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2-19 浏览次数: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在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上,传统看法认为,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两者泾渭分明,并无任何共同之处。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看法失之偏颇。科学与艺术,两者虽有明显差异,但也有诸多共同之处。它们相辅相成,具有内在的同一性。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音乐和物理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目的联系着,即对表达未知的企求。‛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化百花园中两朵鲜艳的奇葩,

    是同一文化母体孕育出来的一对同胞兄妹。然而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所指出的:‚艺术与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的最高尚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②首先,表现在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探索目的和探索动机。爱因斯坦曾经在《探索的动机》一文中分析过科学与艺术活动的动机。他认为,把人们引向科学与艺术的动机可分为两种,即‚消极的动机‛ 和‚积极的动机‛。所谓消极的动机,指的是那种‚要 逃避日常生活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即把科学与艺术作为摆脱现实生活的‚避难所‛的做法。所谓积极的动机,就是‚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们就试图用 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 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即利用科学与艺术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因此,无论就积极的动机而言,还是就消极的动机而言,科学与艺术的探索目的和动机都是相同的。

    ③其次,科学与艺术的内在同一性还表现在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在思维方式上的互补性。传统的观念认为科学活动与艺术活动有着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科学活动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而艺术活动运用具体的形象思维。科学活动所运用的抽象的逻辑思维带有理性的特点,而艺术活动所运用的具体的形象思维则带有综合的特点。这种传统的看

    法并非毫无道理,然而实在有失全面。因为无论是科学活动,还是艺术活动,都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都不可能仅仅运用一种纯而又纯的、单一的思维方式。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在运用逻辑思维的同时,还必须运用非逻辑思维,即具体的形象思维,包括直觉、想象等思维形式。例如,想象这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能帮助人们去发明和创造。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贝弗里奇则进一步指出:‚事实和设想本身是死的东西,是想象力赋予它们生命。‛科学家只有运用想象这种思维形式,才能把概念转变成形象,才能构思出感官无法达到的种种假说和模型;才能做出种种惊人的发明和创造。同样,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虽然通常运用具体的形象思维,然而,也必须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作补充。如果绘画只是‚形似‛,那只能达到表面现象的真实,是肤浅的认识。正如苏东坡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所写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只有达到‚神似‛,才能达到深刻的、本质的真实。而要达到神似,就必须洞察和把握竹子的深层本质。画竹如此,其他艺术创造又何尝不是如此!艺术家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都必须借助于抽象的逻辑思维,透过生活的表面现象,洞察生活的深层本质,从而把握时代的脉搏,在所创造的艺术典型中揭示出生活的本质、规律和必然性,创造出不朽的艺术典型。

    ④最后,科学与艺术的内在同一性表现在科学活动与艺术活动在本质上的一致性。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作为研究对象,艺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科学揭示自然 界的奥秘,艺术揭示人类精神世界的奥秘。然而,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是人所认识、改造的自然,因而是‚人化的自然‛;而人则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是‚自然化的人‛。因此,科学是人的自然的展示,艺术则是自然的人的探索。离开了人和自然,既没有科学,也没有艺术。科学与艺术的这种内在同一性,正促使科学与艺术在经历近四个世纪的分离之后,重新走向结合之路。

    《现代科技革命与文化艺术》(有删改)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学家为了做出惊人的发明和创造,常常运用形象思维把抽象概念转变成具体形象,构思出感官无法达到的假说和模型。 B . 正因为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的研究对象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所以科学展示的是人化的自然,艺术探索的是自然化的人。 C . 科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探索目的和探索动机,积极或消极的动机都是利用科学与艺术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 D . 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而“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的传统说 法将两者关系做了明显区分。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音乐和物理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目的联系着,即对表达未知的乞求。”推而广之,艺术和科学都以人类的创造性为基础,共同寻求真 理的普遍性。 B . 艺术家只要借助抽象的逻辑思维,看透生活本质,把握时代的脉搏,就能创造出堪称经典的艺术作品。 C . 科学与艺术有近四个世纪的分离,这种分离导致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涉猎于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 D . “科学与艺术,是同一文化母体孕育出来的一对同胞兄妹”,艺术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应当步调一致,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创新,是当代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注意到地图上巴西突出部分与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部分相吻合,直觉怀疑两岸是否原本相连,考察后提出著名的“大陆漂移说”。 B . 清代画家郑板桥描述“竹”的创作过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遂有画意。然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磨墨、展纸、落笔,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C . 德国科学家凯库勒梦见苯原子排列成一个圆圈旋转跳舞,受此启发想到用六角形环状结构来表示苯分子式,由此奠定芳香化学的基础。 D . 人工取火是人类的第一项伟大发明,由此引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正如恩格斯所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 开”。
    4. (4) 作者是怎样论证科学活动和艺术活动在思维方式上的互补性的?请根据文本分析。
    5. (5) “曹雪芹依托自己早年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创作《红楼梦》,希望通过封建大家族的盛衰真实深刻地反映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请结合全文,运用材料的观点分析曹雪芹的艺术创造活动。
  • 2.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坚硬的荒原

