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湘潭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月期末试...

更新时间:2024-04-26 浏览次数: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 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阅读是一种看不见的精神修炼,是为人生绘就底色的事业。阅读往圣哲思,心灵深处便不觉增添了参 悟世界的思想之力;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各类经典著作浓缩了 历史的精华、文明的智慧,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走进异彩纷呈的文学经典画廊,我们能看到许多耳熟能祥的人物:悲苦麻木,恪守封建礼教的闰土; 辛苦恣睢、尖酸刻薄的杨二嫂;生活拮据、企盼富裕的菲利普夫妇……这些经典人物,个个有血有肉,让 人印象深刻。阅读经典的过程不仅是我们感受百味人生的过程,也是我们我们丰富人生阅历、不断地收获 成长的过程。阅读的回馈是丰厚的,含英咀华不仅能够让思想和心志充满澎湃,还能口齿生香

    1. (1) 语段中加点的字词,注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耳熟能祥 B . 恪守(gé shǒu ) C . 恣睢(cì suī) D . 拮据
    2. (2) 依次填入上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阅读唐诗宋词   ②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  ③阅读红色经典

      ④胸中悄然生发俯仰天地的文化豪情  ⑤心中自然涌起蹈厉抗争的斗争气概和为国为民的奋斗热情

      A . ①④③②⑤ B . ③②⑤①④ C . ③④⑤①② D . ①④②⑤③
    3. (3)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阅读的回馈是丰厚的,含英咀华不仅能够口齿生香,还能让思想和心志充满澎湃。 B . 阅读的回馈是丰厚的,不仅含英咀华能够让思想和心志充满澎湃,还能口齿生香。 C . 阅读的回馈是丰厚的,含英咀华不仅能够口齿生香,还能让思想和心志充满澎湃能量。 D . 阅读的回馈是丰厚的,含英咀华不仅能够让思想和心志充满澎湃能量,还能口齿生香。
  • 2.  下面这段话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在阅读领域里,慢意味着就是深阅读,即经典阅读。我经常被问到:数字时代,为什么还要阅读经 典?又该如何进行文学阅读?其实,科技如此发达,手机阅读、碎片化阅读方式的盛行是必然的。它有便 利的地方,比如,可以快速共享知识和传播信息,还可以建立线上读书群等。但这种便利的另一方面,就 是容易让阅读刻骨铭心。在这个意义上,深阅读和经典阅读尤其重要。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由一代 代读者检验出来的。阅读经典可能不会立马变现,但能够最大限度地涵盖所有人的人生,让每个年龄段的 人都能在其中汲取到营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我们深入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

    A . 盛行 B . 刻骨铭心 C . 涵盖 D . 潜移默化
  • 3.  古诗词默写。

    阅读经典诗词,我们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诗词之美,美在画面:在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中,“有桃花红,①  ,菜花黄 ”展现了百花争艳的田园春景;诗词之美,美在情感:《无题》 中,李商隐用“②  , ”道尽相思的至死不渝;诗词之美, 美在哲思: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中,刘禹锡用“③  ,病树前头万木春 ” 表 达 了 乐 观 向 上 的 人 生 态 度 , 充 满 哲 理 。 我 们 还 可 以 从 苏 轼 《 水 调 歌 头 》 中“④  , ”的美好祝愿中学习词人博大的境界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 4.  综合性学习。红星学校九年级( 一)班举行读书分享会,请你一起参与。
    1. (1) 明明同学在分享会上向大家展示了他们调查的本校各年级同学的读书现状(如下表) ,根据表格,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每天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

      1.5 小时

      1.2 小时

      0.5 小时

      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的比重

      21.8

      35.4

      47.6

    2. (2) 在分享会上,小红推荐了许多网络小说,并表示自己只读网络流行小说,不读经典名著。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请就小红的做法表达你的观点。(50 字左右)
二、现代文阅读(24 分)
  • 5.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 琐嘹” 、“ 苏尔奈” ,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 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 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 或“ 南嗳” ;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 或“ 吹鞭” ,较大的一种则称“ 大 笼” 或“ 大海笛” ;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 苏尔奈” ;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由哨、芯子、 气盘、杆、铜碗等部分组成,其按音孔根据七声音阶顺次排列,各个孔距基本相 等,可翻转七调,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加大二度。唢呐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打嘟噜、循环换 气(长时间吹气不断)等多种吹奏技巧,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独奏乐器。

