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3学年联考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20 浏览次数: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路径有许多不同点,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我们试设想西方文学中没有荷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和拉辛诸人,或是设想歌德没有写过《浮士德》,莎士比亚只作过一些十四行体诗,就可以见出史诗和悲剧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了。中国恰是一个没有荷马和悲剧三杰的希腊,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

    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又为神话的艺术化。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西方史诗所写的恰不外“怪力乱神”四个字,在儒家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

    西方悲剧不外两种:一种描写人与命运的挣扎,一种描写个人内心的挣扎。没有人与神的冲突,便没有希腊悲剧;没有内心中两种不同的情绪或理解的冲突,便没有近代悲剧。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他们的处世方法。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剧的精神不合,因为它把冲突和挣扎都避免了。

    西方所崇拜的英雄为希腊的阿喀琉斯、拉丁民族的查理大帝和罗兰、日耳曼民族的西格弗里和贝奥武甫,他们都是气盖一世的伟男子,具有扛鼎搏虎的膂力,一生全在困苦艰难中过活,打过无数的胜仗,杀过无数的猛兽,如果没有他们,全民族就要灭亡。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大半都是在“土阶茅茨”之中的“端冕垂裳而天下治”的君主,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

    中西的人生理想所以有这种分别,也和社会开化的早晚有关。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只是“无为而治”的“太平天子”。西方民族在文学初露萌芽时代,还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是“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的战士。这种人生理想的差异在文学上也留下很深刻的影响。史诗和悲剧都必有动作,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才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主角必定为慷慨激昂的英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中国“无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

    (摘编自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材料二: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但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

    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

    故事与雏形的歌舞剧,北宋以前在中国本土不是没有,但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对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不是教诲的寓言,就是纪实的历史,我们从未养成单纯的为故事而讲故事、听故事的兴趣。故事本是民间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低级的。正如从故事发展出来的小说、戏剧,其本质是平民的,诗的本质是贵族的,要晓得它们之间距离很大,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所以我们的文学传统既是诗,就不但是非小说、戏剧的,而且推到极端,可能还是反小说、戏剧的。若非宗教势力带进来那点新鲜刺激,而且自己的歌实在也唱到无可再唱的了,我们可能还继续产生些《韩非·说储》,或《燕丹子》一类的故事和《九歌》一类的雏形歌舞剧。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

    (摘编自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1.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没有悲剧,是因为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且中国人容易妥协,避免了冲突和挣扎。 B . 不同的社会,需求不同。西方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时,需要阿喀琉斯那样的英雄,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 C . 西方崇拜的英雄最宜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这类英雄可以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从而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 D . 小说、戏剧作为新的异国形式闯进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中国抒情诗即便盛极一时,最终也必定会归于衰谢。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诗”的概念不尽相同,前者包括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后者特指抒情诗,相当于材料一的“中国诗”。 B . “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意思是说杜甫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但是杜甫只偏向抒情诗,而无戏剧。 C . 在儒家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是因为与西方相比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脚踏实地地过着成人的生活。 D . “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中的“恨”字突出了诗与小说、戏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对立,即诗有可能是反小说、戏剧的。
    3. (3) 闻一多认为,北宋以前故事在中国本土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下列选项对名篇的分析正确且支持闻一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庖丁解牛》和《齐桓晋文之事》都为教诲的寓言,不是故事。 B . 《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故事曲折生动,为纪实的历史。 C . 《窦娥冤》是元杂剧,《雷雨》和《茶馆》是现代戏剧,均非故事。 D . 《促织》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小说,不是单纯的故事。
    4. (4) 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二人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 (5) 材料一在论证“长篇诗在中国不发达”这一观点时,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影剧本《长津湖》(有删减)

    [浙江湖州,渔火点点,橹声咿呀,一片宁静祥和。水乡船上,伍千里抱伍百里骨灰上]

    千里:(下跪磕头)爹,妈,我没有把老大照顾好。

    伍妈:(祭奠)老大,吃吧。(夹菜给千里)老二,你也吃。(抹泪)

    伍爸:你在队伍,给人家弄啥?(答:当连长)管多少人?

