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检测...

更新时间:2024-04-09 浏览次数:26 类型:二轮复习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4高三下·长沙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鸭的喜剧

    鲁迅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久,便向我诉苦说“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

    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尔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周作人,鲁迅二弟,又名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

    “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

    我开不得口。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

    “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

    “蛙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

    “哦……”

    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通“蝌蚪”)儿。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

    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后来仲密家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

    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匹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

    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

    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科斗了。

    “伊和希珂先,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

    “唔,虾蟆?”

    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科斗的故事。

    “唉,唉!……”他说。

    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

    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

    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那里了。

    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

    一九二二年十月

    (选自《呐喊》)

    文本二:这不能说话的毛病,在明朝是还没有这样厉害的;他们还比较地能够说些要说的话。待到满洲人以异族侵入中国,讲历史的,尤其是讲宋末的事情的人被杀害了,讲时事的自然也被杀害了。所以,到乾隆年间,人民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然而直到现在,……人是有的,没有声音,寂寞得很。——人会没有声音的么?没有,可以说:是死了。倘要说得客气一点,那就是:已经哑了。

    (节选自《无声的中国》)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我”觉得北京气候没有春秋,冬夏相接,其实是在暗示这个世界的某种反常:单调乏味、残缺不全、易走极端。 B . 爱罗先珂买来科斗儿,是他对抗寂寞的重要行动;此外他主张畜牧种田自食其力,实则是他长期漂泊、为经济拮据所迫。 C . 小说中先后发生科斗儿“生了脚”“小鸭吃完科斗”等生命事件,只有爱罗先珂对此有明确的情绪反应,可见其情感细腻。 D . 待到蛙鸣鸭叫,“我”依然觉得生活似“沙漠”,原因应当包括爱罗先珂离开后音信杳无,“我”对他的思念无人理解。
    2. (2)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主人公是盲诗人爱罗先珂,他诚挚善良,渴求建立互助互爱有活力的世界,他的形象贯穿小说始终。 B . 爱罗先珂虽盲瞎,但眉棱“微蹙”是他内心想象力丰富、审美力脱俗的外在表现,足见鲁迅写人之准。 C . 小说中写鸡难得长寿与科斗儿的死,是为了反衬鸭的生命力强,并由此写出爱罗先珂对北京的深深绝望。 D . 小说刻意弱化情节,是典型的散文化写法,再加上通俗直白的语言,让读者把眼光转向现实做深入思考。
    3. (3) 请说说你对文本一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4. (4) 寓言故事,常常运用象征或比喻的手法,将道理寄寓在故事里面。有人认为《鸭的喜剧》可以当作寓言故事来读。请结合文本二,从《鸭的喜剧》中“动物的声音”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 2. (2024高三下·浙江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金桥醉荷

    葛家华

    街上的雨,乡下的风。这是我很早对乡村、对自然的认识。乡村长大的人对乡村有着不一样的眷恋,①乡村有着泥土的芳香,有父母,有乡愁,有拔不掉的根。

    炎热的夏天,更让人想起乡村,想起乡下的风,徐徐吹来,清新自然。喜欢旅行的人也不太愿意在此时出远门,能在乡村走走,感受一下身边的自然景观,也别有一番风味。

    数日前,因工作需要,寻找一位市政建设的元老,了解街镇管网疏通工作,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

    这里千亩荷塘一片翠绿,一株荷花按捺不住,先行探身绽放。我知道现在路遇还不是时候,我也没有朱自清对荷花独到的见解、细腻的文笔。②我看莲花是粗线条的,却对莲花有一种由衷的敬畏。在我眼中,她是最纯洁、最完美的象征。相信许多人会与我有同样的想法。这是一片田野,去除界岸,没有纷争,一片连着一片。这里没有游船,不比洪泽湖可以泛舟湖上,采莲方便。这是一个静止而又正在发酵的村庄,你来,我往,荷塘月色一直在奔走相告中,相信他日会有更多的人前来游赏。乡村有着不同的优势,采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感受炎炎夏日特有的清凉。这里不需要你花一分钱,可以自由拍照留念。想想三五日后,将是荷花遍地开,花香四溢,美景尽收眼底,那是何等的快意!当然,也会让人沉醉花事,流连忘返。

