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海南省东方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

更新时间:2024-02-22 浏览次数: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科幻文学通常是建立在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幻想的外衣,表达作者对未来人类社会的一种认知和思考。一直以来,科幻文学在我国并不受重视,发展也十分缓慢。科幻写作费时费力,投入巨大,对作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极高,也因此使得许多人望而却步。而读者的分布不均且数量不多,也导致出版机构不敢或不愿涉足这一领域。1979年《科幻世界》杂志在成都创刊,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科幻杂志。1998年创办于天津的科幻杂志《科幻时空》定位于“大科幻”,先后发表了当时国内一线的科幻小说作者星河、叶永烈、 韩松等人的作品,还翻译引进了日本科幻小说家星新一的作品。不过,好景不长,虽然新杂志定价并不太高,但出版发行两辑后,由于发行渠道的不畅,编辑出版投入巨大等原因而遗憾停刊。科幻文学发表阵地的严重匮乏,也成为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一大痛点。

    不过近年来,我国科幻文学的创作与出版赶上前所未有的机遇。2015年,刘慈欣凭借科幻长篇小说《三体》获得了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三体》三部曲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2018年11月9日,刘慈欣又获得克拉克基金会颁发的2018年想象力服务社会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据去年11月召开的“2018中国科幻大会”公布的数字,2017年全国新出版和重版的科幻图书共232种,其中新书占比约23.6%。根据刘慈欣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于2018年底的贺岁档上映,成为现象级科幻电影,票房有望达到47亿人民币,并且围绕这部电影形成诸多热点话题。而随着更多的科幻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网络剧、网络电影,更多的科幻发表平台的问世,可以预料,2019年将是中国科幻的发展“大年”,科幻文学将迎来黄金时代。

    (取材于赵强等文章)

    材料二:

    《流浪地球》体现了好莱坞电影所代表的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许多差别。《流浪地球》将中华文化元素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注入电影,既让观众体验到浓浓的人情味,也让中国文化元素有了新表达。

    在好莱坞电影中,当地球不再适合人类生存时,情节设定可能是英雄人物登上太空飞船远离地球去寻找新的避难所。但是《流浪地球》却反其套路,人类带上地球一起去 “流浪”。中国人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不论距离多远,遭遇怎样的挑战,都愿朝着家

    的方向努力前行。正是这份“乡土情怀”,让人们有了“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的念头,奠定了整个电影故事的发展基石。

    《流浪地球》中有句著名的台词“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是的,只有敢于“与天抗争”,才有生的希望。“与天抗争”的豪情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与面对末世 求生的电影主题不谋而合。即便2500年、100代人的“流浪之旅”未必定能成功,人类依然选择离开太阳系;即便科学家已经测算没有可能,人类依然用空间站的燃料以死相搏。中国人始终坚信“人定胜天”,甘于奉献、不惧牺牲,用坚持和努力点燃希望,走向美好。甚至《流浪地球》电影的拍摄过程,也是郭帆、吴京等电影人不退缩、不放弃的结果。

    与西方科幻片不同,《流浪地球》并没有采用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惯用叙事套路,而是以40余万人、5000 台发动机、7万个火石,以及剧情最后各国救援队调转车头,驶向背离家园的方向等宏大场景,讲述了全人类集中力量成功拯救自我的故事,成为了科幻片中的“一股清流”。 而这就是中国人对未来世界的清晰理解,对“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理念的深刻阐述。现实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立足于此。

    《流浪地球》的走红,对于本土科幻作品的未来发展更具意义。在以刘慈欣为代表 的科幻作家的成功实践基础上,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世界科幻文艺创作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

    (取材于《〈流浪地球〉:中国文化元素的新表达》,有删改)

    材料三:

    科幻电影有“硬”和“软”之分,区分“硬科幻”与“软科幻”的标准在于科技含量的多少。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饶骏认为,“硬科幻”应该是以某一科学原理和技术为主题(或故事背景),主要的情节推进、场景表现、道具细节等等要比较严格地遵循物理法则,符合工程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各项技术之间的平衡配套展示,这一点是绝大部分科幻电影最易产生bug(漏洞或缺陷)的地方,达到了以上要求和条件的科幻电影,才称得上“硬科幻”。“软科幻”并不是非常注重技术和科学原理,甚至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很小。

