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永昌期末)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更是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在互联网技术的赋能之下,传统文艺与新型“云端”文艺紧密“牵手”;在媒介融合的加持下,网络文学和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齐头并进;在数字化生态环境的作用下,特殊时刻以艺战“疫”的坚守激起强大力量……当前,文艺与互联网的“联姻”,迸发出强劲的活力,透露出无限的潜能。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活动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网络空间为艺术鉴赏和消费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场域,同时也为文艺创作和评价提供了重要的阵地。“用户生产内容”“人人都是艺术家”唤醒社会各领域的文艺力量,为文艺爱好者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和机会。“互联网十文艺”模式的开放性,为网络文艺创作主体的多元化与全民化提供了可能。不同年龄、职业和地域的个体,都可成为网络文化创作和传播的主体。

    参与者实现圈层突围的同时,网络文艺“受众”的概念也发生变化。传统文艺中的受众是文学作品的读者、影像的观众和音乐的听众,他们作为信息传播和文艺审美的接受者而存在。但网络文艺领域,“受众”被视为“用户”。他们在进行信息读取和艺术审美之外,还参与内容的生产、传播、消费和评价,包括点赞、弹幕互动、直播连麦、众筹影视创作等方式。他们是创作者、参与者,也是消费者、评论者,是“复合型”受众。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传播—接受—反馈”信息接收模式受到系列挑战,传播者和接受者转而趋向双向互动模式。这种改变脱胎于媒介融合的技术赋权,同时又作用于影像的创作理念,更为影像创作主体带来自由的创作空间。比如,时下比较热门的短视频平台,尝试将不同地区、行业、类型和层次的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助推文艺作品与互联网的融合进程,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虚拟成像、全息影像等形式推送作品,以各种展演活动、网络直播、创意工坊等作为传播平台,传递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诉求的文艺作品,彰显文化的整合力和影响力。

    (摘编自欧阳一菲《变的是外部形态,不变的是价值坚守——对当下网络文艺生态的一点观察与思考》)

    材料二:

    每个时代都有与其“时代精神”、文化风尚协调共振的文学艺术,相应地,每个时代也有独具特色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与之相配套。21世纪以来,依托于互联网、数字信息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而急剧融合的网络媒体,为文艺创作、传播和接受的实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当然也对文艺学学科体系与话语范式的建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不过,就科学规范的学术共同体建设和理论话语范式的创新而言,当前的网络文艺学特别是我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文本和接受的理论与批评研究还很不成熟,主要问题表现在理论视野局限、研究方法单一、话语创新不足、研究范式错位、审美定位偏差、遴选机制不灵活、评论生态不健全以及专业研究队伍建设不到位等方面。网络文艺理论学科体系建设的滞后与当前网络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的火热状况之间构成了某种“失位”或不平衡,这是新时代文艺学学科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文艺学是一个指向宽泛的学术概念。从研究范围看,其关注的应该是网络媒体或者更宽泛意义上的新媒体语境之下的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问题,涉及网络文艺的创作、传播、文本阅读及其跨媒介、跨学科、跨专业与跨文化的意义生成语境等研究内容共同构成的“泛问题域”。这种理论研究在本体论层面可以被理解为网络文艺的基本概念辨析、研究范围界定、理论方法创新和批评话语阐释,在现实操作层面则应该是通过网络和新媒体发布、呈现、传播和再生产的文艺理论研究成果。生产机制与功能高度融合、意义传播与转化跨界互动的网络媒体生态,为网络文艺作品的创作、传播、接受与再生产提供了远比传统文艺生产更加丰富多元的阐释前景,当然它也为网络文艺学的学科专业建设和话语范式转型提供了前提条件。

    (摘编自鲍远福《网络文艺学话语范式与学科体系构想》)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今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融互通,既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又拓宽了文艺空间。 B . 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技术,已经全面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 C . 媒介融合的技术赋权带来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向互动,赋予影像创作者最大的自由创作空间。 D . 当前我国网络文艺创作、传播、文本和接受的理论与批评研究还很不成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空间不仅为艺术鉴赏和消费提供自由的空间场域,还为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B . 在“互联网+文艺”模式下,地处偏远地域的中学生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文化创作和传播的主体。 C . 某短视频“用户”因为只观看并点赞他人作品而从未发布过自己的作品,所以不是“复合型”受众。 D . 某地利用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互动,推送作品,因而能传递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诉求的优秀作品。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文艺学范畴的一项是( )
      A . 通常情况下,“语图文一体”“视听触同步”与“技术手段赋义”是网络文艺作品存在的方式。 B . 在新技术和跨媒介的文艺生产中,网络文艺学可借助网络和新媒体来实现所谓的“数字化生存”。 C . 网络文艺学是指向宽泛的学术概念,可从研究范围角度对其进行理论层面和现实操作层面的阐释。 D . 文学、影视、动漫的文本形式、主题内容和思想价值必须依靠读者阅读和影众观看来传播。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的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5) 当前,“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发展迅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现象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