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9-27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运用(24分)
  •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1)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 (2)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3. (3) 《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的句子是:。(《木兰诗》)
    4. (4) 刘禹锡《陋室铭》中从反面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5. (5) 作为本次教师节活动的小主持人,你在撰写主持稿的时候想运用本学期学过的诗句:你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赞扬年轻老师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勇创佳绩的雄心壮志;你用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诗句“”表现老教师鞠躬尽瘁,乐于奉献,培育新芽的高尚品质。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bǐng xī níng shén地等待着配合程序。
    2. (2) 我xīn yǒu líng xī地知道他在哪儿,就飞跑到存放眼睛的那个小房间,他果然在里面,看着大屏幕。
    3. (3)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yī fǎn jì wǎng了。
    4. (4) 一座草顶、zhú miè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卢江先生拍摄的“抗战老兵”组照40余幅,一个老兵,一个故事,真实感人,耐人寻味 , 这次展览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B . 不期而至的国庆假期,约上亲友到户外去逛一逛,一起感受徐徐秋风的凉爽,闻一闻迎面扑鼻的桂花香,真乃人生乐事。 C . 他写了大量的短篇小说,有描写历史洪潮里的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也有描写日常生活中的令人忍俊不禁的趣事。 D . 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经得起实践证明的科学结论。
  •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地中小学通过开展“缅怀革命英烈,讲述红色故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在“学习”后加“活动”) B . 在宋代,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和图书编纂的繁荣,使私人建造藏书楼之风日盛。(删掉“使”) C .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心放心,坚信党和政府一定能带领大家共渡难关,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在“疫情”前加上“取得”) D . 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体系陷入困境,不仅在全球甚至西方内部受到质疑,原因是西方价值体系并不足以保证产生好的经济社会效果。(把“原因是”改成“还因为”)
  • 5. 阅读以下材料,请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选一个名字谈谈它的好处。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今年的主题是“航天点亮梦想”。“中国很多航天器都以神话命名。”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提及我国航天事业中的一个小“彩蛋”。

                                                                                                                                                                                                        

    航天器

    名字

    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

    地月信息联通的中继通信卫星

    鹊桥

    中国自主制造的载人飞船

    神舟

    中国载人空间站

    天宫

    中国第一辆火星车

    祝融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悟空

  • 6. 阅读以下材料,请根据对联常识,将以下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歌颂伟大的航天员

    神舟六号飞天,两个镜头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2005年10月12日上午8时59分58秒,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舱内。长征2-F火箭点火瞬间,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不约而同地互相伸出手臂,两只手紧紧相握。2005年10月17日凌晨,阿木古朗草原,飞船着陆场。他们代表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中国从此进入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阶段;他们在整个航天飞行过程中,发送上百条指令准确无误,操作上万个动作无一差错。携手飞天,连袂凯旋。费俊龙、聂海胜,成为中国航天员中两颗灿烂的“双子星座”!

    俊龙  遨游青天  俊似  纵观碧海  茫茫宇宙  乘风  信步  泱泱大族  胜景  胜如

    闲庭  霄汉

    上联:  下联:

二、阅读(46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 , 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

    (选自陈善《扪虱新话》)

    【注释】①陈晋之:人名。②诵:背诵,读。③癖:毛病。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不不枝

      ②香远

      ③则见进益

      ④方知陈贤良得法云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3.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刻之/ B . 菊/所日计不足 C . 香远清/日见进 D . 瞬息可/蒙乃始
    4. (4)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

    5. (5) 【甲】【乙】两文都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请你联系两篇文章,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结合,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机遇与挑战。短视频是在智能手机、网络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产物。它顺应人们碎片化时间阅读的习惯,满足人们对信息迅速获取的要求。新媒体时代,视听节目的内容同质化严重,竞争更加激烈。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资源,还得依靠优质内容的生产。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将节目内容定位在中国传统文化,凭借短视频的短、小、精,扩大了传播效果,取得了成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整合传播应由政府主导,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市场手段,找准利益点,发挥各方的驱动力,切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整合传播。

