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向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即于建隆三年(962年)下诏:“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娃,如违,御史台弹奏。应名姓次第放榜时并须据才艺高低,从上安排,不得以只科为贵。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选举》材料二亩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又糊名卷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宋)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

    材料三 宋代320年间的登科人数,正奏名进士约为43000人,正奏名诸科约为17000人,二者共约6万人……如仅计算正奏名,平均每年取士也有188人以上,亦约为唐代的2.4倍。

    ——张希清《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

    1. (1) 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宋代科举制度的价值。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
    3. (3) 除上述材料外,研究宋代科举制度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