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咸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28 浏览次数: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有学者认为,周代分封诸侯实际上是用封国的形式从组织上消化商朝遗民,并使他们成为周统治下的“新民”,即周公所说的“保殷民”“作新民”。这说明,周代分封( )
    A . 清除了商民反叛隐患 B . 有利于形成政治认同 C . 实现了国家文化统一 D . 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 2. 西周的公文文种简单且划分粗略,没有系统行文关系。秦朝时,出现了君臣专用文种和地方行政往来文种,皇帝专用公文叫“制”和“诏”,改先秦的“上书”为“奏”,作为臣下专用文种。秦朝这一改变意在( )
    A . 确保国家政令的畅通 B . 强化对各级官吏的监察 C . 加快推进统一文字的进程 D . 适应君主专制的需要
  • 3.  汉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变更制度,其五经博士制度为儒家发挥智库职能提供了制度空间,博士弟子制度为儒生入仕提供了制度化途径。据此可知汉代( )
    A . 儒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制度建设 B . 制度建设与儒学发展产生交互影响 C . 儒学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D . 通经成为士人涉足政治的最佳途径
  • 4. 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  )
    A . 是突发的农民起义 B . 体现了古代英雄史观 C . 利用宗教发动民众 D . 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
  • 5.  如图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具体可知( )
    A . 中书门下,权力最大 B . 协商政务,减少失误 C . 皇帝权力,严重削弱 D . 六部分工,直属门下
  • 6.  在两税法下,外来户也需按照现居地登记造册,并按照家庭财产多少及户等高下向国家缴税。此外,没有固定住处的商人也不能逃避税收,而由所在州县按照其收入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推行( )
    A . 阻碍了商品经济持续发展 B . 减轻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C . 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 减缓了阶级和社会矛盾
  • 7.  有学者研究发现,从科举入仕者看,晚唐名族公卿占76.4%,至宋代这一比例降至13%。此外,寒族通过科举入仕所占比例则由晚唐的9.3%增至北宋的58.4%;中等家庭的比例也由14.3%增到28.6%。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
    A . 政治人才的选拔制度出现了革新 B . 贵族政治已退出历史舞台 C . 科举制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 . 社会的公平意识迅速发展
  • 8. 元朝在行省划分时将山川之险融入区域之内,形成了区域间犬牙交错,相互牵制的地理格局。这样做( )
    A . 彻底实现地区之间的和平 B . 体现了民族歧视政策 C . 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 D . 维持了地方原有划分
  • 9.  据统计,现存元杂剧中的包公戏多达11种,剧中包公不仅是公正法庭、廉明清官的代表,还赋予他沟通阴阳两界、日断阳夜断阴的能力。这体现了元杂剧( )
    A . 真实反映元朝社会黑暗 B . 承载着民众的愿望诉求 C . 呈现哲学化思辨化色彩 D . 吸收了京剧的表演风格
  • 10.  郑和说服明仁宗保留宝船队时曾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郑和( )
    A . 深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 B . 强调海洋开发的经济效益 C . 具有一定的海洋忧患意识 D . 主张夺取和控制南洋地区
  • 11. (2023高一上·仁寿月考) 《天工开物》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插图单用墨色线条勾描,画面大致符合现实世界中的比例关系。这反映《天工开物》(   )
    A . 追求艺术高雅性 B . 反映社会等级性 C . 注重普及实用性 D . 强调作品完整性
  • 12.  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提到,作本书的目的是“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据此可知,顾炎武的学术宗旨是(    )
    A . 格物致知 B . 慎明思辨 C . 经世致用 D . 反对专制
  • 13.  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一书虽以转述西方历史地理为主旨,却代表了中国人在时代嬗变之际仁者思考,它是中国人用一场失败了的血战所换来的醒悟与警觉。其意在说明该书( )
    A . 提出了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 B . 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 C . 反映了士人挽救危局的努力 D . 改变了清廷对西洋人的态度
  • 14.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西方列强有时对太平天国深表同情,而暗中又帮助清政府巩固其地位。这表明列强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是( )
    A . 谋求扩大在华权益 B . 缓和与中国的矛盾 C . 寻求扭转贸易逆差 D . 加紧对华商品输出
  • 15. (2023高一上·松桃月考) 1870年,李鸿章在天津兴办洋务,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和北洋武备学堂。这些新式学堂引进西式教学课程,教授“西文西技”。此外,儒学经典也是必学科目。据此可知,这些洋务学堂( )
    A . 动摇了专制统治的基础 B . 意在培养实用性人才 C . 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D . 开启了近代教育改革
  • 16.  1895年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声名大震,朝野名士争相结纳,作为帝师的翁同稣为康有为的《上清帝书》所感,不惜折节,亲自上门拜访官仅六品的康有为。这一情形( )
    A . 促使变法运动获得了广泛支持 B . 推动了晚清新旧势力的合流 C . 推动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D . 凸显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 17.  武昌起义发生12天后,湖南、陕西两省随即响应。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宣布独立的还有江西、山西和云南,三个省份宣告“独立”的时间集中在9天之内。这表明当时( )
    A . 军阀割据局面被打破 B . 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C . 民主共和的民心所向 D . 革命洪流势不可挡
  • 18.  如表呈现的是1913—1920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情况。对该如表解读准确的是( )

     

    1913年

    1920年

    增长百分比

    纱厂纱锭数量(枚)

