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4-03-18 浏览次数:1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如果按考古学文化的特征进行综合考察,可以划分为许多较小的文化区,它们的范围虽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动,但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最著名的是中原文化区,它以渭河流域和晋陕豫三省邻接地区为中心,范围几乎遍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全境。根据古史传说,这一带曾是黄帝和炎帝为代表的部落集团活动的地域,以后在这里形成华夏各族。

    黄土高原西头的甘肃和青海东北部地区,这里的新石器文化应是往后戎羌各族的史前文化。山东丘陵及其附近的平原地区,是传说中以太吴和少吴为代表的两吴部落集团活动的区域。那里较早为北辛文化,继之而起的大汶口文化在分布范围上有相当的扩大,大汶口文化以后发展为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应是东夷诸族的史前文化。辽河和大凌河流域较早有兴隆洼文化,继之而起的有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其后在这个地区兴起的早期青铜文化是夏家店下层文化,一般认为它与燕文化虽有距离,但也有可能是其一个重要渊源。

    中国南方也可分为若干文化区。长江中游即是重要的一个。根据古史传说,那里曾是三苗部落活动的地区,著名的楚文化应是从这里孕育起来的。长江下游也是一个文化区,那里较早有河姆渡文化,其后有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这些都应是古越族的史前文化。    

    这五个文化区都紧邻和围绕着中原文化区,很像一个巨大的花朵,五个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中原文化区更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

    假如我们把中原文化区看成是第一个层次,它周围的五个文化区是第二个层次,那么最外层也还有许多别的文化区,可以算作第三个层次。它们同第二个层次的关系较同第一个层次更为直接也更为密切,好像是第二重的花瓣。而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

    (此为作者参加1986年6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艾尔萊召开的“中国古代史与社会科学一般法则”国际讨论会时提交并宣读的论文)

    (摘编自嚴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材料二:

    2023年7月14日上午,纪录片《何以中国》主创组来到北京,对纪录片总顾问、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进行采访,提问者幹超为纪录片总导演。

    干  超:严先生,有关“最早的中国”,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

    严文明:最早的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现在从考古来看,可能尧都就在山西的陶寺。尧老了要找个继承人,找谁呢?他要传给舜。舜在哪里呢?在河南。舜要到尧都去,也就是说到陶唐氏那去,那要从南面往北面跑。传说中,舜到尧那兒去,叫“至中国”,这是最早有“中国”两个字出现的时候,是“中国”最早的记录。

    晚一些到西周的时候,出来一个青铜器叫何尊。何尊上面正兒八经就有“中国”两个字。后来一般认为“中国”应该是在洛阳。西周东迁到了成周,成周是天下之中,那就是洛阳。但是不管怎样转来转去,山西、陕西、河南交界的地方,就是“中国”的中心。

    中国有那么一个大中心,然后又有几个大的文化区。山东就是东边了,就是齐、鲁。河北和东北的南部,就是燕国。南方就是楚国。陕西在周以后就是秦。山西就是晋,晋文公很厉害啊。所以春秋时候,“五霸”就是中国的五个中心地方。    

    那么我研究新石器时代,也是有个中心,然后有五个文化区围绕这个大中心,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这样了。为什么?这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地理环境就是有中心、有主体、有外围。外围,西北和西南都是高山,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北面是沙漠;南面也是一些山;东边就是大海。所以中国的周围,是一个很大的地理單元。你把世界地图拿起来看,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地方、第二个文明像中国这样持续发展、生生不息。为什么?因为跟中国这个地理环境有关系。

    那么文化本身,也是有中心、有主体、有外围,它就是非常稳固地发展,没有任何外力可以把中国文明推倒,不可能。所以中国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后面,包括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始皇大统一,然后汉武帝统一中国,一直下来就没有中断。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是这样的。我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出来,这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想象出来的,与中国的环境和中国文化本身的特质都很有关系。为什么孔子的儒家学说传下来以后,一直就没有中断?我们中国人讲家国情怀,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这样的。

    干 超:严先生,您讲那个重瓣花朵理论,文明有一个花心,这个花心是以中原为中心。中华文明在这样的地理空间当中诞生孕育,它保持一种持续发展的态势。不过,在这个空间当中,它仍然有南方和北方的区别。按照南北方,或者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来分的话,您觉得它们各自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和差异呢?

