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高二下·慈溪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金华道情发源于金华义乌市,形成约在清乾隆年间,道光至光绪年间开始流行于浙江金华地区以及周边的衢州、丽水等市县。因各地语言有别,当地听众往往把艺人们所唱的道情冠以当地名称,可见金华道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浙江省五大地方曲种之一。金华道情的艺人大多为盲人或半盲人。金华道情的传统曲目分“摊头”和“正本”(短篇和中长篇)两类。摊头类似弹词的开篇,多在正本前加唱,其篇幅较短,正本是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有说有唱,短则一场唱完,多则三四场,每场约二至四小时。金华道情正本曲目有四百多个,有的移植、改编自传统戏曲,有的根据其他曲种改编,还有一部分则是根据发生在金华地区的真人真事编成的,故金华道情又叫“唱新闻”。2008年金华道情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摘编自高燕编著《金华民俗文化读本》)

    材料二:

    金华道情的道具是渔鼓和简板。渔鼓是毛竹制成的筒状器物,中间打通,一头绷上猪油皮,套上布环,将猪油皮绷紧,用手指轻轻弹击于绷紧的猪油皮上,能发出“嘭嘭”的声音;简板是用剖开的竹子做的两条毛竹片,主要配以节奏,使演唱更具韵味。传统的金华道情表演形式为一人采用当地方音,怀抱渔鼓,手持简板,自行伴奏说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唱句多为七字句,通俗易懂。演唱时艺人唱一段加几句说白,配上简单的动作,即所谓“艺人一台戏,演文演武我自己”。尽管金华道情曲调仅有一个基本调,即“道情调”,但演唱者根据内容、情绪的需要,有“平调”“悲调”“哭调”等多种唱腔,并按节奏分有紧板、中板、慢板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金华道情在唱腔上锐意改革,出现了把金华民歌、婺剧音乐融合进道情的新派唱法,以轻松欢快的方式代替了沉闷哀怨的基调,使古朴的金华道情更加优美动听。同时,又开发了“群唱”形式,由五人组合坐唱,使古老的道情焕发了新的魅力。

    (摘编自《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材料三:

    金华道情铿锵悦耳,很少有一种曲艺形式能像金华道情这样,有几百个曲目,其故事很多都源于金华民众的生活经历,取材于发生在金华的社会新闻。金华道情是下里巴人,在渔鼓和简板的热闹声里,金华道情谴责邪恶,劝人为善;金华道情始终以大团圆结局,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一种生活的信念和期盼。这些口头文学作品是金华宝贵的文化遗产。金华道情至今还保留着古老原始的演唱形式,由于演唱者大多是不识字的文盲,主要活动在农村,缺乏交流和借鉴,容易停滞不前。再加上民间艺人和受众人数的逐年减少,金华道情前景不容乐观。

    (摘编自李骅《金华道情漫谈》)

    1. (1) 下列对材料中“金华道情”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金华道情是浙江省最有名的地方曲种,发源地是金华义乌市,大约在清乾隆年间形成,道光至光绪年间开始在金华及周边市县广为流行。 B . 每一支金华道情的传统曲目均由“摊头”和“正本”两部分构成,前者篇幅较短,后者篇幅较长,故事完整,有头有尾,有说有唱。 C . 传统的金华道情表演形式为一个人怀抱渔鼓,手持简板,自己为自己的说唱伴奏,而说唱则采用当地方音,以唱为主,偶尔配以说白。 D . 作为一种雅俗相间的说唱艺术,金华道情具有普世的价值,它谴责邪恶,劝人为善,又以大团圆结局,给底层民众以生活的信念和期盼。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金华道情正本曲目非常多,这些曲目的来源不一,既有对传统戏曲、其他地方曲种的改编,也有对本土真人真事的编创。 B . 金华道情的道具极为简单易制,只需渔鼓和简板,两者均由毛竹做成,用它们为道情演唱作伴奏,可使演唱更有韵味。 C .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金华道情发生了一场唱腔改革,新派唱法融合了金华民歌、婺剧音乐的元素,取代了传统的道情唱法。 D . 金华道情曲调只有一个“道情调”,但唱腔多变,可“平调”,可“悲调”,可“哭调”;也可伴有紧板、中板、慢板等多种节奏。
    3. (3) 作为国家级“非遗”的金华道情,目前发展前景堪忧,请你根据上述材料,提两条对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