    《了不起的匠人》总导演兼知了青年文化公司首席执行官李武望先生认为,在传播的时候,我们要去进行媒介匹配,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怎么样用一些新的手段、手法以及角度去让这些古老的手艺可以让年轻人更多地去喜欢。《了不起的匠人》在优酷播出,时长为14—30分钟的短视频。内容聚焦在在“匠人+匠人精神”,是从小手艺看大文化的叙事视角,将传统文化垂直细分。受众定位为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人群。

    通过分析其视频创作内容可以发现,《了不起的匠人》视频创作特点为平民化选材、多元化叙事、主流价值时尚化表达、视听元素营造“美”学艺术、叙事节奏简单、明快、场景化表达,满足用户需求等方面,为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创作提供借鉴。视频一经播出,便受到人们的欢迎,豆瓣评分高达8.5分。

    (摘自《从<了不起的匠人>看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创作》)

    材料二:

    古风歌曲的风靡,还得益于其形式上符合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规律。词语押韵、节奏明快,可以有效提升传播的到达率,也是流行音乐得以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而古诗词的简洁、精炼、押韵,一定程度上成了歌词创作的富矿。

    主题上古风歌曲的创作往往选择古典文学中熟悉的故事、意境进行解构再造,语言上通过模仿文言的词语来提升内涵,营造氛围,通过个性的表达吸引眼球。优秀的古风歌曲很多有历史出处,它们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如《霸王别姬》等来自历史上的经典爱情故事,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古风歌词喜用成语来模仿古人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快速被听众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演唱起来别有一番韵味。由于词作者的水平差异,有些作品则是带有古典词语的词语拼贴:如“折断月光”“叶黄退入长秋”等歌词读起来不通,断句混乱,丧失了古典诗词之美。虽然初听惊艳,但其表述或不明所以,或强行押韵,是用现代表达方式去强行模古的体现。如《盗将行》中“笑像一条恶犬”的表达就饱受诟病。这种批评并非是不尊重创作自由,而是此类歌曲的流行度、传唱度高,且主要受众偏年轻,所以让社会不能忽视这类歌词对年青一代文化积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古典文化蕴含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为当代的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关键是如何挖掘、利用。当下,国潮奔涌,既有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也有汉服文化热,还有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综艺类节目为代表的各主流媒体的创新之作。这些都是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是民族自信和文化复兴的物质表象。在这种大背景下,引导古风歌曲创作“去伪存真”,领悟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文中的精髓,用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去破除流行文化的困境,不失为一种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

    (摘编自武玥《古风歌曲何以风廊》《光明日报》2021年7月14日,有删节)

    材料三:

    围绕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创新节目内容。2017年1月25日发布并实施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出了具体要求,特别提出,要“实施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动画片、纪录片和节目栏目”,“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

    围绕受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创新节目内容。随着社会向前发展,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在逐步提升。调查显示,基层群众已经不满足于日常的跳跳广场舞、打打太极拳的基本文化消遣方式,更需要传承文化遗产、切磋文艺创作,接受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反映在广播电视节目上,就是近几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次第涌现,受到观众的好评和追捧。

    围绕媒体融合发展的需求,创新节目内容。新媒体的兴起,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多传播渠道的拓展,媒体融合更成为大势所趋。据《2018腾讯娱乐白皮书》综艺篇统计,卫视综艺节目产量连续3年下滑,2018年产量较2017年下降12.3%,而网络综艺2018年视频播出量较2017年增加了9.7%。所以,文化类节目必须牢固树立媒体融合理念,打破自设藩篱的“媒介偏见”,主动拥抱新媒体,从电视媒介朝着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网络媒介发展,从而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与播放量。

    (摘自王云霞《浅谈原创文化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材料四:

    筷子,是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从外形上看,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对应着天圆地方。筷子形状较长且厚重,标准长度七寸六分,象征人的“七情六欲”。