    真羡慕住在周边的农户,有如此庞大的花园,足不出户可以赏花,可以近闻花香,于寂静的夜晚静听蛙鸣、蝉鸣,那是乡村特有的声音,与大自然保持着最和谐的音符,让人无比舒心顺畅。曾听说这附近有位丛姓大叔被查出癌症,两年后却意外康复,是不是看到这片莲池心情开朗,收获意外?我真诚地为他庆幸,我想他对这片莲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感知与想法。梅雨一滴滴洒落清荷,像一颗颗珍珠,短时间停留,又随风摇摆,滚入水中。生长中的荷藕吸收着天地精华,让高温也借此作短暂停留,这时便不再有人怨天。

    看到这片荷塘,这片莲,也让我想起我的童年。母亲生病,服两剂中药,需一两片荷叶做药引子,老中医开的药方,毋庸置疑,母亲遵从,我顺从。采荷叶自然是我的事,伢儿跑得快,③母亲给我少有的“高帽子”,我虚拟地戴着,也带着兴奋,在乡间小路沿河奔跑。那时乡村的荷花很少,花开了也没有而今的多姿多彩。④故乡小河很多,我逐一寻觅,走过一个又一个码头,只为寻找一片长满希望的荷塘。如不是母亲生病,我脚步没那么急切,转眼已身处五公里外,正当疲劳来袭时,芳踪已现,右前方不大不小的池塘里,三朵莲浮出水面,荷叶还是那样嫩绿,我只为所需,立马返程。说来还真像个奇迹,母亲多年的头痛病在服药三天后轻松治愈。是不是莲叶的功效?我想,任何解释已成多余.莲花却从此在我心中留下最深最美好的印象。莲藕也是个好东西,补血,女人食用更佳。我请偏喜欢藕粉、藕饼,又怕人说我嘴馋,这是个人的秘密,我就决定将此事藏在心底。

    村书记黄飞还是个小伙子,家住在附近,他介绍了金桥的很多特色:桃果飘香,西瓜满地,梨果丰硕。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在这风景如画的景色中,你一定不虚此行,而我更愿意守着盛开的莲花一天天老去。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描写开头,表达作者对乡村、对自然的认识,为下文路过金桥被一片荷塘深深吸引张本。 B . 在金桥,作者采摘荷叶当遮阳伞,享受一片阴凉;欣赏满塘荷花,拍照留影,沉醉花事,流连忘返。 C . 文中写母亲生病后轻松治愈、丛姓大叔身患癌症却意外康复,意在表明荷叶是有一定的养生功效的。 D . 风景如画的金桥,既有千亩荷塘一片绿,更有瓜果飘香次第新,堪称宜居宜游的生态农业美丽乡村。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中四个“有”字构成排比句式,语意由具体到抽象,逐层深入地揭示作者对乡村的深刻领悟。 B . 句子②由朱自清对“荷花”的描写自然引出作者对莲花的感受,抒发作者对莲花的独到感悟和情怀。 C . 句子③中的“高帽子”是母亲对“我”的鼓励,增添了“我”跑去找新鲜荷叶给母亲治病的精神动力。 D . 句子④以小河之多、码头之众来突出故乡的田园风光,烘托金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农业自然村。
    3. (3) 本文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多重的内心感受,请加以分析。
    4. (4)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乡风·荷韵·生态;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以荷为媒。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 3. (2023高三下·临海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吹牛

    红柯

    他们正在喝开桌酒。有人在外边喊他。那人说:“你的老朋友马杰龙叫你。”

    “啥事?”

    “叫你吹牛。”

    马杰龙的牧场离镇上有好几十公里。大家嚷嚷:“喝酒喝酒,明天再说。”马杰龙养了一大群牛,他也喜欢马杰龙的牛。他说:“对不起,我得去一下。”大家都在发愣,他就出去了。

    他跨上马,一抖缰绳,马踢踏踢踏一路小跑。到出了镇子,马反而慢了,马蹄又碎又轻。马知道主人喜欢这样。主人腰板笔直,可主人的脑袋是耷拉的。他有马背上睡觉的功夫。到了沙石地带,他就瞌睡。他跟植物一样,对沙石不抱任何奢望。他就打呼噜,他的呼噜声是顶有名的。对他来说睡觉不是停顿,而是新世界的开始。呼噜声是做好梦,你说这有多奇妙!

