一个是广连接,一个是高速率,一个是低延时。传媒机构需要从这三个思考起点,来建构自己的5G版图。

        第一个广连接,5G的思路是连接到手机上,连接到家里,家庭连接到电视、冰箱、音箱上,连接到汽车上,连接到物联网上。第二个是高速率。高速率就意味着更大的信息传输能力,随之推动更大规模的信息处理能力。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是解决大规模信息处理的前沿技术。传媒机构中,商业传媒机构一直是把新技术大规模应用到新闻资讯传播中,传统媒体机构把它当成了一个营销的概念。第三个是低延时。5G的低延时是要解决用户体验的问题,会带来很多新的应用。有一家音乐公司,推出了低延时线上KTV头像合成技术,可以让用户在线合唱。网络游戏公司多人在线游戏,对于低延时的需求就更大。在传媒领域,低延时会得到更多的应用,传媒内容的用户体验,传媒产品的用户交互,将会达到一个新水平。

    (摘编自《5G传媒的空间在哪里》)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基于国内各单位长期的通力合作,凝聚着中国集体智慧的中国5G技术方案考虑了5G技术的完整性和先进性。 B . 从材料二的图表来看,2018年全球移动通信基站数华为位居第一,处于有利地位,中国企业总体上遥遥领先。 C . 5G技术能够纳入各种终端,能够实现“万物皆可联”,国内一些智慧社区已经利用此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便捷。 D . 5G技术要普遍实现“万物皆可联”,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而广连接、高速率与低延时是5G建设时的三个目标。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美国以“安全保障方面风险”为由干扰中国5G的发展,但中国5G发展顺利,部分技术已投入使用。 B . 中国5G技术方案基本能满足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5G技术愿景需求和技术指标要求,与多国签署商用合同。 C . 从我国目前一些“5G社区”的建设情况来看,5G基础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 D . 目前5G技术随着各试验区的实验与探索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也会给未来城市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3. (3) 材料一、三、四侧重阐释了5G技术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在科技发展层面给了你哪些启示?
  •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因2019年武汉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2019年12月期间,湖北省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当时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2020年1月12日,该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

        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此外,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材料二:

        在密切接触者里传播冠状病毒并不难。首先是喷嚏,你会喷出10000个以上的飞沫,最远传到8米之外。然后是咳嗽,1000-2000粒飞沫,最远6米。最后,即使是平静的说话每分钟也会产生大概500粒飞沫。

        口罩的多层结构可以有效的阻隔大颗粒,而那些纳米级的微粒又会因为静电效应被吸附在内部纤维上。最难过滤的其实是直径0.3微米左右的颗粒。口罩把0.3微米的氯化钠过滤能力作为测试指标,能在测试中过滤95%以上的就是N95口罩。

        那么飞沫核的尺寸到底有多大呢?一份2007年的论文资料显示,咳嗽产生的飞沫核尺寸82%都集中在0.74-2.12微米。这么看来,N95口罩对飞沫核的过滤效果最好,但普通医用口罩也可阻隔绝大多数飞沫核,用它防护已经够了。

        做好自我保护包括:保持基本的手部和呼吸道卫生,坚持安全饮食习惯,并尽可能避免与任何表现出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咳嗽和打喷嚏等)的人密切接触。

        材料三:

        病毒是如何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找到中间宿主,因为是中间宿主为病毒提供了变异进化和接触人类的机会。

        中国国家卫健委2月29日发布的《中国一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动物源性病毒,蝙蝠似乎是该病毒的自然宿主,但中间宿主尚未查明。

        世卫组织2月28日曾在日内瓦表示,穿山甲有可能是中间宿主,但仍有待更多研究。美国艾奥瓦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授斯坦利·珀尔曼认为,作为新冠病毒中间宿主的动物有可能来自中国以外,例如走私的穿山甲等动物。

        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管轶与广西医科大学胡艳玲教授2月18日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表的研究论文中称,在反走私行动中缴获的马来亚穿山甲中分离出了与新冠病毒相似度在85.5%至92.4%的冠状病毒,提出应考虑将穿山甲视作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

        材料四:

        钟南山说,世界卫生组织将对新冠疫情的特征定义提升至“大流行”,即要求各国都要采取措施防控疫情。若各个国家能响应世卫组织的呼吁,采取国家层面的干预,各国都能动员起来,“这样的话,我还是期待6月底结束全球疫情有可能实现。”但这是基于各国采取积极措施的情况下做出的评估。

    (获取以上材料的时间为2020年3月)

