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
  • 1. (2022九上·海淀期中)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凝结。

    材料一  1792年的寒冬,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工兵上尉鲁日 ·德 · 李尔满怀爱国热情,写出了 一首能鼓舞人民斗志的歌曲《莱菌军团战歌》。两个月后,普鲁士、奥地利联军攻入法国,法国 各地纷纷招募新兵,开赴巴黎,抗击外敌入侵。法国的城市马赛迅速组织起一支500人的结盟军 向巴黎进发, 一名医生将《莱茵军团战歌》推荐给马赛军。很快,这首歌就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 巷。由于是马赛人带来的这首歌,所以这首歌改名为《马赛曲》。1795年《马赛曲》被确立为法国国歌。

    材料二  19世纪20年代,英格兰的布罗德伍德公司每年生产

    的钢琴超过1400台。大批量工业化生产使钢琴能够进入中产阶级的百姓家中。这一时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财富的增加导致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去听一场音乐会或者看歌剧成了当时人们的休闲选择。

    匈牙利著名钢琴家李斯特(1811— 1886),将钢琴的技巧发展

    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被称为“钢琴之王”。1837—1847年间,他在欧洲各国开展钢琴巡演,所 到之处无不风靡,观众为之疯狂,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李斯特狂热”。

    ——摘编自王卓凯《工业革命与欧洲近代钢琴艺术的发展》

    材料三  某班级团支部想策划一期有关《国际歌》的宣传活动,他们查找到以下资料:

    序号

    资料

    鲍狄埃出身于法国巴黎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他是巴黎公社的成员,参加了保卫公 社的浴血战斗。1871年,公社失败以后,他怀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对共产主义的 坚定信念,写出了《国际歌》的歌词。

    1888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狄盖特在法国工人党纪念鲍狄埃的活动中读到《国际歌》 的歌词,连夜为它谱写了曲子。

    1902年,柯茨将《国际歌》译为俄文,《国际歌》曾作为苏联国歌和其他工人党的党 歌 。

    1923年6月,《新青年》发表由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歌词。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各项议程后,高唱《国际歌》。时 至今日,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都在《国际歌》的旋律中闭幕。

    《国际歌》形象地阐释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劳动 群众创造的,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劳动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也是社会的主人;劳动 群众要解放和发展,除了历史发展规律使然,还有劳动群众自己的觉悟和斗争。《国 际歌》正是无产者的歌。

    列宁曾写道:“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 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个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着  《国际歌》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马赛曲》创作的背景。《马赛曲》为什么会被确立为法国国歌?
    2. (2) 依据材料二,分析“李斯特狂热”现象形成的原因。
    3. (3) 请依据以下表格要求对上述资料进行整理。(表格空白处填写主题名称或主题对应 的资料序号,序号多选或错选不得分)

      主题1

      主题2

      主题3

      《国际歌》的创作

      《国际歌》的流传

      ⑥⑦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历史中的音乐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