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
  • 1. (2023六下·华安期中) 阅读

    故乡过年(节选)

    ㅤㅤ我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跨进腊月,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对于我们这种焦急的心态,大人们总是发出深沉的感叹,好像他们不但不喜欢过年,而且还惧怕过年。他们的态度,令当时的孩子感到失望和困惑。当然,现在我完全能够理解了。我想,长辈们之所以对过年感慨良多,一是因为过年意味着一笔巨大的开支,而拮据的生活预算里,往往还没有备足这笔钱;二是飞速流逝的时间对他们构成的巨大压力。小孩子可以兴奋地喊:“过了年,我又长大了一岁!”老人则无可奈何地叹息:“唉,又老了一岁。”

    ㅤㅤ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种粮食——其实只需七种,不可缺少的大枣算是配料。据说,新中国成立之前,腊月初入凌晨,富裕的寺庙或者慈善的大户人家,会在街上支起大锅施粥,叫花子和穷人们都可以免费以之果腹。我曾经十分向往这种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铁锅,支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清晨清冷的空气里。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小脸儿冻得通红,鼻尖儿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人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我经常幻想着我就等在领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后来,我在作品中数次描写了想象中的施粥场面,但写出来的远不如想象中的辉煌。

    ㅤㅤ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我们那里也把辞灶日叫作“小年”,过得比较认真。早饭和午饭还是平日里的糙食,晚饭就是一顿饺子。为了等待这顿饺子,我早饭和午饭吃得很少。那时候,我的饭量大得实在是惊人,能吃多少个饺子就不说出来吓人了。

    ㅤㅤ那时候不但没有电视,连电都没有,吃过晚饭后还是先睡觉,睡到三星正晌时被母亲悄悄地叫起来。起来穿,上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地打着战。家堂轴子前的蜡烛已经点燃,火苗颤抖不止,照耀得轴子上的古人面孔闪闪发光,好像活了一样。院子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仿佛有许多的高头大马在黑暗中咀嚼谷草。——如此黑暗的夜再也见不到了,现在的夜不如过去黑了。这是真正的开始过年了。这时候绝对不许高声说话,即便是平日里脾气不好的家长,此时也是柔声细语。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话,因为过年的这一刻,关系到一家人来年的运道。

    ㅤㅤ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我家原来一直包清朝时的铜钱,但包了铜钱的饺子有一股浓烈的铜锈味,无法下咽,等于浪费了一个珍贵的饺子,后来就改用硬币了。现在想起来。那硬币也脏得厉害,当时,我们根本想不到这样奢侈的问题。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孩子们并不在意。有一年,我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儿要了小命。

    ㅤㅤ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食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时光的难留,每过一次年,就好像敲响了一次警钟。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为了孩子。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欢乐的年。

    ㅤㅤ时光实在是令人感到恐慌,日子像流水一样一天天滑了过去。

    1. (1) 下面关于大人对过年感慨良多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过年意味着一笔巨大的开支 B . 平日里总会发出深沉的感叹 C . 时间的飞逝构成巨大的压力 D . 生活拮据,没有准备好该预算
    2. (2) “我”在年夜里吃饺子吃到把胃都撑坏了的原因是(   )。
      A . 饺子太好吃了,舍不得停下 B . 吃到带钱的饺子,很吉利 C . 想吃出归自己所有的硬币 D . 感受那浓烈的铜锈气
    3. (3) 从“往往是一跨进腊月,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中可以体会到“我”当时的心情是(   )。
      A . 焦急不安 B . 焦急期盼 C . 坐立不安 D . 喜爱不舍
    4.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开篇叙写大人们不喜欢甚至惧怕过年的心态,与孩子们形成鲜明对比;又以”我”的理解来说明,与结尾处对现在过年的感慨遥相呼应; B . “仿佛有许多的高头大马在黑暗中咀嚼谷草”,形象地描绘了祭祖的蜡烛的火苗在风中颤抖不止所发出的声音,增添了除夕之夜的神秘氛围。 C . 作者善于借细节表现生活,如包进饺子的铜钱换成硬币,既真实再现年夜风俗的细微变化,也表现出了物质匮乏年代对一个饺子的珍惜之情。 D . 本文围绕故乡旧时的年俗展开对儿时过年记忆的描写,同时穿插着作者对生活与时代变迁的感慨,笔触细腻,语言生动质朴,情感真挚动人。
    5. (5) 你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体会到怎样的思想感情?
    6. (6) 文中对腊月初八的施粥描写得很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