    [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①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的,朴实得连一条皱纹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 他那战栗的身体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②‚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

    ③‚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他抬起一只脚,放在那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头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了一个骷髅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啊,啃啊,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④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心痛,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是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边,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全部经过。

    ⑤‚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        ‚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喉咙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⑥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缩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啊?‛‚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取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

    ⑦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摸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几片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⑧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到树枝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孩子已经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老人抓住了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在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⑨……

    ⑩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一抔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抔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抔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他们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游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的名字还

    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注]坚硬的荒原:阿根廷和乌拉圭境内的潘帕荒原。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个小孩用牙齿啃穴,用口腔攒土,用泪水浇灌,种子在坚硬的荒原上生根发芽成长的结果,这些荒诞离奇的情节严重脱离了现实。 B . 三个孩子艰难耕耘后“依然是孩子”却“满头白发”,写出了人类用有限的力量不断地与环境作抗争的过程之漫长,付出的代价之大。 C . 面对三个孩子的战栗、抽泣,老人无动于衷,他不准孩子们享用果实,只狠心命令他们周而复始地播种耕耘,体现了他的严苛冷峻。 D . 小说中的老人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两篇小说主旨也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老人挑战大自然来塑造“硬汉”形象。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荒原的空旷、荒凉和寒冷,渲染了悲凉沉重的气氛,为下文写老人和孩子在荒原上播种耕耘做了铺垫。 B . 作者对老人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与对荒原的描写相照应,似乎他的身体、五官、声音和站立的姿态都是大自然的直接延伸。 C . 尾段画线句点明前文冷漠无情的老人其实是“我们的意志”,使文章的情节内容发生逆转,并使构思的荒诞中透出合理。 D . 老人和孩子在种子发芽、成长直至开花、结果后,又开始了新的开垦,这种循环、重复的手法,表现了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勇气。
    3. (3) 小说的主体是老人和小孩,为什么以“坚硬的荒原”作为题目?
    4. (4) 本文通过多重隐喻,诠释了“人类前行的历史,血泪斑斑”’的道理。”请结合这篇小说的相关内容分析本文的隐喻。
二、古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后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时仁宗更用大臣,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

    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于是邪党益忌修,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减)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文忠公撰纪、表、志,宋景文公撰列传。景文所撰 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遂已。

    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知郑州,在文忠下。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遂于所撰各书之。古之君子,存心至公,无欲上人如此。

    (节选自杨士奇《书<新唐书>后》,有删减)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

      景文所撰A过B文C且一书D出两手E命文忠F看G详H改归一体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坐贬夷陵令”的“坐”意思是因此,与《苏武传》中“当相坐”的“坐”意思不同。 B . 朋党,现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与《朋党论》中的“小人伪朋”所指相同。 C . “迁”,本文中指晋升官职,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陟”相同。 D . “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是欧阳修逝世后,朝廷对他在文学和为臣方面的肯定与赞美。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欧阳修为人正直。在范仲淹被贬后,欧阳修上疏皇帝来谴责高若讷,被贬为夷陵令。范仲淹出任陕西,请他作掌书记,他辞而不受。 B . 欧阳修深受器重。仁宗之时进行人事变动,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是首选之人。保州有战事,皇帝告知欧阳修可以越职进言。 C . 欧阳修见解独到。他在《朋党论》中认为,君子因同道结为朋党,小人因利益结为朋党。国君应当斥伪朋用真朋,天下就可以治理得很好。 D . 欧阳修很有才能。为官论事切直;所写《朋党论》观点直截了当,论述精辟;参与《新唐书》编纂,负责纪、表、志多种文体写作。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于是邪党益忌修,谮之。

