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

更新时间:2018-03-19 浏览次数:316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18高三上·烟台期末) 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说明当时(  )
    A . 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B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 C . 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D . 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
  • 2. (2018高三上·黄冈期末) 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说到:“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廿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廿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指俄国二月革命 B . 新文化运动的价值所在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C . 俄国革命道路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 . 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 3. (2018高三上·武威期末)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
    A . 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B . 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 . 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 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 4. (2017高三上·林芝月考) 观察漫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 . 该漫画描绘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C . 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D . 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 5. (2017高三上·黄陵月考) 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下列与“思想自由之明效”一致的是(    )

    ①百家争鸣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②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

    ③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百家争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6. (2017高三上·济南月考) 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    )
    A . 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 . 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 . 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 . 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 7. (2017高三上·遂溪月考) “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他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把它们纳入儒家总的解释之中。由于他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都要多。”这段话适宜于评价(    )
    A . 李鸿章和中体西用 B . 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 C . 胡适和新文化运动 D . 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 8. (2017高二上·阜宁月考) 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人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现象(    )
    A .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未传人中国 B . 体现出国民崇洋媚外心态 C .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D . 说明了政府倡导思想自由
  • 9. (2017高二下·包头期中) 1919年,胡适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这有助于(    )
    A .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 . 抵制尊孔复古逆流 C . 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D . 提升国人文化素养
  • 10. (2017高二下·莆田期中) 《中华文明史》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对“兼收众长”理解正确的是(    )

    A . 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 B . 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C .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 D . 创立革命政党以求实现“民有、民治、民享”
  • 11. (2017高二下·莆田期中) 1896年,梁启超提出“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有道之”;同时期的谭嗣同也认为“西法之博大精深,周密微旨,按之《周礼》,往往而合”。据此可知,梁、谭二人(    )

    A . 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B . 主张利用改革来肯定传统文化 C . 仍未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 D . 主张利用传统文化来进行改革
  • 12. (2016·广元模拟)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 .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13. (2016高三下·临沂模拟) 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先后撰成张骞、班超、赵武灵王、郑和等人的小传;1904年,又采集春秋战国到汉初这段时间中,“我先民之武德,足为后世子孙模范者”凡七十八人,编纂成《中国之武十道》一书,作为学校的教科书。梁启超的主要目的是(    )

    A . 发展教育事业 B . 臧否历史人物 C . 提倡民族革命 D . 宣扬民族主义
  • 14. (2017·淮北模拟) 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要实行(    )

    A . 民族主义 B . 民权主义 C . 民生主义 D . 新三民主义
  • 15. (2017·惠州模拟) 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    )

    A . 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B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 D . 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
  • 16. (2017高三上·全州月考) 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嵩焘辞职。这说明

    A . 道德绑架开始成为有效的攻击手段(   ) B . 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 C . 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诟病 D . 部分官员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 17. (2017高三上·泰州月考) 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

    A .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B . 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C . 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二民土义,指导辛亥革命 D . 中国共产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 18. (2015高二上·双流期中) 胡适认为:“我们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这反映了(    )

    A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新文化运动彻底失败 C . 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 . 中西文化融合日益加强
  • 19.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
    A . 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B . 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C . 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D . 颂扬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
  • 20. 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时旁听了英国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而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这表明李鸿章(    )
    A . 反对政治变革、出卖国家主权 B . 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认识 C . 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已等同维新派 D . 政治观点与外交理念在当时中国是最先进的
  • 21.

    下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A . 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B . 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C . 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D . 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 22. (2020高二上·钦州月考)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 .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 .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 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 23. (2017高二上·齐齐哈尔期中) 新文化运动前期,文学家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走文字字母化的道路,这一主张(    )
    A . 是西方科学思想的直接反映 B . 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继续 C . 代表了中国文字发展的方向 D . 表现了绝对主义的认识倾向
二、材料分析题
  • 24. (2018高三上·武威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25. (2016·南通模拟) 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其故何由?盖中国之制器也,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同治朝筹办洋务始末》卷二五

    材料二: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戊戌维新勃起于甲午战败之后。实由同、光变法运动孕育发展而成。然青出于蓝,后来居上。……至戊戌则兼欲师用西洋之政教。盖西学传播,得译书、留学、报馆、学校之助而渐深入普及。当时士大夫之世界知识既较丰于同治诸公,其政治思想亦更合乎近代之标准。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分析李鸿章认为中国“火器万不能及”的原因,概括他提出的自强主张。

    2. (2) 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 (3)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 26. (2018高二上·射洪期末) 一个世纪以来,民族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从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核心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大变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被设想为由平等的成员组成的主权共同体,在一个又一个的欧洲国家里,封建的“等级社会”相继被以世俗、平等为原则并宣称人民主权的社会所取代,这些社会被重新界定和重新建构成民族国家。

    ——美•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是建立在“华夷之辨”的族群认识论基础之上,在方法论上常常表现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夷夏大防”式的狭隘的种族主义。到了近代,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也带来了西方的民族主义,它直接促使中国民族观念的近代化。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追求国家民族独立,摆脱帝国主义压迫,走繁荣富强道路的指导思想。从完整意义上说,它包括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清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人们越来越自觉地将注意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力求在市场经济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

    ——姜义华著《现代性:中国重撰》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原则。
    2. (2) 根据材料二的视角,你认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何不足?根据上述材料,概述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