    千里:150多号人。

    伍爸:那是大官啊!

    千里:嗯,大官,大官!(端一碗酒敬酒)我听下河滩的陈跛子说,政府给咱分了两亩三分地?四七年,我们打蒙阴,我在那儿看见一房子,硬山搁顶,两进院,那檐子底下,能住五窝燕子。咱家世世代代,在这水上漂着,等把那房子盖起来,看这十里八乡咋看咱家!(说完数钱,给母亲)妈,这是我津贴,咱明年二月二开工,立冬就能完活。等我再回来,给老三好好说个媳妇。

    伍妈:(哽咽)你还要走啊?还要打仗?

    千里:(安慰)妈,不打仗了,没仗打了!

    (晚上,伍千里躺在船上。)

    万里:(戳戳伍千里)拿枪给我看看,看看!

    千里:(把枪卸了弹夹递给万里)别拿枪指人(抢回来)!叫你别拿枪指人。

    (岸上有骑兵高喊: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全体都有。连长伍千里,有紧急军令,停止探家,天亮归队!伍千里大声回答“是!”转身)

    万里:哥——哥——

    千里:(看到父母无言的脸)……立春就回来。

    父母:好。

    千里:回来给你们盖房子。(转向万里笑笑,回头走了)

    万里:(跟上)我要跟你打仗去。

    千里:(转头看看他)大哥说,我们俩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捏万里的脸)包子,等我回来。回头见。

    [伍万里偷偷入伍,入七连。去往朝鲜火车上。]

    千里:(对雷睢生)那个新兵归炮排,待会儿登记入册。

    雷睢生:(收刀)不要,我这儿不缺人。

    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您教教他。

    雷睢生:这仗就要打起来了,我怎么教啊?

    千里:您怎么教我的就怎么教他,(低声)教他怎么活下去,哥。(看万里)你跟着雷班长。

    万里:(车厢里,对老兵)看什么看啊?

    余从戎:(吐出瓜子皮,喷笑)大闺女啊?还怕看?

    雷睢生:为啥要当兵啊?

    万里: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

    雷睢生:(嗤之以鼻)这是什么话?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

    万里:(思考一下)——什么时候发我的枪啊?

    雷睢生:想要枪啊?战场上自己缴去。(问大家)是不是?(众人齐答:是)

    (余从戎捏着万里的领口推搡,挑衅地笑,看到万里生气,“哟”的一声转身就跑,万里追打他)

    ……

    雷睢生:他不识逗,差不多就行了。

    余从戎:来呀,瓜娃子,我给你介绍一下,我叫余从戎,第七穿插连一排长。(抽个空扑到万里身上)服不服?

    雷睢生:(万里甩掉他,去抢地上的枪,雷一脚踩着)不行!不许抄家伙!自己丢的人,自己挣回来,啊?

    余从戎:再介绍一下这位,炮排排长。

    雷睢生:(抱着手)我姓雷。

    余从戎:你大哥你二哥,都是他带出来的兵。(扶起伍万里)记住了,在七连,他就是雷爸,就是雷爹。(捏万里脸蛋,众人齐呼:叫雷爹)

    (车厢一侧,伍千里和最后一刻从上海赶回部队的梅生聊天)

    千里:又要打仗了,你怎么想?

    梅生:你呢?战场的二次恐惧。

    千里:书上说的,像当新兵的时候害怕,那感觉,一模一样。

    (战友拉住伍万里,打不过,就别打了。)

    万里:放开我。我干死他。

    千里:(进入乱成一团的车厢)我走错车厢了吗?

    雷睢生:是我让余从戎试试他的性子。

    万里:(委屈地)哥,他们欺负我!

    千里:欺负你?你打回去啊!

    万里;(不服气)他们人多!