    1. (1) 根据原文内容,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19新型冠状病毒”是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的一种侵袭人类肺部的病毒。 B . “2019新型冠状病毒”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过,它的自然宿主是蝙蝠。 C . “2019新型冠状病毒”到目前为止尚无特异治疗方法,只能减轻症状。 D . “2019新型冠状病毒”可由人类之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目前的预防方法只有阻隔,消毒。
    2. (2) 下列表述符合材料文意的一项是(   )
      A . 动物源性病毒进入人类社会,经历了从自然宿主到中间宿主的传递并变异进化和接触人类的过程。 B . 美国、香港和我国的几位医学专家从穿山甲中分离出与新冠病毒有85.5%至92.4%相似度的冠状病毒。他们认为,穿山甲是新冠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 C . 飞沫是新冠病毒在人类之间传播的媒介,它的尺寸80%都集中在0.74-2.12微米。 D . 因为0.3微米的颗粒远小于0.74-2.12微米的数值,所以绝大多数非N95的普通医用口罩已经够用了。
    3. (3) 对材料相关内容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保持基本的手部和呼吸道卫生,坚持安全饮食习惯,并尽可能避免与任何表现出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咳嗽和打喷嚏等)的人密切接触,目的是要切断病毒的感染渠道。 B . 世界各国能同心协力找到病毒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渠道,是遏制病毒的关键之一。 C . 世界卫生组织从为新冠病毒命名到对疫情特征定义为“大流行”,意在唤起全世界的警惕及积极地面对。 D . 钟南山估计,只要世界各国都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新冠病毒疫情就能在6月底结束。
  • 22. (2020高二下·温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B属的冠状病毒,研究显示其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同源性达85%以上。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只是其传播力较弱。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李兴旺指出,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可能比较少,传播力会较弱,多是在和病人接触较多的情况下发生的,尤其是家庭聚集性感染比较明显。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也不例外。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表现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

        (摘编自《新冠肺炎的30个真相》,《人民日报》2020年2月7日)

       

        (数据源自《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情况下能存活多久?》2020年2月12日)

        材料三

        针对基层治理在抗击疫情的攻坚阶段可能存在很多问题,如执行疫情防控链条中“条条与块块”的职责不清,边界不明,流程梗阻;有些地方存在“以发文推动工作,以统计表格显示在场”的避责心态;社区封闭式管理中沟通不畅,出现心理恐慌与“排异”现象,影响社会凝聚;各种“问责导向”的纪律约束较好发挥了秩序维护、压力传导的作用,但持续缺乏关爱体系补位,导致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出现压力型紧张、职业倦怠等消极心理,影响基层一线防疫队伍的斗志与士气。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经验与教训,加快提升社区疫情防控能力,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摘自姜晓萍《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光明日报》2020年02月21日)

        材料四

        “中医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具有疗效。”张伯礼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病毒感染和机体免疫状态博弈的结果。中医治疗往往不是着眼于病,而是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独到优势。“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可以全疗程、全方位发挥作用,但我还是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他说,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协同取效。治疗此次肺炎目前尚无有效药物,主要是支持和对症治疗,中西协同教治病患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一切以病人受益最大为原则。”

        2019年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明确,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详细阐述了中医治疗方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已成立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中医药专家积极参与医疗救治特别是重症、危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工作。

    (摘自《中医药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可全程发挥作用》)

    1. (1) 下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敏感,其存活时间的长短与气温密切相关;因此增加紫外线消毒、夏天的到来都可能有利于抑制该病毒传播。 B . 新型冠状病毒对环境温度的要求很高,在温度高于75℃或低于10℃的环境中都不利于存活,因此,合理调节环境温度就能有效杀毒。 C . 基层治理在抗击疫情中存在很多问题,疫情防控链条职责不清、地方存在避责心态、社区管理沟通不畅等问题是加剧疫情传播的C。 D . 中医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独到优势,因此中医药常常被运用于重症、危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工作。
    3. (3)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应该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的肆虐。
  • 23. (2020高二下·湖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改变了育人目标。正如机器取代简单的重复体力劳动一样,人工智能将取代简单的重复脑力劳动,司机、翻译、客服、快递员、裁判员等都可能成为消失的职业,传统社会就业体系和职业形态也将因此发生深刻变化。适应和应对这种变化与趋势教育必须回归人性本质,必须褪去工业社会的功利烙印。当人工智能成为人的记忆外存和思维助手时,学生简单地摄取和掌握知识以获取挣钱谋生技能的育人目标将不再重要。教育应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同理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力,帮助学生在新的社会就业体系和人生价值坐标系中准确定位自己。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改变将加速推动培养模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育治理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

        有专家指出,“创意工作者”“人际连接者”和“复杂模式的判断者”这三类人是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教师这一职业同时满足这三类人的特点,所以人工智能并不能轻易取代教师这个职业。但在未来,人工智能可以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可以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自我解放,从而更加专注于构建和谐稳固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全面长远发展。教师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提供者、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

        ——唐亮《人工智能给未来教育带来深刻变革》

    材料二:

        面向未来社会,学校课程应该逐渐走向个体式课程。面对同样必修的课程,让不同水准的学生学习不一样层级的课程;让理解能力不同、学习效率快慢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完成必修的课程;面对不同兴趣的学生,让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选修课程学习;面对有特殊天赋、特别潜质、特殊兴趣、特别需求、特异才能的学生,为之量身定制开设特需课程给予特定的时间空间、特殊的教育资源、特别的教师指导。

    开放的空间给学校课程整合提供了可能性。学术课程主题整合,主题就是依据。要实现整合,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提出这个学科或跨学科的本质问题与概念,这既是衡量其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实现学术课程主题整合的关键所在。在整合课程的教学中出现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大单元、大练习将会是一种常态,不能仅仅以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来要求学生。实践课程项目整合,产品就是依据。项目课程制作产品,让学习真实地发生。真实的学习有三个关键要素:情境一现实的需要;实践一方法的掌握;思维一发展与提升。实践课程既提供了学生学习的现实需要,同时在产品生产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习得并掌握了相关的方法,在设计产品、制作产品、完善产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发展和提升。而项目课程首先必须确立一个高阶驱动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系统分析、问题解决、创造等高阶认知策略,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地理解知识概念,实现跨越情境的成功迁移,在新情境中创造新知识,进而形成素养。优秀的学生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完美统一,智慧的教学是学术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程红兵《面向未来的课程改革》