    马杰龙是他的好朋友,去马杰龙家做客,他有这奇妙的感觉,他就能在马背上睡得山呼海啸波澜壮阔。

    天空升起绿色的光芒,草原出现在地平线上,他也在这强劲的绿色中醒来了。他看见草地上的牛群,黑白相间,跟拼贴画一样。马杰龙的牛群要比这些牛棒得多。他和他的马从牛群边走过去。

    马杰龙的牛圈空荡荡的,马杰龙的老婆在里边起牛粪。女人看见他衣兜里的酒瓶子,女人就嚷嚷。女人不怕他们喝酒,就怕他们胡闹。

    每回喝酒,他一定要把马杰龙比下去。女人说:“兄弟你太傻了,你是远道来的客,他以逸待劳,除非你歇一宿。”就这样他养成了马背睡觉的习惯,马杰龙只能跟他打平手。高雅的气氛就是这样出现的,谁也比不过谁,就吹牛,海阔天空无边无际。牧场到底偏僻,吹起牛来马杰龙总是甘拜下风。马杰龙喜欢他吹牛,牧场的人都喜欢他吹。吹牛的范围由小镇到奎屯、石河子、昌吉,最后是乌鲁木齐,那是他去过的最大城市了。

    他们醉酒的时候越来越少,可他这嫂子还这么嚷嚷,他就掏出酒瓶让女人看:“没几瓶嘛,你不用怕。”

    “你把酒厂搬来我不能不怕,我把他赶出去了。”

    “嫂子你真狠心呀。”他腿一夹马就窜出去。

    他穿过紫色的苜蓿,穿过蓝色的毋忘我,眼前出现大片大片的草原菊。

    他的朋友马杰龙就坐在金黄的菊花地上。马杰龙盘腿坐在花毯上,传说中的哈萨克王就这样坐在白毡上眯着眼睛看他美丽的草原。马杰龙大手一撇,他就顺着那手势坐在地上。他的屁股可以感觉到鼓鼓囊囊的草原菊,花朵像锦缎绾出来的。

    “吃这个。”马杰龙摘一朵草原菊丢在嘴里,他也摘一朵,慢慢咀嚼,麻丝丝的,草腥味儿很浓,咽下去后却有一股清香,香味儿是从鼻子里散出来的,他说:“好厉害的花,沁到肺里了。”马杰龙打了个清冽的喷嚏。马杰龙咽下一颗草原菊,便有一个喷嚏爆出来。

    “草原妙就妙在这味儿上。”

    “还有喷嚏。”

    “喷嚏真好。”

    他们把酒瓶举起来对着太阳看。马杰龙说:“太阳成女人了,太阳穿着红兜兜。”他说:“咱们斯文些,女人看咱哩。”他坐端正,马杰龙也挺挺胸,马杰龙说:“你嫂子就是这么个人,爱叨叨,其实她喜欢咱喝酒,也喜欢你吹牛。”

    “嫂子是好嫂子,咱给嫂子敬一杯。”他们喝得高兴,就向太阳敬酒。

    太阳雍容华贵,拎起金光灿烂的裙摆走开了。

    “你嫂子就这么个人,不叫她弄菜,她非弄不可。”

    太阳蹲在绿色草原上,草原亮堂堂的。草原上的女人都是这样做饭,用干牛粪燃起一堆火,煮奶茶煮肉。

    马杰龙从怀里掏出一张纸片片,摇得哗啦啦响。那是一张现金支票,是奎屯一家食品厂的,上面的数字是十二万五千元。

    “一大群牛变成一堆洋码数字,你说这算什么事儿?”