    千里:(大声地)七连每一次遇到的敌人,都比我们多好几倍。你也去和敌人说,你们人多!(走过去,正正伍万里的帽子)现在举行伍万里的入连仪式,(长声喊)敬礼!礼毕!现在报数!……

    雷睢生:敌人的后方,就是我军的前沿。七连用自己的大伤亡,换来了我军的小伤亡。伤亡不值得夸耀,挺住就是一切。

    千里:懂了吗?你现在是第七穿插连第677名战士。你会说,哪有那么多人啊,这个车厢不就是100来人吗?我们是把七连一直以来牺牲的、退伍的战士,全加在一起。

    梅生:为了记住他们,我再说一遍……

    千里:(打断)不用再说!该记得住的时候一定记得住!伍万里,你害怕老兵们不接受你,我给你说,到了战场上,一个蛋被从外面破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顿一顿)没准是只鹰!(环顾四方)我宣布,伍万里同志,无组织无纪律,原定授枪仪式,取消,解散!

    万里:(恨恨地)老子不干了!你从头就不想让我当兵!行,老子走!(拉开车厢门,车厢门打开,长城逶迤,山河壮丽,众人仰望)

    千里:(深情地)就罚你站在这,站到天亮。

    (伍万里似有所动,不再提退伍之事,笔直站立,直到深夜)

    雷睢生:(递枪给万里)拿着吧,记住啊,枪口永远不要对着自己人。你睡我上铺,走!

    万里:(接过枪,乐)连长让我站到天亮,还没到时间呢。

    雷睢生:你们哥俩,没一个是让人省心的!

    (本剧本根据电影《长津湖》情节整理而成)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剧本中有很精彩的矛盾冲突,如火车上伍万里和老兵们产生了冲突,戏谑打闹间也体现出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 . 剧本中伍千里离家时,父母表现得木讷迟钝,是因为失去大儿子让他们备受打击,面对儿子伍千里归队也麻木认命了。 C . 雷睢生拒绝伍千里“我这儿不缺人”,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潜台词是“他是我和百里的弟弟,拜托了”,语含请求。 D . 电影开篇展示了湖州宁静祥和的水乡美景,与下文“长城逶迤,山河壮丽”相呼应,暗合守卫家乡、保卫祖国的主题。
    2. (2) 关于文中老兵们惹逗伍万里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雷睢生的台词意蕴丰富,舞台说明补充了不少的戏剧动作,塑造出一位爽直硬气、善于带兵、经验丰富的老兵形象。 B . 方言“瓜娃子”暗示余从戎来自四川,伍千里来自浙江湖州,梅生来自上海,说明抗美援朝这场战争汇聚了全民之力。 C . 伍千里与梅生谈论“战场的二次恐惧”,呈现出真实的人性,营造出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氛围,穿插在此处显得突兀。 D . 伍万里追随哥哥们的步伐参军,是“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可见他还充满孩子气,还不能真正理解当兵打仗的意义。
    3. (3) 文中多次提到“枪”,分别体现了人物不同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画线部分加以分析。
    4. (4) 陈凯歌(《长津湖》导演)说:“(电影开篇)回到家乡与为国出征,连接起来就是家国。”请结合文本分析“家国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遂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

    燕王以书且谢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竭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恶所望之?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语曰:‘论不循心,议不累物,仁不轻绝,知不简功。’弃大功者,辍也;绝厚利者,怨也。辍而弃之,怨而累之,宜在远者,不望之乎君也。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唯先王复以教寡人。”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君岂怨之A乎B愿君C捐怨D追唯E先王F复G以教寡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反报曰”中,“反”通“返”,返回,与《鸿门宴》“岂敢反乎”中的“反”意思不同。 B . “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与《庖丁解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两句中“于”的意思不同。 C . “世之所明知也”与《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中的“之”的意思相同。 D . “轻绝厚利者”与《齐桓晋文之事》“故民之从之也轻”两句中“轻”的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乐间用三个“不可”回绝燕王,认为燕国不能与赵国开战,而群臣却认为可以攻打赵国。 B . 燕王写信给乐间道歉,并传达了希望他回国的想法,但乐间回信表示要继续留在赵国。 C .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从保民、教民等角度提出了四条措施。 D . 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②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5. (5) 请简要概括燕王的形象特征。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泰山吟