    材料三: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期,而教育仍未摆脱“工业化”的印记,以至于有人认为:“我们把机器制造得越来越像人,却把人培养得越来越像机器”,所以,我们要有一种时代紧迫感,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校改革和教育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尽管“人工智能+教育”带有明显的技术性,但其本质不是“工业”,而是“农业”。技术进入教育绝不是要塑造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流程,而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前段时间,有学校给学生发了一个类似“紧箍咒”一样的东西,戴上之后就可以知道学生是否专注听讲。我觉得这种做法不能称之为“人工智能+教育”。新技术应用不是为了监控,而是为了读懂学生、发现规律,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特征,对学习中出现的学习困难进行诊断,从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曹培杰《未来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

    1. (1) 下列对材料中“其本质不是工业,而是农业”一句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前所未有的活跃,但教育仍未摆脱“工业化”的印记。 B . 技术进入教育不是要统一和标准化教学流程,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变得更智慧。 C . 给学生戴上“紧箍咒”来监控学生是否专注听讲,这种做法不能称之为“人工智能+教育”。 D . 新技术应用是为了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特征,对出现的学习困难进行诊断。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教育回归人性本质,全新的育人目标将加速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包括培养模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等。 B . 未来,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但教师将摆脱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更加专注于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和定制学习方案。 C . 学术课程整合要以主题为依据,教师要善于提出“大问题”“大任务”等知识概念,不能仅仅以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来要求学生。 D . 项目课程必须确立一个高阶驱动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概念的深度理解,在新情境中创造新知识,形成素养。
    3.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工智能将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改变。
  • 24. (2020高二下·吴起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73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一成果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多年来潜心研究的结晶。1960年7月,时任湖南黔阳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萌发了研究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的念头。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杂交水稻研究由此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1974年,湖南开始试种杂交水稻。1976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扩大到208万多亩,全部增产20以上。197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28631万吨,比1965年增长47.2。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多万人。

        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推广,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可以豪迈地宣布: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

        (摘编自《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光明日报》2019年10月07日)

        材料二:

        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始于1979年。当时,原农业部向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赠送了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这些种子在美国种植后,比当地良种增产33以上。上世纪80年代以来,袁隆平团队通过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万余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中国杂交水稻也推广到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非洲各国,增产十分显著。

        (摘编自《杂交水稻》,《科技日报》2019年10月01日)

        材料三:

        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淖尔苏木稻浪滚滚的田间地头,9位来自不同科研领域的农牧业专家现场收割水稻,并选取了三个地号的水稻进行测算。经专家团一致测算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来永才激动地宣布,在今年气候条件不是特别有利的情况下,这片盐碱地的亩产水稻仍然达到了508.8公斤的骄人成绩。他表示,科技助力农业,盐碱地利用好了同样可变高产田。相信明后年产量会持续稳定。

        据介绍,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暨兴安盟大米产业发展论坛于2018年10月16日在兴安盟举行,时年88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不辞辛苦亲自来到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出席活动。该活动标志着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并与兴安盟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合署办公。袁隆平院士表示,将带领专家团队全力支持兴安盟水稻产业发展,加快引进推广最新培育的“耐盐碱杂交水稻”品种和先进技术,力争3年内实现兴安盟水稻每亩增产100公斤,助推当地贫困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为内蒙古的粮食生产、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摘编自《科技助力农业,盐碱地也能变良田》,环球网2019年9月24日)

        材料四:

        海水稻,是我国育种专家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方法选育出来的新型耐盐碱性水稻。记者从青岛海水稻研究中心了解到,目前,海南南繁基地从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已挑选出176份优良品种,将在今年首次全国大范围试种。

        我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分布在大江南北,气候带、光照条件都不尽相同。今年将首次在全国五个主要类型的盐碱地上同时进行千亩片的试验示范,就是为了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检验这176份海水稻材料的最终产量和品质。

        经过前期调研,我们全国15亿亩盐碱地当中,大概有2到3亿亩有改良成农田的潜力,这2、3亿亩土地大约分布在五大类型盐碱地,其中包括新疆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也包括东北的苏打冻土盐碱地,也包括黄河三角洲地区。