    严文明:黄河流域主要是旱地农业,主要种小米。旱地农业对于土地的要求不高,这个地方长了一段时间以后,地里肥力递减了,他就必须换一个地方。所以在黄河流域,聚落搬迁得比较频繁。但在长江流域主要是水稻。水田旱了你要灌溉,水多了你又要排,所以就必须有一块一块的田块。好不容易弄出一块田块来,就不容易搬迁,所以长江流域史前的居民是很稳定的。黄河流域再往北,就是游牧民族。到了冬季缺草,牲畜没得吃了,那怎么办呢?

    他就往南跑,抢黄河流域的农业民族。黄河流域的农业民族抵不住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再往南跑,长江流域的农业比较发达。再往南,还有广东、广西。长江流域有的人也往南迁。南迁以后,那边的人往哪跑呢?往海上跑。所以中国的华南地区是百越民族,百越民族是海上民族。

    中国就是这么联系到一起,使得内部的变化比较大,但是整体来讲却很稳定,发展到后面一个朝代一个朝代下来。我不是为讲历史而讲历史,是要古为今用,要为我们民族的发展,找出究竟往哪儿去。

    干  超:严先生,我们的片子名称叫《何以中国》,中国考古的根本使命,是不是就在探索这个命题?    

    严文明:对对对。中国何以成为中国,对对对对。

    我是讲考古,讲历史,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中国人认识了自己的历史,应该对下面的持续发展充满信心。文化的自信是有一个深厚的来源的,它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古人写的神话故事,它是通过考古能够实实在在看到的,对,实实在在的。

    干 超:我们这部纪录片《何以中国》,从新石器一直讲到夏商周秦汉,从一开始这个脚本和分集就是您亲自把关的,两年多以后,我们终于快拍完了。

    严文明:节目的文本我看了,写得非常好,我改了一些地方,供你们参考。你们是做了一件好事,立了一功啊。这样,让考古的成果可以普及到老百姓,他们都可以看。我们挖出来的,一般人哪看得见呢?你们这样做,老百姓都可以看得出来,看得出我们的中国确实有悠久的历史,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这样对于建设现代的中国就会更加增强信心。我觉得意义就是这个。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的研究重点是新石器时代,突出理论成就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重瓣花朵”理论。 B . 材料一划横线的“这五个文化区”指的是中国南方的若干文化区,包括长江中游文化、长江下游文化等,紧邻和围绕着中原文化区。 C . 材料二中,严文明教授谈对“中国”的理解时,考证尧都可能的位置,提到叫“何尊”的青铜器,都体现出考古学的专业角度。 D . 材料二中,黄河流域的农业民族南迁,根本原因是黄河流域主要是旱地农业,旱地农业对于土地的要求不高。超然客公众号
    2. (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新石器时代如果按考古学文化的特征进行综合考察,可以划分为许多较小的文化区”,意味着以不同标准还能有其它区域划分。 B . 由于中原地区处在核心位置,易于受到周围文化的激荡和影响,能够从各方面吸收有利于本身发展的先进因素,因而有条件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C . 一般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在辽河和大凌河流域这个地区兴起的早期青铜文化,它与燕文化虽有距离,但很有可能发源于燕文化。 D .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中原核心结构,为文明时期发展成以华夏族为主体,同周围许多民族、部族或部落保持不同程度关系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3.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明“重瓣花朵”论断本身就是一个美妙且富有诗意的理论,反映了提出者为了清晰说明观点,在表达上下的功夫。 B . 材料二提问者开门见山,抓住负责拍摄的纪录片主题关键词“中国”提问,从简单问题入手,使被访问者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C . 材料二访谈中,严文明教授从地理环境特点角度谈“中国”的中心时,用了对比论证的方式,言谈中满含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D . 在论述第一层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时,材料一重在突出各文化区之间的联系和变动,材料二重在展现各文化区的独立和相对稳定。
    4. (4) 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成果发布会将要举行,如果你是主持人,你会怎么介绍此次考古成果发布会的意义?请根据材料二思考概括,拟写发言要点。
    5. (5) 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严文明教授都阐述了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重瓣花朵”理论,但论说风格有差异,请分析原因。
  • 2. 现代文阅读II

    文本一:

    风声(节选)

    麦  家

    夜深了。院子里的灯光相继熄灭,只有西楼会议室依然灯光明亮。

    院子里枪声乍起!