      ②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

    5. (5) 杨士奇在《书<新唐书>后》中评价欧阳修“存心至公,无欲上人”,这些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蔡山人①

    李白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一乘无倪舟②,八极纵远舵。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③。

    采珠勿惊龙④,大道可暗归。

    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开始周游各地。山人,隐居在山中的士人。②倪,边际。③燕客,战国辩士蔡泽,游学于诸侯,不遇。唐举曰:“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蔡泽笑谢而去,谓其御者曰:“吾跃马疾驱,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④典出《庄子·杂篇》,后以“骊龙颔下取明珠”比喻冒险贪求,自取其祸。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一至四句语调高昂开阔,五至八句雄奇飘逸,最后两句归于平,跌宕起伏,尽真情之妙。 B . “无倪”即无边无际,说明舟船之大,李白写作此诗时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体现其豪奢之气。 C . “唐生”句承接了前句“世人自弃我”,暗示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是对小人的有力回击。 D . 本诗虽为送别诗, 但实际上是借送别来浇心中块垒,表达的多是诗人对理想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2. (2) 本诗与《将进酒》都表现出诗人“虽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胸怀”,请赏析本诗是如何表达这种胸怀的。
  • 5.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高适在《燕歌行》中“ ”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
    2. (2) 李凭箜篌引》中“”将清冷的音乐情绪情绪表达到极致,也将音乐的震撼力表现到极致。
    3. (3)  三国英雄人物和事迹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怀的对象,如唐宋诗词中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nbsp;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部《红楼梦》,半部沧桑史。木心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诚然,《红楼梦》中的诗词大多诞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并与所依托的情节①____。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不少诗词‚出水‛亦‚好看‛。‚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临江仙·柳絮》)这是《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在柳絮诗会上写的词。该词在诗会上②____,姐妹们无不赞叹。薛宝钗认为,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她的主意,偏要把它说好了,才③____。

    风飏柳絮,悠然起舞,即使身处低谷,也要向往远方。薛宝钗等人其实已经隐约意识到了众人极力拒绝承认的 贾府已经濒临崩溃的这个事实。对此黛玉哀愁,探春愤愤,薛宝钗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她笔下,柳絮轻盈起舞,纵有东风亦不惧,反而更加均匀。蜜蜂蝴蝶乱纷纷,唯我舞青春。尽管四处飘飞,但仍不改初衷、随遇而安,并找准时机 乘风而起,扶摇直上。这种乐观豁达、自信积极,大有苏子之风采,实乃时代之强音。

    1. (1) 请在文中划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把文章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鳑鲏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小型淡水鱼,全世界共有70余种,我国分布有30余种。不过,由于体型娇小,胃口又大,经常‚闹窝‛或‚闹钩‛,因此在钓鱼爱好者眼中,A____。对他们来说,往往体型较大的猎物才能给人以成就感。

    但近些年,随着我国‚饲养原生鱼‛热潮的兴起,鳑鲏成为鱼类爱好者心目中的明星鱼种。人们熟知的各种传统观赏鱼类,例如‚红绿灯‛‚宝莲灯‛等各种色彩斑斓的热带鱼大多是舶来物种,而如今很多鱼类爱好者开始发掘那些游弋在我国江河溪流中的本土观赏鱼类。B____,因为它们分布广阔、色彩斑斓,并且适应能力强、不挑食,上手难度低,这些特点使得它们的‚鱼生‛发生了彻底改变。

    ①然而“鱼生”的转折,②笼罩在鳑鲏身上的明星光环也给它们带来不少隐忧。③互联网上近年的“火山鳑鲏事件”就是一个例子,④故事的主角是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溪流的细鳞华鳑鲏。⑤发现后,⑥这种漂亮的小鱼迅速在网上走红,⑦遭到了人们的大力捕捞。⑧从“小杂鱼”到“明星鱼种”,⑨鳑皱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⑩而它们未来的命运将会如何,仍然是需要我们深思的课题。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回答‚‘符合社会和他人期望的自己’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己’之间,你会如何选择‛这一问题时,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表示:‚请一定要对自己保持诚实,过那种自己满意、认可的人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