    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 , 可以尽天年。

    [注]①云构:高山上的岩洞。②屡迁:指思想波动不定。据《晋书》记载,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及诸子均丧于乱臣孙思之手,此后失亲流离。③逝:通“誓”。宅斯宇:以斯宇为宅,指隐居泰山。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峨峨东岳高”一句,吟咏泰山巍峨高大;“秀极冲青天”一句,勾画出直刺云霄、高耸陡峭的山势。 B .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着眼于细部描绘:山石峥嵘竟然分割了天地万物,显得格外静穆幽远。 C .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两句,诗人因景动情,由前面对神秀泰山景色的描写转入内心情感的抒发。 D . 诗人感叹于泰山经天然与巧匠雕饰后的美景,借诗的最后两句传达了自己想要归隐山林、颐养天年的思想。
    2. (2) 有学者评价此诗“笔力矫健,词气展拓,甚有气势”。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慨叹六朝历史一去不复返,此时只剩凄凉秋色,昔盛今衰,表达词人吊古伤今情怀的诗句是“”。
    2.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诸侯会盟之事,他说:“。”
    3. (3) 《游园[皂罗袍]》中“”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冰山扔进火山会怎样?被划破的航天器如何自动“愈合”?海到底有多深……近年来,一些院士、专家走出实验室、大学教室,在网络平台上以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讲授科普知识,广受好评。

    科学家成为“科普达人”,提升了科普的专业性,带火了年轻人对科学的热爱。有些科学家非常擅长讲故事,把科学知识讲得        ①      , 可以帮助大众理解专业化的科研成果。他们以和蔼可亲的形象、风趣幽默的谈吐、深厚渊博的知识,在网上收获大批粉丝。

    科普是一门大学问。与教授科研领域学生相比,为大众做科普,需要        ②      , 额外下一番功夫,把专业科学知识讲得更简单明白。有人可能觉得,既然这么费劲,在培养科学人才方面也不能产生        ③     的效果,何必大费周章。实际上,科普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科学事业中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如果说攻克一些科研难题就像“摘果子”,那么,做好科学普及、点燃科学梦想就是“播种子”。科学家们重视科普,就是为了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为科学人才的培养、科研事业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1. (1)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的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豆豆委屈地说:“这……这不是……不是我打碎的。” B . 果园里有桃树、梨树、杏树、枇杷树……真的是种类齐全。 C . “你、你胡说……”他说着说着,突然一阵咳嗽,中断了说话。 D . 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一则关于“水稻上山”的视频在互联网广为传播,大意是某地开展的“水稻上山”项目,暴雨将梯田冲毁了。与此同时,有文章称,“水稻上山”本质是一种毁林造田的形式主义,文章配有土地荒芜、泥石流泛滥、“推平大山变良田”等图片。①发布后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以上,一时间,“水稻上山”成为舆论焦点。②人们针对对“毁林造田”的质疑,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正面回应称,“水稻上山”需要一定条件,④且在推广的地方本来就有梯田,⑤并非专门开山毁林造出来的;⑥在丘陵山区对符合条件的耕地进行高标准农田,⑦是受现实国情农情决定的。

    1. (1) 文中有四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 (2)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冬季天气干燥,很多人都会出现口腔溃疡。虽然在大多数时候,口腔溃疡并不会给人造成致命伤害,但是它所带来的不适却十分恼火。在坊间流传着很多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的偏方,其中“喝点酒给溃疡消消毒”“撒点盐巴”等方法广为流传。事实上,①,都是不可取的。酒精可能会刺激损伤的溃疡面,加重充血、水肿及疼痛感;撒盐巴也会对溃疡面造成刺激和局部脱水,不但会加重疼痛,也不利于创面愈合。正确的做法是,用浓度较低的淡盐水漱口,这样既可以对溃疡面起清洁保护作用,②

      很多人认为,③,但是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实口腔溃疡跟“上火”有直接关系,它的病因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和感染密切相关。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梵高只把他们分成两类:一类人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活出“样儿”来,一类人则怀着平常心只图活出“味儿”来。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