    尖利的枪声中夹杂着零星的惨叫声、战斗声、脚步声,会议室里的人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两个蒙面人就如利刃破竹一般,破窗而入,高喊:“不许动!把手举起来!”

    谁也没想到,共军居然敢冒死来营救老鬼。

    王田香想去拔枪,忽见又有两个蒙面人破门而入,只好乖乖地举起手。

    一双双手相继举起,任凭乌黑的枪口对准,命悬一线。

    “老鬼,快跟我们走!”

    “快走,老鬼,我们是老虎派来救你的!”

    肥原似乎不甘心死了都不知道谁是老鬼,一边举着双手一边偷偷环视周围,看到底谁是老鬼。殊不知,所有人都乖乖地擎着双手,或高或低,或直或弯,无一例外。不过肥原也注意到,这些人中只有李宁玉跟王田香一样,颇有点泰然处之的镇静,其他人无不露出了恐惧的神情。白秘书甚至吓得流出了口水,着实丢人。

    “老鬼,快跟我们走,晚了就不行了!”

    “快走,老鬼,敌人的援军马上就会赶来的,机不可失,耽误不得!”

    可就是没有人出列,跟他们走。

    肥原不经意间发现其中一个蒙面人穿的是总队士兵特制的大头皮鞋,知道可能已被老鬼识破,顿时恼羞成怒,手还没完全放下便破口大骂:“滚!都给我滚出去!!”超然客公众号

    很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意味。

    原来这是肥原为今天晚上精心策划并组织的一出压轴戏,长时间的开会就是为了把时间熬过去。夜深深,让共军铤而走险,让老鬼自投罗网。可老鬼毕竟是老鬼,资深老辣,历练成精,哪会被这几个小鬼骗过?他们穿的是统一的皮鞋,端的都是制式的枪,哪像老鬼的同志。老鬼的同志来自五湖四海,使的武器五花八门,口音南腔北调,怎么可能这么整齐划一?不用说,肥原又白打了一张牌。不但白打,还有点丢人现眼。

    再说张司令,什么时候这么狼狈过,当着自己的部下乖乖地举起颤抖的双手?肥原采取这么大的行动,居然不跟他打招呼,让他出洋相,简直是胡闹!他忍不住板着脸,气呼呼地责问肥原:“肥原长,你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肥原本就在气恼中,不客气地回敬道:“还用问吗?我要引蛇出洞,诱鬼现身。你不觉得你身边的鬼太狡猾了吗?你要觉得我做得不对,有什么高见不妨说来听听。”

    司令看他气势汹汹,忍了气功他:“依我看,等明天再说吧,等明天这个时候,什么老K、老虎、老鬼都会现身的。”

    肥原走到李宁玉跟前:“我觉得已经现身了,李宁玉,你觉得呢?刚才我看见你静若止水。你为什么这么镇静,能告诉我吗?”

    李宁玉看着肥原,静静地说:“因为我觉得这样卑鄙地活着,老是被你无辜地当共党分子怀疑、讹诈,还不如死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关于创作的对话(节选)

    麦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感伤变成了愤怒(冷漠、清高的芯子也是愤怒),天真变成了调皮,小说的台子(广场)被四方拆解。小说家开始跟各种现代主义思潮联姻,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吹拉弹唱,自娱自乐。这时的小说是不敢天真的,小说一天真,“文学的上帝”就嘲笑,骂你浅薄,没有思想,没有诗意。这一路走下来的下场是:小说走出了读者的广场,走进了文学史。直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出现,小说天真的一面几乎被他以一己之力牵回头。