    唢呐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是吹打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在古代除吹奏军乐外还用于衙门 鼓吹及戏曲、歌舞等的伴奏,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则多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

    (摘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材料二】

    青山唢呐艺术是湖南吹打乐中一种独特的演奏形式,主要流传在湘潭县青山桥、石鼓、分水三乡镇及 周边邻近地区,该地区在民间办理婚丧喜庆、玩龙耍狮及佛道教仪和巫傩祭祀等民俗活动中,形成一种器 乐演奏的音乐形态,其乐曲结构、曲牌名称、旋律特征、表现风格、演奏技巧等,至今仍保持原始风貌, 没有被外来音乐所影响或同化。艺人们通过各种民俗活动的经验积累,根据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风俗习惯、传统文化观念, 以湘中典型的音调特征加以创造,逐渐产生出众多曲牌,独具地方风格,这些曲 牌根据其表现功能、曲牌结构、应用场合等分为夜鼓牌子、路鼓牌子和堂牌子三种。

    (摘自微信公众号“ 文旅湖南”)

    【材料三】

    出生于唢呐世家的莫柏槐,真正与唢呐结缘,其实源于一次偶然。八九岁时,他拿着父亲当作宝贝的 唢呐吹了一曲,竟像模像样。之后,父亲见他有天赋,决心教他。勤奋的莫柏槐连夜背下记载青山唢呐的 工尺谱,次日便拜父为师。后来,他被县文工团招为唢呐演员,多次赴省级院校接受专业培训。如今,他已是国家一级演奏员,获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薪传奖等。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和现代文化冲击,如今的青山唢呐也面临着传承断层。过去,青山唢呐以工尺谱 记载,它与简谱、五线谱相比,认识的难度较大,加上以前采取的是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没有留下文字 依据, 以致一大批老艺人去世后,一些独特的演奏技法没能传承下来,一些曲牌也已丢失。现在很多孩子 倾向于学习钢琴、古筝等相对“ 高雅” 的乐器,一些人的思想甚至还停留在“ 唢呐是白喜事才用得着的乐器” 等刻板印象中,学习的人相对较少。

    莫柏槐与当地中小学校一道,积极推动青山唢呐进校园、进课堂。在他精心培养下,弟子刘玺获全省 “三湘蒲公英” 大赛金奖,莫惠馨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左天路精通各种唢呐演奏手法和曲牌,20 多名优秀青少年唢呐演奏员正茁壮成长 … …

    现在,即将对外开放的湘潭县非遗中心,非遗项目展陈馆、唢呐传习室等一应俱全。 中心 负责人介 绍,作为非遗文化大县,湘潭县正积极创建省、市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搜集挖掘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技 艺,推动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摘自《湖南日报》“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莫柏槐与青山唢呐的故事” ,有删改)

    1. (1) 青青看完以上材料后,做了以下笔记,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唢呐是一种阿拉伯乐器, 曾在亚、非、欧多个国家广泛流传,金元时期传入中国。 B . 唢呐有音量宏大,音色高亢明亮,在古代可用于吹奏军乐、衙门鼓吹等正式场合。 C . 青山唢呐至今仍保留着自身的原始风貌,没有被外来音乐所影响或同化。 D . 青山唢呐是湖南省湘潭县青山桥、石鼓、分水地区在民俗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器乐演奏的音乐形态。
    2. (2) 针对现阶段“青山唢呐如何进行‘活 ’保护 ”这一话题,小山准备起草一份建议书。请你结合【材料三】,帮小山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 6. 现代文阅读Ⅱ

    说士节

    王学泰

    ①“士节 ”这个词有点“古 ”,现在很少有人用了,所以在此文的开头不能不对它做些解释。最初 “士 ”就是成年男子的通称,周代至春秋时期多指贵族最低的一个阶层,后来遂指有一定的社会管理知识 能够进入官僚阶层的人们,再后来则指读书人。“节 ”指节操,“士节 ”也就是“士 ”所应该有的节操, 这里的“节操 ”包括操守和尊严。用现代语言来说,“士节 ”实际上是士人的角色意识的表现,士人在严 守士节中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士。