    太阳在草地上捡牛粪。太阳把牛粪点着了,烈火熊熊,发出轰轰的吼声。

    “那是我的牛在叫。”马杰龙抹一下脸,泪水就不见了。

    “喂老兄,是你卖掉的,人家给你的价钱很公平。”

    “价钱确实很公平,我就是受不了。我赶到奎屯心里就发毛,我告诉他们,这里根本不是牛呆的地方,牛应该呆在草原上。厂长说,你后悔也来不及了,牛全宰掉了。我大叫,二百头牛啊。厂长说,我们是机械化,流水线作业。手下人也嚷嚷,别说二百头,两千头也是一眨眼的工夫。我问他们杀牛干什么,牛跟你们有仇吗?人家就说我是苕子(新疆人把疯子叫苕子)。”

    “你确实有点苕。”

    “你说我的牛能回来吗?”

    “能回来。”

    “那你就给我吹一吹,我的牛怎么能回来。”

    “那里已经有一头牛了,”他指着草原上的太阳,告诉马杰龙,“嫂子在挤奶哩。”

    马杰龙眯着眼睛看。太阳的黄裙子拖在地上,在草原菊的花朵上,有一匝红艳艳的牛奶头,太阳的金手紧紧地攥着牛奶头,使劲捋,一道白线就出来了。

    马杰龙把酒全灌下去了,马杰龙说:“我的牛回来了。”

    他说:“我的牛也回来了。”

    他的脑子里铮响一下,他拿不住自己了。他从兜里拔出最后一瓶伊犁特,咬开盖子,对着瓶嘴吹喇叭,嘟嘟嘟,像雄壮苍凉的牛角号。这回他没看见太阳的红兜兜,太阳完全一副蛮横相,硕大的脑袋上挺着两只角,一颠一颠跑起来。

    他说:“牛来了。”

    马杰龙说:“那是我的牛。”

    他说:“那是我的。”

    他们争得很厉害。他们的脑袋“嘭”撞在一起,“嘭”又撞一下,他们的脑袋就起了牛犄角。他们撞得很厉害,牛犄角越撞越大,他们感到吃惊,他们就摸自己的额头,上边确实长了牛犄角。

    他们不撞了,他们往回走。走到家门口,女人就叫:“头怎么了?”他们说:“让牛撞了。”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空升起绿色的光芒”,这“绿色的光芒”指的是草原上生机勃勃的绿草,作者用梦幻一样的笔调,描绘了天地交界处的景色。 B . 作品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自然的美景和草原人的风俗,极具地域特色,道出了一种单纯、质朴而又深沉含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 . 马杰龙和牧场的人喜欢“他”吹牛,是因为“他”相较于马杰龙等人来说,眼界更为开阔,想象更为丰富,马杰龙则代表了一部分生活简单、纯真质朴的草原牧民的形象。 D . “他”故意在吹牛的过程中将草原菊想象成牛,意在劝慰马杰龙,但是马杰龙并未获得心理慰藉,二人只能借醉酒来消愁,更为小说增添了传统文明逝去的悲壮感。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善用比喻,如“对着瓶子吹喇叭,嘟嘟嘟,像雄壮苍凉的牛角号”,写出喝酒的豪气,表现草原人豪迈的性格。 B . 小说强调“马杰龙养了一大群牛”“马杰龙的牛群要比这些牛棒得多”,与“马杰龙的牛圈空荡荡的”形成对比,为后文马杰龙卖牛后的心痛作铺垫。 C . 小说与《祝福》相似,选取了几个生活场景,都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打破了传统的环环相扣的叙事模式。 D . 小说以开桌酒为起点,喝酒、醉聊,叙事自然流畅,勾勒出人性独特的情态,在酒气、酒疯中将现实与幻觉融为一体,写出浓浓的西北生活情调。
    3. (3) 有人说本文“消解了人与物之间的天然界限”,请分析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
    4. (4) 小说以“吹牛”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吹牛”的丰富意蕴。
  • 4. (2023高三下·济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廊桥上的人生

    周华诚

    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题记

    一群年轻的背包客在廊桥冷冷清清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它们迈去了。

    面对一座廊桥,你会怎么看它?