    我从马尔克斯包括博尔赫斯那里,看到了恢复小说天真一面的契机,也受到诱惑,得出的结论是:要写奇人。别指责我不写常人,常人是人,难道奇人就不是人吗?我们要写的是人,难道奇人就没有人性?我的父母是最平常的人,农民,过着最日常的生活,但他们的生命里其实并无太多人性的考验。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看日头作息,只为一副胃肠,甚至连爱情、孤独、荣辱甚至都不大有,小小的山村就是天下,如何让他们来体现复杂、泥泞、宽广的人性?人性只有在极端的条件下才能充分体现,这个任务我觉得奇人应该比常人更容易出色完成。可以说,这也是我要写奇人的“思想基础”。

    当然,奇人各式各样,为什么我不去写“风清扬”,不写“棋王”,不写“弗洛伦蒂诺·阿里萨”?这必定跟我的经历、知识面、兴趣点相关。战略性地选择在哪里开战是可以谋划的,但仗怎么打,到战术层面,其实是没得选择的,只能跟自己打,抽调自己的各种储备。我无须向你强调,我写的都是虚构的——难道有那么多极端又典型的人坐等我花钱去收买?当然,虚构不等于虚假,虚构是为了展现更宽广而深入的真实。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虫笃定是虚构的,但人在重压之下变形、异化,这是现代人的一种集体真实。至于为什么是一只甲虫而非臭虫,为什么那家庭是那种人物关系、那屋子里有那些家具等,正如我为什么要写“特别单位”而非“特别旅馆”一样,都因于作家自身经历,尤其是内心经历。我们有理由怀疑卡夫卡梦见过甲虫(或捉拿过)。我小时候经常做同一个梦,一只翅膀张开来像蓑衣一样的大乌把我叼走。这只大鸟是英雄,我渴望它救我逃出那个令我倍感孤苦的小山村。这跟我后来写了那么多天才——所谓的英雄——或许是相干的。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在交代了“夜深了”这一特定背景之后,紧接着就描写尖利的枪声,先声夺人,给人一种紧张而刺激的感受。 B . 肥原举起双手并偷视他人动作的一段文字,通过对众人动作、神情的描写,把肥原老奸巨猾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C . 文章写肥原采取的行动使张司令当着部下的面出尽洋相,这既表露出肥原行事专横,也表明二人之间有隔阂。 D . 蒙面人持枪闯入会议室,众人恐惧,而李宁玉却泰然自若,是因为她面对上司的无端猜忌早己心如死灰,甘愿赴死。
    2. (2) 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在失去“天真”之后的结果是:小说家各自为政,自娱自乐,其作品浅薄而无思想和诗意可言,完全脱离读者。 B . 马尔克斯几乎以一己之力恢复了小说的“天真”,这使麦家受到启发,看到了改变当时小说创作界乱象的希望。 C . 作家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与作家的经历、知识面、兴趣点有关,就和麦家不去写“棋王”是一个道理。 D . 麦家笔下的甲虫、特别单位等均是虚构的,他认为虚构不等于虚假,虚构是为了展现更宽广而深入的真实。
    3. (3) 文本一画横线部分中,在“鬼”字前面加上“老”和“小”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 (4) 文本二指出,奇人比常人更容易在极端条件下充分体现人性,请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之时雨春风,沾被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 , 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乐嬉游而惮A拘检B如草木C之始D萌芽E舒畅之F则条达G摧挠之H则衰瘘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就,指接近、靠近,与《劝学》“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相同。 B . 其,代词,与《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用法不同。 C . 绳墨,喻规矩或法度,与《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中“绳墨”意思相同。 D . 《传习录》是明代心学的代表性著作。“传习”源自《大学》中“传不习乎”一语。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对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并不十分推崇,因而提出自己的儿童启蒙教育理念。 B . 今人常把用歌诗、习礼教童子之法视为“不切时务”,王阳明认为这种观点是“庸鄙之见”。 C . 作者用春风细雨和冰霜比作不同的教育手段,这形象化的语言使道理通俗易懂。 D . 王阳明的教育主张在当时曲高和寡,但今天看来他的启蒙之道具有超时代的价值。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②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5. (5) 针对“近世之训蒙稚者”的错误做法,王阳明认为教育儿童有哪些正确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僧德殊家水帘洞求予咏

