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七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软件已成为网民发表个人言论的重要载体,各种风格独特的语言文字表达,不断涌现于网络公共空间,其中包括谐音字、变体字的大量使用以及花样百出的玩梗等等。应当看到,此类语言文字的演变,体现了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毕竟,身处打破时空界限的网络空间,人们需要更加高效便捷、更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网络语言文字的百花齐放,不仅能够扩充汉语的词汇量、丰富表达的情感等要素,也在很大程度上愉悦了网民的身心、活跃了网络的氛围。

    ②不过,网络语言文字的变迁也是一把双刃剑,谐音字、变体字、玩梗等表达方式如果过度使用、肆意扭曲,必将影响汉语的规范性,妨碍正常的交流与沟通,尤其会对少年儿童的语言文字学习,造成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有删改)

    【材料二】

    ①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随处可见有关“网络烂梗”的讨论。有网友面对“老6”“背带裤”等新一轮“网梗”惊呼“看不懂”,表示“一听就‘血压飙升’”;也有网友联想到曾经流行的火星文、谐音梗,认为网络用语的产生和消退有其自身特点,一时的流行无需过度焦虑。然而,当小学生将“拴Q”“芭比Q”写进作文,可以说,正视“网络烂梗”在青少年群体之中的负面影响,为青少年儿童培养对网络用语的“判断力”,已经成为一道必答题。

    ②近七成的家长发现孩子在与同伴聊天、聚会时经常讲“网络烂梗”。而根据一些在校老师的观察,无论是课堂、书写等场合里,还是课余交流中,一些孩子会不经意间讲出带有粗鄙、恶俗、暴力字眼的“网络烂梗”。

    ③在书面表达能力尚未完全形成之时,过度“玩梗”不仅会破坏青少年儿童的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与丰富性,也会对文本理解能力、人文素养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而当“玩梗”玩成一种习惯,网络用语自带的戏谑、夸张等风格还可能导致青少年儿童在自我表达、价值取向上剑走偏锋,给身心健康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对个人来说,语言是品格、气质的一种体现,“一张口就暴露了你是谁,想瞒都瞒不住”。究竟是出口成章,还是“口吐芬芳”,都源自平日里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因此,行为习惯养成在青少年儿童的语言表达教育中格外重要。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有删改)

    【材料三】

    ①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语言文字的贫乏、单调甚至粗俗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

    ②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那如何锻炼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能力呢?

    ③其一,多读纸质书,创造默读和静观的主动思考空间。要读整本书,读原著原作,千万不要“让别人替你读书”。在公众号、微博、B站、知乎等网络平台上,一篇推文、一则视频讲完一本书,可是这些东西都很零碎,很难帮人建立一个思想谱系,也很难被用于“再输出”。

    ④其二,多看文学经典,积累对美好事物的丰富表达力。伟大的文学作品的一个功能就是,描绘隐于语词之后的生动的情感。王尔德也说过,人们看见雾不是因为有了雾,而是因为诗人和画家教他们懂得了这种景色的神秘可爱性。语言千瘪贫乏,张口就那么几个词,说明缺少文学的丰富阅读,无力用文学家教我们的语言表达出大千世界的灵动可爱。

    ⑤其三,戒除对网络用语的依赖,有意识地用“生活语言”替代那些脱口而出的“魔性语言”。养成把想法写成长文字的习惯,进行完整的文字表达,不要让网络社交替代现实社交。在网上,那些省略语在小圈子里能创造出亲近感和交流效率,容易形成一种温暖的幻觉,到了面对面的现实生活中,就说不出话来了。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材料四】

    ①事实上,对于谐音字、变体字、玩梗等网络语言文字的无序异化现象,相关平台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2022年7月,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就相继公布了对语言文字表达的规范要求,宣布将加大排查清理力度,完善关键词识别模型,建立正向引导机制。

    ②近期,教育部制定并公布了《信息技术产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确立了不同类别信息技术产品使用语言文字应当遵守的规范标准。这一举措,对于维护语言文字价值、净化网络表达空间,意义深远。

    ③除此之外,家长要把好第一道关,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数字化产品和网上学习,营造家庭网络绿色环境。学校要承担起维护汉语纯洁性的责任,通过教科书和正规读物引导学生认识母语之美和汉语特有的构词特点、语法特点和使用规律,认真说话,严肃书写。

    ④抵制“网络烂梗”,显然不是靠单个人或群体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这需要全社会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从主播、平台以及监管方,到学校、家长,都认认真真负起各自责任,才能使网络风气得到净化。

    (来源:《现代金报》,有删改)

    1. (1) 下面对以上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谐音字、变体字、玩梗等表达方式必将影响汉语的规范性,妨碍正常的交流与沟通。 B . 家长和老师都发现一些孩子有使用“网络烂梗”的情况。 C . 《管理规定》的出台对于维护语言文字价值、净化网络表达空间,意义深远。 D . 抵制“网络烂梗”,需要个人、群体乃至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2. (2) 你的同学小达要在一个月之后参加校园座谈会,因受“网络梗”的影响较大,他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相对贫乏,对此他颇为苦恼。请你结合材料三的相关信息,根据当前情境,给他提出合理的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