    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咕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

    年轻人坐在溪流中间的石头上,听流水潺潺,看云卷云舒。大家默默地看着廊桥,一直坐了很久。

    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比起满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

    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

    在这群年轻人里,素秋是年轻的导游。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库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

    老家有几十座古老的廊桥,但是素秋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廊桥到底有多么美。稀奇吗?素秋时不时扭头就能见到一座库桥,她只觉得平常极了。

    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

    九月,山里凉起来,县里刚好要招廊桥讲解员,素秋就去考了。一考就考上了。

    深秋乌桕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

    刚讲解时紧张的情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但是一晃,已经这么多年了。关于廊桥的那些解说词,她到底讲过多少遍呢?素秋也不记得了。

    有几句话她是越来越清晰——“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重要的抉择机会并不会太多。正是那看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对廊桥的体会分享给每位陌生的客人。同样,在廊桥边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也会向素秋敞开自己的内心。

    在泗溪的北洞桥,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有菩萨保佑的……”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呷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

    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

    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前的人们造一座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廊桥架于水上,山中洪水来急,桥被水冲走是常有的事。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树有树神,桥有桥神,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人们在桥上多祭拜桥神,桥就不会被湍急的山溪冲走。

    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上廊桥。那些神灵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过路放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安。

    廊桥之下,川流不息。廊桥之上,人来人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祈求,有自己想要达成的愿望。就在这廊桥上,在看起来甚至有些简陋的神龛面前,人们与高处的某些神明达成了精神上的沟通。这是一个人神交流、心灵交换的空间。

    乡民所求,不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

    在这里,人们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交出。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神,去奋斗,去打拼,去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

    礼失而求诸野。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一座廊桥的建造,从开工到圆桥,把无数细细密密的传统习俗重新带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若干年的造桥时光中,整个族群的人得以温习千百年前的精神礼仪,彼时彼刻,他们与自己早已离去的先辈们心意相通了。

    一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上。人们会在某些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明的护佑;也会在平淡的日子里,到廊桥坐下来歇个脚,随意地聊聊天;甚至还会有很多人带着他们刚收获的土特产或山货来到廊桥,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此日渐热闹起来。

    空闲下来的时候,素秋还是喜欢跑到廊桥上去坐一坐,吹吹溪上的风。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走。素秋在这里已经待了七年。后来有了孩子,她就把孩子也带到廊桥来玩。守护廊桥的时光,是素秋的一整个青春岁月。

    (有删改)

    文本二:

    散落在高山秘境中的古老廊桥,不用一铜一钉,全靠木头交叠穿插的廊桥如何经受住数百年风雨?浙江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以文化散文的笔法,讲述了浙南古老廊桥的古今故事,通过静谧、深邃的文字呈现了廊桥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

    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营造技艺。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曾散落着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各色廊桥,每个廊桥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美。周华诚决定开始寻访那些古廊桥,“希望能以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去寻找和发现‘人'的故事”。他历时两年多寻访泰顺廊桥,最终就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这部《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该书在造桥人、守桥人、说桥人、访桥人、桥乡人等不同角度的切换中,描绘了文物、交通、民俗、技艺、宗教等不同维度的廊桥,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

    ——(选自《周华诚:用〈流水辞>,为古老廊桥做有温度、有生命的全新表达》,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残月、落樱这类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变迁的感慨,以之类比老旧的廊桥,会有一种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B . 素秋听爷爷的话回到家乡做廊桥讲解员,开始她觉得随处可见的廊桥很平常,后来受到村民影响才看到廊桥的美。 C . 素秋成为廊桥讲解员是一次看似偶然的选择,但却决定了她人生道路的方向,她用一整个青春岁月守护着廊桥。 D . 文本通过廊桥这一艺术形象,表达了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题思想,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 (2) 关于文中村民在廊桥供奉神灵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村民们希望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是因为桥在就可以去到山水阻隔的对岸了。 B . 作者对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作了细节性描写,表现了廊桥是乡民们精神的纽带。 C . 有人说散文应该关注现实,而作者却选用供奉神灵的材料,这是不符合散文选材要求的。 D . 乡民们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那些愿望体现了他们淳朴忠厚的特点。
    3. (3) 文本一通过静谧、深遂的文字呈现了廊桥哪些内涵?
    4. (4) 文本二说周华诚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纪实性和文学性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