    王安石

    淙淙万里落石颠,皎皎一派当檐前。

    清风高吹鸾鹤唳,白日下照蛟龙涎。

    浮云妆额自能卷,缺月琢钩相与县。

    朱门试问幽人价,翡翠鲛绡不直钱。

    [注]这首诗是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期满,回金陵老家探亲,路过白荡湖登临浮山时所作。水帘:水帘洞,在金谷岩西侧,即滴珠岩。因“常泻四时雨,别当一洞天”,故得其名,悬瀑奇观,当为国内罕见。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绘水帘洞,运用两个叠词表现了水的声音和亮度。 B . 颔联运用比喻修辞,将太阳映照的瀑布比作蛟龙的涎水,增添了梦幻色彩。 C . 诗人在描绘水帘洞之景时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将浮云想象成了额边的秀发。 D . 诗人笔下的水帘洞景色奇异、秀美、壮丽,诗人赏景明心并言明归隐之意。
    2. (2) 明朝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反之,结句好,谓之‘虎头豹尾’。”本诗的结句“朱门试问幽人价,翡翠鲛绡不直钱”就有豹尾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作者评价屈原《离骚》对德的推崇,以及治理的条理的句子是“”。
    2. (2) 《陈情表》中,李密在陈述自己家族内外人丁单薄之后,用“”形容自己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处境。
    3. (3) 在文人墨客的心中,秋天总是伴随着瑟瑟秋风、绵绵雨丝,唐宋诗词中,常写到“秋雨”这个意象,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叶巴的春天,是随着核桃树尖尖的嫩芽一起到来的。二三月份,藏历新年前后,江风已不再刺骨,忽然之间,就看见了枝头上的绿色,这里一点 , 那里一点 , 继而弥漫得满眼都是。地里的冬小麦和青稞,热热闹闹地钻出地面,空气中到处飘散着泥土的清香。核桃树的生长让人惊奇,好像一天一个模样——从尖尖的嫩芽,到一绺一绺的穗子。我们院子外的那棵核桃树,把长长的枝条伸进院子,将春天的故事____。接着,河沟里柔柔的柳树枝条绿了,桃树呀,苹果树呀,____地开出各色花朵。

    春天忙过之后,是短暂的农闲。采挖虫草、收青稞小麦、种第二季作物的忙碌季节即将到来,各家各户在着手准备。这时,工作队也有了难得的闲暇。有时,早饭过后,我就到果园里去。桃树、苹果树、藏梨树这些果树的花都已盛开,如果头天晚上刮了风,粉的白的花瓣会散落一地。还有那刚钻出地面的青草、小树苗,开黄花的蒲公英,把果园渲染得____。那几株年长的核桃树张开的巨大树冠,被早已萌发的新芽所覆盖,营造出一片绿荫,阳光从树枝间斑斑驳驳地照下来,不刺眼睛,是看书小憩的好地方。

    1. (1) 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加点词中“一”的表达效果。
    3. (3) “好像一天一个模样——从尖尖的嫩芽,到一绺一绺的穗子。”下列选项中破折号的用法与该句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B .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C . 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D . 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洁净,大概是一种最难的修炼,无论文字,还是人生。

    洁净的文字分外有风骨。翻阅少年时候的文字,____,姹紫嫣红,灼灼其华。____,文字开始删繁就简,舍弃了雕琢和浮华,像秋天里的一棵大树,枝头的繁华慢慢卸下,将枝丫伸向明澈的天空,有了静气和沉稳,也有了纯净和安然。

    ____。正如花之素洁者,多香气袭人,这也许是一种在精神世界追求洁净的表现。白色的栀子花,不娇媚,不艳丽,仿佛是江南采莲的女子,眉眼盈盈,穿一件蓝花的布裙,袅袅婷婷地从小桥流水边走来,却有说不出的秀雅和美好。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是如何描摹栀子花的?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在忙与闹中体味些生机,在闲与静中领略些趣味,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