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

更新时间:2018-03-19 浏览次数:335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16高二下·石家庄期末) “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 . 联合国大会 B . 日内瓦会议 C . 万隆会议 D . 开罗会议
  • 2. (2016高三上·嘉峪关模拟) 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

    A . 参加日内瓦会议 B . 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 中美缓和 D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3. (2018高三上·大连期末) 1944年9月,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会议上,中共正式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引起强烈反响,获得中外舆论的广泛支持。中共的这一主张(  )
    A . 旨在维护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 B . 导致民族统一战线出现裂痕 C . 有利于民主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D . 是对国民党片面抗战的回应
  • 4. (2018高三上·肇庆模拟) 据统计,1949年至1957年,全国城市人口由5765万增加到9949万,增加了72.58%;农村人口则由48402万增加到54704万,仅增加了13.02%。这一时期人口增长不平衡,主要是因为(  )
    A . 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B . 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影响 C .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 .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
  • 5. (2017高三上·曲靖月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与上述条文出自的法律文件相关的是(    )
    A . 建国初期起到治国安邦总章程作用 B .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 . 实行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D .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6. (2017高二上·武邑开学考) 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冷静而现实地写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材料表明(    )
    A . 美国已丧失了经济大国的地位 B .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 中国是美国主要的竞争对手 D . 美国应该承认中国的地位
  • 7. (2017高三上·滨州开学考) 中国50年代联合苏联实行“一边倒”,60年代实行反帝反修两条线,70年代坚持“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90年代确立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新世纪则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拓展总体外交。外交战略调整的历程说明我国外交(    )
    A . 以意识形态为转移 B . 受到美苏两国支配 C . 与时俱进灵活多变 D . 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 8. 1950年英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0年,中英两国互换大使的问题被再度提上议程,1972年3月中英两国正式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英国(    )

    A . 追随美国而不断调整外交政策 B . 对华外交采取灵活务实的策略 C . 冷战思维下帝国主义的傲慢 D . 外交政策受制于中国的“一边倒”
  • 9. (2017高三上·海淀期末)

    下图反映的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手持的小旗子和穿的夹克。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 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 . 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C . 海峡两岸接受“一国两制”构想 D . 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 10. (2017高三上·海淀期末) 1980年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为此

    A . 全国各地开始实行普选人大代表制度 B . 中共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 C . 人民政协完成参政议政的职能转换 D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 11. (2016·湛江模拟) 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以“反对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在全世界,特别在亚太地区煽动反华,指责中国“输出革命”。中国政府最能戳穿这一言论的是(  )

    A .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 组织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 C . 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以大国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
  • 12. (2016高三下·泰安模拟) 1955年万隆会议制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可知会议议题侧重于(     )

    A .  去殖民化 B . 政治中立 C . 经济独立 D . 区域集团化
  • 13. (2016·甘肃模拟) 据统计,1953年6月30日24时的全国人口总数是601912371人。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全面的普查所得到的准确的人口数字。此次人口普查的直接作用是(    )

    A . 作为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依据 B . 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 C . 作为实行三大改造的依据 D . 作为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据
  • 14. (2017高一下·潮南月考)

    关于下面两幅图的历史信息叙述完全错误的一组是(   )

    ①都在冷战背景下召开

    ②都有亚非拉国家参与

    ③都强调在“和平共处原则”下发展国际关系

    ④都主张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外交政策
    ⑤在两次会议上,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增进了解,发展了关系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⑤ C . ③④⑤ D . ②④⑤
  • 15. (2017·淄博模拟) 20世纪60年代末,美军在越南的数量逐渐减少,苏联加紧在亚洲部署常规部队和核力量,美国公开宣布不参与苏联强压中国的图谋。上述现象导致(    )

    A . 国际局势趋于紧张 B . 美苏激烈争夺亚洲 C . 国际格局重大变化 D . 中美关系逐步改善
  • 16.

