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七下·霞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结合,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机遇与挑战。短视频是在智能手机、网络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产物。它顺应人们碎片化时间阅读的习惯,满足人们对信息迅速获取的要求。新媒体时代,视听节目的内容同质化严重,竞争更加激烈。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资源,还得依靠优质内容的生产。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将节目内容定位在中国传统文化,凭借短视频的短、小、精,扩大了传播效果,取得了成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整合传播应由政府主导,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市场手段,找准利益点,发挥各方的驱动力,切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整合传播。

    《了不起的匠人》总导演兼知了青年文化公司首席执行官李武望先生认为,在传播的时候,我们要去进行媒介匹配,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怎么样用一些新的手段、手法以及角度去让这些古老的手艺可以让年轻人更多地去喜欢。《了不起的匠人》在优酷播出,时长为14—30分钟的短视频。内容聚焦在在“匠人+匠人精神”,是从小手艺看大文化的叙事视角,将传统文化垂直细分。受众定位为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人群。

    通过分析其视频创作内容可以发现,《了不起的匠人》视频创作特点为平民化选材、多元化叙事、主流价值时尚化表达、视听元素营造“美”学艺术、叙事节奏简单、明快、场景化表达,满足用户需求等方面,为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创作提供借鉴。视频一经播出,便受到人们的欢迎,豆瓣评分高达8.5分。

    (摘自《从<了不起的匠人>看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创作》)

    材料二:

    古风歌曲的风靡,还得益于其形式上符合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规律。词语押韵、节奏明快,可以有效提升传播的到达率,也是流行音乐得以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而古诗词的简洁、精炼、押韵,一定程度上成了歌词创作的富矿。

    主题上古风歌曲的创作往往选择古典文学中熟悉的故事、意境进行解构再造,语言上通过模仿文言的词语来提升内涵,营造氛围,通过个性的表达吸引眼球。优秀的古风歌曲很多有历史出处,它们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如《霸王别姬》等来自历史上的经典爱情故事,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古风歌词喜用成语来模仿古人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快速被听众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演唱起来别有一番韵味。由于词作者的水平差异,有些作品则是带有古典词语的词语拼贴:如“折断月光”“叶黄退入长秋”等歌词读起来不通,断句混乱,丧失了古典诗词之美。虽然初听惊艳,但其表述或不明所以,或强行押韵,是用现代表达方式去强行模古的体现。如《盗将行》中“笑像一条恶犬”的表达就饱受诟病。这种批评并非是不尊重创作自由,而是此类歌曲的流行度、传唱度高,且主要受众偏年轻,所以让社会不能忽视这类歌词对年青一代文化积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古典文化蕴含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为当代的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关键是如何挖掘、利用。当下,国潮奔涌,既有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也有汉服文化热,还有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类节目为代表的各主流媒体的创新之作。这些都是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是民族自信和文化复兴的物质表象。在这种大背景下,引导古风歌曲创作“去伪存真”,领悟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文中的精髓,用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去破除流行文化的困境,不失为一种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

    (摘编自武玥《古风歌曲何以风廊》《光明日报》2021年7月14日,有删节)

    材料三:

    围绕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创新节目内容。2017年1月25日发布并实施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出了具体要求,特别提出,要“实施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动画片、纪录片和节目栏目”,“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围绕受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创新节目内容。随着社会向前发展,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在逐步提升。调查显示,基层群众已经不满足于日常的跳跳广场舞、打打太极拳的基本文化消遣方式,更需要传承文化遗产、切磋文艺创作,接受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反映在广播电视节目上,就是近几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次第涌现,受到观众的好评和追捧。

    围绕媒体融合发展的需求,创新节目内容。新媒体的兴起,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多传播渠道的拓展,媒体融合更成为大势所趋。据《2018腾讯娱乐白皮书》综艺篇统计,卫视综艺节目产量连续3年下滑,2018年产量较2017年下降12.3%,而网络综艺2018年视频播出量较2017年增加了9.7%。所以,文化类节目必须牢固树立媒体融合理念,打破自设藩篱的“媒介偏见”,主动拥抱新媒体,从电视媒介朝着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网络媒介发展,从而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与播放量。

    (摘自王云霞《浅谈原创文化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材料四:

    筷子,是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从外形上看,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对应着天圆地方。筷子形状较长且厚重,标准长度七寸六分,象征人的“七情六欲”。

    筷子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如今能够追溯到的最早的筷子,出现在商朝晚期,那时的昏君纣王就已经在使用象牙制成的精美筷子了。到了战国时期,这种在当时被称为梜(jiā)的餐具,逐渐取代了餐叉的历史地位。而到了两汉时期,基本已经普及到各家各户,此时已改称为箸。如今东南沿海地区各种方言仍大量保留这一叫法,如闽南话与温州话。直到明朝,才正式出现了筷子的叫法。

    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却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使用方便。可以说,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一双小小的筷子,也承载了不少的内蕴。

    使用筷子都是两根一块,其意为“阴阳两和”“合二为一”,意求圆满,故称“一双筷子”。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筷子的材质多以木质或竹质,也有用象牙、红木、金银等名贵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箸,更善运用雕刻工艺,彰显典雅,极具古典气质。筷子的使用也有讲究与忌讳:如一双不能长短不一,否则就是“三长两短”;吃饭时,忌用筷子敲击碗沿,因过去乞丐乞讨常以筷击碗出声;用筷插或不断翻拨菜品,被视为不雅之举;将筷子竖着或者插在盛饭的碗中,被看作不吉祥,因为过去的祭祀都是在碗中插上一双筷子。

    1. (1) 下面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调查显示,基层群众已经不满足于日常的跳跳广场舞、打打太极拳的基本文化消遣方式,更需要传承文化遗产、切磋文艺创作,接受高质量的文化供给。 B . 很多古风歌曲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它们有历史出处,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所以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C . 出于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才有了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热、汉服文化热以及《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热的奔涌局面。 D . 《了不起的匠人》将匠人的生活和手工艺品的制作流程浓缩在14-30分钟内,不再鸿篇巨制,而是短小精悍,切合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下,能够快速获取信息的方式。
    2. (2) “筷子”承载了哪些中华文化内蕴?请结合“材料四”简要概括。
    3. (3)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文言文《活板》,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将如何推广宣传“活板”这样的传统工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