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届广西区桂林市全州县高级中学高三11月段考历史试卷 ...

更新时间:2017-02-20 浏览次数:4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b >选择题</b>
  • 1. 尽管理学从北宋中叶便登上了思想舞台,但对政界的影响并不大,可以说有宋一代,理学一直受到朝廷的压抑。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在于(   )

    A . 理学不为封建统治服务理学并未形成系统 B . 统治者深受佛道的影响 C . 理学提倡格正君心 D . 理学提倡格正君心,对君主权力形成一定的制约
  • 2. 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强大的中央官僚机构,下面是庞大的社会底层农民,但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客观上有利于(   )

    A . 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B . 促进小农经济稳定发展 C . 儒学维系统治秩序 D . 防止社会两极分化
  • 3. 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   )

    A . 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B . 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 C . 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 D . 内阁辅臣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
  • 4. 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例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溯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踌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元朝的这一做法(   )

    A . 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 B . 肥瘠搭配,便于农也生产的管理和发展 C . 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 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
  • 5.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一书中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 .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B .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 .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6.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

    A . 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 B . 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 . 导致丝绸之路的受阻 D . 加剧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 7. 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道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这种情况一直廷续到明清。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 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 B . 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 C .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 . 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 8. 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说“人肉治羸疾”,中唐以后割股疗亲成为普遍现象。孝子们割股千年,清代的《江南通志》记载了2000多个受到朝廷旌表的孝子,其中有过割肉(含割肝,剜眼等)疗亲行为的多达500个以上。导致材料所述孝子行孝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影响 B . 儒家思想尊崇孝 C . 政府、社会鼓励 D . “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推动
  • 9.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绘画艺术追求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一艺术追求体现的思想源于

    A . 儒家 B . 道家 C . 法家 D . 墨家
  • 10. 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

    A . 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 . 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 . 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 . 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 11.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倘遇有交沙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请华官共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籍此条款内容,英国获得了下列哪项特权(   )

    A . 协定关税 B . 领事裁判权 C .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 永久居住权
  • 12.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面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成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中国乃不国矣。”材料中的“是役”指(   )

    A . 甲午中日战争 B . 抗日战争 C . 八国联军侵华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3. 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   )

    A . 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战略策略 B . 揭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C . 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 D . 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 14. 1937年8月,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在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成立大会陈词:“我们要保全国家的完整,保护民族的生命,应该尽人人的力量,来抵抗敌人的侵略。我们妇女也是国民一分子……打仗的时候男子要上前线杀敌,后方工作是我们的责任”,宋美龄意在强调(   )

    A . 争取国家胜利是公民的基本责任 B . 前线杀敌和后方工作同是胜利保障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存在的重要性 D . 男子妇女均享有同等的权利和责任
  • 15.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抗日战争期间中间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实现了三级跳。第一级是1942年中国参与发表《联合国家宣言》,第二级是1943年中国参加开罗会议,第三级是1945年中国(   )

    A . 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成为缔约国 B . 派远征军入缅作战 C . 参与创建联合国,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D . 参加远东军事法庭,对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
  • 16. 下表是1893~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单位:%)从表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大工具

    原料

    器材、半制成品等

    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1893

    0.6

    7.8

    13.0

    78.6

    1903

    0.7

    14.0

    22.3

    62.7

    1910

    1.5

    0.1

    16.0

    17.0

    65.4

    A . 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 西方列强疯狂掠夺中国原材料 C . 中国的对外贸易逆差越来越大 D . 中国国内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 17. 1929年,三家上海影戏公司合并成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开展“国片复兴运动”,很快与老牌的电影公司“明星”“天一”形成鼎足之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中国电影业(   )

    A . 在旧中国以联合发展为主 B . 其发展应与社会需要相适应 C . 突出功能在于引导社会舆论 D . 已经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
  • 18. 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嵩焘辞职。这说明

    A . 道德绑架开始成为有效的攻击手段(   ) B . 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 C . 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诟病 D . 部分官员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 19.

