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八上·番禺期末)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此,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跳往助/已而细柳军 B . 九十/焉置土石 C . 命夸娥氏二子二山/势竞上 D . 君之力/天下之所顺
    2. (2) 把“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翻译成现代汉语。
    3.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句式相近,前句实事求是,后句尖刻夸张。 B . 选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不多,大部分内容写的是各人对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对他们的有力回应。 C .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移山是为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可见他有很明确的行动目标。 D .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反对愚公移山;但是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力可以绵延,自然是可以被人改造的。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 1. (2023八上·雁塔月考)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郦道元《三峡》原文

    【乙】夷水①又径宜都北,东入大江,亦谓之佷山②北溪。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其水虚映③,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静夜听之,恒有清响。百鸟翔禽,哀鸣相和,巡颓浪④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有删改)

    【注释】①夷水:古水名。②佷(hěn)山:即武落钟离山,在今湖北省境内。③虚映:因清澈见底而显得空虚无物。④颓浪:倾泻的水流。

    1. (1) 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略无阙处    阙:

      ②属引凄异    属引:

      ③恒有清响    恒: 

      ④不觉疲而忘归矣    归:

    2.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亦谓之佷山北溪。

    3. (3)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甲】文中用“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夏水的特点;【乙】文中用“俯视游鱼,如乘空也”从侧面突出夷水的特点。
  • 2. (2021八上·偃师期中) 比较阅读甲、乙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甲】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引凄异   属:

      虽乘奔御风,不以也   疾:

      月色入   户:

      无与为乐者    念: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绝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 (3) 甲文结尾用了歌词,有何作用?
    4. (4)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为什么自称“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 3. (2021八上·长春月考)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闲情偶寄(李渔)

    “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至于填词一道,较之诗赋古文,又加倍焉。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用传之?是以填词之家,务解“传奇”二字。欲为此剧,先问古今院本中,曾有此等情节与否,如其未有,则急急传之,否则枉费辛勤,作效颦之妇。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使当日逆料至此,即劝之捧心,知不屑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有删改)

    【注】①填词:元明以来戏曲,按曲牌选用字词,进行创作。   ②效颦之妇:指东施。东施见西施胸口痛而皱眉捧心的样子美,于是效仿,被村人嫌弃。 

    1. (1) 借助教材和字典解释句中加点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句中加点词

      释义

      方法提示

      作效颦之妇

      (填解释)

      前后勾连:与前句“费辛勤”的“枉”字同义

      用传之

      (填解释)

      课内比较:

      ①湖中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②且置土石(《愚公移山》)

      遂蒙千古之

      (填字母)

      查阅字典:

      A.嘲笑    B. 责备   C.完全   D.依然

    2.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当日逆料至此,即劝之捧心,知不屑矣。

    3. (3) 下面四个跟创作有关的名言警句,你觉得其中跟作者观点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 B .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 C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D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