    ②作为角色意识的士节形成于贵族社会,“士 ”在那个社会里指军人和下层官吏,社会要求他们必须 自尊自爱和遵守某些原则,社会也为这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那时士遵守士节是极其自然的。春秋以来, 礼崩乐坏,等级流动,士人存在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士对如何保持自己的尊严与操守感到茫然,但士 节还是保存了下来,只是此后士节的张扬不是靠制度,而是靠统治者的宽容、尊重,和士人自我意识的坚 挺罢了。

    ③不过我们也应看到,那时毕竟离贵族社会相去不远,每个阶层的人们对属于自己操守的记忆,尚未 完全丧失,有的还能严格遵守,所以才会有“宋襄公不杀二毛 ”“专诸刺王僚 ”等被后世聪明人视为“愚 蠢 ”的事件发生。还应该看到, 当时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游走于诸侯之间,在游说人君和宣传自己的政治 主张时,他们逐渐认识到君臣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互有权利义务。孔子说“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 忠    ”    ;孟子说得更清楚明确: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路 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当时的士人不仅争得了应该属于自己的利益,而且还赢得了一些做人的尊严。这些在当时的诸子(除了法家)著作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同时,传统的保护士节 的制度和措施也受到有远见的统治者的尊重,这也是使士人保持“节 ”的一个外部条件。

    ④统治者提倡“士节 ”,似乎不能完全从特权角度理解,其目的在于使士大夫保持其精神追求,也是 他们从事其职业的保证。 当时士大夫是社会的管理者,用现在的话说,他们掌握着“公权力 ”,倘若士节 被摧毁,使其没有了操守,可以无所不为,这样“公权力 ”就会成为牟取私利的工具,那么本来的社会中 坚就成为社会蠹虫。另外,还应看到由于社会舆论的鼓励,培养了一批有廉耻、识去就、守信义、重然诺 的官员,这对最高统治者的绝对权力也是一个制约。

    ⑤先秦诸子大多看重士节,有的还张扬士节,孟子所说的“ 大丈夫 ”品格就是一例。儒、墨诸子以 “ 帝王师 ”而自视,道家特别是庄子视权位如腐鼠敝屣,不值一顾。他们的为人也多有品、有守、有趣。 唯有法家把权力绝对化,漠视众生,面目可憎。他们造就了对君主奴颜婢膝、对臣民冷酷无情的酷吏。商 鞅、韩非的“理论 ”只考虑最高统治者的利益和权力,从不为其他阶层的人着想。

    ⑥当法家的理想国,被称作“虎狼之国 ”的秦统一了天下后,士人的依附者只有皇帝一家了,士人保 持节操的外部条件基本上消失了。这时“士节 ”要表示出的相对独立性,往往就要依赖统治者对士的尊重 的程度和士人自身的内在力量。

    ⑦从历史的总趋势来说,专制越来越加强,士人所受到的尊重就越来越差。例如汉代大臣与君主之间 可以从容地坐而论道;唐代的宰相在皇帝面前还有座位;到了宋初,宰相的座位就被撤掉了;明清两代, 士人地位跌倒了低谷。明代的诏狱、廷杖,清代的跪见奏对制度和申斥制度,都是在残酷地摧毁着士人的 尊严。士节所依存的外部条件几乎消失殆尽了。

    (节选自《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士 ”与“士节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士节 ”就是“士 ”所应该有的节操,包括操守和尊严。 B . 能够严守“士节 ”的人一定是“士人 ”。 C . “士节 ”的角色意识形成于贵族社会,那时士遵守士节是极其自然的。 D . 到后世,士人想要保存“士节 ”,往往要依赖于统治者的尊重和自身的内在力量。
    2. (2) 第③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下面一段材料可以作为哪一段的事实论据?请简述理由。

      宋代与明代都曾发生过相似的“ 大礼议 ”事件,却有不同的结果出现:宋代由于秉持着开国皇帝所立 的“不杀士大夫 ”的遗训,对冒犯的臣子及士人仅罢黜了事,最后由于臣工的坚持,宋英宗未能成功。而 明代却有一百二十四位官员被下诏狱拷讯, 因此事受廷杖而死的大臣多达十六人,最终反对的大臣纷纷缄 口, 以嘉靖皇帝的胜利告终。