    筷子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如今能够追溯到的最早的筷子,出现在商朝晚期,那时的昏君纣王就已经在使用象牙制成的精美筷子了。到了战国时期,这种在当时被称为梜(jiā)的餐具,逐渐取代了餐叉的历史地位。而到了两汉时期,基本已经普及到各家各户,此时已改称为箸。如今东南沿海地区各种方言仍大量保留这一叫法,如闽南话与温州话。直到明朝,才正式出现了筷子的叫法。

    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却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使用方便。可以说,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一双小小的筷子,也承载了不少的内蕴。

    使用筷子都是两根一块,其意为“阴阳两和”“合二为一”,意求圆满,故称“一双筷子”。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筷子的材质多以木质或竹质,也有用象牙、红木、金银等名贵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箸,更善运用雕刻工艺,彰显典雅,极具古典气质。筷子的使用也有讲究与忌讳:如一双不能长短不一,否则就是“三长两短”;吃饭时,忌用筷子敲击碗沿,因过去乞丐乞讨常以筷击碗出声;用筷插或不断翻拨菜品,被视为不雅之举;将筷子竖着或者插在盛饭的碗中,被看作不吉祥,因为过去的祭祀都是在碗中插上一双筷子。

    1. (1) 下面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调查显示,基层群众已经不满足于日常的跳跳广场舞、打打太极拳的基本文化消遣方式,更需要传承文化遗产、切磋文艺创作,接受高质量的文化供给。 B . 很多古风歌曲改编自民间故事,传奇色彩浓厚,它们有历史出处,塑造的是社会认可的传奇英雄,所以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C . 出于对古典文化的体认,才有了民间自发的古风歌曲创作热、汉服文化热以及《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热的奔涌局面。 D . 《了不起的匠人》将匠人的生活和手工艺品的制作流程浓缩在14-30分钟内,不再鸿篇巨制,而是短小精悍,切合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下,能够快速获取信息的方式。
    2. (2) “筷子”承载了哪些中华文化内蕴?请结合“材料四”简要概括。
    3. (3)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文言文《活板》,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将如何推广宣传“活板”这样的传统工艺。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种豆

    李文驰

    ①寻常之日,云暗天低,我和父亲去山上种豆。或在春天,或在秋时,我是不太记得了。父亲走在前面,我跟在后头。风在田野里起伏,小云朵在枝头停靠妥当。我们走的一条路,两旁长满了坝根草,中间因为人常往来的缘故,虚心地呈现出一条路的样子。

    ②我和父亲走在细细的乡间路上,一前一后。父亲挑着水桶,身形魁梧,肩膀宽阔,我沉默着懵懂地跟在后面,脑袋里尽是毛豆、野笋、熏鱼。小路蜿蜒而上,虫声隐约而出,几户人家掩映在树丛之下,几片山迎面走来。小路扭了几扭,缠住了一方池塘。父亲停下来打水。木桶在水面摇晃,栽进去,咕噜咕噜吞了好大几口水,又一把冒出来。

    ③很快来到山坡上。父亲刨好坑,疏通垄沟,拔除杂草。我随即在每个坑里放下六、七颗豆种,不用多,也不用少,过一会我再帮忙浇水。豆种是紫色的,弯成腰的形状,圆润而饱满,这是在去年的时候,把最后留在豆架上熟透了的金黄的豆荚,摘下来,晒干了,剥开了,从它身上取出来的种子,留藏至今。我自觉容易胜任这些,之前带来的一丝忐忑顿时消失得无踪,心里也愉快着。我很细致地数着掌中的一把豆粒,很勤勉地在一个个坑里放下它们,沿着垄沟来回,低下腰,像一株刚刚被轻风吹过的小秧苗。

    ④我不是一块做事的好材料,我只会看着云朵发呆,或在书丛里读到进入酣眠。弟弟们比我能干得多。我的二弟上山采蕨苗,下河捕鱼虾,样样精通而喜欢。他是个抓螃蟹的高手,沿着小溪,围着山脚,他把抓到的螃蟹装在书包里,带回家,倒满一盆。他是聪明的惹人喜欢又烦恼的捣蛋王,而我显得安静。

