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

更新时间:2024-03-19 浏览次数:1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这一行为背后的本质是一个人的低自尊。这类人通常会表现出习惯性主动道歉、迎合他人、没有自己的原则、不懂得拒绝、害怕给别人添麻烦、默默承受、内心自卑、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等。

    讨好型的孩子通常都是因为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忽视,导致他们从小缺乏自我价值感。因为在家庭成长中无法获得关注和认可,所以他们会对外界和他人的认可有着贪婪的渴求,期望以此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长期的这种自我价值感缺失,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外部人际关系。讨好者一般都会觉得:我必须做些什么,别人才会喜欢我。只有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才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香港科技大学的陈紫嫣在《总是忍不住取悦别人,为什么?》一文中提到:我们产生“讨好”行为的根源,是把对自我的认识和价值,建立在别人身上。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讨好者们最终需要做到的,是摆脱对他人赞赏和认可的依赖,自主确认自我的价值和需求。

    讨好型人格很容易忽视自己的需求,过分迎合他人,导致情绪压抑。这对自我成长不仅没有益处,还会阻碍自我成长。错误的行为,往往是错误的认知衍生出来的。要努力去修正自己的认知,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可以每天不断地来进行心理暗示,跟自己强调尊重自我需求,有意识地肯定自己,来不断提高自我价值认知。一味迎合别人,往往就会没有做人做事的底线。要记住底线就是原则,底线就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善待他人要在保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被践踏的前提下,要时刻记得善待和保护自己是第一位的。

    (摘编自《少年抑郁症/真实故事计划》)

    材料二:

    哲人:不管我们怎么努力,都既会有讨厌我的人也会有讨厌你的人,这也是事实。当你被别人讨厌的时候或者感觉可能被人讨厌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

    青年:那当然是很痛苦啊,会非常自责并耿耿于怀地冥思苦想:为什么会招人讨厌、自己的言行哪里不对、以后该如何改进待人接物的方式等。

    哲人: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也就是按照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是不是“自由”呢?绝对不是!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青年:从下面向上推?

    哲人:石块无力,一旦开始从斜坡上滚落,就一直会按照重力或惯性等自然法则不停滚动。但是,我们并不是石块,是能够抵抗倾向性的存在,可以让滚落的自己停下来并重新爬上斜坡。那么,难道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就要一直从斜坡上滚落下去吗?难道要像滚落的石头一样不断磨损自己,直至失去形状变成浑圆吗?这样产生的球体能叫“真正的自我”吗?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我们都在追求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自由。但是,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根本不可能。想到这里自然就能明白何谓自由了吧,也就是说“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青年:什、什么?!

    哲人:是你被某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

    青年:哎、哎呀,但是……

    哲人:的确,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要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青年:先生是对我说“要去惹人厌”吗?

    哲人:我是说不要害怕被人讨厌,并不是说要去故意惹人讨厌或者是去作恶。这一点请不要误解。

    青年:不不,那我换个问题吧。人到底能不能承受自由之重呢?人有那么强大吗?能够自以为是地将错就错,即使被父母讨厌也无所谓吗?

    哲人: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分离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青年:先生现在自由吗?

    哲人:是的。我很自由。

    青年:虽然不想被人讨厌,但即使被人讨厌也没有关系?

    哲人:是啊。“不想被人讨厌”也许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如果用刚才介绍过的那个谚语说的话,那就是只做“把马带到水边”的努力,是否喝水是那个人的课题。

    青年:那么结论呢?