    484100

    1248400

    157.8%

    织布机数量(台)

    2016

    5825

    188.9%

    A .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 . 棉纺织业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C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比例失调 D . 稳定的政局促进经济的发展进步
  • 19.  1917年,胡适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不模仿古人”“不用典故”“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八项主张;并指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胡适的这一主张旨在( )
    A . 通过文学改革助力国家革新 B . 推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 C . 强调文学应反映大众的生活 D . 促进国人文学素养的提高
  • 20.  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反映出五四运动(    )
    A . 促进了社会主义传播 B . 是一场凝聚民族力量的社会革命运动 C . 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 D . 成为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21.  192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通告,要求“各地党部应当用种种方法使农民接受训练,获得武装”,并提出了包括“上山”在内的具体办法。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 . 肯定了井冈山革命道路 B . 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原则 C . 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D . 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 22.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中共中央东北局带领青年在农村宣传“大纲”的内容和意义,还建立起贫雇农委员会,作为各地区平分土地的领导机构。这些举措( )
    A .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B .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顺利开展 C . 促成了抗日战争最终胜利 D . 彻底瓦解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 23.  如图是发行于1953年的宣传画。据此可知,当时( )

    A . 经济建设主要为抗美援朝服务 B . 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热情高涨 C . 社会主义改造进展顺利 D . 国民经济调整效果明显
  • 24.  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香港回归后的管理,邓小平强调“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港人必须是爱国者”。这一要求( )
    A . 解决了中英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B . 践行了另起炉灶外交基本方针 C . 改变了香港民众原有的生活方式 D . 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 25.  新时代中国明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主张各国对话协商、妥处分歧,反对单边主义,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主张各国共享全球发展与治理成果。这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 )
    A . 注重发展睦邻间友好关系 B . 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 C . 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 承担起超级大国的国际义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汉王朝还在边疆地区实行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三 1865年,中亚浩罕国阿古柏率军侵入南疆。1867年,阿古柏悍然宣布成立“哲德沙尔汗国”。1870年,阿古柏又将侵略势力扩张到北疆。英国和沙俄向阿古柏提供大量武器,试图借此染指中国新疆地区,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边疆危机。沙俄还出兵强占了中国的伊犁地区。1876年,左宗棠率军西征,他采取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1878年,清军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领土。1881年,中俄双方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地区。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新疆建省进一步密切了新疆与祖国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边疆政策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羁縻府州制度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
  • 27. (2023高一上·阆中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政府在海外贸易中,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确保商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例如,在海上交通中设立巡检、通关等机构,保护海上商贸的利益;实行“市易法”,鼓励商人从事海上贸易和私人经营。同时,宋朝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商品的种类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这为海外商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宋朝时发明了“磁针航行”等航海技术,使得海上变通更加便捷和安全。造船技术也十分先进,建造了大量的商船和战船,使得海上贸易更加畅通和有序。

    ——摘编自周必超《浅析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纵观清初“海禁”政策的实施,其初衷在于扼杀郑成功等抗清力量,但在郑氏政权消亡之后,仍屡行海禁,盖因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清王朝统治者总自以为是“天朝大国”“富有四海”,而无视当时的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把他们的先进技术视为“奇技淫巧”,盲目地加以排斥。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畸形现象:历史愈向前发展,清王朝就愈加腐朽、自负和保守。

    ——摘编自王宝山《试论清初“海禁”政策的实施及其社会后果》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宋代对外贸易政策相比,清初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并予以简要评价。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5年底,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指出“在当前情形下,日本帝国主义威胁到了全国人民的生存,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共产党和红军不但在现在充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而且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中必然要成为坚强的台柱子……”在此指导下,中共积极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国共合作和全民族团结,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共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摘编自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1919—1949)

    材料二 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在坚持党管武装原则的指导下,中共中央和各根据地逐步形成了党的组织、政府、军事和统一战线“四位一体”的武装动员体系,并开展与“扩军”相关的辅助性工作,如“双减运动”“精兵简政运动”等。党和军队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始终将发动和组织群众置于一切工作的中心,因此,在兵役动员上注重培养民众的国家观念和树立中共抗日中坚的形象。同时,在征兵过程中“新富农、知识分子、开明绅士的子弟也可送入军队”。1941年5月,林伯渠在为《陕甘宁边区战时动员法规》所写的序言中阐述了兵役动员原则:“对于动员人力物力,应加爱惜合理,不可过于疲竭,劳逸不均。”

    ——摘编自刘爱民《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兵役动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兵役动员的特点。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流行语的变化往往折射了社会的变迁,表2所示是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若干流行语。

    时间

    流行语

    1978-1983年

    平反、拨乱反正、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四化、一号文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项基本原则、一国两制、大包干、个体户、五讲四美、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整顿提高

    1984-1989年

    承包责任制、厂长负责制、中外合资、外向型经济、债券、国库券、名牌、精神文明、女排精神、四有新人

    时间

    流行语

    1990-1996年

    下海、打工、乡镇企业、小康、股票、奖金、知识经济、减肥、健美、超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第三产业、宏观调控

    1997-2006年

    回归、“三农”问题、执政能力、听证会、“新北京,新奥运”、网络小说、丁克家庭、《反分裂国家法》、WTO、APEC

    ——摘编自徐晨《流行语与社会文化心理嬗变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流行语与社会变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