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
  • 1. 现代文阅读

    两个病人

        五官科病房里同时住进来两个病人,都是鼻子不舒服。在等待化验结果期间,甲说,如果是癌,他就立刻去旅行。乙也同样表示。

        结果出来了,甲得的是鼻癌,乙长的是息肉。

        甲列了一张告别人生的计划表后离开了医院,乙住了下来。甲的计划是去一趟拉萨和敦煌,在攀枝花坐船一直到长江口,到海南的三亚以沙滩和椰子树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在哈尔滨过一个冬天,从大连坐船到广西的北海,然后再去北京的天安门;他还要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力争听一次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写一本书……凡此种种,共27条。

        他在这张生命的清单后面写道:我的一生有很多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上帝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为了离开这个世界时不存在遗憾,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去实现还剩下的这27个梦想。

        当年,甲就辞掉了公司的职务,去了拉萨和敦煌。第二年,又以惊人的毅力通过了成人考试,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这期间,他登上了天安门,去了蒙古大草原,还在一户牧民家住了一个星期。现在,他正打算实现出一本书的夙愿。

        有一天,乙在报上看到了甲写的一篇散文,打电话去问甲的病。甲说,我真的无法想象,要不是这场病,我的生命该是多么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想实现的理想。因此,我才体味到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你生活得也挺好吧!乙没有回答。因为在医院时说的去拉萨和敦煌的事,早已因患的不是癌症而抛到脑后去了。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患有一种癌症,那就是不可抗拒的死亡。我们所以没有像那位患鼻癌的人一样,列出生命的清单,抛开一切多余的东西,去实现梦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许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还会活得更久。也许正是这一点量上的差别,才使我们的生命有了质的不同:有些人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有些人把梦想带进了坟墓。

    1. (1) 根据上下文解释词语。

      夙愿:

      遗憾:

    2. (2) 面对癌症的威胁,甲的态度是 ,他采取的行动是 
    3. (3) 甲“感谢”这场病的原因是什么?

    4. (4) 你是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的?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 1. (2022六下·科尔沁左翼中旗月考) 阅读。

    画出瀑布的声音

    一位酷爱书画的年轻人欲拜到书画大师的门下,他带着自己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才画成的一幅瀑布图去求见大师。大师看了那幅画,轻轻摇头说:“还好,只是没能画出瀑布的声音!”

    一年后,这位年轻人再次求见大师,将一幅自以为画得更好的瀑布图捧给大师。大师看了那幅画,再次轻轻摇摇头说:“遗憾,还是没能画出瀑布的声音。”

    又过了一年,这位年轻人颇有信心地再次求见大师,将一幅自以为画得很完美的瀑布图捧给大师,大师看了看画,摇摇头:“年轻人,你还是没能画出瀑布的声音。”年轻人困惑了,诚恳地问道:“大师,晚辈确实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请您明示!”

    大师拿起画笔,在年轻人的画。上作起画来,他在瀑布下的水潭边画了两个相对而站的人,其中的一个人正双手拢着嘴大声喊,另一个正伸着耳朵仔细地听。就这样,年轻人明白了怎样画出瀑布的声音,也终于领悟了书画的真谛。

    生活中的我们总有许多遗憾,苦苦追求却总有一些向往不能如愿。执着的我们有时只专注于事物的主流,往往忽视了一些看似与主流无关的细枝末节。其实,有许多看似宏大的东西,最终取决于细微之处。

    1. (1) “又过了一年,这位年轻人颇有信心地再次求见大师”这句话中的“颇”是的意思,年轻人“颇有信心”的原因是
    2. (2) 年轻人感到“困惑”的是什么?
    3. (3) 书画大师是怎样画出“瀑布的声音”的?
    4. (4)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再选择填空。(填序号)

      就短文中的这件事来说,“事物的主流”指的是;“细枝末节”是指

      A.起主要作用的事物  

      B.画面的主体——瀑布  

      C.无关紧要的事物  

      D.画面中起衬托作用的瀑布水潭边的人

  • 2. (2023六下·镇平期中)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①我特别感激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

    ②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非常扁平的女人。这位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次寻找过,但是再也没有找到过一位这样的女性。

    ③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着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

    ④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春天是春天的雨,夏天是夏天的雨,秋天是秋天的雨,冬天是冬天的雨。”

    ⑤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不一样,傍晚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

    ⑥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

    ⑦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把脑袋转向了窗口,那个时候,外面有一大片荷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片很大很大的荷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⑧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又走上讲台,那是一节作文课。她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任语文老师都说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

    ⑨对我来说,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了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望着那条大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向水面,一边砸, 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⑩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自己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着看着我,说:“你进来坐一会儿。”

    ⑪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第一本,我们先不说内容,单说你的这些作文里的字,就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认真。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⑫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第一本里你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进行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看看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⑬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⑭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舍,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那个夜晚是值得我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的漫长的人生之路。