    哲人: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摘编自岸见一雄/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会导致情绪压抑,对自我成长没有益处,会阻碍自我成长。 B . 讨好型人格通常会表现出迎合他人、没有自己的原则、不懂得拒绝等,背后的本质是一个人的低自尊。 C . 讨好型孩子往往因在家庭成长中无法获得关注和认可,所以会对外界和他人的认可有着贪婪的渴求。 D . 讨好者一般都会觉得我必须做些什么别人才会喜欢我,讨好者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
    2. (2) 对于材料二中“被讨厌的勇气”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并不是说要去故意惹人讨厌或者是去作恶,而是不害怕被人讨厌,即使被父母讨厌也无所谓。 B . “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让“我”选的话,“我”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C . 即使有人不喜欢“我”,那也并不是“我”的课题,大家怎么看“我”是大家的事,一定要学会将课题分离。 D . 一旦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也是我们获得幸福的一种勇气。
    3. (3) 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别人的要求说出“不”,他会质疑自己太自私了,他对别人的要求总是说“好的”,这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B . 讨好型人格的人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即使受到情感伤害,也总是竭尽全力去避免冲突,甚至自我牺牲。 C . 阿德勒小时候因不幸罹患佝偻病而备受冷嘲热讽,但他从不为各种闲言碎语所动,而是笃定坚持自己的选择。 D . “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在人际交往中一个团队里总会有人背地里嫉妒捣鬼,也总是有人会选择冷漠背叛。
    4. (4)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5. (5) 员工A遇到很严格的老板,无论怎么努力都被挑毛病。因为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A很困惑,结合以上材料谈谈A要怎么化解这个课题。
  • 2.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雪

    王啸峰

    高铁上,他看到窗外密密飘舞的雪花。在他微微走神的罅隙里,雪在江南大地上积了起来。看到白茫茫的一片,他心里的悲苦加了倍。

    列车减速,城市扑面而来。熟悉而陌生的街道一闪而过。弟弟在出口处向他挥手,随之一起抖动的是黑臂章。他走到弟弟身边,搂住肩膀,轻拍几下。弟弟低下头,接过行李箱,领他走向停车场。这两年,弟弟经常坐高铁来看他,每次走的时候,总是这么一句话:“什么时候回去看看吧?老人非常想念你。”他回答“嗯嗯”。而今天一早,弟弟电话里只说了一句,他就立刻抛下所有事情,朝着已被列为虚无的城市赶来。

    弟弟的父亲,他的继父,清晨突然往后一仰,倒下再没起来。

    鹅毛般大雪纷纷扬扬,市区也开始积雪,车堵起来,弟弟骂了几句鬼天气。眼圈黑黑的,就像即将入夜的天色,车厢里静得让他心慌。

    “走得没痛苦,也是修来的福。”他刚憋出这句话,就想到了母亲。他该怎么面对她?不管什么原因,八年没来见母亲,必定是错误的。虽然他每次都让弟弟带钱、东西给母亲,但这抵得了什么?弟弟手机里的母亲一直在老去,他看着照片愧疚感加深。不过,如果弟弟提出来视频一下,他又忙不迭地摆手。他还没有做好准备。这下,完全打乱了他的算盘。头脑里预想的大团圆结局,彻底破灭。他没有机会说抱歉。在大雪天温暖得逼出汗的狭小空间里,①他如坐针毡。如果能一下子快进到此刻,掠过八年时光,那么他再也不会面对弟弟多次诚恳邀请,摆出傲慢、生硬的丑态。

    很多事情,做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汽车转过一个大广角。他紧盯着大片绿地看:“怎么是公园了呢?”

    “长途汽车站早就搬迁城北公路上了。”弟弟又指着一些高大建筑给他介绍,可他都没听进去。

    ②终于,噩梦般的长途汽车站消失了。

    八年前,也是个大雪天,从高考分数出来,直到冬天,他说的话几乎不超过十句,而且都是对还在读小学六年级的弟弟说的。

    冲突的起因是什么,他已经忘记了。只记得那个夜晚北风凄厉、雪花狂舞。继父把酒杯往餐桌上一顿:“有本事考个好成绩回来,整天臭着个脸,好像大家都欠他似的。”

    高中三年,他每天都在奋发努力,放弃了所有的爱好:打球、写诗……为的就是考出好成绩。他填写的志愿,没有一所本地高校,最远的有哈尔滨、西宁。他要尽早离开这个家,这个家庭对他来说充满压迫,使他苦恼。

    他清楚地听到了继父那两句酒话,开始,他已把愤懑咽下去。寄人篱下,大概就要承受这样的折磨。可是母亲接了话:“他还是个孩子呢,要怪就怪我吧。”他本来浑浑噩噩的心,被母亲的话激得锋利,像一把出鞘的利刃。他冲出卧室,和继父扭打在一起。

    “快走,你打不过他的!”母亲拼命地喊。

    他退回卧室,插上插销的那一刻,人突然静下来了。继父在客厅里的咆哮,正从他脑子里被移到很远的地方。他有条不紊地收拾着衣物、课本、压岁钱、母亲给的零花钱,等所有东西压缩进一只大背包后,他才意识到,一个局外人将要离开。

    ③他大大方方地打开小小的卧室门,昂首挺胸地往大门口走。继父又坐下喝酒,还点了烟。房子里充满了烟酒的刺激气味。母亲上前阻止,拉他胳膊、拉背包带,跪下拖他的腿。继父喘着粗气冲着母亲嚷嚷:“让他走,有种不要回来!”

