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上·北京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幼年时去见老前辈夏曾佑,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中国古书浩如烟海,怎么读得完?他当时觉得很惊讶,老了才觉得那话有一定道理。文化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结构、有系统的。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那么,那些不依附其他书而为其他书所依附的书,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经典”,应当就是了解这一文化的必读书。

    照这样来看中国古书,那就有头绪了。首先是古代读书人中几乎无人不读的书,研究古代思想和文化的人必须读,不然就不能读懂堆在那上面的无数其他书。这样的书包括《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这十部书若没读过,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的书都无法读,连《西厢记》《牡丹亭》和《红楼梦》里的许多地方也难于体会。再下去,分类区别就比较容易了。史书里面,最少要读《史记》和《资治通鉴》;读文学书,总要先读《文选》,因为它是第一部诗文总集。有这些作基础,和历史、哲学史、文学史之类的“简编”配合起来,就可说是学到诸葛亮“观其大略”的“法门”了。

    若为找资料,作研究,或为了消遣时光,增长知识,书是看不完的;若为了寻求基础文化知识,有创见能独立的书就不多了。有朝一日,单纯资料性的书可以送进计算机去;而计算机“消化”不了的,那就得自己去读。

    (取材于金克木《书读完了》)

    材料二

    什么是经典?刘知畿的《史通》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儒家“经典”有一个基本要求:必须是圣贤写下来的,有人格的品质、学问的品质、智慧的品质。英语当中相当于汉语“经典”的有两个词:“canon”和“classic”。“canon”一开始指的是宗教教规,后来延伸为一般人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最后用来称呼那些千秋万代得以相传的著作。“classic”则是指质量堪称典范且具有持久重要性的作品。这些定义都与中国人所说的“经典”不谋而合。

    英国诗人艾略特在《什么是经典作品》中说,假如有一个词能够充分表明经典的含义的话,那就是“成熟”。这一看法很有创造性,因为经典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而且必须是多方面的成熟。文明本身不成熟,人类就没有足够的材料去总结;文明孕育的心智不成熟,人类自身就无法进行总结;文明使用的语言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表达这样的总结。成熟的心智孵化出深刻的思想,而一流的诗人和思想家又总是对那个时代的语言得心应手,以汉语为例,经典中的很多词语都变成了朗朗上口的成语,一直流传至今。

    可以说,世界各民族精神文化的基石都是他们的经典。比如希腊文明,如果离开神话、悲剧和希腊哲学便是无法想象的;讲中华文化,离开“四书五经”和《老子》《庄子》就无从谈起。同时,经典也是人类对世界及自身理解的高度总结,其普遍性和丰富性使它常常成为超越时代的教诲与训导。最后,有些经典所包含的思想价值或艺术价值还能为全人类所共享和借鉴,通俗地来说就是,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人类的

    (取材于张汝伦《读书与人生》)

    材料三

    经典是常读常新的。爱因斯坦说,他经常会拿出康德的著作来重读。因为每次阅读,经典都会展现出新的深度与广度,这就要求读者是个有思想并懂得不断学习成长的人。如果一个人每次读到的东西都和第一次读到的完全相同,那只能说明这个人停滞不前,缺乏自我更新的活力。

    对于一个懂得阅读的人来说,所有的经典都是他那个时代的经典。只有思想孱弱、缺乏想象力的人才会把《论语》《史记》只看作死气沉沉的古书,也没有一个好学深思者会认为《荷马史诗》只是遥远的传说。面对经典,一代代人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而提出问题就是为经典打开了全新的言说空间,使文本的意义永无穷尽。伴随我们的领悟力以及问题意识的提高,每一部古老的经典都在不断产生新的意义。即使是我们不完全认同的经典也在后人的质询和驳斥中再次成为人类经验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先秦思想家和古希腊哲学家都是我们的“同代人”。

    此外,也不宜把经典作为一个需要我们从外部加以征服的客体来对待,而应该把阅读经典作为丰富我们思想、经验的必然途径,让它最终融入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换句话说,不要把阅读经典当作谋求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阅读本身就是目的。西方人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孔夫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生命通过阅读而完善、丰富、提高,进而融入宇宙天地,其中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取材于张汝伦《读书与人生》)

    1. (1) 下列关于材料一中划线著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即《诗经》,“五经”之一。孔子曾不止一次针对《诗》中的内容与学生进行讨论,认为其有“兴”“观”“群”“怨”等功能,是很好的学习材料。 B . 《孟子》,“四书”之一,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轲的思想观点及政治活动。也是在本书中,孟轲提出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著名论断。 C . 《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为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所作。老子,姓李名耳,亦即韩愈《师说》中“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的老聃。 D . 《庄子》,战国思想家庄周所作,其文风平实而朴拙,又常以寓言故事说理。我们学过的《北冥有鱼》《庖丁解牛》《五石之瓠》均出自其中的《养生主》。
    2. (2) 下列各项对材料一的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读过《易》《书》等十部“必读书”,是读懂韩愈、朱熹、王守仁的书乃至更多古书的前提。 B . 对研究古代文献的人来说,《史记》《资治通鉴》的地位与文学书《文选》的地位是相同的。 C . 历史、哲学史、文学史之类的“简编”虽然不是绝大多数书的基础,但是同样有阅读价值。 D . 如果看书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基础文化知识,那么部分缺乏创见和独立性的书其实不看亦可。
    3.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论语》的描述中不能用来说明其“经典性”的一项是(   )
      A .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是孔子人格境界、思想观念与处世智慧的集中体现。 B .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的语言浅近易懂、辞约义丰,风格雍容和顺、纡缓含蓄。 C . 汉语中许多成语,如任重道远、暴虎冯河等,均能在2000年前的《论语》中找到出处。 D . 书中“忠恕之道”“为政以德”等理念,对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4. (4) 结合你的名著阅读经验,为划线的观点补充一个实例并简要分析(《论语》除外)。
    5. (5) 请根据文意,为材料三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0字。
    6. (6) 为什么今天仍有阅读经典的必要?请联系三则材料,分条概括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