    饶骏认为《流浪地球》不能冠以“硬科幻”之名。《流浪地球》的“硬”,更多的在于特效、背景和道具所呈现的科技感与工业感上。《流浪地球》一开始就交代了人类和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即不远的将来,发生了“氦闪”的太阳急剧衰老和膨胀,地球面临着被太阳吞没的灭顶之灾。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看来,太阳发生“氦闪”的概率微乎其微,更不会突然衰老和膨胀。大概数十亿年之后,太阳才会退出“主序恒星”的行列,衰老和演化为“红巨星”。

    电影中,面对毁天灭地的灾难,暂居于地下城的人类启动了“流浪地球计划”的第一步,即于各个大陆板块布设行星发动机,停止地球的自转,而“领航员号”空间站执行“火种计划”,以防“流浪地球计划”失败。相关领域的专家表示,从现有的科学认识和工程技术、以及未来数百年里人类可能实现的科学进步和技术突破来看,建设行星发动机、地下城和“领航员号”级别的空间站等等,完全超出了人类的能力范围,“流浪地球计划”的科学性和工程可操作性都值得商榷。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表示,中国科幻电影在制作上与好莱坞仍有25年到30年的差距,只有包括航天工业在内的国家科技实力足够强大,拍出的科幻片才能更被观众信任;中国电影人要让更多的资本方看到中国科幻类型电影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更多资金的进入,会有更多的中国导演有机会尝试拍科幻片,为科幻电影走向世界提供了信心与机遇。

    (取材于《中国硬科幻曙光已现,但还需再等一等》,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科幻文学在经过发展缓慢阶段后,在2015年随着刘慈欣《三体》长篇小说获奖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B . 《流浪地球》虽然走红,但与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相比文化上还有不足。 C . 材料一重点阐述了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历程,点明了《流浪地球》走红的背景;材料二重点阐述了《流浪地球》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元素及其意义。 D . 材料二与材料三都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评价《流浪地球》科学性不足等问题。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结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作者数量少、读者数量少、发表阵地少等原因。 B . 作家获国际大奖,出版体量剧增,科幻发表平台更多,这些都能说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赶上前所未有的机遇”。 C . 《流浪地球》体现了乡土情怀、与天抗争、英雄崇拜、世界大同等中国文化元素。 D .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都能在《流浪地球》主题精神中体现出来。
    3. (3) 《流浪地球》不能冠以“硬科幻”之名,下列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特效等科技感工业感过多。 B . 故事发生的背景几乎不存在。 C . 局部情节的科学性有争议。 D . 技术工程不符合发展趋势。
    4. (4) 科幻电影中的“硬”与“软”各有什么含义?请简要说明。
    5. (5)  对中国科幻电影更好地走向世界,你有哪些建议?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回答。
  • 2.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曹铁匠的小尖刀

    南翔

    周日这天,曹木根有点心神不宁。昨天接到在深圳当大老板的老同学吴天放的电话,讲是今天要带一个孙姓学者过来采访他,曹木根自言自语道,采访我?我有啥子好采访的唦!

    老同学的不由分说令铁匠曹木根芒刺在背。直到下午三时许,一声汽车喇叭的脆响从街口传来,曹木根一直绷紧的心思,才骤然如江边解缆的船只,悄然松滑。

    孙老师过来问,这条街恐怕就你一家铁匠铺子了吧?曹木根道,是啊。整个县里十镇八乡不会剩下两个巴掌的铁匠,讲起什么家伙都能打的铁匠,恐怕也就是本人一个了唦。

    曹木根顺着孙老师的目光,瞥见的是右侧一块灰蒙蒙的铁匾, 是自家錾的一块铁牌,上有“曹铁匠”三字草书,已经生锈了。

    孙老师便谈起这次来的意图,是领着学生做一个非虚构民间匠艺的采集,可以称作“非非遗”写作。现在上上下下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却还有很多没有列入各级非遗的匠艺,譬如散落在乡野的铁匠、篾匠、箍桶匠、油漆匠等工匠及他们的技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正因这些“非非遗”一不来钱,二不能引起重视,所以比非遗式微得更快。

    曹铁匠喉咙里响咳了一声道,《国风·邶风·式微》就有一首写的是: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孙老师赞曰,我只知“式微”一词来源《诗经》,早不记得这首诗了!环顾左右两个弟子问,你们知道出处吗?两人均摇头,一起说:真不知道。孙老师叹道:真正是野有遗贤人未知啊!