    他挣脱了一切,像一只第一次飞翔的雏鸟,虽然吃力地扇着翅膀,但是内心轻松自由。暴风雪来得正是时候,即便没有目标和方向也不要紧,艰难旅途就是最好的归宿。

    现在,在旅途中漂了八年,他终于回归了。完全没料到的是,心情如此沉痛。在高铁上,他就意识到这不寻常的变化。弟弟常捎带母亲的口信,最先浮现出来的是“这么多年了,也该谅解了”。到后来,他竟坐不住了,在车厢连接处踱步,有时迎来漆黑隧道,有时身子斜着承受列车漫长的转向。

    弟弟指指前面说:“快到了。”

    顿时,全身血液往他脑子里冲。他看不清前面的街巷,雪下得太大了,他还没做好准备,该以怎样的姿态走进家门。

    弟弟在黑暗中对他说:“下车!”

    老式楼房敞开着的单元,陷入漆黑。他机械地随着弟弟走去,走的过程中,他踩到了石子,鞋滑了几次,腿被什么东西挡了一下。可他还是往前走,自己都不知道迈的步子是快还是慢,只知道自己在移动。

    八年前那个夜晚,他爬进长途汽车站候车室。九点过后,所有车辆停发。工作人员收拾完,灯全熄后,他躺倒长条凳上,寒气围拢来,他抱住背包,呼吸久久不能慢下来。突然,他听到急促的讲话声,接着,候车室灯全都打开。他赶忙钻到凳子下。

    “看看,看看,我说没人吧!”

    “谢谢!那我们去火车站候车室。”

    灯又灭了。他回到凳子上,却没马上躺下,透过窗户,他看见大雪中两个人点头哈腰地向一个戴大盖帽的人致意。瘦高个继父头上突然亮了一下,几根乱七八糟的白发刺出来,在碘钨灯下向着大片雪花招摇着,挑战着,慌乱没有章法。

    沿着渗着白光的楼梯一级一级往上走,④他脑子里出现了那几根白发和片片雪花。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提到他“心里的悲苦加了倍”,既点明了此时沉痛的心理状态,又制造了悬念,引出对下文故事的叙写。 B . 时隔多年,在接到继父去世的消息而赶回家奔丧的路上,他才最终放下对继父的怨恨,在纷飞的雪花中选择谅解。 C . 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没有名字,没有身份介绍,故事深处其实是隐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凡而具体的你我。 D . 小说设置复杂的家庭关系,叙写了由此引发的激烈的家庭冲突,意在揭示人们如何在事件中成长,在隐秘中和解。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中“如坐针毡”,写出了“我”因错过了说抱歉的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愧疚感。 B . 句子②在文中单独成段,既引出了对八年前的回忆,又加强了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C . 句子③中“大大方方”“昂首挺胸”,可见冲突的责任在继父的酗酒和对“我”的不理解。 D . 句子④中出现的“那几根白发和片片雪花”,寓示着主人公内心的创伤得到了修复。
    3. (3) 小说中多次写到“雪”,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4. (4) 本文叙事很有特色,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子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①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②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③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佑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元好问《市隐斋记》)

    材料二:

    “吏隐”之说,始于谁乎?首阳为拙,柱下为工④,小山林而大朝市。好奇之士,往往举为美谈,而尸位苟禄者,遂因以藉口。盖古今恬不之怪。

    嗟乎!出处进退,君子之大致。吏则吏,隐则隐,二者判然其不可乱。吏而曰隐,此何理也!夫任人之事,则忧人之忧。抱关击柝之职,必思自效而求其称。岩穴之下,畎亩之中,医卜释道,何所不可隐?而顾隐于是乎?此奸人欺世之言,吾无取焉。

    (节选自王若虚《门山县吏隐堂记》)

