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德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

更新时间:2024-02-22 浏览次数:1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完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孔子并不像耶稣,耶稣是有超于个人的团体的,他有他的天国,所以他可以牺牲自己去成全天国。孔子呢,不然。

    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因之,他不能像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而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孔子呢?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差序层次,孔子是决不放松的。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也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不发生这问题的。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有论者指出:“血缘纽带是差序格局的出发点,也是日常人伦展开的起点。”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地缘是形成差序格局的物质性根基,人伦关系中的血缘关系则是维持这种根基的核心纽带。可见,差序格局在传统社会固有的体系中存在与运行,这个体系就是封建礼制。封建之“礼”既建构又维持着社会的人伦关系,“并因此使社会呈现出一种‘水波纹’式的差序格局。差序格局里既蕴涵着尊卑和远近,同时也包含着责任和义务”。古人云,爱有差等。由于地缘、血缘、姻缘、学缘、友缘等关系的远近及亲疏不同,人与人之间存在亲疏远近是人伦关系的必然,人不可能毫无差别地同等对待每个人。封建宗法社会差序格局的形成实际上是由地缘、血缘、尊卑观念、等级思想等诸多因素所影响造成的。

    在以人伦关系为结构的古代社会里,“伦是有差等的次序”,传统社会的伦理观念讲究“贵贱有等”“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亲疏有差”“男尊女卑”“夫贵妻荣”“母以子贵”等,必然赋予人伦关系的差序性和等级性。在中国古代社会,君臣、父子、夫妇、男女、长幼等以一套严格的伦理界限区分,形成了差序的轻重等级,“差序格局否定人格平等的可能性,不承认权利义务之间的平衡,最终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因此,在以家庭和家族为结构单位的传统社会里,“中国人的‘家’就像一个圆圈,圈住了自己及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差序格局作为封建伦理的一种结构形式与结构表现,将每个人囿于“熟人”圈际内,实际上束缚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因为差序格局的内核是“礼”,而“‘礼’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与‘仁’——最‘完美’的道德观念和品质融为一体,紧紧地束缚着个体、家族和亲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可以说,尊卑观念、孝道思想、长幼关系等几乎所有的伦理规范都浓缩到了古代社会生活相关的礼俗活动中,并对人起着束缚作用。

    (摘编自徐汉晖《差序伦理与差序格局的内生关系考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差序格局的传统社会中,“伦”是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主要用来维持一种有差等的社会秩序。 B . 孔子社会思想的关键在于推己及人,自己觉得对才去做,自己感觉到不对,或不舒服,就不要那样去对待人家。 C . 儒家是注意到相对性和伸缩性的自我主义,其道德范围有弹性,如强调用公正无私对待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D . 和自我主义者相处,尽量避免跟他讲“理”或“正义”,最好的切入是情感,用他所接受的某种情感去打动他。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差序格局里,国家概念模糊不清,“克己”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而个体对群体则不那么具有约束力。 B . 差序格局否定人格平等,权利义务不对称,并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将每个人囿于狭小的圈际,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 C .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以自己为圆心向外逐层推及,是私人关系的逐渐增加,社会关系是由个体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D . 在传统的社会里,地缘关系为差序格局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血缘关系则是维持人伦关系的起点,出发点和核心纽带。
    3. (3) 要在差序格局的乡村进行营销,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观点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针对农村广告的特殊性,企业要转变观念和方法,改变传统广告传播渠道和手段,树立起信用至上的大广告意识。 B . 通过寻找差序格局中的活跃人物,对其施以影响,从而借以形成对该产品的从众心理和口碑效应,定会受益匪浅。 C . 企业在农村的广告宣传可能会使消费者不断逃避广告,这就使差序格局为差序中的农村消费者提供便利带来可能。 D . 差序格局的中心人物一般有着良好的判断力和信息搜索识别的能力,故其圈内人员总能从中获得有益的所需信息。
    4. (4) 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差序格局中社会的特点。
    5.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 2.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快有十年不见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使我想起在阜平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

