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2七上·尧都月考)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研究北京人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 北京人头部复原图 B . 考古现场的影像资料 C .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 . 历史学家的著述
  • 1. (2024·东莞模拟) 下表为世界古代文明的概况:由此可知:世界古代文明( )

    发源地

    文字

    建筑

    北非尼罗河流域

    象形文字

    胡夫金字塔

    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

    印度文字

    那烂陀寺

    东亚黄河、长江流域

    甲骨文

    长城

    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地区

    腓尼基字母

    帕特农神庙

    A . 濒临大河、农耕为主 B . 宗教主导、相互交融 C . 文字多样、交流频繁 D . 丰富多彩、多元发展
  • 1. (2024七下·仁寿期中)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世界银行前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道:“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是因为(    )
    A .   人民公社体制趋于瓦解 B .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确立 C . 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D . 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
  • 1. (2023八下·高州期末) 1975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对此,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道:“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战略侦察手段,可以为中国的战略导弹确定目标,并能监视别国的军事部署和调动情况……”该报道旨在强调中国“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 ( )
    A . 冲击了两极格局 B . 增加了国防实力 C . 开创了航天科技 D . 增强了民族自信
  • 1. (2017八下·汕头月考)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勤劳”“无知”“好战”“狡诈” “危险”,到70年代初期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下列事件中,影响美国人对中国印象发生这种变化的是(    )

    A .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 中国加入WTO C .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 美国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1. (2023·江西) 日本学者薮内清指出:“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材料评述的是(    )
    A . 《齐民要术》 B . 《本草纲目》 C . 《天工开物》 D . 《农政全书》
  • 1. 列宁多次指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的几年内,俄国农村的灾难并不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而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够所引起的。这一认识推动了苏俄(联)(    )
    A . 实施新经济政策 B .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推行农业集体化 D . 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 1. (2022·河西一模)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1949年1月的某两期《人民日报》先后刊出如下消息:庆祝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庆祝北平和平解放。从中我们能够获得的准确信息是(    )
    A . 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B .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C . 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D . 南京国民政府已经覆灭
  • 1. 罗斯福新政期间,成立农业调查局,以控制小麦、棉花、玉米、水稻、烟草、猪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可见,新政(   )
    A . 扩大生产观模以改善民众生活 B . 通过福利制度以缓和社会矛盾 C . 加强国家干预以调书经济发展 D . 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机会
  • 1. (2022八上·铁岭月考) 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这次战争指的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