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03 浏览次数:8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大约1万年前,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人类逐渐由适应自然转向改造自然。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由此可知( )
    A . 农业是文明出现的最重要特征 B .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文明进步 C .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 D . 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
  • 2. 观察下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带有神徽,而殷墟和三星堆(前3000年—前1200年)出土的玉琮,没有神徽。这说明( )

    A . 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B . 玉在生产实践中普遍运用 C . 神权对政治的影响逐渐衰退 D . 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源头
  • 3. 如下图《分封宗法制度示意图》,此图反映的信息中,正确的是( )

    A . 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分封等级 B . 贵族地位的传承实行长子继承制 C . 贵族的大小宗关系是绝对的 D .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两者紧密联系
  • 4. (2023高三上·重庆开学考)  西周中晚期的五祀卫鼎、散氏盘、师永孟等青铜器,均有土地交换转让的铭文,其中一些还涉及了土地赔偿案件的审理程序。这反映当时( )
    A . 土地私有制已确立 B . 司法判决依据明晰 C . 井田制度出现松动 D . 宗法分封体系崩溃
  • 5. 先秦时期,人们热衷于抬出家族中有特殊地位的祖先,如青铜器作器者通常自称为“某之孙”“某之子”。在追认祖先的风潮中,许多族群塑造出共同的英雄先祖,如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楚人始祖祝融等。该现象( )
    A . 重塑了宗法伦理 B . 促进了华夏认同 C . 强化了分封秩序 D . 催生了郡县制度
  • 6. 在现在农村的小块田地里,你偶尔仍能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或用驴耕)耕作的场景。中国古代农民用铁犁牛耕最早出现在( )
    A . 夏商时期 B . 春秋时期 C . 汉朝时期 D . 唐朝时期
  • 7.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这反映出两者旨在( )
    A . 恢复稳定社会秩序 B . 变革人才选拔标准 C . 迎合封建贵族诉求 D . 规范统治阶级行为
  • 8. 秦代修筑的驰道和直道是我国古代筑路史上的杰出成就。以驰道为干线形成的道路交通网,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具有全国规模的道路交通网之一。这一伟大创举最利于( )
    A . 各地之间交流 B . 皇帝对全国各地的巡视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实现对全国的思想控制
  • 9. 下图中秦朝的举措( )

    秦朝统一文字表

    A . 促进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 B .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 . 不利于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 D . 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 10. 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材料可以用来说明,秦( ) 
    A . 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B . 交通便利促进交流 C . 滥用民力负担沉重 D . 初步具备化学知识
  • 11. (2020高一上·苍南月考)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
    A . 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B . 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 C . 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 . 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 12. 某同学整理了关于秦汉时期历史时期演变的时间轴,空格中应填入的内容是( )