    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

    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整。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蹬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洗菜的人也恼了,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为什么不脏?”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蹬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注】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做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

    “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

    “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

    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选自《白洋淀纪事》,1949年12月,有删改)

    【注】踢倒山:旧时山区农村常穿的老式布鞋。

    1. (1) 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想给农民代表买几匹布,是出于对他粗陋衣着的怜悯,同时也包含了对他当年给予自己慷慨帮助的感激。 B . “我”到河边砸冰洗脸,遭到女孩子的训斥,一番争吵之后,女孩子主动表示做一双袜子送给“我”表达歉意,让“我”感动。 C . 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当早饭,房子被日本鬼子烧过两三回,反映了抗战时期的人民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也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D . 小说写到买布做旗,戛然而止,读来余韵缭绕。从“送袜子”到“做国旗”,也反映了时代的伟大进程。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倒叙的方式叙述故事,由阜平乡下来的一位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的起点接着叙述,结构完整。 B . 小说用“……烧过两三回”“……也许五年……”描写战争,写出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正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 C . 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女孩妞儿是本文的主人公,她和铁凝笔下的香雪都是战争年代“美”与“善”的化身。 D . 小说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笔法不仅使小说具有真实感,还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
    3. (3) 铁凝说“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这篇小说中,女孩子身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请结合小说概括分析。
    4. (4) 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和铁凝的《哦,香雪》,因其独特的风格,被归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文体特征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苏轼《稼说——送张琥》(节选)

    【注释】①锄、耰、铚、艾:四种农具。

    1. (1) 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横线上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吾少也A有志于学B不幸而早得C与吾子同年D吾子之得E亦不可谓F不早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稼,种植庄稼,泛指田地里的农作物;秕,指中空或不饱满的粮食籽粒。 B . “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与《劝学》中“用心一也”是同一种特殊句式。 C . “所以”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一致。 D . “其田美而多”和“吾子其去此”中两个“其”字用法和意思都不同。
    3.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富人庄稼种得好是因为土地可以休耕轮作,并把握住耕种与收割的时机。 B . 苏轼认为做学问应重视自我修养和积累,等到思想完全成熟后才出来做事、为官。 C . 苏轼肯定张琥治学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见解,并希望他以此句劝勉苏辙。 D . 这篇文章以种庄稼比喻做学问,以“我”为例入文,语气亲切。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5. (5)  荀子《劝学》、苏轼《稼说》关于学习观点的阐发,共同运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这种说理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题。

    九日齐山登高①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②。

    [注]①唐会昌五年(845)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故九日登齐山时,感慨万千,遂作此诗。②《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用“涵”字形容江水把秋影包容在怀抱里,用“翠微”代指齐山,流露出作者的愉悦心情。 B . 颔联夹叙夹议,借佳节抛开烦恼,定要将菊花插满头才回去,这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C . 颈联写诗人与客人在重阳佳节登高赏景,纵情饮酒,以至大醉,再去欣赏落日美景。 D . 本诗是作者和友人张祜同登齐山而作,语言情调爽利豪宕,风格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2. (2) 同样是重阳登高,这首诗与杜甫《登高》在意境和情感上却有着明显区别,请简要赏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短歌行》中写诗人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自己的诗句是:“

      。”

      ②杜甫《登高》中“”两句,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一样,景象旷远,境界雄阔,给人视通万里、山河尽览的感受。

      ③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最宝贵的他的少年记忆里的光源,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也照亮了他的记忆。

    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 ),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观看者慢慢将之融入自己的血脉 B . 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 C . 也慢慢变成观看者的性格 D . 观看者的性格也慢慢受其影响
    2. (2)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 B . “这时那位同志叫我们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 C . 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D . 卫生院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青春之美,在人的一生中是弥足珍贵的。结合第一单元诗作和能够引起你思考的其他作品,发挥想象写一首诗,抒写你的青春岁月,给未来留下宝贵的记忆。

    要求:借鉴第一单元在意象选择、语言锤炼等方面的手法;诗作多一些“诗味”。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