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猫(节选)

    郑振铎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③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⑤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⑥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⑦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⑧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⑨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⑩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⑪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⑫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⑬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⑭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⑮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⑯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⑰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⑱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此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⑲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⑳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 (1) 对“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对猫的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 B . 我们家已经不喜欢养猫了。 C . 永远愧对这类弱小的生命。 D . 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便于作者抒情议论,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B . 作者善于设置伏笔,前后呼应。如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埋下伏笔。 C . 作者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但是本文的感情基调却是轻松愉悦的。 D . 文章“黑猫”的出现,不仅使得情节发生了陡转,更使“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3. (3) 第③段中画线句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