    (摘编自《中国今年首次大范围试种海水稻数亿亩盐碱地有望成粮仓》,中国日报网2018年4月8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得益于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农学家们对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以及和中国政府对杂交水稻的大力推广。 B . 巴彦淖尔苏木盐碱地水稻种植的成功,在气候条件不十分有利的情况下仍然达到亩产508.8公斤的好成绩,证明了科技可以使盐碱地变成高产田,并且能使产量稳步增长。 C . 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正式成立,将对内蒙古的粮食生产、绿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袁隆平院士提出了3年内实现兴安盟水稻每亩增产100公斤的目标。 D . 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分布范围广,地质和气候等条件也不一样,有2到3亿亩具有改成良田的潜力,可以用来种植耐盐碱水稻,这将为我国的水稻种植增加大量的面积。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开头一段用倒叙的手法,先说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再讲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念头的产生和研究的初步成果,这样写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 B . 中国杂交水稻走出国门方式多样,或赠送种子,或为他国培养杂交水稻人才,进而带动中国杂交水稻在世界许多国家的推广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C . 沙漠也属于盐碱地,和海水盐碱地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选出的176份优良品种在全国范围内种植,主要目的就是检测不同类型的盐碱地对水稻品种的不同要求。 D . 四则材料选材具有不同侧面的代表性,或纵向叙述杂交水稻的发展史,或横向展示杂交水稻走出国门,都重点介绍不同地域在盐碱水稻的试验种植中取得的突出成果。
    3. (3) 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和发展具有哪些积极的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5. (2020高二下·莲湖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型肺炎来势汹汹,不断袭来的冠状病毒却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灾难面前,考验的是人心,也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巨大考验。很多国人感叹,在这种灾难来临的关键时刻,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地体现了出来。确实值得庆幸,我们有一个坚强的政党,她有着极强的组织力和执行力,能在短短几天之内采取行动让全国13亿人民自觉居家不外出,还能保障生活物资供应充足,避免发生大规模恐慌。

        灾难面前,所有人都在躲避病毒,可是,有那么一群人却成了“逆行者”,迎着病毒一往无前。他们是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日夜奋战用10天时间便建成交付,只为给更多人带去救治的希望;他们是一线的医护人员,没日没夜在医院工作,还要忍受与家人隔离的苦楚,只为病人痊愈出院时的那一抹欣慰;他们是基层公务员、社区工作者,大年初一便开始挨家挨户摸排统计,只为减少病毒传染的风险;他们还是全国各地区支援武汉的队伍,是一个个在灾难面前喊出“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共产党员,是在疫情期间仍然坚守岗位的人民警察、环卫工人、消防战士。他们将危险留给了自己,将安全给了大家,他们是最美的!

        天不生党,万古如长夜。正是因为有了党,有了那一个个最美丽的“逆行者”,我们才会坚定信心,才会将心中的慌乱化作温暖的感动与鼓励,才会相信寒冬马上就会过去,春天就在不远处微笑着朝我们招手。

        (摘编自中新网《最美的太阳最美的“逆行者”》)

        材料二: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们勇敢“逆行”、连续奋战,有医务人员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体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关心爱护广大医务工作者,体现了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深切浓厚的关爱,也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再接再厉、全力以赴,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医务人员是最美的“逆行”英雄,也是平凡的血肉之躯。他们是拯救生命的天使,也是生活中的人妻人母、人夫人父。处在疫情防控一线,与疫魔短兵相接,他们冒着极高的被传染风险、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任务。攻坚时期、吃劲阶段,保护好医务人员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构筑一个坚固可靠的“大后方”,让白衣战士心无旁骛地在一线冲锋陷阵。

        确保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要抓细抓实抓落地,前方要加强人文关怀,配备心理疏导力量,为医务人员提供释放压力、舒缓情绪的“心灵小站”;要润物细无声,提高卫生防疫津贴标准、加强对解决医务人员实际困难的关爱……着力从细节处、微小处给予医务人员关怀和尊重努力做好各项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战斗还在继续,英雄仍在阵前。广大医务人员为遏制疫情蔓延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保护他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更是全社会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的题中之义。

    (摘编自「央视快评」《致敬最美“逆行者”》)

    1. (1) 下列不属于“逆行者”的表现的一项是(   )
      A . 广大建设者用10天时间建成交付火神山、雷神山医院 B . 来自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们勇敢“逆行”、连续奋战。 C . 人民警察、环卫工人、消防战士在疫情期间坚守岗位。 D . 各级党委和政府为白衣战士排忧解难解决后顾之忧。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短时间内采取行动让13亿人自觉居家,还能保障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不发生大规模恐慌,完美诠释了党极强的组织力和执行力。 B . 面对不断袭来的冠状病毒,我国很多行业都涌现出了勇敢的“逆行者”,其中医务工作者数量最多,其次是警察、社区工作者。 C . 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之所以有巨大的心理压力,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也是人妻人母、人夫人父,要忍受与家人隔离的苦楚。 D . 各部门应给予医务人员关怀和尊重,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这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障
    3. (3) 有人说,我们对这次没有硝烟的战役充满信心。请根据材料概括这一观点的依据。
  • 26. (2020高二下·榆树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今年4月爆发的中兴制裁案让中国社会前所未有地关注中国核心技术发展。而目前我国电子科技产品中最核心的芯片CPU元件几乎都由欧美国家生产和研发,引发普遍担忧。8月14日,格力设立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正式进军芯片产业。8月31日,华为发布了下一代智能手机处理器海思麒麟980,是全球第一款基于7nm工艺的处理器芯片,创造了六项世界第一,为国产芯片的研发划上了重要的一笔。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摘编自《2018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大动向》,人民网2018年12月27日)

        材料二:芯片是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也是集成电路的载体。集成电路行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家核心产业竞争力的保障。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与自身的市场需求并不匹配,国内集成电路产能全球占比仅为7%,而市场需求却接近全球的1/3,芯片是我国第一大进口产品,每年进口金额高达2000多亿美元。