    曹木根其实不是本地人。他父亲在饥荒年头,一路做手艺来到了江南,后来做到了天福铁木器材厂的厂长。那时放学之后,木根都要到铁木厂来耍闹,木根最迷恋的,还属铁匠炉,无论是父亲操钳,还是其他工人掌锤,他都饶有兴致。

    后来曹铁匠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又重演了他少儿时的一幕,从小在铁木厂厮混。有一次他们调皮弄坏了车床皮带,曹铁匠大怒,收缴他们的东西,包括儿子的一把木制小尖刀,一起折断,儿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几天都没理爸爸。一周之后,曹铁匠送给儿子一把精心打制的小尖刀,挽回了儿子开心的笑容。

    孙老师朝炉子那边看一眼道,我小时候是看过铁匠干活的,年头太久印象都模糊了,我的学生则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村,几乎都没有这方面的记忆。能否劳烦曹师傅打一件铁器给我们看看?这也是我们田野调查,或者说“非非遗”调查的一个好机会。

    曹铁匠起身,朝炉子走去。俩学生都雀跃跟随。曹铁匠用火钳夹着螺纹钢送入炉膛,烧得通红取出两面锤打,复烧,复打,淬火之后,再打、削、磨……便见他的脑门上摔下了一粒一粒的汗珠。

    吴天放贴近他的耳朵问,为何放着空气锤不用?他答,就是想让你带来的老师和学生,看一看最本色的打铁方式。

    一根生锈的螺纹钢,眼见得在曹铁匠的手中,在火红的炉膛里,在冰冷的铁毡上,在沁凉的水桶里……该扁的扁,该圆的圆,该尖的尖,最后出示的是一把比巴掌略长的小尖刀,上面还做了三个圆环把手。

    孙老师啧啧道,这么短的时间,完全手工制作,你们看这把刀的两条刃,简直像拷贝出来的兄弟,觉不出有任何差别。这三个环也真是圆,如同圆规画出来的,左右两个小环又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就是老铁匠的功夫!

    听到孙老师的夸赞,曹铁匠的一撮浓眉猛地一弹。他撩起洗不净的灰色T恤擦擦额头道,做什么事情,一是要喜欢,二是要做出年头来。熟能生巧罢了,做够年头,你们都行,没什么稀奇的。跟当老师年头久了,教书教得好,是一个道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孙老师问,曹师傅的孩子呢?在外上学还是工作了?

    吴天放这才告诉孙老师,三年前,曹木根的儿子刚刚二十出头,得了白血病。从发现到去世,不到半年,也考虑过骨髓移植,因医生意见不一致,且要花一大笔钱,他就 放弃了,以后却一直后悔,人都有些恍惚。

    吴天放道,曹木根原本有三次出去的机会,都被他放弃了。没走出来或未必是坏事。乡镇里的人如果都跑出去了,哪个来种田?就像我们今天回来,你哪里采访得到老铁匠?我在深圳也常常想,我们出来就都对吗?他们不出来就都错吗?或者,出来也对,留下也对?

    这时,两个弟子看中了这把小尖刀,说你再给打一把呗,我们一起买了。

    曹铁匠两眼空虚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道,给你们打剪刀、菜刀、柴刀,都行,就是小尖刀,不行,一把都不能从这里带走……我这三年都没有给任何客户打过小尖刀了。

    迎着落日开车,吴天放戴上了墨镜,将刚抽两口的烟随手掐灭。

    孙老师道,你尽快找一张他儿子的照片给我,我采访过一个做铁板浮雕的师傅,他敲的铁板浮雕人物栩栩如生。我会叫他敲一幅曹铁匠儿子的肖像,肖像一定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尖刀。

    吴天放道,好啊,发生的费用,都算在我天放头上……一语未了,哽住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条街恐怕就你一家铁匠铺子了吧”“上有‘曹铁匠’三字草书,已经生锈了”等语句,暗示了铁匠铺的生意萧条。 B . 曹木根吟诵《国风·邶风·式微》一诗,但孙教授的两个弟子却不知这首诗的出处,说明曹木根有着比较高的文化素养。 C . 听到孙老师的夸赞,曹木根道出“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一句,表明其打铁技艺精湛并非一日之功。 D . 小说中孙老师想让铁板浮雕师傅敲一幅曹木根儿子的肖像,并且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刀,是因为他被曹木根的打铁技术所折服。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边城》一样,这篇小说也不以激烈的矛盾冲突见长,其最主要的矛盾冲突——曹木根与儿子的冲突也充满温情。 B . “小尖刀”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它是曹铁匠匠艺的具体体现,承载了人物的情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 . 文中“复烧”“复打 ”“淬火”“再打”“削”“磨”等一系列动作再现了打铁的过程,表现了曹木根技艺的高超。 D . 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在平实、极富生活气息的语言叙述中,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3. (3) 吴天放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请简要分析本小说体现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提示:现实关怀可以从本文反映了哪些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入手;时代精神可以分析作品紧扣时代脉搏,传播了哪些高尚的人格或者正能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文本一: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 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删改)