    ⑮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1. (1) 作者回忆了关于语文老师的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 (2) 赏析下面的句子,从不同的描写角度理解人物的心情,并仿写。
      A.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望着那条大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向水面,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这句话主要用了描写,写出了“我”

      B.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舍,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

      这句话主要用了描写,作用是

      请你任选一句进行仿写。

    3.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

      句A: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

      句B:她把这六本作文本排列在她的桌子上。

    4. (4) 结合短文内容,对第③自然段中“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我”最初写作文非常认真、真诚、朴素,受到老师们的表扬,认为“我”有“才气”;而当“我”受到越多的表扬之后,越来越目中无人,开始卖弄自己的“才气”,作文变得浮夸、空洞。 B . 一个人如果依仗着自己的“才气”,而目中无人,就会心浮气躁,从而害了自己。 C . 有才气原本是好事,但是如果恃才傲物,不思进取,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是非常有害的。 D . “我"写作很有才华,遭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妒忌。
    5. (5) 文中老师对曹文轩的批评,让我们想到了这句名言或俗语:“。”现在除了还能听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外,其他人多是赞美声,你该怎样正确对待他入的批评呢?
  • 3. (2022六下·大方期中) 课外阅读。

    慢慢告别

    邓安庆

    ①每一次回家都像是一次告别。母亲做饭时,我拍照;父亲看电视时,我拍照。母亲问:“拍这么多做么子?”过去,我觉得时间很长,而现在我却觉得一切我熟悉的,都在衰老和剥落。眼睛能看到的,比如母亲脸上的皮肤不再似过去那般紧致了,父亲看电视看着看着就仰在沙发上睡着了,连呼噜声都没有……每次回家,我都默默地看着他们,看他们走路、说话、吃饭……趁他们不注意,我都用手机拍了下来。

    ②在家的那些天,母亲每顿饭都想着法子做好吃的,忙个不停。隔天要走了,母亲一会儿问我:“要不要喝奶茶?要不要喝参汤?干鱼要不要带一些?”吃饭时,她又说:“在外面脚别架看,要放好,要懂礼貌。”我说:“晓得晓得,我都这么大了。”母亲笑笑:“噢,我忘了。”我不怎么敢看她的眼睛,偶尔碰到了,赶紧闪开。她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对我好了,一直在我身边走动,摸摸这个,看看那个。父亲问我是不是明天走,我说是的。他点点头:“又要去好长时间了。”我喉咙一紧,没有说什么。

    ③走的那天,父亲开着电动车送我,我拿着手机不停地拍他的背影。他问:“有什么好拍的?”我说:“你不用管。”他又说:“去年我心口疼,吸不过来气,你哥把我送到医院抢救,我又活过来了。”我大吃一惊:“我为什么一点儿都不晓得?”父亲又笑笑:“有什么好说的?都过去了。”我大声地说:“出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告诉我!”父亲说:“好、好、好。”

    ④到了火车站,离发车还有一个小时,父亲和我站在车站广场上。我认真地打量父亲,他身子极瘦,背弓着,前额头发秃掉了,剩下的头发是花白的,脸上蜡黄,一看就是生病很久的样子。我叫他,他疑惑地看着我。我请路人帮我们拍照,我紧紧搂着他的肩头,他乖乖地靠在我身上。“一、二、三,再来一张。““一、二、三,再来一张。”父亲说:“好了,拍这么多张做么子!”我说:“你不用管。”他又好脾气地陪着我多拍了几张。拍完照,我撵他走。天一点点暗下来了,我担心他回去太晚不安全。他说:“你一个人在这里……”我推他走:“没事,没事,你快回去。”他不情愿地走了,上了电动车,转头,往车站外面的大路上开去,不一会儿就不见了。而我一下子像是失去了所有的力气,坐在地上,像个傻子似的哭得一塌糊涂。

    1. (1) 认真阅读第②段,联系上下文可以感悟到“我喉咙一紧,没有说什么”的原因是(   )
      A . “我”喉咙痛,说不出话。 B . “我”嫌父亲烦,不想跟他说话。 C . 我想反驳父亲,没说出口。 D . “我”感受到父亲对“我”的不舍,想到又要离开家了“我”内心感到难过。
    2. (2) 短文第④段写了“我”与父亲车站分别的情景,请根据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把下面的具体细节补充完整。(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打量父亲→→席地大哭

    3. (3) 短文详细描写了的内容,这样写的好处是:
    4. (4) 下列对短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有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如“做么子”“晓得晓得”等,读起来亲切、有趣味。 B . 文中两次写“我”对父亲说“你不用管”,可见“我”不希望父母干涉“我”的生活。 C . 母亲“一直在我身边走动,摸摸这个,看看那个”,这说明母亲想和“我”多待一会儿。 D . 在车站,父亲“不情愿地走了”,是因为他想多与“我”待一会儿,“我”却催他快回去,他感到不舍与失落。
    5. (5) 读完这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简要写一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