    ⑤这一天,父亲叫我放下书本,跟他去种豆。我也要开始算上个劳力了吗?从那一天开始,母亲吩咐我做一些家务,我在清早洒水扫地,把椅子摆放整齐,然后看着篱笆上初夏时分开出了鲜嫩喇叭花的清晨。之后父亲带我到田边,带我到山上,带我去河边,收割水稻,摆放红薯苗,插秧,一样一样的多了起来。我悻悻然接受了这一切,我做得并不好,但也好像无伤大雅,能应付得过去。事情总会一样一样的多起来,徐徐展开如生活。

    ⑥有一回,我们在山冲里插秧,我母亲让我先回去。回到家,我把煤炉打开,用火钳换煤,把装好水的盆放到炉子上,烧水,量米,煮饭。天黑了,狗的叫声起起落落,天空半明半暗,炊烟里浮起饭菜的芳香,融合了大地上广袤的味道,让人期盼又留恋。我守着炉灶等母亲回来。这些事情,尽管我做过了许多次,可是每一次我都不太熟练,不能利落地完成。每一个步骤我都小心翼翼,没有充分的把握。有时还会手忙脚乱。

    ⑦我是一个手脚笨拙的孩子,想必父母是知道的。我的那些同龄人,在这时候开始展露他们的聪慧与机灵,他们天生那么能干,放牛割草种菜砍柴,样样在行。他们挑着油灯在深夜的水田里扎黄鳝,逮青蛙,放药毒翻渠里的鱼和虾,做一把又一把的弹弓打鸟,我一个都不会。他们还会辨识山上很多种野果,用和大人们同样熟溜的语气谈论庄稼和天气,我却连一些蔬菜都不认识。

    ⑧我也在菜园里种了一厢豆芽,后来我还种过黄瓜。我学着开垦,培土,把几根竹条弯成弓,插在垄的两侧,再覆上薄膜,用泥土压住四角,搭成一个暖棚。我每天去看,度过了难耐的毫无动静的最初几天,啊,它们破土而出了!过了两天,它们发芽了,长高了,像一笼刚长出绒毛的满地打滚的小鸡,又过了一些天,它们长成了水灵灵的亭亭玉立的豆芽,如果不着急把它们掐下,让它们继续生长,就是嫩绿的密密的一厢豆苗,移植到田塍上,长到几个月后,叶子深绿而阔大,枝茎繁多而坚硬,结出长长的豆荚,水煮豆荚,清香弥漫,嚼之鲜甜,之后,它们变圆,变黄,变老。

    ⑨我珍爱亲手种植的豆苗,怀着激动的心情见识了它们全程的生长,每天我都往那儿跑,掩饰不住我的快乐,我的母亲,为我的快乐而快乐,她听我惊叹、欢呼,笑着看我欢喜飞奔的样子。半个月的时光充满了甜蜜的期待。

    ⑩天空无雨,从云朵里反射出光芒。有时候,父亲种豆累了,点起烟来抽。我站在山坡上如一棵小树,目光一亩一亩地伸过去。空山里只剩下我和父亲两个。我看着他把锄头举高又放下,把翻过来的泥土覆到以往的土上。劳动就是这样,树木干燥,风叶闪闪,鸟声如在耳边讲话,像几颗松果落到土里。后来它们长成了参天大树,郁郁葱葱。

    ⑪苍茫的时光逼过来,父亲对一旁束手而立的我说,你先回去吧。我应了一声,飞快下山回家。我穿过静寂的林间小路,蔬菜和大树一一数过,豆苗场越来越远。我知道,它以后还要存在多年。我曾经多少次在这条小路上走过啊。时间是一只鸟,看着你,张开翅膀,飞走了,溅起一蓬轻烟。

    (有删改)

