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 物质的构成与组成的表示(...

更新时间:2024-02-22 浏览次数:21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大蒜中含有一种有效成分辣素“硫化丙烯”,其化学式为C3 H6S,能杀菌,具有一定的抗病功能和食疗价值。下列关于硫化丙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1个硫化丙烯分子中含有3个氢分子 B . 1个硫化丙烯分子由3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构成 C . 硫化丙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 . 硫化丙烯属于无机物
  • 2. 自2010年4月1日始,我国对酒后驾驶进行了专项整治。交警用装有重铬酸钾(K2Cr2O7)的检测仪,来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原理是红色的重铬酸钾遇酒精后生成蓝绿色的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重铬酸钾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 B . 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 . 重铬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94 D . 组成重铬酸钾的各元素个数比为2:2:7
  • 3. 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 用洁厕精除掉马桶内壁的水锈 B . 用pH试纸测定人口腔唾液的pH时,你可发现pH一般在6.6~7.1之间。 C . 用烧碱溶液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D . 用蔗糖、小苏打和柠檬酸自制汽水
  • 4.

    下图是元素X的原子结构示意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X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 B . 该原子最外电子层没有达到稳定结构 C . X属于非金属元素 D . X不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
  • 5. (2023·广西) 我国大力推广使用脱硫煤,以减少SO2对空气的污染。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 -2 B . 0 C . +4 D . +6
  • 6. (2023·广东) 下列物质均可用于杀菌消毒,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 O3 B . ClO2 C . NaClO D . C2H5OH
  • 7. (2023·潜江)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 金属能导电,则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B . 原子是不带电的粒子,则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原子 C . 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 .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则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 8. (2023·潜江)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打开盛有浓硫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 B . 在氧气中点燃铁丝,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C . 将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加热后溶液变成无色 D . 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2:1
  • 9. (2023·德阳) 饮用矿泉水可分为碳酸水、硅酸水、锶水等几大类,此外还有含锌、锶、碘、硒等的矿泉水。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矿泉水中含有的“锌、锶、碘、硒”是指单质 B . 矿泉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为 C . 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 故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D . 长期饮用纯净水替代矿泉水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 10. (2023·株洲) 高氯酸钾(KClO4)可用于制备火箭燃料。在KClO4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 +1 B . +3 C . +5 D . +7
  • 11. (2023·西宁) 据报道,科学家已通过人工光合固碳装置在一定条件下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HCOOH)。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该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不变 B . 该反应前后共涉及三种氧化物 C . 该反应为缓解温室效应提供了新途径 D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2. (2023·西宁) 下列宏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 . 端午时节粽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 .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明显——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 . 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可恢复原形——分子体积变大 D . 23g金属钠中含有钠原子约 6.02×1023个——原子的质量很小
  • 13. (2023·西宁) 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 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则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B . 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质的性质决定,则考虑物质的用途时只需考虑其性质 C . 锌粒和稀盐酸反应会产生氢气,则锌粒与稀硫酸反应也会产生氢气 D . 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出现吸热现象,则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会出现吸热现象
  • 14. (2023·呼和浩特)  2023年5月底,国产大飞机C919顺利完成商业首飞,C919大型客机机身材料大量使用了第三代铝锂合金。下图为锂和铝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相关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B . 氧化锂的化学式为 C . 图b表示铝离子,离子符号为 D . 图中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
  • 15. (2023·无锡) 艾草中富含的黄酮素()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黄酮素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 . 黄酮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 . 黄酮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2 D . 黄酮素中含有1个氧分子
  • 16. (2023·无锡) 下列概念之间存在图所示关系的是(  )        

    选项

    A

    B

    C

    D

    概念

    X

    单质

    氧化反应

    碱溶液

    中和反应

    Y

    化合物

    化合反应

    碱性溶液

    分解反应

      

    A . A B . B C . C D . D
  • 17. (2023·襄阳)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 . 化合物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则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C . 稀有气体都没有颜色和气味,则没有颜色和气味的气体一定是稀有气体 D . 分解过程中,加入催化剂可加快的分解,则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
  • 18. (2023·东营)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分子、原子、离子都不显电性 B . 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C . 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变成离子 D .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 19. (2023·菏泽) “天宫”中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宇航员生活的重要保障。如图是资源再利用中的一个微观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 . 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均未变化 C . 该反应实现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转化 D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 (2023·宿迁) 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下列家务劳动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错误的是( )

    选项

    家务劳动

    化学知识

    A

    将洗净的铁锅擦干水放置

    潮湿的铁锅在空气中易生锈

    B

    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洗涤剂能乳化油污

    C

    用食醋除去水壶内的水垢

    食醋的

    D

    在阳光较好的地方晾晒湿衣服

    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

    A . A B . B C . C D . D
  • 21. (2023·铁岭)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化学观念: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B . 科学思维: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则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化合物 C . 科学探究与实践:将1~2小粒碘分别加入5mL水和5mL汽油中,可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D . 科学态度与责任: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易发生爆炸,加油站要严禁明火
  • 22. (2023·济南) 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A . 催化剂一定都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 .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 . 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 . 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 23. (2023·泰安) 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甲和乙是反应物 B . 丙一定是化合物 C . D . 反应前后乙、丁改变的质量比是
  • 24. (2023·临沂)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 . 用木炭还原氧化铜时,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 C . 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盖,瓶口出现白烟 D . 向生锈的铁钉中加入稀盐酸,溶液逐渐变为黄色
  • 25. (2023·潍坊) 《神农本草经》记载,柳树的根、皮、枝、叶等有清热解毒功效,其有效成分为水杨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水杨酸属于有机物 B . 一个水杨酸分子由16个原子构成 C . 水杨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 . 水杨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7:6:3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