    下列对三幅图片展现的共同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上海合作组织  金砖国家峰会

    A . 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 . 中国奉行友好结盟和平外交政策 C . 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D . 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
  • 17. (2017·湛江模拟) 1973年,根据周恩来指示,国家计委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内,从国外进口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与单机,价值43亿美元。在当时被称为“四三方案”。这一方案(    )

    A . 属于“文化大革命”促进经济的体现 B . 说明领导人有了对外开放的初步设想 C . 是各级干部群众抵制左”倾的结果 D . 说明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
  • 18. (2017·顺德模拟) 1971年6月,尼克松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的看法。为了适应新的世界形势,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关于他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不能自拔 B . 美国国内的各种危机在逐渐加深 C . 中国成为多极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D . 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
  • 19. 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   )

    A . 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 . 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 . 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 . 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 20.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2005年12月24日,大陆原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逝世。中国国民党领导人马英九认为:“‘汪辜会谈(1993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领导人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 “汪辜会谈”促使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B . “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C . “九二会谈”使海峡两岸对“一国两制”形成广泛认同 D . “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通邮、通商、通航的实现
  • 21. 刘少奇在某报告中指出:“从一九五三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报告中“前进一步”的结果是(       )

    A . 建立政协制度 B . 制定一部宪法 C . 完成三大改造 D . 实现工业化
  • 22.

    小明有一天在家里的书柜里发现了一张《大公报》的残片,如下图,上方出版时间仅剩月份和日期能看清楚,而年份则残缺,请你推断该报纸残片大概出版于那个时间段(   )

    A . 20世纪五十年代初 B . 20世纪五十年代末期 C . 20世纪六十年代 D . 20世纪七十年代
  • 23.

    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 . 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B . 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 . 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D . 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二、材料分析题
  • 24. (2017高三上·东台月考) 新中国外交秉承“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外交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为了促进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并便利两国人民互相朝圣和往来起见,双方同意基于(一)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二)互不侵犯、(三)互不干涉内政、(四)平等互惠、(五)和平共处的原则,缔结本协定。

    ——1954年《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材料二:(周恩来总理在访问亚非十三国时提出)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时候,严格遵守以下原则(节选):第二,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第四,中国政府对外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国对中国的依赖,而是帮助受援国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经济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1964年《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

    材料三:从“上海精神”到“丝绸之路精神”,中国的主张一脉相承:“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我们愿同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为建设和谐地区作出不懈努力。”

    ——2013年《记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有何新发展。
    2.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举措为例,论证“新中国走一条义利兼顾的外交道路”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 25. (2017高三上·赣州开学考) 70年前,联合国这一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建立,开启了人类合作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逢之歌

    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宪章》接受各国代表的签字认可。按照四个邀请国英文字母的顺序,中国是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的国家。董必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唯一代表,郑重地在文件上签字。签字仪式结束,根据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相逢之歌》填词而成的《联合国之歌》在会场上响起!“奋起解除我国的束缚,在黑暗压迫下,人民怒吼声如雷鸣,如光阴流水般无情。太阳必然迎着清晨,江河自然流入海洋。人类新世纪已经来临,我子孙多自由光荣。”《联合国之歌》的名字原来是“相逢”!我们的国家,今天才与世界各国相逢么?!藿必武静静地思考着……

    ——黎风《联合国里大决策内幕揭秘》

    材料二:重返之旅

    1950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第五届联大否决了苏联和印度分别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1951年,美国操纵第六届联大否决了苏联等国代表提出的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问题列入联大议程的提案,并通过了“延期审议”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议。1961年,第16届联大决定将中国代表权问题列入联大议程。这是对美国为阻挠恢复新中国合法权利而设置的重重障碍的重大突破。1971年7月,美国仍然继续阻挠联合国正确解决中国代表权问题。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1976次全体会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2758号决议。1971年11月15日上午10时,风度翩翩的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正式参加第26届联大会议。他不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与文采,更体现了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风度和气质,使新中国代表团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完成了在联大的首次“亮相”。

    ——《羊城晚报》

    材料三:维和之美

    1988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1990年4月,中国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5名军事观察员。1992年4月,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执行任务。……25年来,中国军队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忠实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无论在战火纷飞的马里,还是疾病肆虐的刚果(金);无论在炎热无比的苏丹,还是险情重重的黎巴嫩,处处活跃着中国维和军人的身影。据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宣统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军队累计派出维和官兵30178人,先后有10名官兵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献出宝贵生命。中国维和官兵新建、修复1.1万余公里道路和300多座桥梁,排除地雷及各类未爆炸物9400余枚;接诊病人14.9万多人次;运送各类物资器材110万吨,运输总里程12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00圈。

    ——人民网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们的国家,今天才与世界各国相逢”的理解。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曲折历程反映了世界格局怎样的变化?分析新中国代表团在联大首次完美“亮相”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对此,你有何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