    1. (1) 下表是对文章内容的梳理,请在下面空白处补全有关内容。                                                                                                                                                                          

      我的状态

      我做的事

      我跟父亲走在乡间路上

      忐忑消失,心里愉快

      我数着豆粒,沿着垄沟来回放豆种

      安静发呆

      我只会看云朵,埋头读书

      悻悻然

    2. (2) 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小路蜿蜒而上,虫声隐约而出,几户人家掩映在树丛之下,几片山迎面走来。

    3. (3)  文章第⑧段详细写出种豆的过程,结合上下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深意?
    4. (4) 下面的链接材料选自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棵小桃树》。《种豆》的第4段和第⑦段都运用了和链接材料相同的表现手法,请问两文这样安排各有什么作用呢?

      【链接材料】

      黄昏时候,在窗下坐着,一外望,却看见我的小桃树。它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这些年来,它是怎样长上来的呢?爷爷的花市早不陈列了,花盆一垒一垒地堆在墙根,它却长着。

三、作文(50分)
  • 10.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们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感悟和思考。在本学期的课文《最苦与最乐》中,作者梁启超认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则是人生最大的乐,苦与乐的转换就在一念之间。请你以“苦与乐”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600字以上;②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 11.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A)

    脚好了之后,他敢跑了。这使他非常的痛快,因为别的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地名他很熟习,即使有时候绕点远也没大关系,好在自己有的是力气。拉车的方法,以他干过的那些推,拉,扛,挑的经验来领会,也不算十分难。况且他有他的主意:多留神,少争胜,大概总不会出了毛病。至于讲价争座,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油子们。知道这个短处,他干脆不大到“车口儿”上去;哪里没车,他放在哪里。在这僻静的地点,他可以从容的讲价,而且有时候不肯要价,只说声:“坐上吧,瞧着给!”他的样子是那么诚实,脸上是那么简单可爱,人们好像只好信任他,不敢想这个傻大个子是会敲人的。即使人们疑心,也只能怀疑他是新到城里来的乡下老儿,大概不认识路,所以讲不出价钱来。以至人们问到:“认识呀?”他就又像装傻,又像耍俏的那么一笑,使人们不知怎样才好。

    ……

    祥子喝了一气凉水,然后拿着三十五块很亮的现洋,两个棒子面饼子,穿着将护到胸际的一件破白小褂,要一步迈到城里去!

    (B)

    关在里面的,现在单单剩下我们了。在什么地方呢?我说不上来,甚至也猜不出来。周围一片漆黑,竟黑到这么一种程度:在几分钟后,就是通常在最黑暗的夜间浮来浮去的那种模糊光线,我的眼睛也一点儿没捕捉到。

    尼德·兰对人家对待我们的方式非常愤慨。他尽情地发泄他的愤怒。

    “混蛋!”他喊,“这儿的人待客不亚于喀里多尼亚人!他们只差吃人肉罢了!我才不奇怪呢,不过我要声明,我不会不反抗就让他们吃我!”

    “安静些,尼德·兰好朋友,安静些。”康塞尔平心静气地说,“没到时候,您用不着冒火。我们还没有被放在烤盘里呢!”

    “对,还没有被放在烤盘里,”加本大人答,“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在烤炉里了。这么黑,哼!好在我的宽刃猎刀还带在身边,用得着它的时候,我是会看得清楚的。这些强盗,看他们谁敢先来向我下手……”

    “尼德·兰,您不用发脾气,”我对鱼叉手说,“暴躁没有什么用,只会把事情搞坏了。谁知道有没有人在偷听我们说话呢?我们何不如先设法知道我们是在什么地方。”

    1. (1) (A)选文中的“拿着三十五块很亮的现洋”,他得了这些钱。(B)选文中的“我们”被关进了号潜艇。
    2. (2) 请对选文(A)的“他”和选文(B)的尼·德兰,就文段中的语言描写 , 简要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3. (3) 文段(B)的小说讲述了尼摩船长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在大海中自由航行的神奇故事,情节惊心动魄,请你再列举两个,简要复述情节。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