        中国芯片行业面临困境,究其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芯片研发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竞争激烈等特点,全球芯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长期被控制在英特尔等行业巨头手中,国内芯片产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市场份额等方面都与这些巨头有较大差距,即便与台资企业也有不小差距:其二,中国企业在高端的IC(集成电路)设计上滞后,技术水平相比国际水平落后两代以上:此外,我国许多从事研发的IC设计公司在开发高端产品时,往往是先有产品,而后去找市场,这一做法有违市场规律。

        为了跟上技术发展的速度,避免在激烈竞争中被淘汰,集成电路企业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进行生产线的维护与更新、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随着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公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一半以上的资金投向制造领域,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加速发展。

        (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全球及中国芯片产业发展解析报告》)

        材料三:2002年,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诞生,打破了我国长期依赖国外处理器产品的尴尬局面。在很多人质疑中国要不要做芯片的时候,龙芯研发团队凭着几十个人、几千万经费就将“龙芯1号”造了出来。由于在龙芯系列芯片上取得的优异成绩,领头人胡伟武获得了“五四青年奖章”“中科院杰出青年”等一系列荣誉。

        “CPU、发动机等核心技术问题,本质上不是科学原理,也不是技术问题,而在于工程细节的完善。这些核心技术对西方国家而言已经在楼上了,我们还在楼下,很多人都希望你一步就蹦上去,但是没有一个企业可以一步就蹦上去的。怎么办?爬楼梯!”

        胡伟武所说的爬楼梯,就是试错过程,爬一阶楼梯就是一次在应用中试错。试错需要时间和耐心,时间是核心技术产品最重要的门槛。龙芯2006年开始研制抗辐照CPU,2017年才开始小批量生产,前后花了十多年时间。

        十八大以来,以龙芯CPU为代表的自主CPU研发和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性能不断提高,超过国际主流CPU的低端产品,正在向中高端逼近:形成了包括近千家企业的自主CPU产业链,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正在形成:在武器装备、党政办公、能源、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大量应用。

    (何沛苁、李忠明《胡伟武:核心技术应在试错中发展》,中国科技网2018年12月14日)

    1.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兴制裁案引发社会对核心技术发展的普遍关注,因此,格力、华为等公司纷纷进军芯片产业,助力自主芯片研发。 B . 我国集成电路市场份额全球占比接近1/3,但仍与以英特尔为代表的国际行业巨头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C . 集成电路行业的资本、技术门槛较高,相关企业每年需投人大量资金用于生产线维护更新与技术研发。 D . 近几年,我国自主CPU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已拥有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强调我国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材料三指出核心技术提升需时间成本,两则材料都立足当下,实事求是。 B . 我国集成电路的产能无法满足自身市场需求,这是我国芯片CPU元件几乎由欧美国家生产和研发的根本原因。 C . 打造国产自主芯片,不只是为避免在核心技术竞争中受制于人,更是为保障我国经济、国防及其他方面的安全。 D . 在是否要做芯片尚存争议时,龙芯团队便成功研发“龙芯1号”,这标志我国芯片产品开始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
    3. (3) 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述提升我国芯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 27. (2020高一下·吉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6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21颗卫星,包括18颗M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颗G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两颗IGSO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8字舞。此次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编自2019年6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5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得到全方位展示。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19星的佳绩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难题,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自2019年5月27 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上万名研制人员。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是一项团队工程,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

        (摘编自《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将“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材料四:

    北斗系统被称为“太空丝绸之路”。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与安全研究所的亚历山德拉·斯蒂金斯表示:“这期间肯定有涉及扩大影响力的因素,但更多则是关于经济安全的。”他认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2018年9月25日网易科技报道《BBC: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走向全球》)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斗三号的三种卫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我国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的第21颗卫星。 B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并跑到领跑,体现了中国速度,目前,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 C . 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和北斗团队的接力奋斗密不可分。 D . 北斗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团队工程,它的研制发展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18年是北斗卫星高密度发射期,2019年再发射6至8颗卫星之后,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时代。 B . 太阳帆板是北斗卫星国产化的开端,这之后北斗卫星国产化步伐逐渐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断出现。 C . 由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北斗“三步走”的规划是由区域覆盖到全球覆盖,为全球提供服务。 D . 随着北斗系统由区域导航发展到全球导航,西方有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目的作出自己的判断。
    3. (3) “北斗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8. (2020·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柏林3月12日电综合新华社驻欧洲国家记者报道:12日,欧洲地区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恶化。一些欧洲国家确诊病例数进一步激增,多国升级防控措施,经济和社会面临疫情考验。

        确诊病例持续激增

        12日,欧洲地区疫情最严重的意大利当天新增2649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升至15113例;当天新增死亡病例189例,累计死亡1016例。除意大利以外,西班牙、法国和德国的疫情也较为严峻。西班牙当天激增确诊病例822例,累计确诊病例已达2950例;法国新增595例,累计确诊病例增至2876例;德国新增802例,累计确诊病例增至2369例。

        此外,英国、丹麦、瑞典、奥地利等国12日新增病例也分别达到3位数,其中英国把疫情风险等级从此前的“中等”升至“高”。奥地利和希腊两国当天均报告本国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