    【注】①于没氏:指投机牟利的人。②锥刀:喻微末的小利。③韩伯休:韩康,字伯休,东晋人,以采药卖药为生,口不二价。④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首阳,山名,又名首山,传为伯夷、叔齐饿死处;柱下,相传老子曾为周柱下史。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予意大夫士之爱A公者B强C为之名耳D非公意也E君归F试G以吾言H问之。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舍,指居住、住宿,与《苏武传》“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中的“檠”用法相同。 B . 渠,指他,作代词用,与《孔雀东南飞》“渠会永无缘”中的“渠”意思相同。 C . 恬,指坦然、满不在乎,表示已经习惯,与成语“恬然自安”中的“恬”意思相同。 D . 柝,指巡夜人敲的木梆。此处“抱关击柝”,指守关巡夜的小官吏,也泛指卑贱小事。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好问认为隐士的世界不仅仅是在山水茅屋之中,还在农工商卜医等各行各业,只要符合“自闭之义”,无处不可。 B . 古人认为“隐”有小大之分,小隐隐于山林,因为信仰不够坚定,易受贪欲影响;大隐隐于朝市,因为心平气静,不受外物迷惑。 C . 在元好问看来,当今那些在朝廷市肆的人,缩肩叠足,利嘴长牙,打着“大隐”的旗号,干着追逐微利、欺世盗名的事情。 D . 娄公鬻书以食,够用就行,不妨害他的清廉;诗酒周旋,求和而已,不妨害他的清高。对此元好问给予了肯定,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隐士。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也。

      ②好奇之士,往往举为美谈,而尸位苟禄者,遂因以藉口。

    5. (5) 关于“隐”,元好问和王若虚分别陈述了自己的观点,请简要说明。
  • 4.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题。

    池州翠微亭

    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山亭避暑

    真山民①

    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

    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

    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

    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

    注:①真山民:宋末进士。宋亡遁迹隐沦,所至好题咏,自称山民。

    1. (1) 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岳诗首句写自身经历,看似与记游无关,却突出这次出游的难得与可贵;次句点题、破题,为下文直抒胸臆做铺垫。 B . 真诗前两句写诗人于山亭中避暑,为求清凉而叮嘱莫要放下帘子,“清风入”与下文的“宜避暑”呼应。 C . 真诗五六句诗意陡转,写竹水松风,意境开阔,凸显豪迈之情;末两句诗意与《赤壁赋》中“取之无禁”几句相近。 D . 两诗均有登亭赏景之意。岳诗并未直接描绘所见景色,抒情明白如话,自然真挚;真诗巧用双关,寓有深意。
    2. (2) 《随园诗话》中说“凡作诗者,各有身份,亦各有心胸”,这一观点在两首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诗人以问句形式表达自己期待上战场杀敌、擒住敌方首领的句子是“”,一腔报国热情跃然纸上。
    2. (2) 《离骚》中说“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是从中脱胎而来。
    3. (3) 十二生肖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2023年是兔年,请写出一句含有“兔”的古诗句:“”“2024年是龙年,请写出一句含有“龙”的古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近日,一条“长辈把对女孩儿的爱写成5本书”的微博火了。5本“成长书”是长辈对晚辈满满的爱与祝福,记录了一段难忘的时光、无数温馨的细节与回忆,折射出良好的家风。令人佩服的是,不只是爸爸和妈妈从女孩儿出生时就坚持记录,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姑舅舅等也参与其中,从不同视角见证了一个孩子的成长。A____,更是良好家风的见证。

    B____?①小女孩的家庭可谓做了很好的诠释。②在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中,③反映着整个家庭的教育理念,④折射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⑤家庭作为一个人的人生起点、梦想启航的地方,⑥能否给予孩子爱的呵护,⑦让孩子从小就有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⑧乃至逐渐拥有进取精神、家国情怀,⑨关键在于有良好的家风传承。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语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1. (1) 下列各句中冒号与文中划横线处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八百个字。 B .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C . 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D . 想不通,九头牛也拉不动;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2. (2)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文中加点的“家”字,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欲”字的繁体写法是“慾”,在《说文解字》中“欲”是指“贪欲也”。而到了《康熙字典》,“欲”字又增加了“爱也”“期愿之辞”等义项。

    ②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