    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据材料信息可知(   )

    A . 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增速 B .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波动增大 C .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 D . 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稳定
  • 20.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美国感到“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认为,“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材料说明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

    A . 得到了美国大力援助 B . 打破了美国单极世界 C . 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D . 实践了“科教兴国”战略
  • 21. (2017高三上·衡阳月考)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

    A . 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 . 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 . 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 D . 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 22. 孟德斯鸠曾断言,共和国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式国家,一旦国土面积扩大、统治疆域过广,要实施有效治理,国家形态必然从共和走向帝制。其历史依据可能是(   )

    A . 古代雅典民主制度经验 B . 美国联邦共和国的实践 C . 英国君主制的变迁 D . 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变革
  • 23. 托克维尔说:“小国有自由,大国有力量。十三个州就是一个小国,现在要让渡权力建立起一个大国,如何设计中央和各州的纵向分权机制,以使国家兼具有自由和力量?”美国开国元勋们的做法是推行(   )

    A . 邦联制 B . 联邦制 C . 共和制 D . 三权分立
  • 24. (2016高二上·上高月考) 为重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943年英国推出“凯恩斯计划”,指出拥护自由贸易的前提是必须强制顺差国花掉顺差余额;美国推出“怀特计划”,认为捍卫自由贸易的目的是允许顺差国积累债权。这表明英美两国(   )

    A . 激烈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    B . 在经济实力上仍不相上下 C . 阻碍了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 . 都在否定自由贸易的准则
二、<b >材料分析题</b>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法国和西德为首的欧洲核心国家开启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灿烂的风景,欧洲联合自强结出初步硕果。在法德塑造欧共体时,英国一直是“观望者”。后来,英国的态度开始由观望转向融入,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整理自:2011年10月人民网

    材料二

    英国加入欧盟的历史,就是一部漫长、复杂、痛苦、犹疑和患得患失的历史。英国身处欧洲,却不认为自己属于欧洲,其经济规模排名欧盟第二,但不属于申根区、欧元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疑欧派”的观点是:加入欧盟,英国人根本没有得到益处。英国纳悦人每年要拿出GDP的2%交给欧盟,而欧盟事务长期以来受德国和法国控制,英国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随着近几年欧洲一体化的加深欧盟的胃口越来越大,对成员国的外交、军事、财政、金融,甚至连能源都要插手,这在英国看来是绝对不能忍受的“耻辱”,近年来随着欧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23日举行的英国与欧盟关系的全民公民公投中,最终决定退出欧盟。

    ——整理自《环球时报》

    材料三

    欧委会主席容克坦承,欧盟当前“不够欧洲”、“不够统一”。总体看,德国在各领域“领头羊”地位进一步巩固;法意等大国既合作制衡;英国威胁“退欧”谋求利益最大化;南北欧洲、新老欧洲裂痕加深,利益折冲与博弈加剧。尤其是在希债、难民和恐袭等危机面前,成员国之间、机构和成员国之间利益纷争,立场分化,矛盾加剧,民众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上升,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严重挑战;本轮希腊债务危机跌宕起伏,希腊一度面临“退欧”风险,虽最终就改革换救助达成协议,但危机暴露了欧盟有统一货币而无统一财政的结构性缺陷,谈判中,德、芬、荷等国立场强硬,法、意、西等国较为缓和,凸显欧盟内部在发展理念和具体经济政策上的分歧。

    ——《“困与进”:欧盟一体化何去何从》《当代世界》2016年3月刊)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主动融入欧洲共同体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一直存在“脱欧”倾向并最终“脱欧“的主要因素。

    3. (3) 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欧盟一体化有哪些阻力。

  • 2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主要法律法规(节选)

    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宪法颁布

    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法院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国籍法;1982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前

    修改1982年宪法;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定,涉外经济合同法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诉讼法……

    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前

    1982年宪法第二次重要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票据法、广告法、拍卖法等;对外贸易法;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

    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召开前

    第三次修宪;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

    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种趋势。依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种趋势并分析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

  •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1958年直到文革时期,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严加限制。文革结束后几年,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政策。比如,允许城市职工在农村的年迈父母、病残或家庭有困难的下乡只是青年等“农转非”。1984年,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集镇务工、经商,他们迫切要求解决集镇落户问题。1984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准予在集镇落户。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步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1997年全国各类流动人口达1.1亿。1998年7月,国务院对户口管理作了“四项改革”:对要求随父母在城市落户的未成年人、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的公民、在城市投资及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直系亲属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均可准予在城市落户。

    ——摘编自李平《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等

    1. (1) 根据材料概况“文革”前后我国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变化的体制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新时期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调整的积极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