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5-13 浏览次数: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pan>3</span></strong><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删改)

    材料二:

    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有的放矢,就是坚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集中全部力量与各种有效资源攻坚克难,全力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实际上也是一个及时发现问题、科学筛选问题、准确分析问题、全力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优良的方法论传统和鲜明的方法论特征。实践证明,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对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只有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坚持问题导向,要找准关键,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问题是杂多的,问题的性质、地位和影响各不相同,其紧要程度、涉及面也不一样,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从杂乱的问题中把握要害问题、从问题的趋向中洞悉问题的转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点,从而牵住“牛鼻子”,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从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出发,从制约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出发,从涉及最大多数人核心利益的问题出发,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坚持问题导向,要立足实际,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问题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问题又不是简单直观地摆在事物表面的,而是需要潜心思考和认真探讨,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需要准确研判形势、善于把握大势,才能找准问题发生的源头和规律。坚持问题导向,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谋求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唯有扎扎实实深入调查研究,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才能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使各项工作缜密而务实地推进。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用好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重要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2023年5月《经济日报》《用好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重要方法》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克思所说的“思维的此岸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指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B . 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 C .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 D . 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能最终达到寻找解决问题的重点这一目的。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之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把人的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 B . 既然真理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揭示,具有客观性,那么思想、理论就不能检验其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C . 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直面问题的实践品格,所以说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要求。 D . 我党能不断回答中国、世界、人民、时代之问,其根本原因是能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3.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B .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 C .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D .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4. (4) 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如何体现的。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家铺子(节选)

    茅盾

    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索的冻雨,从蝴蝶门后送来的林大娘的呃呃的声音又渐渐儿加勤。林先生嘴里应酬着,一边看看女儿,又听听老婆的打呃,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

    “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

    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虽然是七八年的老伙计,一向没有出过岔子。但谁能保到底呢!而况又是过期不见回来。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异样。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

    “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

    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林先生估量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会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

    “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被他们拉去了。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

    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

    “都在这里了。聚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一个脸,换件衣服再来。”

    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先看一看那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这全部付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

    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林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账客人送走了。

    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生商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真没有把握。寿生挨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

    “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要预先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

    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

    “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关。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困难!天塌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

    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此时,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年关将至之时,讲述了上海来的客人向林老板讨债的经过,勾勒出一幅旧社会的末世景象。 B . 上海客人先是“很恳切地”称林先生是好人,后来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无动于衷;要求,“再加一点吧”,足见其世故、伪善。 C . 林先生是个安分守己、规矩老实的生意人。作者用林先生想方设法还账,毫不隐瞒收入等情节,刻画出其诚信、忠厚的形象特点。 D . 与鲁迅《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相比,作者都是将社会投影在一间小店铺中,但“林家铺子”展示了更为宏大的政治经济图景。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首段“索索’“冷清清’”“嚓嚓”等叠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环境特点,渲染了萧条阴郁的气氛,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 . 小说情节集中紧凑,又曲折有致。如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这处描写使叙事突起波潮,此后情节的发展也一波三折。 C . 小说结尾写到日本军重炮轰毁上海市廛,与第二段中“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形成呼应,情节严谨,构思缜密。 D . 节选部分主要是以人物为线索,多条线索平行展开,矛盾冲突复杂,其中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遭遇兵队拉夫的过程是小说的明线。
    3. (3) 小说中结尾处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4)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个人·时代·苦难;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叹息。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稍长,其乡人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至幕中。

    二王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旋与宜中议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张世杰让宜中曰:“此如何时,动以台谏论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还。

    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泥,左右无不悲动者。属井澳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时世杰驻兵崖山,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所述作,又尽出手。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节选自《宋史·陆秀夫传》,有删改)