        应对疫情措施升级

        随着疫情在欧洲地区不断蔓延,欧洲多国12日加大了限制社交活动和出入境、暂时关闭学校、禁止大型室内外聚集活动等应对措施力度。

        当天,西班牙巴斯克、加泰罗尼亚、加利西亚和穆尔西亚4个自治区分别宣布将从本周五或下周一开始关闭当地所有教育机构。

        法国总统马克龙12日宣布,法国从16日起关闭全国所有的学校和幼儿园,“直到新的命令下达为止”。他要求所有法国人最大限度减少出行,优先考虑远程办公。他呼吁所有易感人群,特别是超过70岁的老人和患有慢性病的人群,留在家里减少出门。

        德国总理默克尔12日呼吁德国全体民众“避免非必要的聚集,特别是千人规模以上的聚集”。她说,德国将做进一步医药准备以应对不断上升的感染人数,包括从下周一起,为了治疗重症患者,医院应在医学允许情况下,原则上推迟其他收治和手术等。

        英国政府12日呼吁每个人在现阶段只要有轻微的症状,比如持续咳嗽或者体温上升,不管是否曾去过疫区,都要自我隔离7天。英国首相约翰逊表示,会根据疫情变化,考虑下一步是否实施临时关闭学校或完全禁止大型聚集等措施。

        经济社会承受冲击受疫情影响,在英国、丹麦、芬兰等国出现了口罩、消毒液或卫生纸等物资短缺的情况;法国、拉脱维亚、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等国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航空或旅游业影响巨大。

        法国全国商业航空联合会主席阿兰·巴蒂斯蒂12日表示,受美国暂停欧洲大陆国家公民赴美旅行政策影响,“法国航空公司预计将损失10亿至20亿欧元”。据他估计,由于近期航空流量下降,下周20%飞往法国或飞越法国领空的航班将被取消。

        在拉脱维亚,该国的波罗的海航空公司因受疫情影响取消580架次航班,公司临时裁员350余人。克罗地亚旅游部表示,受疫情影响,3月上旬访克游客总数较去年同期减少30%。装斯洛文尼亚宏观经济分析研究所12日发布报告,将该国本年度经济增长预期从3%下调至1.5%,并表示经济增长将取决于新冠病毒传播速度和政府所采取的措施。

        材料二:

        2020年3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记者会(节选)

        (耿爽,以下简称答)我向大家通报一组数字: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上午发布的统计数字,3月12日0-24时,中国境内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318例,截至3月12日24时,中国境内累计治愈出院病例64111例。

        (各国记者,以下简称问)问:二十国集团昨日举行利雅得峰会第二次协调人会议,会后发表了《二十国集团协调人关于新冠肺炎的声明》。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二十国集团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和全球重要危机应对机制,在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战胜疫情方面具有特殊作用。G20协调人在前不久G20财政和央行行长声明基础上,积极沟通协调,求同存异,再次向外界发出团结合作的强烈信号。这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凝聚抗疫合力,具有积极意义。

        中方积极参与声明起草,为推动发表声明作出贡献。在此,我想强调几点:第一,疫情没有国界,齐心协力抗疫是国际社会唯一正确选项。疫情面前,没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惟有秉持多边主义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舟共济,才能共克时艰。要反对单边主义、相互指责和污名化,为全球合作注入正能量。

        第二,支持G20再次挺身而出,发挥引领作用,团结各方同心抗疫。及时采取一切必要财政、货币、结构性政策工具,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发力,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和包容增长。

        第三,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各国采取的应对疫情必要措施不可避免影响贸易和投资,但我们要尽力缓解国际贸易紧张关系,取消单边关税举措,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顺畅。

        相信中方愿继续通过G20等多边机制平台,同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同心抗疫。相信我们一定能取得最终胜利。

        问:我们看到报道,北京市已经宣布向首尔、东京、横滨、德黑兰捐赠防疫物资。你是否了解这些物资何时到位?

        答:昨天,北京市外办负责人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已经介绍了有关情况。据我了解,近段时间,北京市一直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同首尔、东京、横滨、德黑兰等友好城市保持着密切沟通。当前,这些城市面临着疫情防控的巨大挑战,出现部分防控物资紧张的情况。对此,北京市感同身受,决定在保证本市防控需要装的前提下,向上述四个城市捐赠防疫物资,为他们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量。经向北京市方面了解,向德黑兰捐赠的防疫物资已经通过伊朗驻华使馆转交,向其他三座城市捐赠的物资也已经备齐,将于近日陆续启运。

        这里我想指出,病毒是人类的共同敌人,疫情没有国界。北京市向有关外国城市捐赠防疫物资是中国地方政府对外提供抗疫援助的一个缩影。近来,上海、山东、浙江、江西、吉林、安徽、江苏、河南等地方政府也都通过各自的友城等渠道对外提供了防疫物资支持。中方愿在继续全力抗击本国疫情的同时,克服自身困难,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问:据了解,中韩双方今天成立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并举行了首次视频会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线答:今天上午,中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合作机制正式成立并举行首次视频会议。中方已经发布了消息。