    文本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间。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删改)

    文本三: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寢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又见程顾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节选自《宋史·杨时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 .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 .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 .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抗颜而为师”中的“因”与《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中的“因”意思不同。 B . 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相同。 C . 字,古代名之外另取的供人称呼的名字。字与名的意义可以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 . 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为三等,称作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遭受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 . 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骂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 . 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奋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 . 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颖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程颐休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②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5. (5) 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 4.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春风得知“我”欲山行,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 .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 .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葵,又是烧笋,忙着春耕。 D . 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2. (2) 清人汪师韩在《苏诗选评笺释》中评价此诗颈联为“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 足以名世”。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静女》中写女子从远郊归来赠送男子初生的茅草,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的句子是“”。

      ②“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虞美人》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

      ③在求学路上,我们要像《劝学》中所言“”即广泛学习,不断反省;也要像《师说》中所讲“”即求师问道,不问年龄。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若抚州是一本厚厚的书,那文昌里就如同书腰。夜幕降临,来到文昌里老街,灯光 映照着老砖墙,石街深巷、闾阎扑地,木雕、竹编、银艺等非遗技艺,藕丝糖、水粉、牛杂等临川味道,老城的韵味蕴含其中。

    如果说古色古香是老街的形,那么戏曲文化就是老街的魂。砖墙上的戏剧人物造型、清风竹影与汤显祖诗词元素①____,更显古朴风韵。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了古临川熙攘喧嚣的市井。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灯光如梦似幻,一叶小舟荡起清波,小姐在丫

    鬟的陪伴下赏花……实景演出《寻梦牡丹亭》,在全息数字影像、巨型圆环投影装置等现代科技的演绎下,让观众②____。

    漫步临汝书院,临川文化的发展脉络③____。这座接照宋代规制,为了传承和推广临川文化建成的书院,如今既是礼、乐、射、御、书、数和传统书院文化的体验研学基地,又是文创产品的开发基地。书院负责人拿出一本《书院攻略》介绍:“书院开发了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攻略完成任务,从中学到书院文化的知识,④____。

    近年来,临川塑造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深入挖掘戏曲元素,举办戏剧文化范,培养年轻的戏曲人才……种种努力,让戏韵绵延,让临川文化持续绽放出穿越古今的魅力。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志于道”,这意味着儒家教育核心宗旨是培养能够践行儒学“大道”的人才,意味着品质的优秀要优先于知识的拥有。但是,道是抽象的,要真正体现“道”的精神,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德行。于是,孔子推导出,在“志于道 ”的基础上,教育应该“据于德”。所谓“德”就是“道”的具体化,仁、义、忠、信、礼、智、廉等,就是“德”的具体呈现。

    “据于德”固然重要,但这中间还有一个优先顺序问题。在孔子看来,在“德”的各种要素中,“仁”处于核心的地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德”的本质属性最直观也最具体的反映,“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据于德”优先是“依于仁”。

    当然,人才培养不能托之以空言,必须有具体的载体与对象,否则依然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孔子认为,这个具体的载体与对象就是“六艺”。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提出了教育载体对象上要做到“游于艺”,将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作为具体的学习对象。至此,孔子向人们展示了自己完整的教育理念,为造就健全人格、完善品行的人才规划了一张充满希望的路线图。

    1. (1) 孔子所说的“六艺”和韩愈在《师说》中所指出的“六艺”不同,《师说》中“六艺”指什么?
    2. (2) 请根据选文,完成下面的结构导图,依次填写出①-③的内容。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向师襄学琴,十天没有学习新曲。师襄询问,孔子回答说:“我只熟悉了乐曲的形式,还没有掌握演奏技巧。”掌握演奏技巧后,孔子说:“还没有领会曲子的志趣和意境。”领会曲子的志趣和意境后,孔子又说:“还没有了解作者的为人。”最后,孔子说:“通过曲子,我了解作者了,那人体型顾长,眼光明亮,思想深邃,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如果不是周文王,谁能创作这样的乐曲呢?”师襄听了,起身下拜,说:“这支曲子,正是《文王操》。”

    孔子学琴对学习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