    A . 焚书坑儒,张骞西行 B . 与民休息,光武中兴 C . 楚汉战争,独尊儒术 D . 百家争鸣,党锢之祸
  • 13. 张骞通西域被称为“凿空”,开辟了通西域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丝绸不断向西出口,胡萝卜、胡椒等也通过这条路传入中国。它的开通( )
    A . 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 . 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 .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D . 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
  • 14. 据史料记载,东晋元帝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邀请丞相王导与其并排上坐。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士族专权 B . 政权更迭 C . 北民南迁 D . 民族交融
  • 15. (2023高三上·宾县开学考)  《木兰辞》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主人公身上兼具英雄气概与女性特点,诗歌既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族特色,又反映了耕织生产、礼乐文明和家国情怀。这说明( )
    A . 商品经济为市民文化增添色彩 B . 北方游牧民族女性的英雄气概 C . 民族融合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D . 封建化改革深刻影响北方民族
  • 16. 某历史学习小组将“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作为一个课外活动课的内容,最符合这一活动内容的主题是( )
    A . 隋唐的繁荣与开放 B . 隋唐开明的民族政策 C . 隋唐的制度与创新 D . 隋唐中华文化圈形成
  • 17. 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力。这些现象( )
    A .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B . 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 C . 必然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D . 表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
  • 18. 晋代文学家左思在《咏吏》诗中写道:“世胄(世家子弟)蹑(登)高位,英俊沉下僚。”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则在《乌衣巷》中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宰相制的终结 B . 社会等级门第消失 C . 科举制的创立 D . 三省六部制的推行
  • 19. 钱穆认为:“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该作者认为( )
    A . 三省分工明确 B . 三省具有民主色彩 C . 三省之间彼此制约 D . 三省长官身份相同
  • 20. 唐朝中后期推行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唐朝这一改革( )
    A .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 . 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C . 不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D . 实质上废除了人头税
  • 21. 唐代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父母恩重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反映了唐代( )
    A . 佛教本土化的发展 B . 兼容并蓄的时代风貌 C . 三教合一局面出现 D . 儒学地位受到了挑战
  • 22. 《齐民要术》主要记载了贾思勰认为的“资生之业”,如粮食、蔬菜、果树、林木的种植、动物饲养及酿酒、作酱等副业。商贾之事,则阙而不录。据此可知,作者( )
    A . 忽视粮食作物种植 B . 关注农业精耕细作 C . 鼓励改良经济作物 D . 具有重农抑商思想
  • 23. 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等地。这表明唐朝( )
    A . 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 . 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 . 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D . 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 24. 宋代,以士大夫为基础的官僚政治取代了以往的士族门阀政治,文人出身的官员成了国家官僚队伍的主体和政治结构的中坚。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 世家大族的没落 B . 以文治国的推行 C . 科举规模的扩大 D . 武将势力的削弱
  • 25. 某同学在学习了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演变的知识之后,整理出了下表。

    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演变

    1

    宰相人数越来越多,任职资格越来越低

    2

    机构分权越来越细,彼此牵制越来越强

    3

    内侍机构权力扩张,取代外朝宰相机构

    4

    立新不废旧,但实权逐渐转移至新设机构

    据此判断,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的演变( )

    A . 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B . 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 保障中央决策合理化
  • 26. (2022·抚顺模拟)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的目的,但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特权,故遭到激烈反对,终至变法失败,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 . 触及权贵利益忽略了政治之改革 B . 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未有效调整 C . 执行过程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D . 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 27. 据《辽史》记载,辽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由此可知辽国的南北官制度的特点是( )
    A . 强化中央集权 B . 注重经济发展 C . 实行因俗而治 D . 民族歧视政策
  • 28. 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上述材料反映了( )
    A . 元朝推行了“四等人制度” B . 元朝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C . 元朝华夏认同的观念出现 D . 阶级矛盾比民族矛盾尖锐
  • 29. 2021年7月,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承载了“大航海时代”以前人类航海活动的历史记忆,也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该项目申遗成功( )
    A . 反映了宋元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通 B . 凸显了宋元时期中国经济居于世界中心地位 C . 肯定了宋元中国对近代欧洲社会变革的推动 D . 体现了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
  • 30. 宋朝除官府的罪犯奴婢外,私家奴婢大部分雇佣化,宋人抛弃了奴婢“类同畜产”的传统观念,视其为“佣雇良民”,这表明当时( )
    A .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 . 新生产关系形成 C . 门第观念日益淡化 D . 阶层流动性增强
二、材料题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赵宋君臣在摸索中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不在州上设置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首长,而是把路一级的事权分属于不同部门。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官员“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元代行省的地域十分辽阔,形成了多层次的行政区划体系,但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

    ——摘编自《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 (1) 材料一中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战国、秦朝、西汉)的局部示意图。分别提取图1、图2、图3中的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加强对地方控制采取的新举措。据材料二,分析“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
    3. (3) 综上,归纳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南朝)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由北向南的跨流域人口迁移以后,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才随之展开。在水利建设、农具改进和劳动力增多的多重促进下,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极为迅速,至唐代中期即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摘编自刘馨秋《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农业开发及土地利用方式》

    材料四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摘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

    1. (1) 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变化?
    2. (2)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后长江流域超越黄河流域成为经济中心的原因。
    3. (3) 据材料四,概括宋元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