  • 7. 现代文阅读Ⅲ

    岁月深处的歌声

    董改正

    ①我在高铁上落座,一个精致优雅的小妈妈抱着一个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走过来,对四邻微笑并致歉。放好行李后,小妈妈坐定,将身子绷成弯弓的孩子勉强放坐在腿上,掏出一部手机,迅速点亮屏幕, 动作行云流水。动画片的声音传出,孩子立刻就像被切换到静音状态,双手握着手机,安静得像个天使。 小妈妈拿出蓝牙耳机,孩子配合地侧过脑袋,任由妈妈给他戴上。小妈妈又拿出另一部手机,她也戴上耳 机,开始他们的愉快旅程。

    ②我不觉莞尔,想起那些年哄孩子的场景。窗外风景掠过,心头一幅幅图画翻动,一首首歌像一只只 鸟雀,从故乡的暮色里飞来。

    ③首先入耳的是父亲苍老的歌声。那是 13 年前,女儿 5 岁,寄养在父母那里。家中已有 30 多年没有幼儿了,石头一般的父亲柔软下来,看孙女的眼神里尽是宠溺。那个秋日的黄昏,我从小城赶回,夕阳绮 丽,晚霞满天,一大群鸟叽叽喳喳地叫着飞舞。71 岁的老父亲,背着我 5 岁的女儿,迎着夕照慢慢走着。女儿应该是睡熟了,小小的脑袋搭在父亲的肩头,双手一左一右,垂在父亲的胸前。父亲尽力让自己 的腰弯得更舒缓,让女儿躺得更舒服。乡村的暮色是丰富的,有小狗从他们身边跑开,有端碗的老人笑眯 眯地从他们身边走过,有大朵大朵的红花陪着他们一路开放。我听见父亲在唱歌,歌声弥漫在围拢过来的 夜色里:“好大月亮好卖狗,捡个铜钱打烧酒,走一步,喝一 口,问你老爹爹可要小花狗? ”

    ④如果这时候女儿醒着,她应该会学小狗“汪汪 ”地叫起来。但此刻她睡着了,雪一样地安静。一定 是她哭闹,父亲才背着她吧?祖孙俩相依相偎着,在童谣声中,一个沉入睡眠,一个沉入往事。

    ⑤我想起母亲的哼唱。那是夏夜的庭院里,三张蚊帐,垂自各帐顶的桑树枝、椿树枝、楝树枝,在金 贵的小南风中轻轻摇晃。蚊帐外,一群群萤火虫在小风里飘荡,轻若浮光,飘如水里的光点。“该睡了。 ”母亲在最里面的蚊帐中轻轻说道。我和弟弟睡意全无,还在说着白天的事情。母亲的歌谣就在此时 响起:“火萤虫,点点红,哥哥骑马我骑龙……骑我的马,上扬州,扬州里面一枝花,摆摆尾子到姐家…… ”

    ⑥母亲轻轻地哼唱着,由清晰到模糊,终于杳杳如渐行渐远的旧梦。星月在天,我们睡着了。

    ⑦我想起往生的外婆,她有多少哄睡的歌谣啊! 40 多年前,我是个多么烦人的小孩。在那个名叫“路东王家 ”的小村里,在那个晚饭后必用清水洗尘的小院里,在那张已经被汗渍和岁月包浆的竹床上, 外婆为我唱沉了多少星月,为我唱来了多少个绵软的夜。那些歌谣,如今依然荡漾在我的心里,如云如 月,如月光捏成的行板。

        高铁上,那个孩子睡着了,雪一样地安静。小妈妈收了手机,将他搂在怀里,望着车窗外疾驰而去 的风景,如面对流水,如面对时光。

    (摘自《扬子晚报》)

