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对中美双方都是有利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1943年罗斯福说:“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地联合作战;第二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二:过去的时间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的讲话

    材料三:值中美正式建交30周年到来之际,美国前总统卡特公布了自己的日记。1978年8月23日的日记里,卡特记录了如下片段:“目前存在的唯一障碍是如何在与中国和台湾的关系上取得平衡,既要与中国建交,又遵守我们对台湾人民的承诺。”

    材料四:双方认为,21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增强。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                           

    ----2009年11月17日《中美联合声明》

    1. (1) 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2. (2) 在材料二中提到的“过去的时间”里美国对华采取了哪些政策?推行这些政策的根源是什么?尼克松总统所说的“共同利益”有哪些?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影响当时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

    4. (4) 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当前中美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的原因。

  • 1.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朝贡外交走进历史博物馆同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分不开,也就是说,是不平等条约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现代外交。

    ——《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推进中国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

    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东亚“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中国提供了效仿的榜样。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和联系。

    ——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简要分析近代前期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美

    3.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处理国与国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解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来的油耗往来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 (1) 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 (3) 就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 (4) 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一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前述之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誓愿拥护本宪法。”

    美国1787年宪法第3条第1款规定:“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材料三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人民版历史教科书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那些政治原则。
    3. (3) 结合材料三,指出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有什么重要意义。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110年间……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是中国将民主政治从理想、理论逐步变成现实并不断完善的历史时期。现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
    2. (2) 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尝试走“美国人的路”。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实践活动是哪一次历史事件?列举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3. (3) 依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4. (4) 依据材料四、五,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 1. 政治文明在人类文明中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东西方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现状的差异使其文明各具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材料二:美国人生而平等,因而从未为创造平等而操心。他们也没有经历过民主革命的苦难就坐享民族革命的果实。美利坚合众国一诞生便引进了17世纪英国的政府形式和施政方法。所以,美国人从未为创造一个政府而担忧。……当一个美国人在考虑政府建设问题时,他的思路不是如何去创造权威和集中权力,而是如何去限制权威和分散权力。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材料三: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建国以来是“如何去限制权威和分散权力”的?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实现“民主增量”的主要表现。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
  • 1. 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不懈努力和追求的目标。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的道路上进行了长期探索,逐渐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法治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摘自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从1976年到2013年,美国联邦政府曾关门18次,最短的1天,最长的21天。2013年10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其民主党同僚控制的参议院与共和党议员占多数的众议院,在医改问题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参议院多次否决众议院通过的限制奥巴马医改方案的预算案,致使政府因预算“难产”而关门。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此次关门至少已给美国造成经济损失240亿美元。

    ——摘自央视网新闻频道“美国联邦政府关门”专题新闻

    材料三: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四: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及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联邦政府关门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民族、民权、民生方面概述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完成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事业?
    4. (4)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为推进依法治国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 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汲取古今中外法制建设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这一重大任务的实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向国家)假铁器,(因使用过多)销敝不胜而毁者,为用书(以文书上报),受勿责……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麇卵谷,毋毒鱼鳖,置井罔,到七月而纵之……府中公金钱私贷用之,与盗同法。

    ——摘自《云梦秦简》

    材料二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摘自(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材料三   这部《宪法》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因而,它在指导思想和具体规定上都存在许多缺陷。……因修改宪法的指导思想是“继续开展阶级斗争”,使国家的工作着重点不可能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国家机构的规定极不完备,并规定不再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职位。这部宪法不仅缩小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范围,而且取消了“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规定。

    ——摘自《百度百科·七五宪法》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律中有哪些值得今天借鉴与提倡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运用法律手段维护经济秩序稳定的相关史实。
    2. (2) 材料二反映的“无罪推定”原则,体现了怎样的法律观念?《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它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针对“七五宪法”的严重缺陷,1982年宪法进行了哪些具体修正?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时俱进,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3. (3) 依据材料三,归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 1.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邢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 Rule of Law ),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其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 (1) 材料一中的“法”的职能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2. (2) 材料三、四有哪些共同观点?材料四中的“法治”与材料一中的“法治”有何本质区别?
    3. (3)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4. (4) 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