    【注】①二王,分别为益王赵是,卫王赵易。②井澳,今广东省中山市南海中岛屿。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入A则与B王图议国事C以出D号令E出F则接遇宾客G应对H诸侯。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颜色”,指脸色。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合成词相同,意义却不同。与文中“憔悴’“枯槁”“混浊’”“世俗”相同。 B . “见”,文中表示被动。与班固《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的“见”意思相同。 C . “从”,文中指跟随,跟从。与贾谊《过秦论》中“合从缔交”的“从”意思不同。 D . “其”,文中指他的。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能力出众,遭小人陷害而被贬官,最后不愿与世推移而投江明志;陆秀夫才干突出,虽遇伯乐赏识,但偏逢末世,最后兵败而赴海殉国。 B . 屈原和陆秀夫皆是忠贞爱国之士:屈原虽被放流,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陆秀夫取胜无望,安顿好妻子儿女,作别卫王后,便只身赴海而死,忠于南宋。 C . 材料一文学性浓厚,运用对偶、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材料二语言平实、叙述简洁,更注重史学性。 D . 两文均精心裁切,详略得当;材料一概述上官大夫诋毁屈原,详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材料二略写陆秀夫追随二王到温州的过程,详写朝会时的场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以朝衣拭泪,衣尽泥,左右无不悲动者。

    5. (5) 从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概括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鹧鸪天【注】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葉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葉,红荷花的别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远近结合,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 .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殷勤”两字中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 C .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D .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赏景的郁闷心境,体现作者有志难伸、壮志难酬的愁苦心情。
    2. (2) 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藁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2. (2) 《离骚》中“ ”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3. (3) “酒”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饯行,或感叹人生。唐代诗人李白就写过很多这样的诗句,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玉林出生于形意拳创立人李老能的故乡窦王庄村。他十四岁时拜张魁进为师,成为形意拳第五代嫡传弟子。十七八岁时他拳技初成,与武林高手切磋拳艺却时有败绩。在师傅指点下,张玉林更加潜心学习。三年后,张玉林的拳技A     。

    高中毕业后,张玉林在饭店工作,他主动提出干揉面的活儿。他结合揉面来练功,和、揉、按、压,一招一式全是拳法。①调动工作后,他走到哪儿就练到哪儿,成了远近闻名的“拳痴”。②一次次比武会友令张玉林名声大振,他多次被聘请参加中国武术节、擂台赛,担任教习、裁判长等。③他的事迹频频被《武林》《中华武术》等刊物报道。④一时间,张玉林声名鹊起。

    1999年11月,张玉林应邀偕同弟子去阿塞拜疆传拳讲学。多年后,提起阿塞拜疆之行,人们还一直B    。阿塞拜疆这个国家虽然不大,却是一个勇猛好斗的民族,面对张玉林的功夫,并不是所有人都C____。一次讲学结束,有人定要跟张玉林比划一下,张玉林答应了。对方比张玉林还要高大,肌肉发达。张玉林沉着冷静地化解来拳,然后一个双掌虎扑,只见偌大一个人像木桩斜飞出去。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次访问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建起一所中国功夫馆,由张玉林及其弟子授课,传习形意拳。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俗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①处 B . ②处 C . ③处 D . ④处
    3. (3) 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公众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需求提升,A____,合理选择食品。食品数字标签是通过二维码等形式展示食品标签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食品标签上的二维码,获取食品标签信息。B____ ,数字标签没有标示版面的限制,更加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消费者还可以通过页面放大、语音识读等多种功能,更便捷地获取食品信息,大幅提升消费者阅读体验感与便利性。

    数字标签C     ,也为食品企业与消费者开展良性互动、丰富标签展示方式提供了空间。对于企业来说,数字标签方便维护,①加强了食品企业在食品标签管理工作上的效率和准确率,②还可有效节省食品企业在标签设计、印刷、审核中的人力及物力投入,③降低食品标签维护和调整。④数字标签正式应用后,⑤在传统标签保留强制性标示内容的基础上,⑥还能有效利用数字标签开展信息传递,⑦减少包装材料和油墨的使用,⑧有利于绿色环保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叶嘉莹先生谈到古诗时说:“幼年吟诵的诗句伴随我一生,让我历经无数苦难,仍乐观平静。”她又说:“我深信,孩子们吟诵古诗,长大后会成为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

    上述材料对我们青少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