    1. (1)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在表格的空白处填写好适当的内容。

      岁月深处的歌声

      场景

      “我 ”的感受

      父亲苍老的歌声

      温馨美好

      母亲的哼唱

      夏夜的庭院里,母亲用歌谣哄童年时睡

      意全无的“我 ”和弟弟入睡。

      40 多年前,小村里,外婆家小院,无数

      个晚饭后,外婆为“我 ”唱歌谣。

      如云如月,如月光捏成的行

      板。

    2. (2) 联系上下文,赏析下列语句。

      ①乡村的暮色是丰富的,有小狗从他们身边跑开,有端碗的老人笑眯眯地从他们身边走过,有大朵大朵的红花陪着他们一路开放。(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高铁上,那个孩子睡着了,雪一样安静。(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 (3) 文章为什么以“岁月深处的歌声 ”为题?谈谈你的的理解。
    4. (4) 文章第③段和第⑤段直接引用了歌谣,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三、古诗文阅读(18 分)
  • 8.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 (1) 首联中的“  ”与“  ”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
    2. (2) 国学大师钱仲联曾评价颈联中“横 ”“拥 ”二字“下得极有力 ”,请结合诗句,说说他如此评价的理由。
  • 9.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 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饶州路① 大饥,米价翔踊② , 总管王都中③ 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 以为须粜④ 以下等价, 民乃可得食,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粜。行省怒其专擅,都中曰:“饶杭几二千里,比⑤议定往还,非半月不可。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 ”其民相与言 曰: “公为我辈减 米价,公果得罪,我辈当鬻⑥妻子以代公偿。 ”行省方悟,都中得免。

    【注释】①路:元代行政区划单位。②翔踊:物价飞涨。③王都中:字符俞,元代官员,官至两任行省参 知政事。④粜:卖出粮食。⑤比:等到。⑥鬻(yù) :卖。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有改动)

    1. (1)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负者:

      ②洌: 

      ③去 : 

      ④乃: 

    2. (2) 下面对甲文理解分析有有误的一项是 ( )
      A . 选文惜墨如金,首句“环滁皆山也”就写尽了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今人叹服。 B . 选文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做到了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C . 在太守看来,滁人的自在出游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更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 D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核心句,表明“ 乐”是表象,“醉”是根本。
    3. (3) 选出与甲文中“野芳发而幽香”所描写的季节景色不同的一项是( )
      A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

    5. (5) 甲文中欧阳修被贬官至滁州,爱民亲民; 乙文中王都中擅自降米价救灾,惹怒上司。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这样写有何作用。
四、名著阅读
  • 10.  根据你阅读《水浒传》的积累,回答下列问题。

    文段一: 在山神庙里刚坐下,没喝上几口酒,便听见草料场那边必必剥剥地爆响。他从门逢中朝外 一看,只见火焰冲天,草料场燃起了大火。他提了花枪,正待开门去救火,却听得有人说话: “ ……便逃 得了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又一个道: “我们回城去罢。 ”一个道: “再看一看,拾 得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会干事。 ”

    文段二:那七个贩子的客人,立于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 “倒也!倒也! ”只见这十五个 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相觑,都软倒了。那个客人从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丢在地 上,交过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好了,叫声: “聒噪! ”一直往黄泥冈下推下去。

    文段三: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 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 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

    文段四:卢俊义道:“可以回避否? ”吴用再把铁算子搭了一回,便回员外道:“则除非去东南方巽地 上,一千里之外,方可免此大难虽有些惊恐,却不伤大体。 ”卢俊义道:“若是免的此难, 当以厚报。 ” 吴用道:“命中有四句卦歌, 小生说与员外,写于壁上, 日后应验,方知小生灵处。 ”卢俊义叫取笔砚 来,便去白粉壁上写吴用 口歌四句: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 忧。

    1. (1) 阅读上面文段一和文段二,按要求填写表格。


      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

      文段一

      林冲、陆谦

      文段二

      晁盖、吴用

    2. (2) 文段三描写的是谁?请结合《水浒传》中具体情节,说说他主要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3. (3) 文段四中“去东南方巽地上一千里之外 ”必须经过什么地方?吴用让卢俊义去那里避难的用意是什么?吴用的四句口歌暗藏什么玄机?
五、写作(50 分)
  • 11.  请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

    ⑴入学时,老师“ 同学你好 ”的问候;百米冲刺时同学“加油加油 ”的呐喊 ;餐桌上,饭菜喷香可口; 台灯下,纸笔沙沙作响;枝头上嫩绿的新芽,田野里金黄的麦浪……这些平常真实的点点滴滴,也许 我们不曾深思,其实往往蕴含着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让我们获得前行的力量。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思考和感触?请联系你初中阶段的生活和经历,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

    要求:①不少于 600 字;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⑵题目:▲如此美丽

    要求:①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不少于 600 字;

    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④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