        新冠肺炎疫情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疫情暴发以来,中韩作为近邻休戚与共,互相牵挂声援,提供真诚帮助,充分体现了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友好情谊。在做好本国疫情防控的同时,两国还加强对口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联防联控措施。在此基础上,针对中韩两国和国际疫情形势的变化,双方成立应对疫情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十分及时和必要。这既是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的积极举措,也将为世界各国携手共同抗疫提供参考借鉴。

        今天上午机制举行的首次会议开得高效务实。双方积极评价两国前期疫情防控努力和对口部门交流合作,探讨了下一步加强联防联控合作的重点方向和具体举措,就减少不必要人员流动、严控“四类人员”出境、加强出入境检疫、交流防控指南和诊疗技术、照顾好对方国家留学生和侨民等达成广泛共识。我们希望双方能发挥好这个机制和各部门对口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统筹开展联防联控,共同早日战胜疫情,增进两国人民健康福祉,维护和促进双边交往与合作。

        材料三: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3月12日,欧洲地区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恶化,确诊病例持续激增,其中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和德国疫情最为严峻,因此,新冠疫情已在世界范围内成蔓延之势。 B . 随着疫情在欧洲地区不断蔓延,欧洲国家12日采取了限制社交活动和出入境、暂时关闭学校、禁止大型室内外聚集活动等应对措施。 C . 受疫情影响,在英国、丹麦、芬兰等国出现了口罩、消毒液或卫生纸等物资短缺的情况;法国、拉脱维亚、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等国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航空或旅游业的直接原因。 D . 材料一引用大量真实准确的数据,及时报道了欧洲多个国家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恶化的情况,以及欧洲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并介绍了欧洲国家经济社会承受冲击的情况。
    2. (2)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图表显示,从2020年1月20日开始到2020年3月1日,其中累计确诊病例数量呈现一路上升态势,说明中国内地新冠肺炎疫情呈现紧急状态。 B . 图表显示,从2020年2月17日开始到2020年3月1日,现有确诊病例呈现下降状态,说明中国内地针对新型管状病毒肺炎的防控措施已初见成效。 C . 图表显示,累计治愈病例数量的一路上升,说明我国在治愈新冠肺炎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即将取得抗击非冠疫情的伟大胜利。 D . 图表显示,累计死亡病例数量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说明目前中国内地新冠疫情的防控形势还是严峻的。
    3. (3) 针对目前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恶化的现实状况,你认为国际社会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积极应对?请结合材料二和现实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 29. (2020·茂名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四颗导航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变轨、在轨测试、试验评估,适时入网提供服务。

           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系统、北斗二号系统、北斗三号系统三个阶段,目前北斗一号4颗试验卫星已全部退役,从北斗二号首颗星起算,我国已发射54颗北斗导航卫星,距离北斗三号系统建成,仅一步之遥。

           北斗三号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3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共30颗卫星组成,此次发射的是第二十九颗组网卫星,同时也是第二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该类卫星在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上发挥关键作用。5月份,将按计划发射最后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届时,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将全面完成。

            这次卫星发射任务,全过程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进行。发射场面临多批次、多地域人员进驻等疫情防控风险。工程各大系统迅速启动应急工作方案,在严格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基础上,优化流程、倒排工期,采取多种措施,实现了疫情防控、系统建设两个万无一失、两个全面胜利。

        (摘编自《我国成功发射第五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

        材料二

         “咽拭子核酸检测呈阳性,已确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请立即隔离该患者的密切接触者!”

           对于内蒙古呼和浩特防控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这样的话每天要听好几遍,大家多多少少也有了些应对经验。可2020年2月1日的一例确诊患者,情况却有点棘手,因为患者是一位出租车司机。

           坐过这辆出租车的乘客都是密切接触者,可是该如何寻找他们呢?让司机一一回忆肯定会有遗漏,地毯式摸排更如大海捞针。怎么办?“出租车上不是装了北斗定位终端吗?能不能看看它都去过哪儿?”防控人员找到了四维图新公司,正是他们开发了呼和浩特的车辆监控平台。仅仅3个小时后,四维图新通过解析该出租车接收到的北斗信号,成功调取了其在上月18日至1月30日154条精准行车轨迹及时间数据,这些数据对找到该司机的密切接触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经历过“非典”的工作人员对记者感慨:“这么快就把人找到,阻断疫情进一步传播,在2003年时是不可想象的。”

        (摘编自《北斗系统助力疫情防控》)

        材料三

    建设武汉市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分秒必争。其高效率、高质量的完工,离不开高精度的定点定位和快速精确的测量。今年大年三十晚上,“北斗人”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精度定位设备火速驰援火神山医院工地。定位终端的投入使用,确保了工地大部分放线测量工作一次性完成。即使在环境复杂的场地,如树林、建筑群中,定位终端也能实现高精度定位、精确标绘,为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迅速施工争取了宝贵时间。

           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要稳定供应、精准供应,必须有畅通的运输线。急需的医用物资、各地援助的生活物资,借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导引,能以最佳线路快速安全运抵。

           交通运输部通过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入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车载终端,向600余万部入网车辆持续推送疫情信息、防疫物资运输信息、道路运输服务信息等,并推荐行驶线路,提供14天行车轨迹查询服务;为行业主管部门提供途经抗疫一线的车辆信息,为重点营运车辆调配和应急物资运输提供数据服务保障。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为邮政干线物资运输车辆装载了5000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端,对车辆进行实时监管和调配,确保物资及时送达。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物流智能配送机器人,将医疗物资快速送往医院,搭起武汉市的医院与配送站点之间的“物资生命线”。

        (摘编自《科技战疫:“北斗”亮晶晶》)

    1. (1) 下列关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斗导航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还需进行变轨、在轨测试、试验评估等环节,才能入网提供服务。 B . 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三个阶段,随着此次第54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该系统将全面建成。 C . 北斗三号系统由30颗卫星组成,包括中圆地球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D . 北斗系统目前已经投入使用,能为出租车和货运车辆甚至物流智能配送机器人提供导航服务。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斗系统第五十四颗导航卫星即北斗三号第二十九颗组网卫星在发射时实现了疫情防控、系统建设双胜利。 B . 如果某辆出租车上安装了北斗定位终端,那么,通过车辆监控平台就可以调取该车的行车轨迹及时间数据。 C . 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过程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两座医院的施工进程。 D . 借助北斗卫星导航车载终端,入网车辆不仅可以获得疫情等信息,还可缩短行驶线路,查询14天行车轨迹。
    3. (3) 请结合材料二、三,概括说明北斗系统助力疫情防控的表现。
  • 30. (2020·东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它将以全新的网络架构提供远超4G的网络速率、毫秒级的传输时延和千亿级的连接能力,开启人机深度交互、万物广泛互联的新时代。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定义了5G的三大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宽带让超高清视频、无线宽带等大流量业务成为可能或体验更好;超可靠低时延通信可满足远程医疗、工业自动化等行业的精准、可靠时延需求;海量机器类通信可承载大规模、高密度的物联网业务,每平方公里支持100万个设备连接。

        (摘编自林振辉《5G关你什么事?》)

        材料二: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中心)

        材料三:

        5G将至,机遇与挑战并存。5G是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通过与工业、交通、农业等行业的广泛、深度融合,进而实现从支撑移动互联网向支撑各行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全新转型。比如对于健康医疗行业,5G 可用于实时传输医疗数据、远程控制照料病人的云机器人,还可用于急救无人机、智能注射器等。随着5G通信技术的不断改进,它将真正帮助整个社会构建“万物互联”。然而5G真的那么容易实现吗?现实并不乐观。2017年7月,中国和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围绕5G通信技术在频率的标准方面达成一致,计划在2020年左右统一通信标准。不过为争夺通信行业,以及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5G标准在统一过程中,必将引起一场不小的角逐战。哪个国家都想在5G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全球通信标准的统一或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5G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应用终端要适配各行各业,这对终端测试提出了极大挑战。有的应用模组在普通环境中测试尚可,但运用到实际场景中,性能变化很大。因此,终端开发需要在产业链中与各类企业合作,推出适合各行业的5G终端。随着4G不限量流量的普及,5G流量将加速贬值,流量资费红利逐渐消失。和其他几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一样,电信运营商5G网络的建设也不会一蹴而就。在4G建设成本尚未收回的情况下启动5G,运营商将面临巨大的高额投资与缓慢回报的成本压力。

        (摘编自康双勇《5G通讯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材料四:

        关于世界通信技术与中国的关系,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中国历经“2G跟随、3G突破”,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的历史性跨越。近日召开的第七届互联网安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再次提醒需正视5G时代网络安全问题。比如5G的“万物互联”,让智慧城市成为可能。城市的管网、电力、能源、交通、社区等基础设施都有无数的传感器、摄像头进行监测和通过网络进行智能控制。一方面,精准的数据采集和细粒度的管控使得城市的管理更加科学,但另一方面,也将风险暴露在黑客的视野中。如果这些重要基础设施对外部的攻击没有足够的防御能力的话,一旦出了安全事故,代价将非常大。“但我们不能因担心安全而放弃产业数字化的进程。安全与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需要同步发展。”邬贺铨说。

        (摘编自《“万物互联”还是“万物泄露”,5G时代网络安全怎么办》)

    1. (1) 下列不属于5G三大应用场景的一项是(   )
      A . 综合三维激光扫描、高解析度视频图像等技术,实现考古现场全方位、多角度数据采集,最大程度保持数据完整和文物安全。 B . 通过在各大城市的公交车上或地铁中安装无线设备和实现网络覆盖,乘客使用智能手机可在车上观看电视视频或上网浏览。 C . 无人驾驶汽车上的智能平台仅需瞬间即可对传感器监测到的海量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执行减速、刹车、加油、转向等动作。 D . 通过布满农场的高精度土壤温湿度传感器远程在线采集土壤酸碱度、养分、气象变化等信息,实现灌溉用水量的智能决策。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5G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可使社会生活日益智能化,但它的网络安全不容忽视,5G发展需要安全体系来护航。 B . 在各大手机厂商纷纷争夺5G标准必要专利权之际,中国5G建设摆脱了落后面貌,实现跨越发展,使我国迈入通信技术强国行列。 C . 5G开启了万物广泛互联的新时代,通过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可催生更多的创新应用及业态,是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者。 D . 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申请被中、韩、美、芬、瑞、日六国瓜分,我国占比位居榜首,其中华为达15.05%,中兴通讯紧随其后。
    3. (3) 为什么说我国的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还面临着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